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2日 星期五

「不夫人」堅拒大灑金錢振經濟

信報財經新聞
P18 放眼國際 2008-12-12


「不夫人」堅拒大灑金錢振經濟


  全球陷入衰退危機,多國紛紛大增政府開支和減稅,挽救經濟。一般人、學
者、分析員和市場都認同措施,唯獨德國強烈反對,總理默克爾更寧遭千夫所指,
甘冒「不夫人」(Madame Non)的惡名,也拒絕加大刺激經濟方案。熟悉德國的人
士指出,該國歷史令德國人深信,維護公共財政平衡才是保持經濟穩定的不二法
門,默克爾的立場其實十分自然。

  歐盟昨天開始一連兩天的峰會,其中一大議題是討論歐盟委員會上月底提出的
2000億歐羅(20330億港元)刺激經濟方案。法國和英國大力支持,但德國強烈保
留,質疑應否大灑金錢去挽救經濟。


多國傳媒猛烈抨擊

  尤其令其他國家不滿的是,德國貴為經濟大國,理應為全球經濟出一分力。歐
盟、法國、英國甚至美國傳媒過去數周全力炮轟默克爾只顧德國財政,不理他國死
活,歐盟和法國的官員私下抨擊她為「不夫人」,向任何救市方案說不。

  德國也有愈來愈多學者呼籲默克爾及早推出更果斷的救市方案,但默克爾仍不
為所動,反說歐洲各國不應不理性地競逐增加救市措施金額,財長施泰因布呂克在
《新聞周刊》昨天公開的訪問中更點名批評英國,表示一個一直奉行審慎理財的人
(即之前出任十年財相的英國首相白高敦)一下子推出連經濟科測驗也說不及格的
政策,令人嘆為觀止。這番言論立即惹來一名英國大臣還擊,反指德國早晚也要仿
效英國。

  法蘭克福大學金融教授克拉嫩說,德國政府的立場反映了一般國民的想法,德
國人確實擔心政府負債纍纍。德國人過去一世紀歷盡滄桑,包括上世紀二十年代初
的超級通脹、納粹統治、共產黨獨裁等。比勒費爾德大學金融史專家克佩爾指出,
美國人未經歷過災難,因此永遠憧憬未來會更好,德國人則相反,對前景做足最壞
準備,因此派錢不能刺激德國人消費,德國人只會把錢儲蓄。


超級通脹猶有餘悸

  上世紀初的超級通脹慘痛仍對德國目前的財金政策甚至是國民理財習慣有深刻
影響。歐羅推出前,德國央行調整利率時一向以遏止通脹為首要目標,這作風亦反
映在歐洲央行上。默克爾猶豫了幾天後,在10月推出銀行存款全面保障,是因為德
國上一次出現銀行擠提正是超級通脹時期;她堅拒大手筆推出刺激經濟財政措施,
則是因為當年德國政府背負沉重債務而導致物價飛升。

  而且,由西德計起,德國在二戰後一直奉行審慎理財原則,行之有效。曾任德
國政府經濟顧問的西伯特說,美國在八十年代曾施壓迫西德和日本削減借款成本,
刺激全球消費,結果聽從美國的日本出現泡沫,隨後陷入迷失十年,不理指示的德
國則只因為統一而拖累了經濟,德國政界肯定不會因外國壓力而採納派錢的民粹措
施。簡單而言,德國一向認為,防止政府債務和通脹急升,就能保住德國人消費信心。


不欲公帑資助別國

  德國亦懷疑,其他歐洲國家要求推出巨額刺激經濟措施,只是希望以德國公帑
來支付自己的國債,因為德國一向是歐盟措施的付鈔者,加上其他歐盟國家財赤已
經很高,故泛歐救市措施肯定幾近全由德國付鈔。

  目前在柏林自由大學工作的美國教授科利爾說,德國有更深層的憂慮,擔心以
拯救經濟為由而毋須理會財赤將開了壞先例,其他歐羅區成員國以後不再遵守財赤
必須低於GDP的3%以下的規則,認為這將破壞歐羅穩定。

  究竟是堅守祖宗家訓有效,還是非常時期採取非常手段,如不再推出便將令德
國甚至全球經濟惡化,經濟師和學者還未有一致意見。默克爾是否眾人皆醉她獨
醒,也須留待明年經濟走勢才可分曉。

文章編號: 200812123910010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8 放眼國際 2008-12-12


經濟師促擴內需救全球


  雖然德國政府力拒救市措施加碼,但有分析員指出,其他國家經濟下滑,勢將
打擊德國賴以為生的出口,因此應趁機擴大內需,才能避免德國經濟受出口下跌所
拖累。

  跟美英兩國不同,德國消費一直偏低,從未出現因經濟好景便大幅上升的情
況,而且儲蓄率高,故消費只佔德國GDP不足60%,整體經濟如中國般主要以出口帶動。

  高盛首席環球經濟師奧尼爾表示,除非有其他經濟環節可抵銷出口下跌,否則
德國便持續衰退。他指出,德國消費額跟十年前一樣,簡真荒謬,質疑德國可否向
世界經濟作出貢獻,並說德國已統一了近二十年,德國不應再推說因前東德問題而
經濟上自身難保。

  《新聞周刊》指出,德國總理默克爾曾說,目前經濟問題的原因之一是全球經濟
不平衡,即美國貿赤太大,美國人消費過度,而現在要填補美國人減少消費的差額
時,德國、中國等這些國家自然應採取措施,刺激內需,令全球經濟回復平衡。

  另一要求德國加大救市力度的理據是德國有能力這樣做。雖然德國經濟同樣受
影響,亦有銀行因次按及信貸問題而陷困,但整體而言,德國沒有樓市泡沫,只有
5%德國人是股市散戶,直接投資股市,意味大跌市對德國人的實質財富影響不大,
政府財政收支平衡,甚至連就業也保持強勁,失業率未有大升,因此是最多彈藥救
市的國家。

