2008年9月26日 星期五

Google推手機 醉翁之意不在酒

信報財經新聞
P15 放眼國際 2008-09-25


Google推手機 醉翁之意不在酒


  Google盛傳已久的「G1」手機前天正式在紐約亮相,並定於下月22日在美國推
出。不少報道認定其目標是要與蘋果iPhone和RIM的 Blackberry等智能手機對撼。
但有分析指出,Google推出手機其實醉翁之意不在酒,並非要進軍手機生產市場,
而是展示手機可以擁有的上網能力及方便程度,藉此加速消費者以手機上網的習
慣,進一步鞏固其網絡市場一哥地位,從網路搜尋廣告賺取更多盈利。

  G1是全球首部採用由Google主導開發的Android操作系統的手機,並由台灣的
宏達公司(HTC)設計製造。經銷手機的美國無線通訊服務供應商T-Mobile將它命
名為T-MobileG1,將於下月22日在美國推出,零售價為179美元,較iPhone3G的8GB
版便宜20美元,但須與 T-Mobile簽訂兩年服務合約。由於G1所具備功能與iPhone
和Blackberry相若,包括有高速網上瀏覽、Wi-Fi、電郵及SMS短訊等功能,因此被
不少報道視為Google用以爭奪智能手機市場,與iPhone和Blackberry等對撼的產品。


展示操作軟件威力

  不過,有分析指出,Google的業務核心在於互聯網搜索引擎及其廣告收入,生
產手機的目的並非要與其他智能手機競爭,而是要完成比手機熱賣更宏大的任務。
該公司希望通過G1手機,向流動電話製造商展示Android操作軟件的威力,並為業
界定下一個新的發展方向。因此,G1沒有在設計或功能上推出革命性的改變,但分
析預期它會加速手機目前的兩大潮流趨向,並對無線通訊業帶來持久的影響:其一
是手機上網的日益普及;其次是令消費者更加習慣使用擁有其喜愛功能的手機。有
評論更形容,若說 iPhone是從消費者的角度帶來改革,那麼G1則可說是從無線通
訊業的角度帶來改革。

  Android操作系統有兩大關鍵特點,分別是「雲端運算」和「免費對外開放」。


功能儼如桌面電腦

  前者應用功能強大的遠端伺服器,並將之帶進講求省電、容量負擔較小的手機
內,使手機的功能更為強大,而後者則是讓其他人開發應用軟件,放到名為
Android Marketplace的應用軟件庫內,供主機隨時免費下載。Google表示,軟件
開發者可以不受限制地進出軟件庫,而消費者則可自行決定下載他們需要的軟件,
不會受到Google的左右。該公司的共同創辦人之一佩奇表示,G1的功能約相等於數
年前的一部桌面電腦。


難掀搶購熱潮

  分析表示,Android對於Google來說就像一個金錢引水道,該公司在主導開發
Android上雖會出現虧蝕,但卻希望藉着操作系統的成功,令更多手機製造商參與
生產擁有上網功能的手機,加速手機上網普及化的趨勢,並讓消費者使用Google的
服務時變得更容易方便。在這個情況下,Google 就可以賺取更多的廣告收益。該
公司的共同創辦人之一布林曾坦承,他們希望更多人使用手機上網,無論那是
Android手機或是iPhone。事實上,美國市場分析預期,G1推出之初將不會掀起搶
購熱潮。他們指出, G1在設計及功能上並沒有超越iPhone之處,銷情估計會遜於
後者。一家調查機構預測,今年T-Mobile可賣出四十萬部G1手機,將佔美國智能手
機市場的4%,因此未能威脅iPhone和Blackberry的地位。


主要目標廣告收益

  目前使用手機上網的人數仍然遠遠落後於使用電腦的人數。但有市場研究公司
表示,自iPhone和Blackberry等智能手機推出以來,這個局面已開始出現逆轉,並
預計在2012年,使用手機上網的人數將會超過使用電腦上網的人數。智能手機是吸
引廣告豐厚收益的重要工具,廣告商若能通過手機廣告通知使用者可到何處購物或
接受服務,將更願意支付高昂的廣告費,而發出這些廣告的最佳平台正好是Google
等網絡商。該公司高層因此預期,Google從手機獲得的廣告收益最終將會超過傳統
的網站,一家投資銀行更表示,到了2011年,Google將從手機賺取50億美元額外利
潤。在這個重大利益的吸引下, Google不能不參與推動手機上網技術的發展。

