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9日 星期六

最後交易瀕危 LBO灰飛煙滅

信報財經新聞
P13 放眼國際 2008-11-28


最後交易瀕危 LBO灰飛煙滅


  貝爾加拿大(Bell Canada)母公司、加拿大最大電訊企業BCE的槓桿收購交易
(LBO)周三遇挫,極可能觸礁,意味全球在金融危機去年爆發前所達成的大型LBO
交易已全部消失。不過,買家和為交易提供顧問服務的銀行,甚至是BCE股東都歡
迎這宗LBO失敗──畢竟,在金融海嘯,人人都以現金為王,寧願穩中求勝之際,誰
還有閒情去參與須借債進行的高風險交易呢?

  以加拿大安大略省教師退休金為首,包括Provident Equity Partners、
Madison Dearborn Partners等私募基金的財團去年提出以每股42.75加元收購
BCE,涉及520億加元(3286億港元),如果達成,將是全球歷來第二大LBO,僅次
KKR去年以432億美元(3370億港元)收購得州發電公司TXU。


加電訊公司賣盤遇挫

  交易過去一年多已幾經波折,例如BCE債券的持有人入稟,認為BCE未有考慮到
他們的利益受損,要求頒令禁止交易進行,但最高法院駁回。然而,周三有戲劇性
發展,畢馬威會計師行表示,交易將令BCE債務增至390億美元,導致公司失去償付
能力,因此拒絕為交易提交正面償付意見。

  由於交易協議列明,交易須有正面償付意見下才能進行,而市場人士都認為畢
馬威在12月11日交易完成限期前改變意見的機會極微,除非BCE降低收購價,否則
BCE沒有辦法扭轉乾坤,這宗LBO可說是已經流產。消息拖累BCE股價急跌34%,至
25.25加元。

  雖然BCE、安大略省教師退休基金和有份提供顧問意見的加拿大銀行TD Bank周
三均表示,仍為達成交易努力,但各方其實暗地高興,尤其是為這宗交易提供意見
的TD Bank、花旗、蘇格蘭皇家銀行(RBS)和德意志銀行,TD Bank、花旗和德銀
股價周三分別升2.1%、16%和2.9%。

  交易告吹,意味這四間銀行損失合共6118萬美元顧問費,但四行同意為交易作
343.5億美元融資,在目前債務產品無人問津下,交易失敗反而代表它們毋須背負
巨額債務。根據標準普爾旗下的LCD,每美元高息高風險貸款在市場只能賣得66.6
美仙,今年至今已跌了28.3美仙。因此,四行其實不想交易繼續,只是找不到藉口
離場。


花旗最佳感恩節大禮

  一間美國銀行的投資銀行業務環球主管私下形容,這是四行最佳的感恩節禮
物,利用畢馬威來煞停交易,是它們夢寐以求、而又想不到夢想成真的離場方法。
另一位美國銀行家說,最新發展可讓四行表示,它們很想交易完成,只是BCE未有
盡好自己本份,以此防止遭BCE控告違約。

  交易不能達成,私募基金似乎也不在乎。有律師指出,未能收購BCE,對相關
私募基金而言,只不過是少了一宗交易,大不了只會損失相等於交易額約3%的費
用,相比起收購後才發現難以融資應付,或是很難透過把公司重新上市或轉售來賺
大錢,這損失微不足道,私募基金反而要感謝這些令金融市場泡沫爆破前簽訂的交
易無法達成的救星。

  今年已公布的私募基金收購交易僅2020億美元,較去年大跌七成。自去年起,
至少550億美元的LBO都失敗告終,包括美國學生貸款公司SLM(即 Sallie Mae)、
博彩公司Penn National Gaming和影音器材生產商Harman International
Industries等。


私募基金悄悄轉型

  私募基金在金融危機爆發後已經悄悄轉型。BCE交易是收購價完全反映了公司
價值、甚至有溢價的交易,是早幾年典型的LBO。

  Churchill Financial LLC資本市場主管施維默指出,這是「舊世界」的交
易,「新世界」下的私募基金是尋找市場價值遭投資者無理壓低、但其實極具反彈
潛力的資產。

  百仕通正透過旗下公司,購入面對市場壓力的債券。根據以倫敦為基地的研究
公司Preqin,今年上半年承諾購入遇壓基金的資金達330億美元,增加了 28%。

  就算是BCE股東,損失也不大。BCE股價急挫,市值一天蒸發了106億加元,而
且私有化失敗,股東賬面自然損失慘重,但BCE之前每季每股派息 36.5加仙,以周
三股價計算,回報率約6%。BCE在交易進行期間停派股息,估計BCE快將恢復派息,
甚至可能另派特派股息,以安撫股東。

  而且,BCE坐擁大量現金,有能力回購股份,加上這隻公用股的業務十分穩
健,分析員亦認為周三跌市已包括了衰退打擊對BCE的影響這因素,故BCE股票在目
前市場風雨飄搖下十分吸引。

  BCE方面,銀行「關水喉」,獲其他基金看中的機會可說是零。由於加拿大政
府早已表達了市場壟斷的憂慮,而且BCE十分龐大,其主要對手Telus收購的機會亦
十分渺茫。但BCE大不了可以繼續目前提升公司競爭力的計劃,而且還不用背負巨債。

  最大輸家相信是認為交易一定須進行的一眾對沖基金。由於BCE股價一直與收
購價有差距,不少對沖基金便購入BCE股份,如今卻賺錢夢碎,甚至蝕讓 BCE股
票。這也許解釋了BCE股價為何一直未能高企在收購價水平──這宗交易確實風險很高。