文章編號: 200812123910011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8 放眼國際 2008-12-12


保留彈藥應付大選


  德國總理默克爾在救市上將採取什麼立場,肯定受明年9月舉行的大選所影
響。分析估計,默克爾不願救市措施加碼,可能是想保留大幅減稅這張皇牌在手,
以便更臨近大選時使用。

  默克爾初上台時,在外交界十分耀眼,常常扮演中間人角色,達成重要協議。
然而,默克爾近期寧願被批評阻礙歐盟工作,也堅持到底,救市問題是一例,在昨
天開始的歐盟峰會中,要求汽車業等工業不受歐盟的氣候問題政策影響,一反之前
兩年推動國際攜手解決全球暖化問題的立場,則是另一例子。

  波恩大學政治學者朗古特指出,默克爾目前只有兩個目標,包括為自己政黨勝
出明年大選,以及確保目前由基民盟-基社盟和社民黨合組的聯合政府能繼續運
作。朗古特表示,屬社民黨的財長施泰因布呂克強烈反對推出巨額拯救經濟措施,
如果默克爾和他公開不和,這將引發政治危機,而只要現政府管治沒有重大問題,
德國人在目前經濟危機下都寧願投票給總理所屬的政黨。

  德國人目前仍未有政府派錢救市的強烈訴求,可能是默克爾堅拒外國壓力的原
因。但《華爾街日報》引述默克爾的助手指出,靜觀其變的策略對默克爾最有利,因
為她明年將有更多彈藥對付經濟問題,明年「開倉」也最能博得選民好感。《新聞
周刊》則指出,由於德國經濟明年無論如何都極可能惡化,如果德國現在救市,只
會令選民覺得措施無效。

  不過,如果現在不推措施,可能損害德國的國際地位。外國傳媒猛烈抨擊默克
爾不配做國際領袖,英國首相白高敦邀請法國總統薩爾科齊和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
佐周一往倫敦開會,共商經濟問題,但獨欠代表全歐最大經濟體的默克爾,顯示其
他大國想排斥默克爾。

文章編號: 200812123910012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2008年12月11日 星期四

古巴旅業無懼金融危機一枝獨秀

信報財經新聞
P13 放眼國際 2008-12-10


古巴旅業無懼金融危機一枝獨秀


  金融危機令旅遊熱門勝地加勒比海地區一片蕭條,但古巴的旅遊業卻如當地的
熱帶陽光一樣燦爛,今年的到訪旅客預計更會創下二百三十四萬人的新高紀錄,原
因是最大客源加拿大旅客並未減少,而主要旅遊點亦沒有受到今年接連吹襲古巴的
三個特大颶風破壞。分析表示,若美國候任總統奧巴馬解除對古巴的經濟限制,古
巴旅遊業發展可望獲得更大的推動力。

  早在上月14日,古巴首都哈瓦那國際機場曾舉行儀式,慶祝該國本年度海外遊
客突破二百萬人次。古巴旅遊部第一副部長特魯希略表示,古巴從2004年開始,海
外遊客人數已經連續五年突破二百萬,今年突破這個數字的時間較往年更早,按照
目前趨勢,將有可能超越2005年二百三十萬人次的歷史紀錄。通訊社昨天引述古巴
官方數字顯示,該國12月旅遊預訂房間數字穩定,全年的入境旅客人數預期將達創
紀錄的二百三十四萬人。


力保客源避過風災

  導致古巴旅遊業興旺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因為該國最大客源加拿大受金融海嘯
衝擊的程度較溫和,加拿大旅客入境古巴的人數得以持續增長;其次是運氣好,雖
然該國今年遭受到三次特大颶風的吹襲,但主要旅遊點都沒有受到很大的破壞,縱
使一些海岸度假區受到颶風打擊,但政府仍保證要首先修繕酒店,在部分地區甚至
優先於被毀房屋及基礎設施。因此,當其他加勒比海國家紛紛解僱酒店僱員、停建
新的酒店之際,古巴的度假區依然為旅遊旺季作積極準備。

  數據顯示,今年古巴的旅遊人數已較去年增加了11%,彌補了前年4%和去年3%
的負增長。在所有入境旅客中,加拿大人佔了35%,截至9月報六十三萬五千人,較
去年同期增加了五分之一。


未來半年走勢強勁

  雖然同樣受到金融海潚的衝擊,但加拿大經濟並未遭到與美國相同的損失。該
國一家專門辦理古巴旅遊的公司負責人表示,雖然有少量旅客取消行程,但整體數
字仍然強勁,人們可能嘗試省點錢,但他們仍想旅遊。

  此外,俄羅斯旅客人數亦上升了40%,達二萬八千人;不過,來自英國、意大
利、西班牙及德國等僅次於加拿大的大客源旅客人數,今年下降了3%至5%。


消費低廉吸引力大

  美國華府的貿易禁運禁止美國人前往古巴旅遊,但古巴的統計數字顯示,去年
仍有四萬一千名美國人到訪古巴,其中許多人相信沒有獲得批准。但分析指出,古
巴沒有依賴美國旅客,現在可能是一件好事。特魯希略預期,直至明年夏季的未來
六個月所有房間都被預訂,旅遊業在全球經濟危機面前雖然顯得脆弱,但相信古巴
旅遊業不會出現嚴重衰退。

  雖然古巴旅遊業仍有不足之處,例如被部分旅客投訴服務差、基建落後、食物
糟糕,但到該國旅遊的消費仍比加勒比海鄰國便宜許多,因此對旅客產生極大吸引
力。不少旅客到訪古巴,為的是當地有怡人的氣候和優美的海灘,此外,許多旅客
亦希望前來一睹古巴的歷史、文化、舞蹈及音樂,以及這個被視為世上五個僅存共
產主義國家之一的神秘面貌。