文章編號: 200809253910032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5 放眼國際 2008-09-25


製造商冀確立品牌


  Google推出手機,但美國傳媒表示,應關注的公司不單是該搜索引擎,還有手
機設計和製造商宏達公司。兩年前,Google選擇了宏達製作首款採用 Android操作
系統的手機,對宏達而言,這代表該公司在高階手機市場的一次勝利。

  報道表示,許多美國人其實早已使用宏達生產的手機,只是他們沒有察覺罷
了。根市場調查公司發表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宏達在美國已生產了約六分之一
的智能手機,但這些手機大多數沒有採用宏達的名字。在2006年,該公司決定改變
昔日策略,要在全球消費電子市場建立起自己的品牌,並推出多款手機,其中 HTC
Touch自去年發售至今,已賣出約二百萬部,另一部手機Touch Diamond在三個月內
也賣了出一百萬部。而以Android系統為平台的G1手機,則被該公司視為進一步擴
大全球認同的重要產品。

  金融市場亦對G1寄予高度期望。高盛證券看好宏達在Android的後續效應,認
為該操作系統將強化宏達在智能手機領域和手機軟硬件整合上的一級大廠地位。此
外,宏達更因Android的原因,被高盛列為亞太十大精選股。高盛證券又預期,宏
達在未來兩至三年股價將可增長一倍,估計今年到2010年的獲利平均可增長二成。
不過,亦有券商不表樂觀。滙豐證券在其最新報告中表示,雖然Android對宏達的
營運表現有所助益,但短期內受惠有限,該款手機實際銷售量恐怕只有市場預期的
一半。

文章編號: 200809253910033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5 放眼國際 2008-09-25


組成聯盟衝擊市場


  Google的核心業務雖然不是手機生產或操作系統軟件,但面對數以億計的手機
用戶市場,加上手機操作系統眾多互不兼容的制式,該公司意識到當中有着無限商
機,並對其搜索引擎業務有莫大的助益,因此果斷出手,聯合三十多間在業界有影
響力的營運商、電腦晶片商、手機製造商等,以開放、靈活、完整等名義贏得大家
的信任,組成「開放手機聯盟」(OHA),通過開放其Android操作系統,令業界能
更快速地推出低成本手機軟硬體產品,讓消費者能以更少的支出,享受更多的服務。

  在目前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中,另一個開放操作系統Linux雖然被摩托羅拉大量
採用,並曾一度成為手寫智能手機的主力操作系統之一,但該系統沒有其他強有力
的企業支持,因此一直沒有得到重大突破。而Android則有所不同,因為Google要
成為該系統強大功能的代名詞,並以Google在互聯網領域的強大資源注入手機領
域,令傳統互聯網和手機互聯網成功融合,成為一個新的產業模式整合者。按
Google的說法,他們的願望是,推出強大的平台,支持成千上萬種不同的手機型
號。有分析認為,Google的願望一旦成真,除對該公司的搜索引擎業務帶來巨大利
益外,還將影響整個手機市場的秩序。

文章編號: 200809253910034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2008年9月24日 星期三

美廣告業金融海嘯中覓生機

信報財經新聞
P16 放眼國際 2008-09-23


美廣告業金融海嘯中覓生機


  金融海嘯衝擊下,美國多家金融巨擘先後倒閉,令投資者人心惶惶。但其他仍
屹立不倒的金融機構為鞏固客戶信心,以及強化公司的形象,則計劃趁機加強廣告
攻勢,藉以宣傳公司的穩健狀況。而在過去一年營運情況並不理想的廣告業,亦因
此獲得新動力,暫時不再裁員或削減開支,積極配合金融機構的宣傳活動,以爭取
正進行架構重整的金融業廣告市場。

  自一年前美國經濟開始放緩,華爾街大行受到壞賬問題困擾,美國廣告開支亦
隨之大幅後退。據市場研究公司上周公布的統計數字顯示,今年上半年當地的廣告
開支較去年同期下降了1.4%,其中在全國性雜誌的廣告開支跌了3.1%,全國性報章
減少了8.1%,電台更急挫10.1%。在此情況下,美國許多專替金融機構提供服務的
廣告公司亦受到影響,需要削減預算及裁員以度過難關。


