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30日 星期五

對沖基金空前虧損仍有可為

信報財經新聞
P09 放眼國際 2009-01-29


對沖基金空前虧損仍有可為


  對沖基金去年蒙受有史以來最大虧損,資產總值大幅收縮,投資者由於回報回
落,亦不斷撤走資金,令對沖基金雪上加霜。今年的前景未許樂觀,估計將有數以
千計對沖基金宣布破產。但有分析指出,對沖基金去年表現雖然欠佳,但比其他廣
泛的投資領域,總算取得較理想的成績,投資者只要在今次大跌市中汲取正確教
訓,對沖基金仍是大有可為。

  一直以來,對沖基金自詡能保證「絕對的回報」,無論股市是上升還是下跌,
對沖基金都能產生巨額利潤,一時間成為華爾街的天之驕子。這些基金應用非常複
雜細微的交易模型,將集中起來的管理資金進行投資,而且回報高得令人瞠目結
舌,而風險卻號稱並不很高。


管理資產急速下降

  不過,在股市大規模崩潰的打擊下,加上馬多夫騙案的影響不斷擴大,對沖基
金的黃金歲月終於走到盡頭,去年陷入有史以來表現最差劣的局面,三分之二的對
沖基金遭受虧損。據總部設在芝加哥的研究機構Hedge Fund Research(HFR)統計
顯示,去年頭三季共有接近七百家對沖基金關閉,佔該行業的7%,若按照這個速度
計算,去年全年大約每十家對沖基金就有一家倒閉。

  HFR的統計又顯示,對沖基金的回報,從前年平均盈利9.96%,變成去年平均虧
損18%,是歷來表現最差的一年。另一個出現虧損的年份是2002 年,但當年對沖基
金的平均虧損只有1.45%。由於對沖基金的回報大幅回落,投資者在去年從對沖基
金市場抽走1550億美元的資金,令全球的對沖基金管理資產總額下降至1.4萬億美
元,相當於2006年時的水平,遠低於2008年中的1.93萬億美元。這是HFR自1990年
以來第二次錄得對沖基金管理資產金額出現倒退,其中大部分被抽走的資金是在去
年最後兩季發生,第三季是317億美元,第四季更抽走了破紀錄的1520億美元,逆
轉了首季和第二季分別投入165億和125億美元的走勢。


騙案影響不斷擴大

  另一方面,對沖基金仍要面對馬多夫騙案不斷擴大的影響。該宗醜聞中的最大
受害者之一是「基金的基金」(funds of funds)的投資者。這類基金將投資者的
資金,投放到一系列的對沖基金,原意是要降低風險,但許多「基金的基金」誤信
馬多夫的引誘,把巨額資金投資到他的各種對沖基金內,結果遭受慘重損失,並被
迫宣布破產。據基金研究機構晨星(Morningstar)的統計顯示,「基金的基金」
的數量在去年底下降了 12%,只剩三千六百六十家。「基金的基金」數量減少,意
味對沖基金獲得的資金亦將大減,令後者在今年更加難以經營和生存。分析預期,
今年將有數以千計的對沖基金宣布破產,巴克萊資本的策略師麥阿迪更表示,估計
70%至80%的對沖基金將在今年消失。

  雖「絕對回報」的神話破滅,但亦有分析指出,對沖基金並非一無是處,部分
精明的基金仍能取得理想成績,而它的平均表現,亦較股票等其他投資工具為佳。
例如對沖基金去年的平均損失是18%,而同期道瓊斯工業平均股的平均損失則是
34%,標普五百指數的平均損失是38%。


平均表現優於股市

  此外,據瑞信/Tremont的研究顯示,約有五分之一的對沖基金在去年能取得盈
利,其中14%的盈利更達雙位數字,顯示並非所有對沖基金投資策略都是以失敗告
終。分析表示,由於股市大幅回落,因此投資策略是專門沽空的「短倉基金」
(short-biased funds)成為表現最佳的基金,平均回報率高達14%。

  此外,根據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利用股票、貨幣滙率等投資工具在全球範圍內
進行交易的「宏觀基金」(macro funds)、以及專門從事商品交易的「期貨管理
基金」(managed futures funds)等,亦是當中的贏家。


搜尋最佳投資策略

  基於上述情況,對沖基金仍被部分投資者看好,覺得大有可為。他們已經開始
研究,一旦經濟回復穩定,市場重拾信心時,哪一種對沖基金的投資策略最具盈利
潛力,其中最被談論之一是股市,因為股價近期大幅下挫,尤其藍籌股更是跌得慘
烈,因此是入市的良機。另一種投資策略是吸納企業票據市場,因為信貸市場空前
緊絀,放貸人不願承受風險,迫使財務陷困的企業要以極優厚條件推出企業票據,
因此也是一個具備潛力的投資工具。

文章編號: 200901293910028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09 放眼國際 2009-01-29


加強監管 不利行業


  對沖基金去年除了蒙受有史以來最大虧損,還要面對另一困境,就是開始有輿
論表示要立例加強管制對沖基金,因為不少人認為,今次金融海嘯的出現,罪魁禍
首正是對沖基金的沽空活動,令股市大幅下挫。本報就此對美國紐約投資策略研究
公司MPI行政總裁馬爾科夫(Michael Markov)進行越洋電話訪問,邀請他發表意見。

  馬爾科夫是金融量化工具及科技(financial quantitative tool and
technologies)的專家,他表示,不認為對沖基金需對金融海嘯的發生負責任,但
承認許多對沖基金確實遇到困難,因為回報出現下降,甚至遭到虧損,不少投資者
都要求把資金撤回。他相信,在此情況下,部分對沖基金將會面臨倒閉厄運,整體
行業的環境並不理想。

  但對於輿論要求立例加強監管對沖基金,馬爾科夫不表同意。他認為目前的問
題並非缺乏監管對沖基金的規則,而是許多基金經理沒有遵從現有守則。他表示,
若當局制訂新的規則監管對沖基金,將會對基金業產生不利影響,因為對沖基金均
以非常複雜精密的交易模型將資金進行投資,增加監管規則定會阻礙其運作,並降
低其效率。但他同意部分投資標準或需重新審訂,同時亦應增加基金經理投資的透
明度。

  去年底揭發馬多夫騙案,是導致對沖基金遭受沉重打擊的另一原因,不少投資
者在事件中損失了巨額資金。對此,馬爾科夫表示,目前金融市場其實存在一些工
具和方法,可以分析基金經理的投資策略及營運是否良好有效。投資者把資金投放
到對沖基金後,本身亦有責任了解投資情況、投資組合等,以保護自己的投資。在
此情況下,他們應該對基金經理的投資策略進行再諮詢,並自行做「家課」,計算
基金經理交待的投資回報是否可信,並可以要求解釋。

  馬爾科夫提到,投資者可利用一套名為Returns based style analysis
(RBSA)的分析工具,以審核基金的投資策略。該分析工具始於1992年,現在已成
為互惠基金分析的一套標準工具,方法是利用基金的回報,以識別何種被動投資組
合,將會是最接近地複製一個基金在指定時間內的實際表現。近期馬爾科夫再發展
了另一套更先進的分析工具Dynamic Style Analysis(DSA),用以分析對沖基金
的表現是否合理。