文章編號: 200811283910057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3 放眼國際 2008-11-28


需求減少加元下挫


  BCE交易勢將告吹,其中一個受害者是加元,加元周三即時下挫,原因是這宗
交易以加元進行,交易腰斬意味數以百億加元計的加元需求消失。

  加元周三最多曾跌1.3%,報80.55美仙,隨後收報81.29美仙,跌0.4%。TD
Securities首席貨幣策略師奧斯本表示,市場揣測,涉及這宗交易的大量加元買入
將不會出現,甚至可能有大量已買入以應付BCE交易的加元沽出。

  不過,市場訊息仍然十分混亂。RBC Capital Markets首席外滙技術分析員戴
維斯解釋,BCE交易的消息一定對加元有影響,部分原本用作完成這宗交易的加元
應已經對沖了,但問題是市場不知道涉及的金額,亦不知道這些倉是否會拆掉,因
此追蹤加元走勢的分析員和投資者均在消化BCE交易的消息。

  無論如何,加元整體仍是看淡,預料本月將是連續第六個月出現按月跌幅,是
十五年來最長下跌期。

  加拿大經濟極依賴原料,原材料佔其出口收入三分一,商品價格自7月以來不
斷下跌,加元等商品相關貨幣自然難以看漲。Scotia Capital貨幣策略師馬利恩
說,商品價格和信貸緊絀,亦令加拿大併購交易消失,進一步推低加元。

  另一不利因素是加拿大利率料將繼續削減。加拿大央行過去十二個月已減息六
次,息口由4.5厘下調至2.25厘,估計在12月9日開會將至少再減息半厘。經濟師指
出,為免加拿大衰退惡化,央行減息時只會較市場預期更進取。

  TD Securities定息分析員Sheldon Dong指出,市場已預料,下月減息半厘,
加拿大央行將在明年4月再減息1厘。

文章編號: 200811283910058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3 放眼國際 2008-11-28


償付條款未受注意


  雖然各界均認定,就算BCE交易能夠達成,最終都會失敗,因為私募基金根本
不可能籌得如此巨額的資金,但這宗交易「棺材上的最後一顆釘」竟是「償付條
款」(solvency clause),卻又教加拿大人意外。

  在收購交易中,買家有時候會要求由第三方就收購對象的償付能力作出獨立評
估,研究交易會否令公司被收購後無力償付債務。這類條款在美國十分常見,因為
銀行組織銀團貸款時,須有這類條款才能進行。

  不過,償付條款在加拿大十分罕有,而如此大宗的交易被償付條款這類枝節問
題拖垮,在美國也算十分罕見。有加拿大律師揣測,要求加入這條款的是交易顧問
之一的花旗集團,因為花旗在美國轉售這筆貸款產品,合約須包括這項要求。

  BCE此例一開,償付條款可能成為收購交易的買家和當中提供顧問服務的銀行
用作阻撓交易完成的殺手鐧。

  美國已有一宗大型交易因償付條款而引發官司混戰。由私募基金Apollo
Management擁有的化學品生產商Hexion去年6月同意,以65億美元收購對手
Huntsman,但Hexion今年入稟,以化學品市場惡化將令新公司無力償付為由,要求
法院下令終止交易。

  但法院裁定Huntsman勝訴,下令Hexion盡力完成交易;交易顧問瑞信集團和德
意志銀行上月底又以同一理由,不向Hexion貸款, Hexion隨即控告這兩間銀行違約。

文章編號: 200811283910059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2008年11月26日 星期三

美影碟銷情欠佳急煞製片商

信報財經新聞
P15 放眼國際 2008-11-25


美影碟銷情欠佳急煞製片商


  傳統智慧認為,當經濟環境愈不理想,美國荷里活的電影市道卻愈興旺,因為
人們在陷入困境時,總愛找尋娛樂以遏抑悲觀情緒,而電影的消費大多數人都能承
擔,因此美國電影業一向對經濟不景有較強的抵抗力。不過,美國大製片商今年也
要為聖誕銷售季度感到擔憂,因作為電影業最大收入來源的DVD銷情並不理想,就
連業內寄望甚高的新一代藍光DVD亦未能推動銷量,急煞片商。

  美國經濟在金融海嘯衝擊下,電影業市道一如傳統智慧所料,近數周的票房紀
錄均非常理想,新推出的電影大多都很賣座。不過,業內人士指出,美國電影業從
許久以前開始就不依賴票房收益,而是靠發行DVD影碟賺取最大盈利,因一齣新電
影的收入,有超過70%來自影碟銷售。而各大製片商目前擔心的是,自 2005年起美
國的DVD銷量開始停滯並掉頭回落,今年稍後的聖誕銷售季度估計亦將平平無奇,
不會有任何突破。

  據統計,美國DVD影碟的銷量在2005年升至頂峰,翌年只能維持不變,去年開
始更下跌了4.8%,銷售額降至157億美元,是DVD影碟制式在 1997年推出以來首次
的銷路倒退。


成績首現倒退

  美國最大DVD發行商華納兄弟公司表示,今年截至目前止,DVD銷量又較去年同
期下跌約4%,而另一獨立市場調查公司Nielsen VideoScan表示,今年第三季美國
DVD整體銷量共下跌了9%,而售價較高的新出影片DVD,銷量更較去年同期減少了
22%。以往第四季銷售通常佔 DVD全年銷量的40%,但今年的銷情將是怎樣,製片商
至今仍心中無數,部分片商估計能維持平穩的,已自認是樂觀的猜測。