了解需求提供服務

  美國廣告開支在過去一年出現下降,其中一個原因是貴價商品的銷售倒退。由
於沒有消費者強勁的開支提供支持,廣告業因而亦受到影響。另一個原因是金融市
場正進行架構重整,許多金融機構在新經濟情況下面臨變動,甚至有可能被併購,
由於前景不明,各公司因此都減少開支。

  不過,在最近一波華爾街大行倒閉潮中,美國各廣告公司卻沒有相應地宣布大
規模裁員。業內人士承認,金融市場的波動顯然會對商人及客戶造成前景不明狀
況。但他同時表示,這個情況將令廣告業需要更加緊密地協助客戶推出宣傳攻勢,
以度過難關。為此,美國廣告業在短期內會擱置裁員計劃,以便有充足的人手,致
力了解客戶的需要,為他們提供最佳服務。


借機鞏固客戶信心

  另一方面,美國不少金融機構並未因今次金融海嘯而陷入危機,因此均欲趁這
個機會加強宣傳,推出廣告鞏固公司的穩固形象。例如在美國國際集團(AIG) 出現
問題時,其競爭對手紐約人壽(New York Life Insurance Co.)就召開連串會議,
商討增加宣傳攻勢,推出新的廣告以強化公司在客戶心目中的可信度。該公司高層
表示,在其他著名品牌相繼出現問題之際,他們就是要把該公司與其他陷困機構區
分開來。


展開攻勢自我宣傳

  除了紐約人壽外,美國還有多家金融機構計劃趁今次經濟動盪加強自我宣傳。
例如Rockefeller & Company新推出的廣告承諾,為客戶提供「負責及穩定的財富
管理,以度過動亂時刻」。Wachovia Securities的廣告則呼籲投資者要作「長期
思考」,並強調「經過一百二十年的營運,這已成為該公司的習性」。而將在今天
推出新一輯廣告的AXA Equitable亦宣傳說,「在此混亂時刻,有一家金融服務公
司決心重新定義承諾」,廣告說的當然是指該公司。


樂見銀行併購行動

  金融業內人士指出,目前最重要的工作是令客戶重拾信心,當市場上人心惶
惶,個個退縮不前之際,擁有強勁實力的銀行應該站出來說話,讓客戶知道他們的
銀行不會倒閉。因此,金融機構在此時推出廣告加強宣傳,是個明智的策略。

  在金融海嘯中,許多出現問題的金融機構,其實並非美國廣告業的主要客戶,
因為他們要爭取的是公司客戶,而非個人客戶,因此對推出廣告興趣不大。據統
計,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在今年首季的廣告開支只有25.9萬美元,而全球最大證券行
美林亦只用了490萬美元。

  相較之下、上周成功收購美林的美國銀行,同期的廣告開支則高達1.34億美
元。雖然該銀行暫時未願透露,在完成收購美林的程序後,將在廣告宣傳上撥出多
少開支,但對美國廣告業來說,美國銀行能在金融海嘯中站穩陣腳,並且趁機進一
步擴展業務,正是他們樂見的情況。

文章編號: 200809233910068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6 放眼國際 2008-09-23


總統競選亦有商機


  美國金融海嘯在上周捲起後,率先想到借機推出廣告自我宣傳的,除了金融機
構外,還有兩黨總統候選人。但分析指出兩人廣告的目的主要是攻擊對手,能解決
金融危機的建議卻完全欠奉。

  雷曼兄弟破產在上周一觸發美國股災,民主共和兩黨總統候選人奧巴馬和麥凱
恩隨即把握機會,推出競選廣告,強調自己能解決這一波經濟危機。奧巴馬在廣告
中直指麥凱恩不懂經濟,又引用麥凱恩曾發表的「美國經濟仍然強勁」談話,認為
後者若不了解美國經濟已出現嚴重問題,又能如何化解危機。

  而麥凱恩也不甘示弱,立刻推出新的廣告予以反擊。他在廣告中表示,美國經
濟安全陷入危險境地,是由於華爾街的貪婪所導致,但奧巴馬僅有的解決方案,只
是大談稅制,而麥凱恩本人則會正本清源,對華爾街進行改革。