美撤限制將成助力

  去年旅遊業為古巴帶來18億美元的收益,成為該國最大的創滙產業,為此,該
國政府宣布不會延遲推出一個總額達1.85億美元的計劃。該計劃的目標是在 2010
年前更新及改善超過二百個度假區設施,以及興建五十間商場酒店。分析表示,假
如美國候任總統奧巴馬履行在競選時的承諾,解除對古巴的經濟限制,讓美籍古巴
人可以回鄉探望親友,將令古巴的旅遊業獲得進一步的推動。目前,美籍古巴人若
有親人仍居於古巴,每三年只可回鄉探親一次。

古巴經濟情況(2007年數據)


文章編號: 200812103910112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3 放眼國際 2008-12-10


賺取外滙改善生活


  古巴旅遊業近年急速發展,除了因為該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已走到十字路口,面
臨不得不改變的地步,需要尋求另類的經濟改革外,還受到前蘇聯崩潰的影響。

  1990年代前蘇聯盟友倒台,古巴政府為應對事件所帶來的衝擊,於是讓美元的
流通合法化,以引進更多的入口貨品,但此舉並非持久辦法,於是在2004 年,政
府推出一種以外滙兌換的新貨幣「可兌換披索」(Convertible Peso),簡稱
CUC,用以購買古巴國內一切進口和高檔貨品,從而產生「一國兩幣」的制度。此
前,古巴政府發給民眾的國家貨幣是「本地披索」(Cuban Peso),其幣值遠低於
CUC,要二十五個才相等於一個CUC。

  古巴國民不用付房租,醫療教育也是全民保障免費享用。但政府仍維持糧食分
配的制度,每人每月可分配到基本的糧食,分量並不足夠,欠缺的物資要在市面購
買。不過,使用本地披索的市場供應物資愈來愈少,國民唯有兌換CUC來購買進口
商品。因此,當「一國兩幣」推出後,古巴人都想盡辦法獲取外滙,而政府也認為
吸引外滙最快捷的辦法,是大力推廣旅遊業。在這個情況下,由旅遊業衍生的經濟
活動,便成為一般大眾賺取外滙的機會。

  古巴政府為了讓國民從旅遊業獲取一些好處,容許民眾向外國遊客出租房間,
但必須向當局申請成為合法民宿,並每月向政府繳納稅款。一些在建國前屬富裕階
層人士,在新政府上台後所有財物都被收歸國有,唯獨他們仍可擁有寓所的居住
權。由於寓所較大,有多餘的房間可供出租給外國遊客,因此可藉此賺取外滙。當
地有人因此譏諷說,革命前的資產階級又翻身了。

文章編號: 200812103910113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3 放眼國際 2008-12-10


區內鄰國聲援解禁


  美國自1962年起對古巴實施經濟禁運,估計令古巴遭受到930億美元的損失。
目前要求美國解除禁運,不單是古巴關注的事情,同時亦是該地區的共同目標。由
十五國組成的加勒比海共同體前天在古巴的一個峰會閉幕後發表聲明,呼籲美國候
任總統奧巴馬結束對古巴實施近半個世紀的經濟、金融和貿易封鎖。共同體會議主
席、安提瓜和巴布達總理斯賓塞表示,幾乎所有的聯合國成員國都要求美國停止對
古巴的禁運,並說這項措施是冷戰時代的遺骸,美國應該把它拋進歷史的焚化爐。

  將在下月20日就任總統的奧巴馬曾承諾,他上任後會解除美籍古巴人前往古巴
及滙錢到當地的限制,但仍會維持對古巴的制裁,以迫使該國作出改變。古巴前領
袖卡斯特羅和他的弟弟、現任總統勞爾最近曾表示,願意與美國展開對話,結束兩
國之間的爭議。奧巴馬沒有對卡斯特羅兄弟的提議作出回應,但美國商界已經有要
求他解除對古巴制裁的呼聲。分析表示,奧巴馬上任後可能會在反毒品和移民等問
題上尋求與古巴的合作,但兩國領袖舉行會談在短期內將不會實現。

  古巴與加勒比海國家關係密切,目前有超過一千名古巴醫生在鄰國工作,另有
兩千多名加勒比海國家的學生在古巴救學。加勒比海共同體第一屆峰會是由卡斯特
羅在2002年發起舉辦,峰會地點在哈瓦那,每隔三年舉行一次,第二屆於2005年在
巴巴多斯舉行。

文章編號: 200812103910114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2008年12月10日 星期三

美循環再造業黑暗待黎明

信報財經新聞
P18 放眼國際 2008-12-09


美循環再造業黑暗待黎明


  金融海嘯令全球經濟受到衝擊,數月前仍一片興旺的美國循環再造業亦受到嚴
重影響,不少靠出售循環再造物料獲取收益的企業也遭到損失,大量循環再造物料
最終可能要送往垃圾堆填區,無法成為再生資源。分析表示,受環保意識支持及各
州地方法例限制,美國各地的循環再造計劃並未出現全國性停頓,並相信該行業仍
有走出谷底及復甦的一天。

  去年美國共製造了二億五千四百萬噸垃圾,但有一億五千萬噸被循環再造,其
中包括八千萬噸鐵和鋼材,並讓循環再造業創造了八萬五千個職位,以及700億美
元的銷售額。但循環再造業市場與整體經濟表現息息相關,每當經濟發展興旺時,
循環再造物料亦會需求大增,成為生產商品的原料,例如紙板會變成包裝電子產品
用的紙盒,橡膠會供生產鞋底,金屬供製造汽車零件等。近期掀起的金融海嘯令全
球經濟急速放緩,循環再造業也無可避免地受到打擊。