文章編號: 200901293910029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2009年1月23日 星期五

新加坡千億保就業刺激貸款

信報財經新聞
P14 放眼國際 2009-01-23


新加坡千億保就業刺激貸款


  東亞地區各地經濟均受全球金融海嘯衝擊,區內各地都推出多項措施,應付嚴
峻經濟環境。香港昨天提出七項保就業的措施之際,新加坡昨天公布預算案時,亦
提出205億新加坡元(1063.95億港元)的一籃子方案,以保住國民職位,並透過支
援銀行以刺激借貸。

  新加坡早前宣布把預算案公布日期提前至昨天時,外界早已預期當局將公布巨
額預算案,以振興經濟。財長尚達曼昨天在國會果然公布,推出205億坡元「復元
方案」(Resilience Package)。


公帑津貼薪金阻裁員

  復元方案有五大元素,短期方面則有兩大重點,就是保住就業和刺激銀行貸
款。新加坡政府早前表示,當地去年逾一萬人被裁,當地今年職位流失數字可能增
加二倍,故尚達曼昨天說,方案首要目標是讓國民保住工作,當局會主要透過協助
企業不裁員來達到此目標。

  其中最重要的措施是臨時的僱主薪金津貼(Jobs Credit),所有有供中央公
積金(CPF)的員工,政府均會向其僱主津貼這些僱員的部分薪金。新加坡政府亦
增聘一萬八千個職位,但強調這些職位是改善公共服務所必須的,當局只是認為經
濟放緩是提高服務質素的良機,增設這些職位時會防止出現冗員,暗示這些不是臨
時性職位。當局亦會加強再培訓計劃。

  復元方案另一重點是刺激銀行信貸。新加坡去年年底已推出多項類似計劃,當
局昨天宣布,原有計劃將會加強,並加推包含三個計劃的「特別風險分擔措施」
(Special Risk-Sharing Initiative,SRI),初步定為為期一年,但有可能延長。


政府分擔貸款拖債風險

  這些刺激信貸計劃有兩大目的,包括增加涵蓋貸款的宗數,透過增加計劃,以
及把合資格申請的貸款金額提高,讓更多企業受惠。更重要的是,政府分擔的風險
比例增加,由原來一般只分擔50%增至75%至90%,希望令參與計劃的銀行更放心貸
款,而尚達曼表明,相關銀行也要履行自己的責任,向能夠生存的公司貸款。

  除保住就業,預算亦向國民「派錢」,以便他們度過難關。措施包括退稅或稅
務寬免,政府各項收費調整凍結一年。尚達曼表示,當局希望低收入人士、長者等
較有需要的人士受惠較多,除了這些人在「派錢措施」上所獲的金額較多外,當局
亦因此決定,不提出暫時削減企業向中央公積金的供款額,亦將僱主薪金津貼最高
金額定在當地薪金中位數水平,認為這樣最能協助低收入人士。但他強調,中產受
惠的金額亦不少。

  跟各地一樣,除了復元方案,新加坡亦推出多項基礎建設計劃,以抵禦衰退和
製造就業,並趁機提高設施質素,主要包括基建工程、發展市中心以外地區、可持
續發計劃的措施,以及向教育和醫療投資。

  新加坡GDP增長去年大幅放緩至1.2%,今年更可能收縮2%至5%,將是立國以來
最差表現。尚達曼和大部分分析員都指出,這份預算案不會對刺激經濟增長有任何
作用,因為在經濟出口為主下,新加坡能否復甦完全視乎全球、尤其是美國的經
濟,預算案只能做到減輕國民和企業在衰退中的痛苦,而尚達曼亦明言,不能保證
明年經濟比今年好。

文章編號: 200901233910024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4 放眼國際 2009-01-23


利得稅削至17% 發展紅酒業


  動用巨額公帑去應付燃眉之急,並不令市場意外,令外界驚喜的,是新加坡在
財赤嚴重下,仍進一步把利得稅調低至17%,追近香港的16.5%,並發展紅酒業等行
業,繼續打造新加坡為區內企業總部中心。

  尚達曼指出,亞洲中產冒起仍將是未來十至十五年重大趨勢,新加坡公司有能
力在這個市場分一杯羹,部分甚至已經開始在逆境中找尋商機。他並預料更多公司
有意遷至亞洲,因此為繼續吸引更多全球小、中、大型企業往當地設置地區總部或
科研中心,鞏固新加坡的企業中心地位,決定由2010評稅年度開始,把利得稅由目
前的18%下調至17%。

  連同昨天公布的措施,新加坡自2000年以來已合共把利得稅調低了9個百分點。

  香港去年才把利得稅下調1個百分點。新加坡昨天亦公布其他臨時額外企業稅
務寬免設施,例如購買廠房、設備等設施等企業開支可供扣稅的免稅金額限制放寬。

  預算亦特別提及幾個重點鼓勵的行業,包括近年已提及的基金管理業,當局會
放寬優惠基金的限制。此外,新加坡亦會鼓勵拍賣及展覽業和紅酒買賣業,暫停收
取這兩個行業的貨品的大部分關稅和銷售稅(GST),並推出措施鼓勵媒體及數碼
娛樂業。

文章編號: 200901233910025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4 放眼國際 2009-01-23


財赤創新高 首用儲備應付


  推出逾千億港元的刺激經濟措施,令新加坡出現歷來最大的財政赤字,並首度
動用外滙儲備,以填補差額。不過,跟歐美國家須因此而即時舉債不同,新加坡坐
擁龐大儲備下,分析員都不擔心新加坡的財政狀況。

  新加坡今年財赤將達86.7億坡元(450億港元),佔新加坡的國內生產總值
(GDP)的3.5%。不過,這已是政府獲總統批准動用49億坡元儲備、彌補部分開支
後的數字,若不計算由儲備等各基金撥入預算的金額,2009年赤字將佔GDP的6%。

  不過,分析員認為,最新預算不會削弱新加坡的財政健康。華僑銀行分析員
Selena Ling認為,新加坡政府仍未放棄審慎理財原則,新加坡的AAA債券評級不會
受影響。

  另外,新加坡政府毋須因此舉債。美國的8250億美元刺激經濟方案相當於美國
GDP的6%左右,中國的4萬億元人民幣以平均分開二年計亦等於其GDP 的7%,因此新
加坡的方案不算開支很高。

文章編號: 200901233910026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2009年1月19日 星期一

美國財困或缺席上海世博

信報財經新聞
P11 放眼國際 2009-01-19


美國財困或缺席上海世博


  上海世界博覽會的籌備工作正進行得如火如荼之際,美國卻有可能無法參展﹗
受金融海嘯衝擊,美國經濟急速放緩,各大小企業均緊縮開支,令美國至今仍未能
從贊助商取得足夠的資金興建展館。負責人表示,美國館有可能無法建成,並擔憂
此舉會引起中國民眾的誤會和不滿,認定美國有意與中國為難,從而影響兩國的經
濟和貿易關係。