  分析指出,兩人最新的電視廣告雖然都緊咬着金融海嘯這個美國目前最熱門的
議題不放,但實際上只是以攻擊對手為主要目的,所談的很大部分內容就是另一個
候選人的錯誤、對手如何有問題,而不是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不過,對兩名總統
候選人來說,選票是他們主要的考慮重點,能否有效解決經濟問題,要等當選再
說,而美國廣告業則可趁機大賺一筆,因此也樂於為他們服務。

文章編號: 200809233910069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6 放眼國際 2008-09-23


行業真義引起爭論


  現代社會,廣告無處不在,無論商業機構或政治人物,都會借助廣告進行宣
傳。但市場推廣的真正意義何在,卻引起爭議。行銷顧問曼納斯(Tim Manners)最
近撰寫新書《Relevance》,分析廣告業所犯的重大錯誤,就是把「無處不在」視為
廣告的真義,而忘記了宣傳「適當」才是更重要的廣告特性。

  曼納斯指出,市場推廣的真正要義,是「協助人們解決問題,讓他們活得更快
樂」。不過,他認為許多商人把快樂與物質主義混為一談,而美國整個廣告業則建
立在金錢萬能的前提之上,認為通過消費就可以令人變得更聰明、更吸引、更受歡
迎,但在人們內心深處,其實早知那是一個天大的謊言。曼納斯因此對廣告業作出
嚴厲批評,指責目前的廣告實是可厭之事。他又認為,各品牌需要對什麼是「適
當」進行再發掘,意即需要更佳的視野、革新、投資和傑出的設計、更高超的品牌
經驗、以及突出的價值等,令品牌物有所值。

  不過,曼納斯在談及廣告的責任時承認,大多數宣傳廣告有一個未申明的假
設,就是廣告的強大影響力,足以改變消費者的態度和行為,令他們向商人設計的
方向發展。曼納斯表示,雖然部分廣告在改變消費者的態度和行為後,確能解決他
們的問題,但絕大多數則與解決問題毫不相干。

文章編號: 200809233910070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2008年9月17日 星期三

歐冀息爭議 為生物燃料目標設限

信報財經新聞
P13 放眼國際 2008-09-16


歐冀息爭議 為生物燃料目標設限


  歐洲議會內極具影響力的工業委員會上周四表決通過草案,降低歐洲使用生物
燃料的目標,因為這種一度被譽為可替代化石燃料的新能源,最近受到猛烈批評,
要對國際糧食價格飆升及森林遭破壞負上責任。環保組織對草案獲得通過表示歡
迎,但生物燃料生產業則表示強烈不滿,指出新草案不單對該行業構成打擊,同時
對環保亦毫無幫助。

  隨着全球汽車數量不斷增加,以及石油價格持續上漲,各國均竭力尋求可替代
石油的能源為汽車提供動力。在此情況下,歐洲議會工業委員會去年訂下目標,要
求陸路運輸所使用的燃料,在2020年前有10%須來自可再生能源,但沒表明是哪類
燃料,以及各種燃料的使用比例。


穀物造油推高糧價

  可再生能源包括生物燃料、電力、氫氣等,但近年幾乎所有人都將生物燃料視
為唯一的再生能源,並進行大量投資生產,令該行業獲得高速發展。

  不過,眾多團體近期對發展生物燃料作出猛烈批評,指責以穀物和油籽生產燃
料供汽車作動力,是導致國際糧食價格飆升及森林遭破壞的元兇。聯合國糧農組織
官員表示,歐美等發達國家積極推廣生物燃料,結果將一億噸的穀物從人們的鍋子
裏搶走,用於裝滿汽車油箱,與此同時,全球卻有八億多挨餓的人因為糧價上漲而
陷入更艱難境地。


附加條款降低用量

  此外,科學家和環保組織則指責發展生物燃料的政策,令大量森林被砍伐而遭
到破壞,對環境的污染可能比石油更加嚴重。

  針對這些批評,歐洲議會工業委員會表決,雖然繼續支持陸路運輸在2020年前
使用10%再生能源的目標,但卻加上多項附加條款,例如在上述10%目標中有至少4%
必須是電力或氫氣等可再生能源,意味最多只有6%是以穀物生產的生物燃料。委員
會同時通過中期目標,要求陸路運輸所用燃料在2015年前有 5%來自可再生能源,
其中至少五分之一是不經由糧食生產的生物燃料,例如農業廢料或海藻等。


