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9日 星期六

最後交易瀕危 LBO灰飛煙滅

信報財經新聞
P13 放眼國際 2008-11-28


最後交易瀕危 LBO灰飛煙滅


  貝爾加拿大(Bell Canada)母公司、加拿大最大電訊企業BCE的槓桿收購交易
(LBO)周三遇挫,極可能觸礁,意味全球在金融危機去年爆發前所達成的大型LBO
交易已全部消失。不過,買家和為交易提供顧問服務的銀行,甚至是BCE股東都歡
迎這宗LBO失敗──畢竟,在金融海嘯,人人都以現金為王,寧願穩中求勝之際,誰
還有閒情去參與須借債進行的高風險交易呢?

  以加拿大安大略省教師退休金為首,包括Provident Equity Partners、
Madison Dearborn Partners等私募基金的財團去年提出以每股42.75加元收購
BCE,涉及520億加元(3286億港元),如果達成,將是全球歷來第二大LBO,僅次
KKR去年以432億美元(3370億港元)收購得州發電公司TXU。


加電訊公司賣盤遇挫

  交易過去一年多已幾經波折,例如BCE債券的持有人入稟,認為BCE未有考慮到
他們的利益受損,要求頒令禁止交易進行,但最高法院駁回。然而,周三有戲劇性
發展,畢馬威會計師行表示,交易將令BCE債務增至390億美元,導致公司失去償付
能力,因此拒絕為交易提交正面償付意見。

  由於交易協議列明,交易須有正面償付意見下才能進行,而市場人士都認為畢
馬威在12月11日交易完成限期前改變意見的機會極微,除非BCE降低收購價,否則
BCE沒有辦法扭轉乾坤,這宗LBO可說是已經流產。消息拖累BCE股價急跌34%,至
25.25加元。

  雖然BCE、安大略省教師退休基金和有份提供顧問意見的加拿大銀行TD Bank周
三均表示,仍為達成交易努力,但各方其實暗地高興,尤其是為這宗交易提供意見
的TD Bank、花旗、蘇格蘭皇家銀行(RBS)和德意志銀行,TD Bank、花旗和德銀
股價周三分別升2.1%、16%和2.9%。

  交易告吹,意味這四間銀行損失合共6118萬美元顧問費,但四行同意為交易作
343.5億美元融資,在目前債務產品無人問津下,交易失敗反而代表它們毋須背負
巨額債務。根據標準普爾旗下的LCD,每美元高息高風險貸款在市場只能賣得66.6
美仙,今年至今已跌了28.3美仙。因此,四行其實不想交易繼續,只是找不到藉口
離場。


花旗最佳感恩節大禮

  一間美國銀行的投資銀行業務環球主管私下形容,這是四行最佳的感恩節禮
物,利用畢馬威來煞停交易,是它們夢寐以求、而又想不到夢想成真的離場方法。
另一位美國銀行家說,最新發展可讓四行表示,它們很想交易完成,只是BCE未有
盡好自己本份,以此防止遭BCE控告違約。

  交易不能達成,私募基金似乎也不在乎。有律師指出,未能收購BCE,對相關
私募基金而言,只不過是少了一宗交易,大不了只會損失相等於交易額約3%的費
用,相比起收購後才發現難以融資應付,或是很難透過把公司重新上市或轉售來賺
大錢,這損失微不足道,私募基金反而要感謝這些令金融市場泡沫爆破前簽訂的交
易無法達成的救星。

  今年已公布的私募基金收購交易僅2020億美元,較去年大跌七成。自去年起,
至少550億美元的LBO都失敗告終,包括美國學生貸款公司SLM(即 Sallie Mae)、
博彩公司Penn National Gaming和影音器材生產商Harman International
Industries等。


私募基金悄悄轉型

  私募基金在金融危機爆發後已經悄悄轉型。BCE交易是收購價完全反映了公司
價值、甚至有溢價的交易,是早幾年典型的LBO。

  Churchill Financial LLC資本市場主管施維默指出,這是「舊世界」的交
易,「新世界」下的私募基金是尋找市場價值遭投資者無理壓低、但其實極具反彈
潛力的資產。

  百仕通正透過旗下公司,購入面對市場壓力的債券。根據以倫敦為基地的研究
公司Preqin,今年上半年承諾購入遇壓基金的資金達330億美元,增加了 28%。

  就算是BCE股東,損失也不大。BCE股價急挫,市值一天蒸發了106億加元,而
且私有化失敗,股東賬面自然損失慘重,但BCE之前每季每股派息 36.5加仙,以周
三股價計算,回報率約6%。BCE在交易進行期間停派股息,估計BCE快將恢復派息,
甚至可能另派特派股息,以安撫股東。