物料價格急速下滑

  在美國,包括紙板、塑膠、報紙、金屬等大量的循環再造物料因無法找到買
家,或因價錢太低貨主不願出售而堆積在廢料回收商倉庫內。例如在西岸的廢紙價
格,從10月份的每噸105美元,急跌至近日的20至25美元;紙板在9月每噸仍售135
美元,現在則只值35美元;膠瓶從每磅25美仙降至2美仙;鋁罐價格跌了一半,從
每磅80美仙減至40美仙;其他金屬從每噸525美元降至100美元;錫價更從年初每噸
327美元跌至5美元。

  由於循環再造物料價格跌幅實在太大,令許多以往靠檢破舊維生的人亦不再收
集這類物料。以往俄勒岡州和內華達州等地的運輸業工人,可以從收集循環再造物
料收取報酬,現在不單再無收益,部分地方更要向他們徵收處理廢物費用。華盛頓
州西雅圖市一度藉廢料回收賺取數以百萬美元計收益,明年市政府亦將要支付回收
公司以清理廢金屬。其他一些州份如西弗吉尼亞州呼籲居民要暫時儲存塑膠或金
屬,待當局每隔一段時間才前往收集,另一些州份更宣布停止回收計劃,因為將這
些物料當垃圾送到堆填區,比循環再造更便宜。


中國需求迅速消失

  業內人士指出,循環物料價格急跌,其中一個主因是中國對此需求迅速消失。
中國一直是美國循環再造物料的最大出口市場,同時也是世界製造業的最重要生產
基地,因此當全球經濟急速放緩,中國的生產被拖慢,對循環再造物料的需求亦隨
之減少。美國全國循環再造業聯盟的執行總裁什凱爾耐利斯表示,當消費者不再購
買電視機等商品時,人們便不再需要紙箱裝載產品,之後便不再需要循環再造紙來
生產紙箱,道理就是這麼簡單。


業界應對各出奇謀

  面對這個情況,美國業界一方面以裁員應對,另方面則趁現在物料價格低迷之
際進行屯積,待日後價格回升之後再販賣出口。伊利諾伊州一名廢料回收商表示,
今年7月由於循環再造物料價格升至罕見的高水平,他在該月賣出的物料遠高於過
去十年來任何月份,因此現在有倉庫空間可供儲存空罐或膠瓶等,並且有可能租用
更多的倉庫存放其他的循環再造物料,直至市場復甦及找到新的買家。

  亦有業界在回收物料時提高質量要求,例如部分廢紙回收廠以一些封了膠面的
紙張「受到污染」為由而拒絕收購,藉以降低處理廢紙的成本。


公眾支持期待脫困

  分析表示,雖然循環再造業受到金融海嘯的嚴重衝擊,但前景並非完全悲觀。
目前未有迹象顯示,美國出現全國性的放棄循環再造計劃,由於受到法律規限,許
多城市仍會維持有關計劃。此外,公眾對環保意識的提高,亦迫使當局繼續執行循
環再造政策。一個全國環保資源組織Earth911的發言人表示,循環再造業已發展了
超過三十年,一直存在周期性的起落,公眾的支持必將協助該行業度過今次低迷時期。

文章編號: 200812093910074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8 放眼國際 2008-12-09


經濟因素推動政策


  美國大多數城市會維持循環再造政策,除了受到法律規限之外,其實還受經濟
原因推動。以紐約市為例,雖然循環再造物料價格急速下跌,從10月份每噸廢紙可
為市政府帶來50美元或以上的收益,跌至目前只有10美元,但總比花錢送往垃圾堆
填區更有利,因此該市堅持循環再造政策。

  另一個深受打擊的城市是波士頓,當地市政府目前從出售廢紙獲得的收益已降
至每噸5美元,稍後更要付費解決廢紙的處理,但仍不打算放棄循環再造政策,因
為將廢紙當垃圾送往堆填區,每噸需費80美元,相較之下,還是值得支持循環再造。

  除了政府以外,各商業及公共機構亦同樣面對挑戰。以往這些機構可以藉出售
循環再造物料賺取利潤,例如大型零售連鎖店沃爾瑪每月便有數以噸計的載貨紙板
箱供回收及取得報酬,但現在不單沒有收益,反而要付款處理。

  哈佛大學以往把校內廢紙出售給循環再造商時,每噸可收取10美元的報酬,但
在上月卻接連收到兩封通知,第一封表示循環再造商今後接收廢紙時,要反過來向
校方收取每噸10美元的處理費,第二封更表示要加價至20美元。校方不單沒有拒
絕,而且樂意如數支付費用,因為處理一般垃圾的費用,每噸需款87美元,遠比循
環再造商的收費高數倍,校方自然選擇較便宜的方法處理廢紙。大學的有關負責人
表示,現在他的希望是,每天開啟郵件時不會收到循環再造商新的加價通知,那便
心滿意足了。

文章編號: 200812093910075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8 放眼國際 2008-12-09


環保意識備受關注


  循環再造業的出現和興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與環保意識有關。分析指出,
每循環再造一噸紙張,可拯救十七棵樹、節省三方米的垃圾堆填區空間、減少耗用
四千一百千瓦時(kilowatt hour)電力和七千加侖食水、以及降低排放六十磅的
空氣污染物。由於涉及的資源龐大,因此各方對維持循環再造業均極表關注。

  俄亥俄州廢物處理官方機構SWACO的發言人雷米表示,一些商業機構以往會把
廢紙等售賣給循環再造商以收取報酬,現在擔憂這些機構會選擇棄置到垃圾堆填
區。該發言人希望人們會繼續循環再造,因為這是應該做的事情。環保組織全國循
環再造聯盟的執行總裁亦表示,維持目前的循環再造成果至為重要,他相信這個市
場將會復甦,到時要有能力回應市場需求。