  最令美國電影業感到擔憂的是,新一代藍光DVD的銷情同樣並不理想。業界曾
寄望這個新推出的高清制式,可以將DVD影碟的銷量推向另一高峰,情形一如電影
錄像從錄影帶過渡到VCD,然後又從VCD過渡到DVD一樣,每次有新技術和更高影音
質素的新制式推出時,都會帶來新的銷售高峰。但今次藍光DVD與另一高清制式HD-
DVD經過一番激烈的制式爭奪戰後,雖然在去年最終勝出,卻沒有自此踏上坦途,
今年的銷量仍較預期低25%以上。


開展廣告攻勢

  為促進銷路,美國各大製片商已投入大量資源進行宣傳,例如在電視台及印刷
媒體開展總額高達2500萬美元的廣告攻勢,推廣稍後將會發行的DVD,尤其是藍光
DVD影碟,其中包括迪士尼公司的「太空奇兵威E」(Wall-E)、新力公司的「街頭
超人」(Hancock)、華納公司的「蝙蝠俠—黑夜之神」(The Dark Knight)等。
華納總裁更表示,這是藍光DVD孤注一擲的時刻,電影業必須將它設定成假期最熱
門的購買物品。個別片商如迪士尼更採取罕見措施,銷售藍光DVD時更免費贈送一
隻標準的DVD影碟,藉以加強推廣。零售商也作出相應配合,在商店內縮小唱片和
電子遊戲的銷售空間,改為擺放DVD影碟機及影碟。


網路下載構成威脅

  分析指出,DVD銷情不理想,除了因為美國經濟急速放緩,打擊消費者的購物
意欲外,還因許多規模較小的媒體公司渴望追求收入,於是發行大量質素欠缺保證
的影碟,對DVD市場形成壓力,迫使價格下調,嚴重影響大片商的收益。此外,有
愈來愈多消費者選擇從互聯網下載影片,也對DVD影碟的銷售構成威脅。


用戶採取觀望態度

  至於藍光DVD未能為影碟市場打開新局面,分析認為是因為消費者對這個新制
式仍然感到混亂,未能肯定它就是新一代DVD制式的主流。有調查顯示,目前擁有
標準DVD影碟機的用戶中,有57%表示會繼續等待,直至肯定藍光制式的DVD影碟機
是新一代的主流制式,到時才購買使用。受影碟機未普及影響,片商的藍光DVD影
碟銷路自然無法起飛。為此,不少大型零售商已表示,將在感恩節過後大幅削減藍
光影碟機的售價,估計將從前年最高的每部1500美元,急降至每部150美元至200美
元不等,希望藉此帶起DVD影碟市道。

文章編號: 200811253910020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5 放眼國際 2008-11-25


海外市場受挫盜版


  DVD影碟在美國市場的發展並不暢順,在美國以外的國家亦處處碰壁,其中最
大的難題是遭受盜版問題打擊。

  華納兄弟公司在本月中表示,由於敵不過互聯網盜版,該公司決定撤出南韓的
DVD經銷市場。南韓官方贊助的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表示,該國逾九成家庭擁有寬
頻網路連線,但民眾對知識產權的基本認知極其薄弱,國民經常在一些侵權網站觀
看未獲授權的影片,因此令當地的DVD走向崩潰。據統計,南韓的DVD銷售額,從
2002年的5.11億美元,銳減至去年的2.17億美元。在此情況下,華納兄弟被迫宣布
退出南韓市場,在未來數星期將關閉在當地的DVD業務,並出售旗下電影的版權給
當地一家公司,由其負責發行。

  華納兄弟是荷里活片商在互聯網發達國家敗陣的最新案例。在該公司之前,美
國其他大型製片商如派拉蒙、新力等,已經因相同原因而先後撤離南韓市場。迪士
尼公司則在2月與南韓一家互聯網公司合作,推出數碼下載服務,消費者只須繳付
5.9美元,就能在電腦或可攜式媒體播放器上觀看電影。此外,自4月起,迪士尼發
行的套裝DVD和藍光DVD影碟,都已改為採用授權模式。

  另一方面,影碟在中國遇到的問題更為嚴重,因為最近在深圳的一次突擊搜查
行動中,檢查人員發現了近千箱使用藍光DVD破解後重新製作的盜版影碟。雖然這
些影碟的質素不如原版的藍光DVD,但美國電影協會仍為藍光制式被盜版商完全破
解大表震驚,並認為在亞洲不斷滋生的藍光盜版,顯然是對藍光制式的嚴重威脅。

文章編號: 200811253910021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5 放眼國際 2008-11-25


高清發展受制


  藍光DVD在九個月前的制式爭奪戰中將HD-DVD淘汰後,其發展及銷售情況理應
一枝獨秀,但在美國市場,藍光DVD影碟機的售價雖然一跌再跌,從六個月前每部
至少600美元,降至目前的200美元,但銷情仍未見起色。分析表示,這個新一代高
清制式的發展受到掣肘,是受多方面因素影響。

  首先,藍光DVD影碟目前的售價平均介乎25至30美元,但標準DVD影碟的售價一
般只需6美元,就算是最新推出電影,也僅要價20美元,較藍光影碟便宜25%至
50%,在目前經濟急速放緩的情況下,藍光影碟似乎很難說服消費者新制式物有所值。