  美國館以國家名義到世博會參展,並由國務院委派官員籌辦。今屆獲委任的兩
名官員,是曾在電影公司華納兄弟任職的主題公園專家溫斯洛,和駐北京律師埃利
亞瑟夫。在他們的籌劃下,美國館將是一座高六十呎的建築物,佔地六萬方呎,兩
邊建有側翼,外形像一隻鷹,並以高科技及互動形式展示美國運動英雄。埃利亞瑟
夫表示,展覽將極具荷李活風格,整個計劃估計耗資約8400萬美元。


籌款遇困難

  不過,按照美國法例,兩名籌辦官員不得使用公帑參展世界博覽會,一切開必
須通過向美國企業募捐贊助獲得。由於美國官僚制度的延誤,溫斯洛和埃利亞瑟夫
在遲至去年4月才獲得國務院批准為美國館進行設計、製作展出內容並開始籌募經
費。由於美國受金融海嘯衝擊,經濟急速放緩,兩名官員在籌款工作遇到重大困難。

  溫斯洛表示,他與埃利亞瑟夫曾先後接觸過包括迪士尼、百事可樂等一百二十
多家企業,甚至美國的華裔富商,爭取他們贊助,但除了康涅狄格州貿易商 AnMar
International捐出的啟動資金50萬美元外,至今仍沒有一家企業作出贊助的公開
承諾。到了去年10日,兩名官員領導的非牟利機構更一度出現資金短缺,當時便傳
出要放棄參展,但其後國際院澄清仍會繼續參加。


魅力不及奧運

  分析指出,美國企業對贊助美國館不表興趣的原因有多個。首先,世界博覽會
的吸引力不及奧運會,其魅力在美國人心目中已大為消退。其次,許多公司對投資
國家的展覽館表現猶豫,因為花了大筆贊助金之後,自己的名字和商標只在展館內
非常不顯眼的地方出現,覺得很不值得。

  此外,以往世界博覽會的展覽內容都是集中於貿易、文化交流,以及藝術和科
學的創新,近年則愈來愈成為彰顯國家成就的平台,因此認為出資參展應是政府的
份內事。

  由於缺乏商界的積極參與,美國在2000年便曾缺席德國漢諾威的世界博覽會,
受到主辦當局的強烈批評,但在美國國內卻沒有引起任何回響。不過,今次上海世
界博覽會畢竟與漢諾威不同,因為舉行地點被世界各國認定是全球最具潛力市場的
商業中心,而參觀的人數估計高達七千萬人次,是漢諾威參觀人數的三倍。為此,
全球共有一百八十五個國家出席參展,部分國家更是不惜重本投資,例如法國今屆
便動用5000萬歐羅在該國的展覽館,是歷來最高的投資。其負責官員表示,由於中
國是新的「巨人」,故此法國今屆的參展規模空前盛大。


企業自行建館

  事實上,美國企業並不熱心參與贊助美國館,並不代表他們不重視今屆世博
會。目前已有兩家美國公司,分別是可口可樂和通用汽車,正在興建自己的展覽
館,並各自捐助5000萬美元以擔當共同贊助人。另兩家中國民眾極為熟悉的公司麥
當勞和星巴克,亦計劃在世博村內高調參與。此外,有傳聞說迪士尼由於計劃在上
海興建新的主題公司,因此有意積極參與世博會。


恐觸發杯葛運動

  華盛頓州一名知名中國事務顧問表示,美國缺席上海世界博覽會,將會嚴重影
響中國民眾對美國的印象。他表示,大多數中國民眾會認為,美國此舉是刻意羞辱
中國,將會挑起極壞的反應,甚至觸發中國杯葛美國產品運動。

  埃利亞瑟夫亦表示,不希望發生這種情況,因為據設計大綱,中國展館是在展
場的其中一端,而美國展館則在另一端,二者的位置均是最重要的,予人感覺是美
國與中國共同主持今屆世界博覽會,一旦美國展館消失於會場,那將會引起極大的
震撼。

文章編號: 200901193910122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1 放眼國際 2009-01-19


商業價值漸被認識


  世界博覽會並非以商業性為目的,加上內容、參觀者數量不確定、世博建築物
再利用限制等因素的影響,令世博會的經營存在一定隱憂。不過,隨着世界商貿發
展的日益加速,博覽會的巨大商業價值亦逐潮被人發掘並得以認識,因此全球各大
城市均積極爭辦世博會。

  世博會是全球最高級別的博覽會,對藝術品、科學成就和工業制品等進行有組
織的展覽。它具有示範和聚合效應,能吸引與展覽相關的各種生產要素聚集到主辦
城市,並帶來相關的投資和旅遊需求、增加就業和收入、推進技術創新等巨大的經
濟效益,這些效益亦會為舉辦城市帶來特殊的繁榮景象。

  世博會為主辦城市帶來直接或間接的經濟、社會效益包括多個方面。首先,展
覽會將為主辦城市的基礎設施,尤其是交通、通訊和文娛設施等,以及建設投資帶
來效益。例如在1970年舉行的大阪世界博覽會,就大大推動了該市的交通、高級住
宅、商業設施及文化交流場所的建設,並推動了日本關西地帶城市群的形成,對該
國經濟發展及布局具有重大意義。

  其次,世界博覽會的品牌本身亦具開發價值,並能為主辦城市帶來重大利益,
其中包括門票、紀念品銷售、餐飲、旅遊、消費及就業等。此外,世博會又可通過
科技分享提供經濟效益,因為展覽會不是單純的展示,而是可以促進參展者之間的
競爭,從而實現促進品質全面提高和改善科技發展的機能,並通過展覽會,使參觀
者和參展者共享科技和產品中的技術知識和理念,從而實現形成並擴大市場的機能。

  最後,世博會也可提升世界競爭力。從經濟意義上看,成功的世博會能使舉辦
國家和城市更加向世界開放,並將其置身於國際市場。基於這些原因,舉辦世界博
覽會,可對主辦城市的經濟產生持續的刺激作用。以1985年日本筑波世眾博覽會為
例,日本用於該屆世博會的直接開支為1.16萬億日圓,而由此為日本衍生出的經濟
增長則為2.32萬億日圓,約相當於日本當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0.75%,是世博會直
接支出的1.9倍。此外,世博會對筑波以至日本經濟貢獻,並不限於該年,在筑波
世博會閉幕後的第十年,展覽會仍為日本帶來0.1%的經濟增長。

文章編號: 200901193910123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1 放眼國際 2009-01-19


歷屆要角享譽甚隆


  自1851年英國倫敦舉辦首屆世界博覽會以來,美國一直扮演重要角色,並在歷
屆展覽會贏得極高的聲譽,因此若缺席今屆世界博覽會,對主辦城市上海固然會造
成一定影響,但對美國本身也將構成損失。