  地方政府若要放棄循環再造政策,亦會遭到抗議。西弗吉尼亞州南查爾斯頓一
間小學在今年9月開展了一個循環再造計劃,但在最近接到當局的通知,不會繼續
有關計劃。該校師生大表不滿,於是全校聯署去信州長及市長,要求繼續循環再造
政策。小學師生的訴求最終獲得回應,該市的市政府計劃維持計劃,將把循環再造
物料運往肯塔基州再造。組織聯署的小學老師表示,學生們在信中告訴有關官員,
他們不管當局提及的經濟問題,只關心若沒有循環再造計劃,他們生活的地球便會
變得穢亂不堪,無法居住。

文章編號: 200812093910076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2008年12月9日 星期二

英政府施壓迫銀行減息

信報財經新聞
P12 放眼國際 2008-12-08


英政府施壓迫銀行減息


  英倫銀行上周四再次大幅減息,令基準利率跌至2厘,是自1951年以來的最低
水平,旨在減輕利息負擔,讓面對沉重按揭供款壓力的業主受惠。部分銀行響應政
府行動,將減息的優惠悉數轉給按揭貸款客戶,令他們的每月供款得以下降,但亦
有不少銀行以平衡存戶利益為由,拒絕跟隨央行作出相同幅度的減息,令政府大感
不滿,正想方法迫使這些銀行就範。

  英國的按揭利率主要可分兩類,其一是「追蹤按揭」利率(tracker
mortgage),其次是「標準可變利率」(standard variable rate,簡稱SVR)。
追蹤按揭利率通常緊貼追隨英倫銀行宣布的基本利率,因此今次央行減息1厘,幾
乎所有銀行都將利率作出相同幅度的下調,令約四百萬名貸款者的每月按揭供款得
以減少數十英鎊,在目前經濟不景的情況下,可為業主紓緩不少財務壓力。


可變利率引發問題

  不過,英國仍有數以十萬計的業主未能在今次央行減息行動中受惠,因其按揭
貸款採用SVR。SVR與追蹤按揭利率最大不同之處,是後者與央行的基本利率通常保
持固定差距,作為銀行利潤的來源,因此客戶最終繳付的利率,主要取決於央行基
本利率。SVR則是銀行根據每名借款客戶的信用狀況而有所變動,現在一般是按央
行基本利率加2厘,但假如貸款客戶的信用狀況良好,銀行認為值得爭取有關客
戶,可提出較低的SVR來吸引他們,又或者遇到信用狀況較差的客戶,銀行為平衡
風險,會要求較高的SVR。此外,銀行亦不保證一定要跟隨央行的利率對SVR進行調
整,結果成為今次問題的根源。

  當英倫銀行上周宣布減息後,只有滙豐、萊斯TSB及Bristol & West等數間銀
行表示會追隨央行的減息幅度,調降SVR 1厘。但在金融危機中接受了政府120億鎊
財政支援的英國最大按揭貸款商Halifax,以及另一銀行Nationwide則拒絕響應,
前者表示其SVR 只會下調0.25厘,後者則減0.69厘。市場分析計算,若Halifax願
意減息一厘,一名借了15萬鎊的貸款者,每月可節省供款85鎊,但現在則只能減少
25鎊,兩者相差60鎊之多。


官員指摘要求解釋

  被沉重按揭供款壓得透不過氣的業主本來預期,英倫銀行減息可令他們享受短
暫的供款假期,藉以減少斷供收樓數字,並可阻慢樓價急跌的速度。但 Halifax等
銀行決定不跟隨央行同步減息,令他們的希望落空,亦引起業內許多人士不滿。一
名按揭經紀表示,假如貸款機構接受了政府的救市援助,但在央行減息時卻拒絕響
應,會令其他較小的貸款商視為毋須減息的藉口,最終令數以十萬計的借貸業主陷
入困境。英國政府官員亦認為,不肯同步減息的銀行有須要向公眾作出一個合理的
解釋。

  對此,Halifax的母公司HBOS自辯表示,政府曾說希望銀行按商業原則辦事,
而該行目前正是這樣做,他們只是爭取合理的利潤,並以「可持續及謹慎的方式」
經營業務。


兼顧存貸雙方利益

  業內人士亦指出,銀行除了要考慮貸款客戶,還須照顧存款客戶的利益,爭取
在獲得合理利潤之餘,同時為所有客戶提供最佳的服務。若降低貸款客戶的按揭利
率,便須減少支付給存款客戶的利息,令他們收入受損,因此勢難兩全其美。

  不過,英國首相白高敦表示,銀行不與央行同步減息,是不可接受的事情,並
說現在每家銀行都有應負的責任。他會與銀行進行談判,催促他們將央行減息的優
惠轉移給貸款客戶。他亦承諾會採取步驟,令倫敦銀行同業拆息(Libor)下降,
在這個情況下,銀行應該要與央行作出相同的減息幅度。

文章編號: 200812083910045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2 放眼國際 2008-12-08


放棄援引限制條款


  Nationwide除了拒絕與央行同步將SVR減息1厘外,其實在開始時亦不欲把追蹤
按揭利率下調,但後來因為看到商業競爭對手Halifax在政府施壓下減息,才被迫
跟隨,反映政府施壓確實可以產生作用。

  追蹤按揭利率雖然通常會緊隨央行息率進行調整,但原來還有一個稱為collar
的特別限制,就是當央行利率下降至低於2.75厘時,貸款機構可以不跟隨央行的息
率向下調整。因此,Nationwide在央行宣布減息至2厘時,曾表示有意援引該限
制,不與央行同步將追蹤按揭利率降低1厘,而只是減 0.25厘。但當Halifax經過
一番猶豫之後,表示放棄援引該限制條款,將追蹤按揭利率也下調1厘後,
Nationwide亦被迫作出同樣幅度的減息。

  有傳聞表示,Halifax最終決定響應央行,是因為英國金融服務管理局(FSA)
曾作出警告,若銀行在與客戶簽訂按揭貸款合約時,沒有將條款明確列入合約主要
事項說明書並交給借貸方,就不能在目前的情況下援引採用。Halifax在受到壓力
及權衡利害後,最終決定將追蹤按揭利率下降1厘。