  其次,新制式的版權費、所有權授權軟件,以及反盜版系統等費用及軟件,令
藍光制式變得不成比例地昂貴及不方便,就連蘋果公司總裁喬布斯也批評這個系統
是個「大負累」,因此拒絕將它加入為蘋果最新電腦的驅動器制式。

  此外,近期的科技發展亦令消費者對藍光DVD制式的價值產生懷疑。例如其中
一間高級錄影器材生產商Faroudja最新研製成功的「up- sampling」技術,能將標
準DVD的影像改善,予人高清的感覺。分析指出,「up-sampling」的影像質素當然
無法與藍光DVD影像相比,但考慮到消費者觀看影片時與畫面的距離,人類眼睛的
解像度其實很難看出兩者分別,加上「up-sampling」基本上無須額外收費,同時
消費者又不用重新購買新制式影碟,因此對藍光制式構成一定影響。

  據估計,若比較美國最賣座的二十齣電影,目前藍光影碟銷量只佔整體市場
6%,若比較所有影碟銷量,藍光影碟市場佔有率只有4%,因此業內人士對它的前景
並不看好。

文章編號: 200811253910022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5 放眼國際 2008-11-25


新媒體蠶食利潤


  美國影視公司發行影碟遭遇挫折,通過互聯網等新媒體發放影視節目卻發展過
速,但又未能獲得足夠的收入,因此陷入兩難局面。

  分析表示,美國普羅消費者,尤其是電影業的主要消費群,愈來愈愛以新媒體
收看影視節目。據Jupiter Research較早前的一項統計顯示,當被問及遇到經濟困
難而要節約娛樂開支時,二十五歲至三十四歲的成年人表示,首先會放棄電影院及
收費頻道,最後考慮放棄的是寬頻上網。這個年齡組別是最受影視娛樂業重視的消
費群,他們最後才考慮放棄寬頻上網,是因為美國目前有愈來愈多觀眾通過互聯網
獲得影視娛樂,而且收費亦最便宜,因此別的都可優先不要,寬頻上網則一定要保
留至最後。

  以往影視娛樂公司願意將部分節目上載到各網站供人觀賞,是希望藉此作為宣
傳,也表現公司對公眾的開明。不過,現在網上娛樂已成主流,不少影視娛樂公司
發現賺錢的業務正被這些收入微薄的網站逐步蠶食,因此開始後撤。其中向CBS網
站提供「超感神探」(The Mentalist)、「最後一刻」(Eleventh Hour)等電視
節目的華納兄弟電視公司,最近就要求CBS從網站抽走上述片集,因為網站發放節
目,可能傷害到華納向其他電視台銷售節目的舊式營運組合。

  此外,影視公司通過流動裝置發放節目的業務亦發展迅速。電影公司今年9月
底曾在iTune發行「鐵甲奇俠」(Iron Man),每次下載收費2.99美元,結果在頭
七天便收到100萬美元。不過,這與同期DVD的1.4億美元銷售額相比,顯得微不足
道,也反映新媒體雖受歡迎,收入卻未足夠。

文章編號: 200811253910023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2008年11月8日 星期六

車廠需求掀電池爭霸戰

信報財經新聞
P18 放眼國際 2008-11-07


車廠需求掀電池爭霸戰


  日本近期盛傳,松下(Panasonic)考慮收購三洋電機。對一般人而言,松下
和三洋是大家在日常電子產品上看到的品牌名字,但松下看重三洋,其實是為了電
器內的電池。隨着手提電子產品愈來愈多,且功能愈來愈複雜,加上車廠因環保因
素而須增加燃料混合車,這些不起眼的電池因此成為生產商虎視眈眈的市場,其中
鋰亦會因此升價百倍,鋰礦將炙手可熱。

  多家日本傳媒和財經通訊社上周末開始報道,松下總裁大坪文雄和三洋總裁佐
野精一朗上月曾經會面,並已達成原則性協議,由松下收購三洋,但雙方仍未談及
收購價等細節,而松下亦跟三洋三大股東高盛、大和證券及三井住友洽商此事。


插電式汽車關鍵零件

  松下和三洋一旦合併,新公司將成為日本最大電子產品生產商,超越日立。不
過,松下更在乎的是電池業務。

  電池目前主要供個人手提電腦、手機、iPod等手提電子產品之用,個人電腦市
場不斷穩定增長,令電池需求增加。而且,手提電子產品朝多功能合一的趨勢走,
亦不斷追求更輕巧,意味電池的技術亦要更精密。其中,鋰電池體積細小且輕量,
充電後可用很長時間,加上放出的電能較多,因此很多電子產品都由鎳電池改為使
用鋰電池。

  電池業前途如何光明,從三洋周三公布的業績可見一斑。三洋在7至9月一季純
利大跌67%,盈業額亦減少了0.8%,至5270億日圓(416億港元),但電池銷售額反
而上升17%,達1442億日圓。三洋並在經濟逆境下把電池業務收入預測上調11%,估
計截至明年3月的財政年度收入達5530億日圓。

  而且,汽車業全力發展環保車,減用石油等排出溫室氣體的燃料,而氫等其他
燃料短期內會面對加氫站難以突然普及的問題,因此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是最大可
能在未來幾年大量銷售的車種,例如通用汽車計劃推出Chevrolet Volt,而能否研
製出可靠而又輕巧的電池將是箇中關鍵。汽車用電量較一般手機等手提電子產品更
多,一輛汽車的電池數以百cell計(cell是鋰電池的單位)。因此,汽車不但令電
池生產界有更大增長潛力,亦成為業界的主戰場。