  回顧歷史,英國之所以舉辦世界博覽會,是因為在十九世紀中葉,該國啟動了
百多年的工業革命取得了舉世矚目成就,為彰顯其強大國力,英國決定在1851 年
舉辦倫敦萬國工業大博覽會,由當時的君主維多利亞女皇以國家名義,通過外交途
徑邀請歐美十多個國家參展,展期一百四十天。

  倫敦世博會的目的雖然是要炫耀英國的成就,但讓許多歐洲人大吃一驚的是美
國在展覽會上顯示的實力。美國五千多名企業家帶着五百多項產品橫渡大西洋前往
英國參展,無論從收割機等先進農場設備,以至樹膠、武器、照相技術、航海快
艇、純金餐具奢侈品等各項應用技術和產品,都受到極大的好評,就連英國人也要
承認,美國人在工業展覽會中得獎,在一切方面都勝過英國。之後,美國紐約在
1853年接辦了第二屆世界博覽會,進一步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成就。

  到了1933年,美國為慶祝芝加哥市建市一百周年,舉辦了芝加哥世界博覽會。
這屆世博會的背景是美國從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中開始復甦,而美國亦於展覽期內
作出了兩項創舉,成為日後各屆世界博覽會的慣例,其一是提出了「一個世紀的進
步」的主題,自此以後,各屆世界博覽會都有確定的主題,例如2005 年日本愛知
世界博覽會的主題是「自然的睿智」;其次是允許一些大企業如通用、福特、佳士
拿等汽車公司在世博會場內設立專館,向觀眾介紹自己的成就。這種做法很受企業
家的歡迎,開創了大企業在世界博覽會園區內開設專館的歷史。不過,在今屆的上
海世博會內,此舉可能成為搶去美國展館籌辦資源的原因,實是美國當局當年始料
所不及。

文章編號: 200901193910124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2009年1月14日 星期三

電池將成車業未來主宰

信報財經新聞
P16 放眼國際 2009-01-14


電池將成車業未來主宰


  本周在美國底特律舉行的汽車展內,全球車廠紛紛推出以電力推動的「綠色汽
車」,業內人士更相信,在環境污染日趨嚴重、石油資源面臨危機的情況下,強調
環保、節能的電動車將是汽車業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分析指出,電池是電動車中
成本最昂貴及科技要求最高的組件,因此哪家車廠能在汽車電池研發中取得領先地
位,亦將成為未來車壇盟主。

  能源一直是困擾全球各行各業的問題,汽車業也不例外,在能源危機和環保意
識日益高漲的今天,傳統內燃機汽車正面臨嚴峻挑戰。在這個情況下,發展電動汽
車的呼聲迅速升溫,就在今次底特律車展內,幾乎所有的主要車廠,其中包括通用
汽車、福特、豐田等,均宣布研發更多電動車的計劃。不過,電動車在處理電池的
可靠性、價格及便捷性等難題外,還需面對一個可能引起汽車業革命的重要的問
題,就是「由誰來製造電池」?


成本昂貴科技先進

  通用汽車的研究、發展及策略規劃部主管伯恩斯表示,電池對汽車的未來發展
至關重要。他指出,由於電池是電動車內成本最昂貴及科技要求最高的組件,因此
哪間車廠能生產出可靠耐用的汽車電池,就會是汽車業內最具威力的參與者。伯恩
斯借電腦業為例,指出目前汽車業正面臨重大的改變。他說,電腦業曾一度由硬件
生產商領導,但現在則是被軟件和服務所主宰。因此,就連通用汽車主席兼行政總
裁瓦格納亦表示,汽車電池的供應、設計和建造,必須是通用的核心競爭力。


生產涉及國家安全

  電池對汽車業的重要性,正愈來愈受到美國各界的正視。美國汽車研究中心主
席科爾表示,電池絕對是一個能改變汽車業遊戲規則的組件,他甚至表示,由於電
池是如此重要,因此保證這種產品在美國生產,將是一個涉及國家安全的問題。為
此,美國參議員萊文呼籲提供聯邦貸款及政府計劃,以協助加速汽車電池在美國本
土的研發工作。他說,美國人必須要在本土生產這種重要的組件,不要依賴外國生
產的先進科技。


夥拍大學共同研發

  基於這個原因,通用汽車前天宣布,將在美國興建一個特別的廠房,專門裝設
供該車廠旗下Chevy Volt等車款使用的汽車電池,此外,通用亦會開設一個佔地三
萬方呎的電池研究中心,並與密歇根大學組成研究夥伴,共同研發汽車電池。在推
出自己的電池前,通用暫時會繼續使用由南韓LG Chem Ltd.生產的鋰電池,但車廠
計劃在未來發展自己的科技。瓦格納說,通用正重返電池業務。


入股產商生存之道

  日本豐田在汽車電池的研發上正領先美國汽車業。該車廠在油電混能車系統上
押下了重注,正如多家其他亞洲車廠一樣,豐田積極入股電池生產商,並持有
Panasonic EV Energy Co.的60%股權。後者正為豐田旗下諸如Prius等混能車提供
電池,以及發展可用家庭插座充電的小型混能車。車廠研發部副總裁表示,豐田意
識到汽車業控制權將喪失於電池生產商的威脅,他認為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而防
止有關情況的發生,是汽車業未來的生存之道。要達到這個目的,汽車生產商必須
建立起自己的電池專門技術。


工作外判拒絕包攬

  不過,並非所有人都認同車廠必須同時成為電池生產商的策略。福特車廠在周
日表示,正研發一款中型電池推動汽車,計劃於2011年在美國發售,以及在 2012
年推出另一款可用家庭插座充電的混能車。

  不過,該公司並沒有計劃自行研發電池,而是把有關工作交給加拿大的一家供
應商Magna International Inc.負責。美國福特汽車主席菲爾德斯表示,在資源有
限的環境下,福特認為應把有關工作交給富有經驗的公司去做,而不應事事包攬。
因此該車廠不會自行研發電池。

文章編號: 200901143910027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6 放眼國際 2009-01-14


行業新丁 全場注目


  在今屆底特律車展內,來自中國的車廠比亞迪雖是國際汽車業新丁,但卻受到
全場注目,因該車廠所展出主力研發的BYD F3DM,正是全球首部能大量生產、可用
家庭插座充電的混能車,較美日多家車廠率先打入家用電源充電汽車市場。

  創立於1995年的比亞迪,是全球最大的充電電池生產商,現佔全球手機電池市
場的三成分額,但在遲至2003年才開始染指汽車業。該公司生產的 F3DM裝有電力
引擎和汽油引擎,電池每次充電後可行走約97公里,當電池耗盡後會切換至汽油引
擎推動汽車行走,並同時為電池充電。據悉該款汽車現時只在國內大城市發售,售
價約15萬元人民幣,較豐田的混能車Prius價格接近便宜一半。