  Nationwide與客戶簽訂合約時,已經加入該項限制條款,並沒有Halifax所面
對的問題,因此有權援引條款,只下調追蹤按揭利率0.25 厘,但為免客戶流失,
也被迫跟隨減息1厘。業內人士指出,兩家機構的追蹤按揭利率下調決定,令八十
萬貸款者受惠,而且對其他尚未作出決定但有意拒絕與央行同步減息的銀行形成壓
力,必須一起將追蹤按揭利率下調1厘。

文章編號: 200812083910046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2 放眼國際 2008-12-08


退休收入失去保障


  英倫銀行大幅減息,並獲部分銀行的響應,雖然可令不少業主受惠,按揭供款
壓力得以紓緩,但卻同時令銀行存戶遭受損失,尤其即將退休人士,大多指望以定
期存款生息維持日後生計,減息令他們遭受的打擊亦最大。

  英國樓價自去年夏天升上高峰後,至今已下挫18%,並令八十萬間物業變成負
資產。分析普遍預期,若英國樓價較高峰期下跌30%,每四名置業人士中便有一人
淪為負資產業主。在此情況下,銀行減息當然廣受業主歡迎,因為他們的每月按揭
供款將會大幅下降,部分較幸運業主的每月供款,數額更低於房貸總額的 1%。

  不過,減息同時會對另一批人造成損害。上月央行減息1.5厘,已令銀行的存
款客戶減少利息收益,今次央行再減息,令不少存戶爭相把存款取出,找尋回報更
高的地方存放。分析表示,銀行存款利率最終有可能完全消失。

  另一方面,央行減息對即將退休人士來說也不是一個好消息。分析表示,較早
前全球股市急挫,令投資於股市的退休基金遭受慘重損失,直接影響了即將退休人
士日後的收入。部分人在金融海嘯發生後,紛紛把退休基金內的投資組合進行調
整,將基金轉移到低風險、低回報的債券及定期存款上。現在連存款利率也下降,
意味收益變得愈來愈低,日後的退休生活更欠缺保證。

文章編號: 200812083910047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2008年12月6日 星期六

美研新招大手推低按息至4.5厘

信報財經新聞
P19 放眼國際 2008-12-05


美研新招大手推低按息至4.5厘


  目前的金融海嘯源於美國樓市下滑,而美國很多人不能負擔按揭供款亦是當地
社會最關注的議題之一,故美國政府拯救金融業之餘,亦不忘挽救樓市。美國盛
傳,行將卸任的財長保爾森計劃再度出招,目標是把長期按揭利率推低至4.5厘這
超低水平,希望吸引更多人買樓,以穩定樓價。

  華府上周二已推出新的救市計劃,由聯儲局出資最多6000億美元,直接從市場
購買獲房利美、房貸美等政府支持機構(GSE)擔保的按揭債務或相關按揭抵押債
券(MBS),以增加按揭信貸供應,並壓低供樓成本。


希望以此拯救樓市

  這一招已立竿見影,令三十年期定息按揭利率一周內大跌半個百分點,至5.47
厘,連上周按揭申請指數也急升逾一倍,其中再融資指數更急升逾二倍。不過,國
會及業界要求進一步拯救樓市及協助負資產業主的壓力實在太大,保爾森須再擬定
更多新招。

  《華爾街日報》網站周三率先報道保爾森可能再有新計劃公布的消息,其他傳媒
隨後跟進。最新計劃仍在初步階段,而且有不同版本的傳聞。《華日》報道,財政部
考慮以低至相等於相關按揭利率僅4.5厘的價錢,向銀行購入MBS,以吸引銀行批出
更多按揭,相關開支透過發行孳息3厘的國庫債券填補,財政部便可賺取差價。

  路透社則指出,新計劃可能增加房利美和房貸美購入按揭證券的數量,金融業
界人士就表示,他們建議財政部由兩房購入MBS。另外,財政部研究計劃是否只惠
及樓宇新交易,而不包括住宅已經買入的再融資個案。

  無論如何,計劃目標只有一個,就是把按揭息口推低至4.5厘,這將是自六十
年代有紀錄以來最低按息水平。至於何時推出亦有不同說法。《華日》指計劃細節可
能在總統喬治布殊明年1月卸任時也未能敲定,但美國有線新聞網絡(CNN)表示最
快下周可作公布。


助供樓人士減負擔

  業界認為這項計劃可行,是因為按息和國庫債券之間的息差拉闊。投資者迴避
風險,紛紛投向安全資產,帶動債券價格近日不斷上升,十年期美國國庫債券孳息
昨天跌至2.645厘的逾半世紀新低,令三十年定息按揭與十年期國債息差遠超2厘,
甚至接近3厘,遠高於前幾年的約1.8厘水平。

  分析員表示,美國政府可透過低息向市場借款,然後大舉將這筆資金注入MBS
市場,推低MBS孳息。由於美國按息主要受MBS市場影響,MBS利率下跌,按息也會
跟隨。這一方面可令現有業主透過再融資來減低供樓開支的負擔,協助他們避過強
制收樓的厄運,另一方面可利誘財政沒有問題的人士置業,從而透過這兩方面去阻
止樓價進一步下瀉。

  專家對新計劃能否協助業主和樓市,意見分歧。Bankrate.com高級金融分析員
麥克布賴德表示,推低按息可加快新買家參與樓市的過程,吸納大量待售房屋存
貨。按揭業人士說,計劃為收入穩健的人士提供前所未有的入市良機,並可望帶動
按揭再融資熱潮。


大量業主難以受惠

  不過,新計劃估計只會涉及有良好信貸紀錄的人士,因為銀行目前在有沒有人
購入相關MBS下,都不會向沒有入息證明的人士提供按揭,次級按揭等這些向信貸
紀錄惡劣人士提供的按揭已幾近消失,銀行目前要求的信貸標準很高。而且,華府
正整頓兩房財政,國策是所有GSE都不可再擔保高風險按揭。