乙醇業不滿受影響

  此外,委員會又規定生物燃料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須較化石燃料的排放量低
45%,而到了2015年,更要較化石燃料低60%。委員會將在2014年就使用再生能源的
進展作出檢討,並會按當時的科技發展評估能否達到所訂目標。除陸上運輸的能源
目標外,委員會亦支持歐盟的整體能源目標,即在2020年所有消耗能源中有20%來
自可再生能源。

  環保人士對草案獲委員會通過表示歡迎。盧森堡一名綠黨成員表示,委員會維
持使用生物燃料的目標雖然欠妥,但至少在對付糧食燃料造成損害性衝擊事宜上,
已加強了保護措施。另一環保組織地球之友成員亦表示,委員會通過草案,顯示他
們承認大規模使用生物燃料所引致的嚴重問題。

  委員會草案仍需歐洲議會全體大會及歐盟各成員國政府確認,才能正式通過。
一旦落實,將對巴西、馬來西亞、印度及歐洲的生物燃料生產商造成打擊。由於擔
憂行業前景受損,歐洲生物能源生產商正尋求辦法阻止草案通過。歐洲生物乙醇燃
料協會發表聲明說,歐洲議會的有關草案,嚴重危害該行業為歐洲生物燃料生產所
作的50億歐羅投資,並令所有與該行業相關的就業機會受到威脅。


無助發揮環保作用

  生物燃料業人士又表示,草案推廣使用電力汽車,雖然可以減少汽車在道路上
排放廢氣,但電能仍是由化石燃料所生產,電廠排放的溫室氣體在整體上同樣多,
因此根本不能發揮環保的作用。

  專家亦同意,歐洲立法規定使用電力、氫氣或生物燃料等替代能源,在短期內
無望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最佳的選擇可能是鼓勵人們提高能源效益,以及發展更節
能的引擎。

文章編號: 200809163910055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3 放眼國際 2008-09-16


錯誤政策 聯國促停


  生物燃料一度被鼓吹為能取代石油的替代能源之一,但隨着全球糧食危機的出
現,生物燃料變成許多團體的攻擊目標,因大量原本種植糧食作物的農田,被用來
種植燃料作物。美國得州政府更在上月指出,大力發展生物燃料是一項錯誤的政策。

  推廣生物燃料是美歐的既定政策,各國每年更為此投入數以十億美元計資助生
產。根據美國總統喬治布殊的計劃,今年美國生物燃料使用量必須達到九十億加
侖,2009年達一百一十億加侖,2022年則達到三百六十億加侖。不過,得州政府上
月指出,大力發展生物燃料是一項錯誤的政策,因為美國三分之一的生物燃料由穀
類作物轉化而來,結果導致糧價暴漲,直接衝擊得州禽畜業的營運。

  美國最大雞肉生產商Pilgrim's Pride總裁亦表示,飼料價格已升至失控,該
公司今年單在飼料的開支就暴增9億美元。他認為,美國政府大力發展生物燃料的
政策是錯誤和具毀滅性的,因為此舉不僅造成糧價暴漲,損害美國消費者利益,同
時亦引發世界糧食危機。

  世界銀行在一份報告中表示,從2002年到今年2月,一攬子糧食價格漲達
140%,其中美國與歐盟大力開發生物燃料對糧價上漲要負上最大責任,相當於推動
糧價上升75%。另外,歐美對發展生物燃料提供各種補貼,扭曲了市場供求關係,
致使大量田地被用於耕種燃料作物。因此,在美國農民享受糧價上漲和生物燃料補
貼等多項好處之際,許多貧困國家則陷入糧荒,甚至發生暴亂。聯合國糧食顧問因
此呼籲,歐美應立刻凍結在這方面的投資,以減慢生物燃料的發展和遏抑糧價上漲。

文章編號: 200809163910056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3 放眼國際 2008-09-16


污染環境 甚於石油


  生物燃料推出之初,由於供汽車使用時不會排放溫室氣體,因此讓人有更環保
的感覺。但最近的科學調查表示,生物燃料很可能比石油帶來更加嚴重的環境污染。

  據英國《新科學家》雜誌較早前報道,由該國政府資助的一項調查發現,當地油
站抽出的每五公升生物燃料中,就有四公升達不到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標準,因為生
物燃料生產商並不能表明生產燃料時,所使用的原料不是通過毀壞雨林生產出來,
也不能說明他們沒有破壞其他的自然環境和加重貧窮農民的困苦生活。