  日本Delta ID總合研究所估計,全球鋰電池出貨量由去年的二十五億九千萬
cell增加至今年的二十九億五千萬cell左右,增長達14%。另有調查估計,今年鋰
電池營業額約570億港元,較前一年增加約一成。


三洋領導鋰電池市場

  三洋目前在全球鋰電池市場擁有最大的佔有率,約佔23%,遙遙領先第二的新
力,而松下只佔約8%,在全球排第六。而且,松下與豐田合作,為豐田汽車一同生
產鋰電池,但這間子公司去年工廠發生火災,令松下的鋰電池生產難以迅速回復原
來水平,收購三洋將是松下拓展鋰電池市場的捷徑。此外,東芝計劃投資 200億日
圓,擴充電池生產廠房,以應付汽車業的需要。

  松下亦試圖拓展太陽能電池市場。油價近年不斷上漲,加上各國均希望阻止全
球暖化,太陽能電池大有可為。美國研究公司BCC Research預測,全球太陽能電池
市場每年增長15%,預料十二年後市場總值達2840億港元。

  聲寶(Sharp)、三菱電機等日本企業已大量投資研製太陽能電池,松下卻一
直未能發展這業務。松下的消息人士透露,松下因為將業務重點放在燃料電池,故
太陽能電池發展一直很慢,2000年更開始把這項業務縮減至跟退出市場沒有分別。


太陽能電池潛力優厚

  相對而言,三洋在太陽能電池也有不俗成績,已能自行生產達世界級水準的產
品,上一財政年度已能出產合共相等於二億六千萬瓦特的太陽能電池,目前在全球
的市場佔有率為4%至5%。三洋更自誇,其他國家都有對太陽能發電提供補助,但三
洋是在沒有政府資助下造出目前的成績,深信自己在這項潛力無可限量的產品比外
國公司更有優勢。

  不過,鋰電池也有缺點。鋰是一種腐蝕性物質,放在電池內會有短路和着火的
機會,新聞不時出現iPod等電子產品電池回收的消息,便反映出鋰電池需要很精密
的技術和嚴謹的生產過程。能否一方面增加鋰電池生產,而又同時確保質量和安
全,將是鋰電池業的挑戰。

文章編號: 200811073910044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8 放眼國際 2008-11-07


玻國鹽湖現商機


  除了電池商,一些國家亦看準鋰的商機,計劃開發鋰開採業,例如南美洲的玻
利維亞。

  鋰主要由鹽坪、鹽湖等開採出來,而玻利維亞擁有全世界最大的鹽湖烏尤尼
(Uyuni)。這個位於安第斯山派的鹽湖遠望好像一片廣大的白色地氈,是大量粉
紅色紅鶴的居所,亦可看到罕有的蜂鳥,並看到有一千歲的仙人掌,酒店則建在鹽
上,每年吸引不少遊客。

  除了旅遊業,烏尤尼亦可能為玻利維亞帶來商機無限的鋰,估計擁有至少九百
萬噸鋰。該國政府計劃投資60億美元,推出試驗計劃,以研究如何以最佳方法由鹽
湖中開採鋰。玻利維亞已在海拔三千七百米高的地方興建設施,並斥資2.5億美元
在該處建立鋰生產設施。玻利維亞的目標是在明年底前展開鋰生產。

  不過,玻利維亞不只希望單靠出口鋰而賺取外滙,還希望在國內建立生產氫化
鋰、氯化鋰、金屬鋰甚至鋰電池的工業,以在國內增加就業,讓國家獲取更多利益。

  目前鋰的主要生產國都在南美洲,其中以智利最多,阿根廷亦是主要生產國。
另外,中國、澳洲、俄羅斯和美國都擁有鋰資源。

文章編號: 200811073910045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8 放眼國際 2008-11-07


鋰身價升 未必環保


  環保車令相關零件電池一登龍門,電池需求增加又連帶令原料鋰(lithium)
得寵。日本一些製造商已開始計劃收購鋰礦,以確保鋰礦供應。不過,有人質疑,
鋰跟煤、石油、天然氣等一樣,同樣是可耗盡的原料,亦同樣需要開採,為了環保
而推廣插電式混合能源汽車,可能一樣不環保。

  雖然未有確切消息,但《倫敦時報》昨天指出,最少十家日本巨型企業已在研究
如何收購海外開採鋰的業務,例如直接買下智利或阿根廷的鋰生產設施,或在中國
投資這些工廠;另一途徑則是與其他企業結盟,以確保鋰價穩定。除了鋰,日本公
司亦不斷尋求鐵鋁氧石、鎳、白金等其他原材料的供應。

  鋰是一種十分普遍的元素,但問題是鋰在自然環境下是不會獨立存在的,而且
一般含量很低,因此跟石油一樣,需要開採,然後再從礦物中把鋰抽出來。鋰一般
可在大型鹽坪中開採,一旦大規模開發,鹽坪生態受損害,對自然環境的破壞程度
其實跟鑽探石油,或汽車排出溫室氣體沒有分別。

  發展另類能源的另一目的,是石油將會耗盡,因此要盡快找出替代方案。但鋰
跟所有原材料一樣,終有一天都會耗盡,使用鋰電池不會解決能源耗盡的問題。

  美歐國家忌憚中東、俄羅斯等產油國操控石油價格,一直希望能源獨立。然
而,如果大量汽車使用鋰電池,鋰的身價同樣會急升,情況跟早前商品升浪無異。
而且,估計鋰的全球蘊藏量可能較石油更少,意味鋰生產國更易操控價格。