  減少高風險按揭是無可厚非的,但優質業主只佔少數,更多的是當初做了十成
按揭、失業或還款進度遠遠落後,意味很多人不能再融資,享受低息。

  HSH Associates副總裁岡賓格質疑,按息超低,私人投資者不會有興趣購買
MBS,意味華府將長時間成為MBS市場主要買家。

文章編號: 200812053910069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9 放眼國際 2008-12-05


息口跌 按揭申請勁升


  美國財政部和聯儲局近日連番動作,似乎已令按揭息口降低。在聯儲局公布購
入按揭抵押債券(MBS),以及主席貝南奇表示有意透過購買獲美國政府擔保的長
期證券,以推低長息來打擊衰退後,按息明顯回落,並刺激按揭申請大升。

  按揭銀行家協會周三公布,按揭申請指數上周大升逾一倍,是歷來最大升幅,
再融資指數更勁升逾二倍,買屋按揭指數則升了38%。

  上周有感恩節假期,按揭申請一般較淡靜,但不少按揭商異口同聲表示,上周
有關按揭的查詢大增,其中Quicken Loans表示上周的查詢量較正常高出三倍,職
員須工作至深夜才能把所有查詢電話回覆。

  業界一致認定,按息顯著下跌,是按揭申請意欲大增的主因。在聯儲局最新救
市計劃及貝南奇的言論後,美國國庫債券孳息不斷回落,其中跟按息關係最大的三
十年期國庫債券昨天跌至3.133厘,繼而帶動三十年期定息按揭利率在上周大跌半
個百分點,至5.47厘,是2005年6月以來的新低。

  Weiss Research樓市分析員拉爾遜形容,按息下跌對合資格申請再融資的人士
是聖誕大禮。由於擔心經濟進一步惡化,不少業主都希望盡量節省供樓開支。《紐
約時報》報道一名紐約護士的個案,指出她與丈夫三年前買樓時按息為6.25厘,現
在希望把按息減低1厘,以未雨綢繆,應付衰退。

  另一類受惠人士則是信貸紀錄良好、目前沒有物業的租客,如果他們手上已有
一筆資金,現在是他們置業的極佳良機。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再融資佔近日按揭申請的比率有增加趨勢,意味按揭申
請增加,不代表樓市買賣復甦。而且,有按揭商指出,按揭申請增加,不代表按揭
商批出這些申請,由於按揭批出的門檻大大提高,結果是很多申請最終被拒。

文章編號: 200812053910070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9 放眼國際 2008-12-05


樓市還看整體經濟


  按揭息率下調能否挽救樓市,專家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按息是樓市的關鍵,
而挽救樓市可同時解決其他經濟問題,但也有不少人認為,樓市復甦始終還看就業
等整體經濟環境。

  《華爾街日報》報道,財長保爾森視按息為拯救樓市的關鍵。報道並指出,華府
如果推出令按息降低的計劃,銀行可增加批出按揭,令按揭業務收入增加,而計劃
可望刺激經濟,阻止信用卡等消費信貸壞賬急速惡化,因此銀行也會受惠這個計劃。

  在10月曾提出類似計劃的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教授邁耶認為,減低按息是解決
整體信貸市場出現問題的重要部分。力主推出這計劃的金融業圓桌組織副總裁塔爾
博特說,如果計劃令更多人買樓和作出開支,當然有助扭轉經濟劣勢。

  不過,房利美首席經濟師鄧肯表示,低息固然對樓市有幫助,但並非全部,在
失業率上升,消費者減少開支以增加儲蓄下,美國人不會大舉購買住宅;而息口下
跌雖可吸引業主再融資,但樓市需要的是能夠售出樓宇。

  Economy.com首席經濟師贊迪指出,強制收樓個案增加的問題是源於負資產及
失業,壓低按息的計劃無助解決這問題。

  而且,除非樓價回升,否則如何低息也救不了負資產業主,因為這類資產沒有
可能申請到再融資。

文章編號: 200812053910071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2008年12月5日 星期五

英航澳航合併須越重重障礙

信報財經新聞
P15 放眼國際 2008-12-04


英航澳航合併須越重重障礙


  金融海嘯令全球航空業飽受衝擊,各大航空公司在經濟不景下均努力嘗試進行
整固,以降低成本。英國航空(British Airways)前天宣布,正與澳洲航空
(Qantas Airways)商討合併可能,若達成交易,將締造出全球首個橫跨數洲的大
型航空集團。投資者對合併建議甚表歡迎,兩家公司的股價在消息公布後亦應聲急
升。但分析指出,合併計劃必須首先克服兩國的股權限制,此外,兩航目前已有良
好合作,合併未必能帶來更多好處。

  國際航空業繼面對油價高企的打擊,目前又受到金融海嘯的侵襲,航空公司營
運出現嚴重虧損和破產等情況此起彼落,因此英航與澳航的整合計劃對投資者十分
吸引。有交易員表示,若交易成功,新集團將成為全球第三大航空公司,合共擁有
近五百架客機,接載乘客量超過七千萬人次,預計每年營業額可達230億美元。此
外,新公司在美國、英國和亞洲的主要航線都能佔據很大市場份額,有助降低成
本、加強競爭力。


股價應聲急升

  受到利好消息的推動,兩家公司的股價均應聲急升。英航股價前天在消息公布
前已升5.1%,公布後升幅一度擴大至17.5%,收市時則升12.46%,報157.1便士。澳
航股價昨天亦一度大漲9.3%,創兩年來最大升幅,收市時則升4.44%,報2.35澳
元。不過,有分析隨即指出,兩家公司要真正達成合併,還有很漫長的道路,而且
成功的機會只有一半,因為要面對的法律限制和問題實在很多。