  比亞迪透露,將於2011年把混能車打入歐美市場,之後會在美國設廠生產汽
車。其創辦人王傳福表示,由於該公司在充電電池科技上佔領先地位,因此所生產
的電動車亦有獨特的優勢。他較早前曾揚言,比亞迪預計在2025年前超越豐田,成
為全球最大汽車製造商。他從電池生產商變身成為汽車生產商,原因是看到在使用
電池的產品和行業中,汽車是最大和最有前途的,因此要用電動發動機來顛覆整個
汽車行業。他又表示,困擾電動車的三大難題,分別是可靠的電池、低廉的價格、
以及使用電池的便捷性,而比亞迪在這三方面均已作出妥善處理,不再存在問題。
因此有分析認為,比亞迪有機會憑電池帶領其電動車的生產,成為二十一紀的福特
汽車。股神畢非德也看好該公司前景,在去年9月購入比亞迪10%的股份。

文章編號: 200901143910028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6 放眼國際 2009-01-14


企業尋求聯邦援助


  基於電池的重要性,美國包括3M、Johnson Control等十四家高科技公司正尋
求美國政府提供10億美元的聯邦援助,用以在美國境內興建一個先進的汽車電池
廠,以迎頭趕上目前在電動車市場遙遙領先的亞洲生產商,為下一代電動車或混能
車提供電池組件。

  許多專家認為,電池技術與產能在戰略上的重要性,不下於今日的石油。更有
報道表示,美國自行生產汽車電池,比石油更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美國的汽車製造
商表示,計劃在明年以前推出以家用電源充電的電動車,但美國業者的產能有限,
無法生產足夠的汽車電池供電動車使用,因此美國企業聯手興建汽車電池廠的計
劃,與二十年前協助美國電腦晶片業恢復競爭力的行動相類似。

  這十四家企業組成的聯盟稱為「先進運輸電池製造聯盟」(NAATBCM),目標
是糾正美國汽車製造商在上世紀所犯的錯誤。聯盟指出,日本和其他國家汽車製造
商曾投入龐大資金以提高燃油效能,而美國三大車廠卻寧願製造高利潤、低技術的
汽車。該組織已延攬阿爾貢國家實驗室等聯邦能源實驗室擔任顧問,並會接納更多
其他企業加入。

  依照美國去年通過的能源安全法案,聯盟欲向即將上任的奧巴馬政府尋求多達
10億美元的資助。該法案規定,在美國境內的先進電池廠可獲得高達70億美元的融
資擔保。而專家則指出,聯盟獲得美國財政援助的可能性很高。

  美國傳媒指出,中國現在有逾四十八家先進電池廠正在興建,但美國一家也沒
有,因此中國將有大量供汽車使用的電池出售,而美國汽車三大巨頭的情況將比現
在更糟。

文章編號: 200901143910029

2009年1月12日 星期一

航空業向綠色燃料夢進發

信報財經新聞
P14 放眼國際 By 謝世民.美國休斯敦 2009-01-12


航空業向綠色燃料夢進發


  雖然原油價格已大幅回落,紓緩了航空業的燃料成本壓力,但業界仍不斷尋找
環保替代能源,全球近日有多宗測試第二代生物燃料的飛機試飛活動,並對環保飛
機燃料的前景充滿信心。不過,這種綠色燃料仍有多項問題有待解決,其中如何以
較低成本作大量生產的問題最關鍵。

  全球經濟放緩,加上原油價格大幅回落,生物燃料計劃備受威脅。不過,各地
航空業近日仍有生物燃料的測試活動。美國大陸航空上周三在美國得州休斯敦試飛
波音737-800客機,使用了生物能源及傳統燃油各佔一半的混合燃料,生物燃料由
麻瘋樹和海藻混合而成。


最快2012可供使用

  此外,紐西蘭航空上月30日亦試用由麻瘋樹製成的生物燃料。日本航空將在本
月30日進行試飛,生物燃料主要以非食用植物薺藍(camelina)製成,並與麻瘋樹
和海藻混合而成。

  大陸航空主席兼行政總裁羅瑞凱(Larry Kellner)上周在一個招待新聞界的
試飛活動中指出,研發環保航空燃油可分為三個層面,包括技術、生產和經濟,亦
即要研究新品種燃料技術上是否可行及安全,若可行則須研究如何大量生產,以及
新品種燃油的成本在市場是否有競爭力。

  羅瑞凱多次強調,航空生物能源的發展仍處於技術層面,但業界人士都對生物
能源幾年內投入服務甚為樂觀,期望最快今年便可獲有關當局批准使用。為大陸航
空這次試飛提供煉油技術開發的公司UOP的再生能源及化學品部總經理霍姆格倫
(Jennifer Holmgren)估計,在2012年前能生產數百萬加侖飛機生物燃料,最快
今年可成功申請專利,期望在2012年前大型航空公司有3%至5%的航空燃料來自生物
燃料,比率在2020年前升至20%。為這次試飛提供海藻油的Sapphire Energy和提供
麻瘋樹油的Terasol亦相信,這兩項生物能源在2012至2014年前可作商業生產。


生產成本成敗關鍵

  大陸航空的試飛為時約一個半小時,由休斯敦飛往墨西哥灣後再折返,期間進
行不同飛行模式,而這架雙引擎飛機只有一個引擎使用混合燃料。今次試飛成功,
這班不載客航班的機師揚科夫斯基說,飛機運作良好,跟使用傳統燃料沒分別。為
試飛提供引擎的CFM國際的行政總裁白士來(Eric Bachelet)說,這款引擎表現比
傳統引擎更好。根據UOP,跟一般航空燃油Jet A-1比較,試飛所使用的混合燃料的
閃點(flash point,即液體變為蒸氣,並與空氣接觸後有可能爆炸或着火時的最
低溫度)更高,凝固點卻更低。

  這種能源的另一優點,是這屬於可隨時作替代的燃料(drop-in fuel),即飛
機、引擎以至加油設備等所有設施毋須作出大修改便可使用這種燃料,意味航空公
司轉用新燃料的設施投資近乎零。

  不過,生物燃料在生產和經濟層面上仍有很多問題要解決。霍姆格倫指出,麻
瘋樹等原料能否大量供應,以及降低原料成本,是生物燃料推出時間的關鍵。例如
麻瘋樹目前以野生為主,仍須研究如何將之標準化,以便更容易人工廣泛種植。

  最大難題是這些生物能源經濟上是否可行。Terasol總裁平格爾說,以在印度
種植計算,麻瘋樹油每桶成本大概為50美元,但指出如果可大量生產,以及找到人
工等成本更低的地方種植,價格可更低。Sapphire Energy表示,海藻油仍在研發
階段,難以計算出每桶成本。粗略估計,生物燃料暫時成本為每桶50至60美元。若
以紐約期油上周五收報每桶40.83美元計算,麻瘋樹和海藻未必有競爭力。


油價大跌無阻研究

  生物燃料計劃面對經濟不景和原油價格大幅回落的雙重打擊,但羅瑞凱向本報
表示,大陸航空不會因此而減慢環保能源的研發計劃,指出這屬長遠計劃,不受短
期因素影響。

  霍姆格倫亦向本報指出,正如任何行業的生產都受經濟不景打擊,綠色科技產
品的生產肯定會受目前經濟環境拖累,但認為環保能源的研發不會受影響。她提
及,二十多年前,全球也因為油價回落而令尋找另類能源的工作無疾而終,相信各
界汲取了當年教訓,今次不會因短期油價回落而放棄研發環保能源。