  不過,大量使用鋰電池的問題仍很難估計,因為各界對混合動能汽車的發展、
鋰的蘊藏量等所知很少,變數仍多。可能的解決方案是開發以鋅等其他電池作能源
的汽車,以及研究如何令鋰電子循環再用。

文章編號: 200811073910046

2008年11月7日 星期五

美樓市淡風擴散商廈交投急挫

信報財經新聞
P15 放眼國際 2008-11-06


美樓市淡風擴散商廈交投急挫


  金融海嘯打擊下,美國樓市淡風向寫字樓物業擴散,截至今年10月,美國整體
商廈成交量下挫七成二,其中紐約及首都華盛頓均為重災區。分析表示,由於大部
分銀行均不願意放貸,加上買家也多持觀望態度,因此預期明年美國寫字樓市道會
繼續轉淡。此外,不少原來在紐約曼哈頓區開業的公司,紛紛遷往其他租金較便宜
地區,令曼哈頓商廈市道前景更暗淡。

  自2004年起,美國房地產投資者由於極容易取大量低息貸款,因此積極參與商
廈交投,並在去年將成交額推至5140億美元,創下歷來新高紀錄。但隨着信貸危機
湧現,銀行開始收緊信貸,首當其衝的是房地產市場,而這股樓市淡風近期更擴散
至寫字樓物業。據紐約Real Capital Analytics Inc.日前發表數據顯示,截至10
月美國商廈成交下挫72%,是該公司自2001年開始統計以來最大跌幅。其中在第三
季的商廈成交額只有134億美元,是自2004年首季以來最低紀錄。


空置率升速加快

  商廈成交量急速下降,但取消交投的數字卻大幅增加。有市場調查公司表示,
今年全美被取消或延遲的商廈交易總值高達145億美元,其中單是在首都華盛頓地
區便有10億美元。此外,公司利潤下降以及解僱人數不斷上升,亦令寫字樓空置率
上升的速度加快。統計顯示,今年全美各公司遷出後空置的寫字樓面積,已上升至
一千九百萬方呎,比三百個足球場的面積總和還要大,其中單是在華盛頓地區,空
置面積便達一百萬方呎。羅兵咸永道和Urban Land Institute在最近發表的報告表
示,美國商廈市場正面對自1991至1992年樓市蕭條以來最糟糕的一年。

  事實上,華盛頓和紐約正是今次商廈市道轉淡的重災區。數據顯示,一向被美
國國內外投資視為商廈市場投資熱點的華盛頓,在經歷去年售出一百七十座總值
101億美元的寫字樓大廈後,今年頭九個月只售出五十一座總值30億美元的商廈。


紐約華盛頓重災區

  市場現在最為擔心的是,華盛頓地區會因出租活動減慢,以及商廈空置率上升
至10.9%的關係,而令商廈市道變得日益脆弱。紐約方面,Real Capital
Analytics Inc.的資料顯示,該市寫字樓今年首十個月成交大跌61%,至170億美
元,預計全年成交額將創出四年新低。同期500萬美元或以上的商廈成交則只有二
百三十七宗,也是四年來的最低水平。

  分析指出,金融海嘯令85%的美國本土銀行收緊信貸,其中商廈物業貸款在今
年下降了65%,零售業物業貸款下降63%,工業物業下降57%,均對商業房地產市道
構成沉重打擊,並導致市場交投幾乎陷於停頓。業內人士表示,現在要完成交投非
常困難,因為所有人都極其審慎和過於保守,沒有人知道在有需要時可向誰借貸。
一名發展商亦說,以往每年到了這個時候,他通常都已完成至少三十宗房地產交
易,但今年卻只能完成數宗,最近三個月更是一宗成交也沒有。

  此外,買賣雙方均等待樓市見底,市場觀望氣氛濃厚,賣家除非迫不得已,否
則不會在此時放售物業,加上商廈租金凍結甚至下滑、寫字樓空置率持續上升等問
題,令商廈市場難望於明年復甦。分析表示,若美國失業率繼續上升,消費者繼續
削減開支,將會令情況變得更壞。雷曼兄弟倒閉、美林被收購、紐約市預期損失約
十六萬五千個職位,均是不利於商廈市道的因素,因此預計明年寫字樓市道將會持
續轉壞。


樓市反彈先決條件

‧私人樓市需要修正,放貸者必須迫使陷困業主積極放售物業。

‧債務資本需要流通,放貸者必須學懂應對更嚴苛的監管,商業抵押擔保證券
(CNBS)必須「再形成」。

‧監管當局需要重建證券市場的信心,政府將會介入監管按揭證券化市場。

‧經濟需獲得改善,直至2009年,對樓面面積的需求下降不會影響房地產市場。

文章編號: 200811063910022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5 放眼國際 2008-11-06


曼哈頓遭雙重打擊


  美國商廈市道惡化,紐約內的曼哈頓區所受打擊尤其沉重,因區內許多公司在
金融海嘯衝擊下被迫裁員及收縮規模,並減少租用辦公室面積,甚至為削減成本而
遷往市內其他租金較便宜的地區,令曼哈頓受到雙重打擊。