先克服股權限制

  首先,這項交易必須克服澳洲政府對澳航股權的限制。根據規定,單一外國航
空公司對任何澳洲航空公司的持股不得超過25%,總共的外資航空公司不能超過
35%,此舉勢將對合併計劃造成極大障礙。但英國傳媒報道,澳洲交通部日前已作
出提議,把有關限制放寬至49%,澳洲方面仍擁有51%的股權。

  澳洲交通部長阿爾巴尼斯亦表示,不反對由一家外國航空公司擁有澳航49%的
股權,顯示澳洲政府願意為該合併計劃開綠燈。


兩地掛牌獨立實體

  為繞過相關國家對航空公司外資所有權比例的限制,同時確保國際航權不受損
害,兩家航空公司亦採取了創新的所有權結構。英航在提交給倫敦證券交易所的聲
明中表示,正研究以倫敦和悉尼「兩地掛牌」的架構和澳航合併。根據討論中的結
構,兩家航空公司將分別保留「單獨的法律實體」,擁有各自的股東,但同時又有
合併的資產負債表、疊加的董事會和整合的管理團隊,令協議成為一種「平等的合
併」。但英航亦補充表示,雙方承認交易還存在變數,不保證談判會成功,他們將
在適當的時候作出更多公布。


多方利益難以平衡

  另一方面,英航目前正尋求與美國航空(American Airlines)和西班牙航空
公司Iberia達成營收共享協議,並表示與Iberia持續談判合併可行性,有關洽談將
令英航面對利益衝突的問題。分析指出,英航同時與三家航空公司洽談整合,但當
中哪一家較受重視,而在發生商業衝突時,英航會站在哪一方,引起各方高度關
注。現在英航宣布與澳洲商討合併可能,另兩家航空公司的董事局將作何反應,亦
頗成疑問。

  按目前情況,英航與美國航空的合作,有最大的節省成本潛力,能帶來最大的
經濟收益,因為該公司在倫敦希斯路機場至悉尼的航線已與澳洲有廣泛合作,而在
希斯路至馬德里航線則與Iberia有充分的配合,成本效益已經發揮至最大限度,但
在飛往美國的航線則仍有待拓展。因此,對於英航來說,與美國航空的合作將會最
為重要,利益關係最大,而分析則擔憂,英航在處理合作夥伴間的商業矛盾時,會
出現親疏有別的問題。

文章編號: 200812043910035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5 放眼國際 2008-12-04


無法證明額外收益


  英航與澳航合併,另一個難以擺平的反對意見是,新協議與現在兩家公司的合
作狀況相比,會帶來多少的額外收益。

  兩家航空公司的合作其實有極悠久的歷史。澳航在1993年實行私有化時,英航
曾購入澳航的25%股權其後英航逐步放棄持有的澳航股權,並在2004年把餘下的
18.25%股權以11億美元的代價出售,一方面用以償還債務,另一方面則把精力集中
處理歐洲和北美的業務。而澳洲反對黨就以此為依據,反對兩航的合併計劃。他們
表示,任何合併必須較之前的合作協議更好,但英航曾持有澳洲的重要股權,結果
要悉數出售,因此現在有關方面必須說服各方接受合併後的結果,會比之前英國持
有大量澳航股份的情況更好,尤其是要證明對澳洲有利。

  另一方面,澳洲與英國之間的航線被業界稱為「袋鼠航線」(Kangaroo
route),由於距離過遠,無法直航,因此兩間航空公司已合作在香港及新加坡發
展中途站,並定下交換旅客的協議,當有旅客要來往英國及澳洲時,英航負責接載
他們往返英國與香港或新加坡,而澳航則負責接載餘下的航程。

  因此,分析認為,兩航合併在商業上不會與目前的情況有太大分別,因為兩家
公司已擁有共同的中途站,由同一團隊共同營運。此外,兩家公司亦已通過共同採
購客機及飛機燃料,達致節省成本的目的,就算成功合併,將來的營運情況亦與現
在差別不大,故此沒有必要進行合併。

文章編號: 200812043910036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5 放眼國際 2008-12-04


工會憂慮裁員動向


  隨着英航宣布正與澳洲商討合併可行性的消息曝光,兩地工會均極表關注,並
尋求與兩家航空公司管理層舉行緊急會談,防止資方大舉裁員。

  兩航商討合併,反映國際航空業正受全球經濟危機,以及旅客人數急速下降的
困擾。截至目前為止,全球今年已有超過二十五家航空公司倒閉,其中大部分是低
成本的本土航空公司,而最大的則是英國的XL airlines,以及美國的ATA
Airlines,兩家公司破產時均分別僱有近四百名員工。

  相較之下,英航和澳航若在合併後裁員,影響可能遠為嚴重,因為英航有四萬
三千名員工,而澳航則有三萬八千。另據英航最新財報顯示,該公司在今年4月至
9月的稅前盈利只有520萬鎊,較去年同期的6160萬鎊暴跌91.6%。澳航情況稍佳,
至6月底止的稅前盈利增長由一年前的7.5億澳元回落至5億澳元,跌幅64%,但預料
在全球經濟嚴重放緩的情況下,業務將繼續深受影響。因此,有理由相信兩公司在
合併後會大幅裁員以減省開支。

  英航行政總裁表示,暫時未能表明該公司會否裁員。但澳洲工會TWU已對公司
作出呼籲,要求提高合併談判的透明度,並要求任何新公司的架構安排,都不應造
成實際的債務。

  目前,TWA正尋求與兩航管理層和英國的工會一起舉行會議,討論保護工人權益。

  英國工會Union National則表示,英航員工對公司打算與澳航合併感到不滿,
因為在此經濟困難時刻,任何合併談判只會帶來更多的不穩,並要求公司無論作出
什麼決定,一定要照顧其商業骨幹,即公司員工的福利。

文章編號: 200812043910037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