本報記者謝世民.美國休斯敦


文章編號: 200901123910028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4 放眼國際 2009-01-12


麻瘋樹海藻受矚目


  全球近年興起生物能源,但所用的原料層出不窮,一年多前還炙手可熱的玉米
乙醇等不再得寵,麻瘋樹(jatropha,又名膏桐)和海藻則備受矚目, UOP再生能
源及化學品部總經理霍姆格倫預期,這兩者將在未來幾年燃油界中有重大影響。

  屬灌木類的麻瘋樹主要產於印度、非洲和南美洲,但在熱帶及亞熱帶的任何乾
旱地區均可生長,十分粗生,亦能抵禦蟲害,在馬來西亞、緬甸等地方也可種植,
這種有毒植物以前作草藥之用。

  Terasol Energy總裁平格爾說,麻瘋樹油是由這種植物的果實和種籽提煉而
成,每一畝的土地每年可種植五噸麻瘋樹種籽,即可生產約二噸油,但由開始播種
到結出果實需時三年。

  中國亦出產麻瘋樹,四川、貴州和廣西省等均有,其中雲南省更積極發展,至
去年9月已種植了逾一百四十萬畝,過去二年多投資了逾億人民幣。平格爾相信,
在中國種植麻瘋樹的成本較印度更低,因為中國部分土地氣候更適合麻瘋樹生長,
而且中國政府更願意在政策上支持環保能源。

  至於海藻,傳統上是在濕熱地區,於戶外設有大型水池培植,Sapphire
Energy便在夏威夷及新墨西哥州培植海藻。不過,在較涼的地區亦可採用密封循環
系統,利用污水及工廠的熱能培養海藻。海藻的一大優點是更能減少二氧化碳排
放,因為海藻生長時需要吸取二氧化碳。

文章編號: 200901123910029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4 放眼國際 2009-01-12


第二代生物能源崛起


  去年年初便有生物燃料客機試飛,但當時使用的「第一代生物能源」對環境有
其他負面影響,因此航空業尋找第二代生物能源。

  維珍航空去年2月底試飛全球首架使用生物燃料的商用飛機,當時的生物燃料
主要以巴西一種棕櫚油「巴巴蘇油」(babassu oil)和椰子油混合而成。不過,
環保組織批評這種燃料不環保,對生態造成的破壞較傳統燃料更高,因為這類燃料
以食品農作物作原料,破壞食物鏈,影響食物供應,而且種植時往往會砍伐樹林,
反令二氧化碳增加。

  維珍集團主席布蘭森去年已預期,航空業不會使用棕櫚油等與糧食種植競爭的
燃料。業界遂探索第二代生物能源,除麻瘋樹和海藻,有潛質的還包括柳枝稷
(switchgrass)或鹽土植物(halophyte)等。

  不過,環保團體仍密切注視第二代生物能源會否破壞環境。有環保組織擔心,
為找尋土地大量種植麻瘋樹,同樣可能導致伐林,令原有植物群落被取代。
Terasol總裁平格爾強調,他們會嚴格選擇麻瘋樹的種植地點,盡量使用未開墾、
本身未有什麼植物的土地﹐以免種植麻瘋樹導致伐林。

文章編號: 200901123910030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2009年1月7日 星期三

美商業物業危機再掀金融憂慮

P13 放眼國際 2009-01-07


美商業物業危機再掀金融憂慮


  金融海嘯源自美國住宅按揭市場崩潰,有關問題現在更蔓延致商業物業。由於
美國經濟陷入衰退,商場、辦公室空置率急速上升,令業主租金收入大幅下降,繳
付按揭隨之出現困難。另一方面,銀行及金融機構亦把大量的商業物業按揭貸款重
新包裝成證券發售,現在面對斷供潮,勢將令房貸所引起危機在商業物業重現一
次,成為美國金融業新的計時炸彈。

  自美國經濟開始出現問題以來,當地銀行及金融機構遇到的問題,主要來自住
宅物業,一方面是業主斷供、樓價下跌,令銀行縱使收回斷供房屋,也無法在拍賣
市場出售,或成功把銀主盟拍賣,亦不能抵消放貸的損失;另方面則是銀行將房屋
按揭貸款,尤其是次按貸款包裝成證券發售,現在樓市崩潰,這些按揭抵押證券的
價值大幅下降,最終拖垮金融業。至於商業物業,則暫時未有發生問題。


空置急增樓價暴跌

  不過,隨着美國經濟陷入衰退,住宅物業所引起的種種問題,正向商業物業蔓
延。由於商業萎縮,公司被迫裁員及削減開支,商場及辦公室的空置率亦陸續上
升。其中在奧蘭治縣坦帕市,商業物業空置率從2006年底的7%急升至本月的18%;
在財務公司雲集的紐約,商業物業空置率多年來首次升至超過10%;芝加哥的空置
率一直穩定在10%左右,現在也急速上升,並有可能在今年內升至17%,而達拉斯的
空置率則會從16.3%上升至19%,加上美國目前正在興建或剛建成的八百四十萬方呎
的商場及辦公室面積中,有80%仍未租出,因此令美國整體的商場及辦公室空置率
升至11%。

  城市土地學會(Urban Land Institute)預期,今年美國的商業物業市場表
現,將會是自1991至92年經濟蕭條以來最差的一年。而房地產遊說組織Real
Estate Roundtable更指出,美國今年面對商業物業斷供的危機,總值將達4000億
美元之巨。截至目前止,美國全國已有約1070億美元的商業物業陷入不同程度的按
揭供款困難,其中以紐約面對的情況最嚴重,共有二百六十八座總值120億美元的
商業物業接到供款延誤或斷供收樓的通知。另外在阿特蘭大、丹佛、西雅圖等十九
個大城市,亦各有超過10億美元的商業物業陷入相同困境。


經濟衰退資產減值

  分析指出,美國商業物業正面對住宅物業相同的困境,租金及市值受到外圍因
素影響而不斷下滑。首先,大多數的商業物業是按其50%至70%市值取得按揭貸款,
但在2006年及2007年樓市興旺期間,部分業主趁容易取得按揭的機會,按商業物業
的90%市值取得按揭。這種冒險的放貸行為,只會在樓市急升之時才會出現。但現
在美國經濟衰退,商業物業的市值亦下跌了20%,並像住宅物業一樣,逐步邁向成
為負資產的局面。

  另一方面,商業物業的業主在投資這個市場時,是以租金會持續上升作為計算
基礎,因此就算過去數年樓價偏高,他們亦勇於入市。但現在租金下跌,據房地產
經紀表示,美國商業物業的平均租金,今年內將較樓市高峰期回落30%以上,這將
令業主無法從租金取得足夠回報以繳付按揭,必須與貸款機構重訂還款協議,否則
就要面臨斷供及被收回物業的厄運。