  據統計,今年從曼哈頓撤走的大型公司共有九間,空出的寫字樓面積從四千方
呎至十二萬方呎不等,總計面積高達三十萬方呎。曼哈頓流失租客,紐約其他地區
獲益,其中最大的得益者是布魯克林區,例如從曼哈頓撤走的公司中,美國國際集
團(AIG)是最大的一間,但該公司隨即在3月到布魯克林中心區簽約,租用一座商
廈的十二萬方呎寫字樓,租用期達十年,頭五年的租金每方呎33.5美元,後五年租
金則是37.5美元。

  分析指出,與曼哈頓商廈高昂的租金相比,布魯克林中心區甲級寫字樓的租金
極具競爭力。後者的租金從今年首季每方呎31.4美元,降至第三季的 30.52美元,
而曼哈頓商廈第三季的平均租金則報每方呎92.59美元,比布魯克林區高出兩倍,
而在曼哈頓最貴租值的地段,租金更達每方呎150美元,比布魯克林區高四倍。

  除了租金遠較曼哈頓便宜外,布魯克林區還有另一優勢,就是該區會為租戶提
供稅務獎勵及優惠措施。紐約市政府為把商業機構從曼哈頓疏散到市內其他地區,
但又不想這些公司遷移到與紐約市只有一河之隔的新澤西州,於是給予那些從曼哈
頓遷移到布魯克林的公司稅務獎勵,公司每轉移一名僱員,頭十二年每年可獲
3000美元的稅務減免,此外,公司若在曼哈頓營業,須繳付3.9%的商業租務稅,但
在布魯克林區則沒有這個稅項。

  基於這個原因,布魯克林中心區的甲級寫字樓空置率持續下降,從今年首季的
9.4%,減至第三季的7.9%。

文章編號: 200811063910023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5 放眼國際 2008-11-06


失業困擾 另謀出路


  金融海嘯衝擊下,美國紐約其實正遭受整體損失,因不少金融從業員面臨失業
困境,這些華爾街專才正紛紛把目光投向美國其他地區的中小企業,甚至海外市
場,許多人已決定離開紐約另謀出路。

  當地傳媒報道,在飽受公司發出臨時解僱聲明的困擾後,許多華爾街專才決定
離開紐約,帶着家人、財產和在國際金融中心工作的經驗,紛紛遷往到其他州份,
甚至歐洲或亞洲地區重新生活。紐約審計長迪那波里表示,紐約金融業一年來已有
一萬三千二百多人失業,並預計至今年底,華爾街將有四萬人失業。另一家諮詢公
司的董事表示,許多華爾街銀行從業員願意奔赴亞洲工作,他們看重的是新興市場
的潛力。

  一些獵頭公司認為,華爾街的萎靡不振,造成紐約永久性人才流失。但與此同
時,這些「出走」的金融從業員將在其他地區的中小企業謀得更高職位,為那些嘗
試擴張的企業注入活力。

  不過,華爾街的高薪是美國優秀金融專才聚集在紐約的重要原因之一。統計數
據顯示,紐約是美國個人理財顧問薪金平均收入最高地區,人均年薪超過13萬美
元。因此分析表示,考慮離開華爾街的專才必須適應這種薪金差異,一些低級員工
也許會在小企業中謀得更高職位,可能收入增加,但大多數專才將面臨薪金縮水的
情況。

文章編號: 200811063910024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2008年11月6日 星期四

美商店獎勵投票別具目的

信報財經新聞
P14 放眼國際 2008-11-05


美商店獎勵投票別具目的


  美國許多商店,其中包括大型連鎖店如Starbucks、Krispy Kreme等趁昨天大
選,向已投票選民提供贈品或折扣優惠,以示獎勵熱心參與民主選舉的國民。不
過,有分析指出,商店此舉名為愛國主義,實際是資本主義,目的主要是為了刺激
銷售。此外,美國聯邦法例亦禁止利用投票進行商業活動,部分商店在得悉有可能
觸犯法例後,已取消向已投票選民提供贈品的計劃。

  美國選民在投票後,可從選舉委員會獲得一張貼紙,上邊印有「我已投票」或
「我是選民」等字樣。這張貼紙除了供選民留念外,本來沒有其他用途,但美國不
少商店卻利用它作為憑據,以換取免費食品、飲品或半價理髮。例如在美國各地開
設有二百多家分店的冬甩店Krispy Kreme,會向已投票選民贈送一個星形及灑上
紅、白、藍三色糖霜的冬甩,藉以獎勵他們的「愛國」行為,並提醒他們「自由是
何等美味」。


名為愛國實為促銷

  事實上,大多數在大選日提供免費贈品或折扣優惠的商店,都是刻意宣傳他們
希望有更多人參與投票,從而推廣民主價值觀。例如曾在總統專機「空軍一號」上
替前總統克林頓理髮的髮型師沙特曼(Cristophe Schatteman)表示,今次選舉非
常重要,他曾想駕車接送人們前往投票,但後來決定旗下在首都華盛頓、拉斯維加
斯、比華利山及奧蘭治縣的髮型屋提供半價服務優惠,希望藉此鼓勵年輕選民踴躍
投票。

  不過,有分析指出,商店如此積極向選民提供贈品和優惠,理由似乎源自資本
主義多於愛國主義。他們表示,在金融海嘯衝擊下,美國經濟目前急速放緩,零售
銷售大幅下挫,因此各商店均希望客戶前來光顧多一點、消費多一點。而送出贈
品,其實是個促銷花招,讓顧客在免費領到一杯咖啡或一件冬甩時,再多買一些其
他的產品,同對亦能起到宣傳的作用。