  而且,BCE坐擁大量現金,有能力回購股份,加上這隻公用股的業務十分穩
健,分析員亦認為周三跌市已包括了衰退打擊對BCE的影響這因素,故BCE股票在目
前市場風雨飄搖下十分吸引。

  BCE方面,銀行「關水喉」,獲其他基金看中的機會可說是零。由於加拿大政
府早已表達了市場壟斷的憂慮,而且BCE十分龐大,其主要對手Telus收購的機會亦
十分渺茫。但BCE大不了可以繼續目前提升公司競爭力的計劃,而且還不用背負巨債。

  最大輸家相信是認為交易一定須進行的一眾對沖基金。由於BCE股價一直與收
購價有差距,不少對沖基金便購入BCE股份,如今卻賺錢夢碎,甚至蝕讓 BCE股
票。這也許解釋了BCE股價為何一直未能高企在收購價水平──這宗交易確實風險很高。

文章編號: 200811283910057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3 放眼國際 2008-11-28


需求減少加元下挫


  BCE交易勢將告吹,其中一個受害者是加元,加元周三即時下挫,原因是這宗
交易以加元進行,交易腰斬意味數以百億加元計的加元需求消失。

  加元周三最多曾跌1.3%,報80.55美仙,隨後收報81.29美仙,跌0.4%。TD
Securities首席貨幣策略師奧斯本表示,市場揣測,涉及這宗交易的大量加元買入
將不會出現,甚至可能有大量已買入以應付BCE交易的加元沽出。

  不過,市場訊息仍然十分混亂。RBC Capital Markets首席外滙技術分析員戴
維斯解釋,BCE交易的消息一定對加元有影響,部分原本用作完成這宗交易的加元
應已經對沖了,但問題是市場不知道涉及的金額,亦不知道這些倉是否會拆掉,因
此追蹤加元走勢的分析員和投資者均在消化BCE交易的消息。

  無論如何,加元整體仍是看淡,預料本月將是連續第六個月出現按月跌幅,是
十五年來最長下跌期。

  加拿大經濟極依賴原料,原材料佔其出口收入三分一,商品價格自7月以來不
斷下跌,加元等商品相關貨幣自然難以看漲。Scotia Capital貨幣策略師馬利恩
說,商品價格和信貸緊絀,亦令加拿大併購交易消失,進一步推低加元。

  另一不利因素是加拿大利率料將繼續削減。加拿大央行過去十二個月已減息六
次,息口由4.5厘下調至2.25厘,估計在12月9日開會將至少再減息半厘。經濟師指
出,為免加拿大衰退惡化,央行減息時只會較市場預期更進取。

  TD Securities定息分析員Sheldon Dong指出,市場已預料,下月減息半厘,
加拿大央行將在明年4月再減息1厘。

文章編號: 200811283910058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3 放眼國際 2008-11-28


償付條款未受注意


  雖然各界均認定,就算BCE交易能夠達成,最終都會失敗,因為私募基金根本
不可能籌得如此巨額的資金,但這宗交易「棺材上的最後一顆釘」竟是「償付條
款」(solvency clause),卻又教加拿大人意外。

  在收購交易中,買家有時候會要求由第三方就收購對象的償付能力作出獨立評
估,研究交易會否令公司被收購後無力償付債務。這類條款在美國十分常見,因為
銀行組織銀團貸款時,須有這類條款才能進行。

  不過,償付條款在加拿大十分罕有,而如此大宗的交易被償付條款這類枝節問
題拖垮,在美國也算十分罕見。有加拿大律師揣測,要求加入這條款的是交易顧問
之一的花旗集團,因為花旗在美國轉售這筆貸款產品,合約須包括這項要求。

  BCE此例一開,償付條款可能成為收購交易的買家和當中提供顧問服務的銀行
用作阻撓交易完成的殺手鐧。

  美國已有一宗大型交易因償付條款而引發官司混戰。由私募基金Apollo
Management擁有的化學品生產商Hexion去年6月同意,以65億美元收購對手
Huntsman,但Hexion今年入稟,以化學品市場惡化將令新公司無力償付為由,要求
法院下令終止交易。

  但法院裁定Huntsman勝訴,下令Hexion盡力完成交易;交易顧問瑞信集團和德
意志銀行上月底又以同一理由,不向Hexion貸款, Hexion隨即控告這兩間銀行違約。

文章編號: 200811283910059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