重現樓市崩潰打擊

  這是金融機構極欲避免的局面,因為美國的主要銀行,包括美國銀行、摩根大
通、摩根士丹利等,均有直接投資商業物業市場,並且各自持有數以百億美元計的
商業物業按揭抵押證券。此外,地區銀行所面對的問題更嚴重,因為在過去十年,
這些銀行在信用卡業務和住宅按揭貸款業務上敵不過全國性大行的競爭,紛紛轉向
商業物業市場發展,據政府統計資料顯示,地區銀行在最近六年商業物業放貸比率
就上升了一倍。因此商業物業市場一旦發生問題,對它們將會造成沉重打擊。

  此外,一如住宅按揭貸款的情況,無論全國性大行或地區銀行,在過去二十年
均把大量的商業物業按揭重新包裝成證券發售,據追蹤按揭抵押證券的研究機構
Trepp統計,在2006年至2007年,被包裝成證券發售的商業物業按揭貸款,佔整體
按揭貸款近60%。現在信貸市場大幅收緊,商業物業租金下挫,樓價回落,極有可
能重現住宅樓市崩潰對金融業造成的打擊。美國金融業已從聯邦政府取得數以千億
美元計的救市資金,仍未完全解決因住宅市場崩潰所觸發的種種問題,若再發生新
一輪商業物業危機,整個金融系統可能無法承受。因此,商業物業市場已成為美國
金融業新的計時炸彈,遊說組織Real Estate Roundtale已向華府求援,要求阻止
危機蔓延。

文章編號: 200901073910016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3 放眼國際 2009-01-07


另類商廈加入競爭


  經濟衰退,辦公室空置率上升,業主已經叫苦連天。一些地產公司趁勢加強推
出「虛擬辦公室」,可能進一步侵蝕辦公室市場,加深對商廈業主的打擊。

  雖然通訊科技高速發展,但以家居開設辦公室在美國仍然未能大行其道,因為
住宅始終並非經商的理想地方,不能給商業夥伴安全的感覺,無法建立商業信心。
而由地產商在商廈開設設備整全及有秘書服務,供客戶以月租形式租用的虛擬辦公
室,雖然不是新生事物,但以往只能在較小的市場才會出現,同時亦只適合創業人
士使用。隨着美國經濟急速衰退,營商環境日漸惡化,這類虛擬辦公室由於無須繳
付高昂的經常開支,營運成本較便宜,又可避免自行開設辦公室所冒的投資風險,
因此也變得愈來愈流行。

  據業內人士表示,客戶租用虛擬辦公室,通常按使用的設備及服務收費。例如
佛州萊克蘭一個佔地二千五百方呎的虛擬辦公室,月費59美元的租用計劃將包括代
客收發信件,以及可以按小時收費租用會議室。而月費99美元的租用計劃則包括一
個當地電話號碼及接線生服務,並可使用虛擬辦公室高速上網服務,以及使用掃描
機、影印機和每月兩小時的會議室設備。據地產公司表示,他們相信在現在的經濟
環境下,租用這類虛擬辦公室的創業人士會變成長期顧客,令業務能逆市擴展。

文章編號: 200901073910017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3 放眼國際 2009-01-07


業主斷供租戶受累


  美國住宅樓市崩潰,許多業主無力繳交按揭貸款,導致房屋被銀行收回拍賣,
往往令如期交租的租戶成為無辜受害者。為解決這個問題,美國兩大房貸機構房利
美和房貸美將會推出新措施,協助無辜租戶度過困難。

  一如全球的房屋租賃市場,美國有許多住宅均是由投資者購入,然後出租給租
戶,一方面可以收租保值,另方面則等待樓價理想時出售賺取差價,成為謀利工
具。不過,近期美國住宅樓市發生崩潰,經濟陷入衰退,大批買樓收租的業主無法
繳交按揭貸款,銀行於是將斷供房屋收回,令數以千計按時交租的租戶被驅逐出戶
外,隨時要面對露宿街頭的厄運。據估計,美國目前有一百五十萬住宅租戶,租住
的房屋由單一家庭的業主擁有,這些業主一旦斷供,房屋被銀行回收的機會非常
高,因此引起有關當局的高度關注。

  房利美表示,會在本月推出新的租戶政策,容許租住面臨斷供收樓的租戶與該
房貸機構簽訂租約,在回收物業等待拍賣期間繼續暫住在單位內,或者獲得搬遷賠
償。房利美表示,目前有約四千個租戶,正居住在該機構已回收的房屋內,可以受
惠於新推出的計劃。不過,房利美暫未訂立臨時租約的時限,亦沒說明賠償金額,
因為要按每個州或每個物業的具體情況才能釐定。此外,另一房貸機構房貸美亦表
示,會在未來數周推出相同的計劃。

  不過,租戶一旦收到收樓或遷出通知,專家建議切勿逃避或驚惶失措,首先應
聯絡當地警察部門(Sheriff Department),了解收樓程序須時多久,以便做好準
備,然後上網查閱當地租務條例,加州等州份已通過新法例,賦予租客寬限期,即
使物業因收樓賣出,仍能在該物業暫留。

  貸款人或其代表律師的名字會見於通知書之上,租客可聯絡他們,不但可讓對
方知道你在物業居住,同時可商討可行選擇,或可爭取與新業主簽訂新租約,以及
可爭取銀行提供搬遷的現金援助。若沒有信心直接聯絡貸款人,可聯絡當地非牟利
房屋顧問。

  此外,租客可查閱法庭記錄及相關部門資料,以了解房東財政狀況,有否面臨
收樓行動,以至過往有否遭投訴。

文章編號: 200901073910018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2009年1月5日 星期一

金融危機肆虐全球日駐港總領事籲強化國際合作

信報財經新聞
P11 放眼國際 By 雷健雄 2009-01-05


金融危機肆虐全球日駐港總領事籲強化國際合作


  日本擁有全球第二大外滙儲備,銀行體系健全,工業生產能力強勁,又有處理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的豐富經驗,但自去年金融海嘯爆發後,日本經濟已連續兩季
出現收縮,顯示日本已陷入衰退,無法避免遭受波及。這是否意味今次金融危機與
上次存在極大差異?日本又將如何應對?日本駐港總領事佐藤重和日前接受本報專
訪,對有關疑問作出詳細解答。

  佐藤重和【圖】表示,與今次金融海嘯相比,1997年爆發的是亞洲金融危機,
當時問題只局限於本區之內,首先是泰國股市暴跌,之後影響逐漸擴展到鄰近國
家,包括印尼、南韓等。其時日本的經濟雖然較差,但還有力量向亞洲各國提供大
量融資,恢復她們的經濟。中國也是這樣,當時正處於發展的過程當中,但對恢復
亞洲經濟也起了比較明顯的作用。還有一點就是,在那個時候,美國、歐洲各國以
領導者的身份,就化解經濟問題給亞洲各國作出訓示。

  但今次的金融危機源於美國,接着擴散至歐洲,最後波及世界各國,成為全球
性的危機,包括日本、中國、南韓等都受到影響,因此無論在規模和複雜性方面,
均是非常重大,與上次危機有着極大差異。