借故送贈觸犯法例

  冬甩店Krispy Kreme的發言人就坦承,由於該店送贈免費冬甩,肯定會令人談
論該品牌。當地傳媒亦報道,有關推廣活動確實起到刺激作用,令許多提供贈品或
折扣的商店門前出現輪候人龍,部分商店會全天派發贈品,部分則會限時或限量派發。

  另一方面,以獎勵投票的名義送出贈品或提供折扣優惠,亦有可能觸犯法例。
據美國聯邦法例規定,商店可以在包括「選舉日」等任何日子,向所有顧客提供減
價及免費送贈行動,但不能只給已投票選民提供禮物、獎勵或其他特殊優惠。


商人不滿批評禁令

  加州一名官員表示,這類獎勵行為在每次選舉都會出現,當局雖對公司或團體
積極鼓勵國民投票表示欣賞,但仍強調法律禁止任何將投票商業化的行為。此外,
以投票名義接受贈品或優惠的選民,亦同樣會被視為犯法。

  部分商店在得悉獎勵已投票選民是違法行為後,已取消有關優惠。例如喬治亞
洲的一個地區電台曾表示,民眾投票後可憑選舉委員會發出的貼紙,免費到當地一
家夜總會消遣。但在當局發出警告通知後,電台隨即取消該計劃。另外一間餐廳的
東主表示,他根本沒想過這是違法行為,在接到當局通知後,該餐廳已取消向已投
票選民提供半價優惠的推廣計劃。

  不過,亦有商人不滿有關法例規定。單在南加州就有數十家商店表示,將不理
會該項禁令,按原訂計劃向已投票選民送出贈品。在喬治亞州和阿利桑那州開設餐
廳連鎖店Shane's Rib Shack東主亦批評禁令荒謬,並說該餐廳連鎖店只想獎勵選
民投票。

  為免觸犯法例,餐廳雖然會提供一個名為「慶祝美國」的特惠餐給昨天首三百
名顧客,但不會要求他們必須先作投票。此外,分店遍布美國各地的咖啡連鎖店
Starbucks則會向所有口頭表示已經投票的顧客,提供一杯十二盎斯的免費咖啡。

文章編號: 200811053910017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4 放眼國際 2008-11-05


輿論籲商界發揮影響


  美國選舉不在周日舉行,而是選在周二的昨天進行投票,對數以百萬計的上班
族造成不便,因此美國有評論呼籲,商界應採取行動,協助並推動職員參加選舉。

  分析指出,由於不少選民須在昨天上班,他們中許多人並不知道原來有權向僱
主提出要求,讓他們暫時離開工作崗位前往投票。此外,許多人也不知道在工作地
點附近的投票站所在位置,因此放棄了投票權利。在這個情況下,美國有輿論表
示,商界應制訂措施,鼓勵員工投票。

  其中一個做法,是向職員發出電郵,表明公司支持他們行使投票的權利,亦即
表示他們可以短暫告假外出投票。輿論亦要求各公司指示職員,在與客戶結束接觸
時,提醒後者投票,又或者借出公司的車輛,甚至總裁的座駕,以供接送選民前往
沒有公共交通工具的票站投票。此外,亦有評論呼籲公司促使其律師加入一些推動
選舉及維護公正的組織當義工,協助在投票時遇到疑難的選民解決問題。

  有評論更進一步表示,一間公司要展示良好公民責任,並不限於選舉當天。在
選舉過後,公司可以詢問僱員在選舉時曾否遇到問題,若曾出現這個情況,便應找
出問題的性質及難處。一旦發現選舉出現舞弊,更要負起商業領袖的責任,公開表
達反對壓制公平選舉的立場。

文章編號: 200811053910018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4 放眼國際 2008-11-05


政治捐款換取回報


  美國大選一向與錢財結下不解之緣。今次選舉雖值美國受到金融海嘯的襲擊,
令經濟被一片蕭條氣氛籠罩,但總統候選人的競選經費卻並沒有因此而減少。據統
計,目前用於總統競選的花費高達24億美元,創下歷屆選舉的新高。統計顯示,從
去年開始的整個選舉周期內,民主共和兩黨總統候選人籌得的競選經費高達15 億
美元,是上屆的兩倍、前屆的三倍,其中民主黨候選人奧巴馬迄令共籌得6.2億美
元,創下美國總統選舉歷史上個人籌款最高紀錄。

  分析指出,美國大選實際上暗藏着各種利益集團的鬥爭,而捐款就是利益集團
爭取政治利益的一種手段。候選人當選後,往往要以某種方式「回報」那些大額捐
助者。有研究報告指出,美國政治捐助者向來不超過該國人口總數的4%,而典型的
政治捐助者不是律師、銀行家、醫生、公司主管,就是大學教授。

  在民意反對競選花費不斷膨脹的壓力下,美國近數十年來多次推行政治捐款體
制改革,其中包括2002年美國國會通過的《兩黨競選改革法》,希望令選舉籌資降
溫。雖然如此,但利益集團仍設法鑽法律空子,通過各種渠道注入鉅資。在今年的
大選中,一些名為「聯合籌款委員會」的新機構大行其道,成為利益集團影響選舉
的主要渠道。而資產嚴重縮水的華爾街金融機構,則仍然是助選資金的主要來源,
包括高盛、摩根等華爾街大行都提供了龐大資金。

  在經濟不景的情況下,耗費巨資的競選宣傳正受到不少美國人的批評,一項民
調顯示,七成美國人認為今次總統選舉花費太多,另有五成七人支持對總統選舉開
支設限。

文章編號: 200811053910019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