  負責執行該項調查的再生能源機構表示,生物燃料的好處往往被過分誇大,而
隱藏的事實卻表明它們實是弊大於利。這是因為非直接的環境效應目前並沒有被全
面評估,例如砍伐雨林和東南亞排乾沼澤地種植棕櫚樹,會造成大量溫室氣體排放
的問題。一些研究顯示,要數百年時間才能彌補被釋放出來的溫室氣體。

  此外,以玉米等農作物加工提煉成為乙醇,其生產過程中所消耗的石油,比汽
車用乙醇當燃料而省下的石油更多,因此發展生物燃料可謂得不償失。

文章編號: 200809163910057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2008年9月11日 星期四

舊聞誤刊重創UAL股價

信報財經新聞
P15 放眼國際 2008-09-10


舊聞誤刊重創UAL股價


  美國聯合航空母公司UAL Corp.前天開市後,股價一度大幅下跌76%,原因是有
財經網站把該公司在六年前宣布破產的舊聞當作新聞重登,引起投資者誤會及拋售
股票。美國傳媒其後對事件進行深入了解並詳細報道出錯的經過,指出今次股價波
動事故突顯不完善的電腦科技加上人為疏忽,隨時可以觸發股災,監管當局必須汲
取教訓及從速作出檢討。

  UAL前天在納斯特市場開市時,股價每股報12.17美元,但在上午十一時五十五
分,一則有關該公司將再次申請破產保護令的新聞出現在彭博社的網站上,UAL隨
即遭到拋售,十分鐘內就有二千四百萬股易手,股價亦急跌至每股僅3美元。由於
股價波幅過大,納斯特市場在十一時零一分停止UAL股票的買賣。

  彭博社在十一時零八分把UAL申請破產保護令的新聞刪除,並迅速貼上該公司
否認破產的聲明。UAL股票在中午十二時三十分重新交投,股價迅速回升,但收市
時仍告下跌1.38美元,每股報10.92美元,跌幅11.22%。


顧問公司轉載消息

  導致UAL股價急跌的破產新聞,雖然真有其事,但原來是《芝加哥論壇報》在
2002年12月10日刊登的一則舊聞。在前天,總部設在邁亞密市的投資顧問公司
Income Securities Advisor其中一名職員,上網進行例行檢索及找尋最新的公司
倒閉消息時,在與《芝加哥論壇報》同系的《南佛羅里達太陽哨兵報》網站上,找到該
則新聞。由於UAL曾申請破產保護,最近又因油價飆升而令營運出現重大虧損,令
破產消息變得合乎情理,職員於是為新聞重新起題,並加上連結,然後放到彭博社
的消息終端機系統內,而後者則把有關消息以新聞標題方式發放,結果迅速傳開。

  此事的責任究竟應由誰負,是航空公司、投資者、監管機構及新聞媒體共同關
心的問題。首先,《芝加哥論壇報》方面解釋,該新聞只存放於報章的檔案庫內,報
社並沒有刊登在網站上,讀者進入檔案庫閱讀有關新聞時,應該知道那是六年前的
舊聞。而隨同該新聞刊登的評論,日期亦列明是2002年。報社更進一步解釋,網上
新聞的「統一資源定位符」URL亦包含日期資料,對互聯網科技有認識的人都應該
知道。因此不應由報社負責。

  另一方面,Income Securities Advisor投資顧問公司的主席表示,其職員打
開《哨兵報》網頁時,該新聞內容並沒有交代事件日期,同時又與日前颶風古斯塔夫
吹襲美國的報道並列,因此認為是剛發生的新聞。該投資顧問公司是彭博社的「第
三方資訊供應者」,可以把消息放到彭博社的終端機系統內,讓公司的登記用戶閱
讀全文。至於非登記用戶,則只能看到彭博社發出的新聞標題,沒有內容。公司主
席指出,其職員雖然沒有致電UAL求證,便把消息轉載到彭博社,但期間亦沒有增
加任何內容誤導用戶。此外,職員更留下連結,讓用戶回到消息源頭閱讀新聞,因
此責任也不在他們身上。