實體經濟受累

  佐藤指出,今次危機從美國的投資銀行出現問題開始,當時日本的銀行和金融
機構相對來說仍較健全,情況較美歐為佳。因此在金融海嘯發生後不久的一段時間
內,日本社會的看法認為,今次危機雖然嚴重,但對當地銀行、金融機構的影響將
不致過於嚴重。但在9月美國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倒閉後,情況急轉直下,金融危機
開始影響到實體經濟,連累日本的企業產業也受到打擊。比方說,日本最大的企業
豐田汽車上月宣布,本年度業績將下降至出現虧損,這是豐田公司在很長的一段時
間內首次出現虧損,令日本極感意外,無論豐田或日本政府都沒有意料到會出現這
樣嚴重的情況。

  隨着日本經濟和製造業近年在海外不斷擴長,依靠海外市場的程度亦愈來愈
大,當海外市場收縮,日本自然受到影響。因此,佐藤表示日本現在應做的工作,
是擴大日本國內的市場和消費,而日本政府亦正採取種種措施擴大國內的需求。他
同時指出,中國亦投放了大量的資金以刺激國內的需求和市場,這是非常必要和應
該採取的措施。現在世界各國遇到嚴重經濟困難,因此對中國市場的期待也頗大。


亞洲各國亦應協調

  1997年亞洲遭遇金融危機時,區內各國政府均同意加強合作,應付危機。佐藤
指出,以往世界經濟出現問題時,均需依靠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
提供援助。他表示,這些國際組織直到現在的作用仍然非常重大,所以日本政府基
本上繼續支持強化這些組織,以支援那些遇到經濟困難的國家。日本首相麻生太郎
在較早前出席華盛頓的G20峰會時,就提出要加強IMF的角色,並宣布增加向該組織
提供1000億美元的資金,以及主張增加IMF的資金一倍。

  日本還認為,亞洲各國之間的合作也應該加強,例如在1997年亞洲經濟危機爆
發期間,區內國家就根據日本提議制定了《清邁協議》,加強了各國間的信貸交換。
目前出現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後,亞洲各國也在討論如何加強各國間的合作,其中一
個議題正是加強《清邁協議》,並是日本、中國、南韓和東盟進行討論的重要事項。
佐藤表示,日本的方針基本上是強化有關協議。日、中、韓首腦上月在日本福岡舉
行會議,談的就是三國怎樣面對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會上日本和中國表明支持南
韓貨幣,擴大對南韓的信貸交換,這樣的工作對亞洲國家來說深具意義。


盼與華對抗保護主義

  面對今次的經濟危機,由於中國和日本都是世界經濟大國,外滙儲備數量在世
界分別排行第一和第二位,因此兩國對維繫世界經濟的作用非常大,雙作如何合作
和協調也是非常重要。月前在亞太經合組織會議上,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和麻生太
郎談到要加強兩國間的經濟合作;上月日中韓三國首腦會議期間,中國總理溫家寶
也談到中日兩國合作的重要性。佐藤表示,日本和中國在推動和擴大貿易、保護自
由貿易上有共同的利益,日本希望中國在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方面能與日本協調。

  上次在日中韓三國首腦會談中,溫家寶提到中國正採取措施刺激國內市場的需
要,佐藤認為此舉肯定對亞洲以至全球經濟有貢獻,亦有助中國的貿易夥伴。中國
現在是日本的最大貿易夥伴,因此通過各自的刺激經濟措施,以及維持兩國間的貿
易關係,對於日本來說非常重要。因此日本的基本方針是在對抗貿易保護主義、加
強兩國間的貿易投資。

  最後,佐藤補充提出,中國產品的質量和安全問題受到各地消費者的極大關
注,例如較早前中國奶粉受三聚氰胺污染,在本港就引起極大的不安,日本方面也
面對類似的問題,例如來自中國的問題餃子,在日本就經常成為各大報章的頭條新
聞。這些問題直至目前仍然未完全解決,並對中國產品造成影響,近期出口到日本
的數量出現明顯下降。在此情況下,中國為了長遠的出口貿易發展,應該盡快予以
正視和處理。


採訪.撰文  雷健雄

文章編號: 200901053910051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1 放眼國際 2009-01-05


汽車工業根基穩固


  豐田汽車是日本最大的企業,但在今次金融海嘯中亦受到嚴重衝擊,數十年來
首次出現虧損。其他大企業如日產、本田等情況也相近,並導致鋼鐵業、零件供應
商等亦受到影響。佐藤表示,像豐田這樣的大企業陷入困難,是因為金融危機導致
外國經濟衰退,對日本的製造業造成打擊。

  他指出,近年日本企業發展國際市場,把生產基地搬遷到海外,積極重整業務
架構,海外市場銷售所佔的比重愈來愈大,無論豐田或新力等具代表性的企業都是
這樣。故此當美國或歐洲的經濟陷入衰退,這些市場的銷售量亦下降得非常厲害。
加上近期日圓幣值急升,增加對日本企業造成的打擊,影響到日本的銷售出口。

  雖然日本的汽車業面對一些困難,但佐藤認為,日本汽車業面對的情況與美國
同業並不一樣。他指出,豐田汽車本年度雖然出現虧損,但在上一年度,該公司仍
然錄得盈利。

  此外,豐田汽車仍然受到市場的廣泛歡迎,車廠的生產效率亦很高,這數年來
已遠遠超過美國汽車工業的水平。

  今年雖碰到金融危機、世界經濟衰退,以及日圓升值的影響,但是豐田的工業
體制仍然健全和穩固,所以佐藤認為,外界不應該把日本的汽車公司與美國的汽車
公司混為一談,相信以日本汽車公司的能力和工作效率,是足可應付目前種種經濟
問題的。

文章編號: 200901053910052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1 放眼國際 2009-01-05


救市措施首重時機


  面對金融海嘯的衝擊,各國央行均以減息作為化解危機的其中一項靈丹妙藥,
例如美國聯儲局在上月16日將聯邦基金利率從原來的1厘,降至0至0.25厘的目標區
間,日本央行則在上月19日將基準利率從0.3厘降至0.1厘。對此,有經濟分析按凱
恩斯的「流動性陷阱」理論指出,當利率一再調降,跌至過低水平時,民眾寧願保
有貨幣,從而令當局增加貨幣供應也無法刺激投資,對整體社會產出不能起到推動
作用,進而形成一個陷阱。

  對此,佐藤表示,1997年日本處理金融危機時,曾採取過同樣的措施,指出這
些金融措施的有效性肯定會挑起種種議論,而最重要的議論,就是涉及「時機」的
問題。他表示,在回顧這些問題及處理方法上,日本政府覺得以往採取金融措施
時,往往是為時太晚。在對過往行動進行反省後,無論日本政府或中央銀行均認識
到掌握時機的重要性,並需盡快採取措施。至於在挽救經濟的成效方面,這些措施
肯定是有一定的效果,但由於現在面臨的問題比較嚴重,以致央行雖減息至接近零
水平,亦不能指望可以馬上恢復經濟。

文章編號: 200901053910053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