網站搜尋獲取結果

  投資顧問公司又指出,其職員是在Google輸入「bankruptcy 2008」關鍵字進
行搜尋時,得到有關結果。按理若該新聞不是在今年發生,便不應在Google的搜尋
結果中出現。對此,Google亦否認責任。該網站指出,《哨兵報》在當天網頁上,確
實出現過六年前《論壇報》一篇沒有說明日期的舊聞,而Google則因消息出現在當天
的網頁,因此在收到2008年破產新聞的搜尋時,亦自動把該新聞列為結果。


監管當局被促檢討

  分析表示,今次事件反映在互聯網資訊高度發展的今天,金融交易迹近以光速
進行,而電腦科技的不完善加上人為疏忽,則會令一些錯誤傳聞或惡意發放的假消
息發揮驚人的影響力,觸發嚴重的股價波動,甚至股災。分析認為,監管當局應對
今次事件進行全面檢討,並制訂相應規則,防止失實消息對金融市場造成衝擊。

文章編號: 200809103910018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5 放眼國際 2008-09-10


投資者誓追討賠償


  今次舊聞誤刊令UAL股價出現大幅波動,造成的損失暫難計算。有分析指出,
當UAL股價從開市時的逾12美元跌至只剩3美元時,公司市值損失超過10 億美元。
而納斯特市場事後表示,UAL在前天上午交易時段內所進行的一切交易,均不會因
為出現舊聞令股價大幅波動而被取消。換句話說,投資者須承受股價急跌時拋售
UAL股票的一切損失。為此,分析認為遭受損失的投資者將很快提出訴訟,要求須
為今次負責的個人或公司賠償。

  除了投資者直接受損外,其他航空公司亦在事件中遭受池魚之殃。目前美國航
空運輸業深受油價高企的打擊,大多數航空公司的營運均出現虧損,因此當UAL 被
誤傳「再次申請破產」時,投資者均信以為真,並恐怕整體航空運輸業將面臨相同
境況,會先後宣布破產,在羊群心態下爭相拋售同類公司股票,導致包括大陸航空
公司、美國航空的母公司AMR Corp.等公司的股價下跌,直至誤傳消息被澄清後,
股價才告反彈。

  此外,彭博社的聲譽在今次事件中亦受到一定損害。該公司是財經消息的權威
媒體,所發放的資料深受用戶信任。該公司雖然有自己的新聞採訪隊,為用戶提供
訊息。但為增加消息來源,該通訊社亦簽訂了為數眾多的「第三方資訊無應者」,
讓後者把自己獲得的消息放到其終端機系統內,而彭博社則自動為這些消息發放新
聞標題。在今次事件中,大批投資者看到有關標題,拋售UAL股票,事後紛紛指責
彭博發放訊息有欠準確,令他們蒙受損失。

文章編號: 200809103910019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5 放眼國際 2008-09-10


錯誤訊息時有出現


  UAL因舊聞被誤作新聞發放而令股價大幅波動,投資者蒙受慘重損失,誓言要
找出須負責的個人或公司追討賠償。但分析指出,投資者本身亦須負上最大責任,
因為他們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有責任對市場上流傳的消息進行審慎求證,而不
應因一則新聞標題而胡亂拋售手上所持股票。

  事實上,傳媒或市場上流傳的消息,經常出現不實或錯誤的情況。例如在兩個
月前,美林就曾發出一則預測報道,表示通用汽車宣布破產「並非沒有可能」。這
則帶有內部消息意味的預測,令通用汽車股票遭到拋售,股價急跌至自1954年以來
的最低水平。其後通用汽車作出澄清,表示該公司從未考慮會宣布破產,才令股價
止跌回穩。

  而在兩星期前,彭博社亦曾錯誤刊登一則蘋果公司總裁喬布斯的訃聞,但實際
上喬布斯仍然健在。這則訃聞可以為蘋果公司帶來災難性的後果,因為市場一直認
為喬布斯是該公司的靈魂,並相信他一旦身故,公司將失去動力。較早前喬布斯出
席一個公開場合場時臉容憔悴,曾被傳他身患重病,結果蘋果公司股價一度因此急
挫。因此若喬布斯逝世的消息屬實,勢將對蘋果公司構成重大打擊,不利其股價。
幸而彭博在消息產生作用前便發現錯誤,迅速撤回有關訃聞,令蘋果公司避過一劫。

文章編號: 200809103910020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