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31日 星期六

德金融業醞釀併購潮 建巨型銀行

信報財經新聞
P16 放眼國際 2008-05-30


德金融業醞釀併購潮 建巨型銀行


  德國金融業在全球有一定地位,但國內存在大量銀行,整個業界非常零碎,所
謂國內業界翹楚,在全球而言也不算很大,難以在全球競爭。然而,這情況在未來
一、兩年可能出現改變,因為部分銀行傳出求售,不同銀行間的併購消息不斷湧
現,甚至連其他歐洲銀行也有興趣分一杯羮,德國銀行界併購潮勢將出現。

  德意志銀行行政總裁阿克曼昨天在周年股東大會上表示,德銀不會在德國銀行
整固潮中站在一旁,將積極參與收購,但強調交易須符合策略價值,增加集團價值。


三大銀行放盤求售

  德國醞釀銀行併購潮,是因為國內三大銀行相繼計劃出售。德國郵政去年表
示,正打算把旗下的德國郵政銀行(Postbank)出售。美國的花旗集團為彌補次按
危機引起的巨額虧損,計劃出售大量資產,其中德國零售銀行德國花旗銀行是盛傳
最有可能出售的業務。保險集團安聯(Allianz)則計劃把七年前購入的德累斯頓
銀行(Dresdner Bank)分拆出去,理由是德累斯頓銀行未能為安聯增加保險銷
售,而且成為集團負累。

  跟全球真正的大型金融集團相比,德國的銀行只能算是中型銀行。以一哥德銀
為例,其市值約387.5億歐羅(約4707億港元),與花旗和美國銀行約1 萬億港元
市值相比,相差甚遠。


大行私下動作頻仍

  德國各大行也開始行動。當地上周傳出,安聯和德國商業銀行計劃聯手以100
億歐羅(1214億港元)收購郵政銀行,並已一同跟郵政銀行進行初步洽談,研究把
德累斯頓銀行的零售銀行業務、德國商業銀行和郵政銀行合併的可能。

  德國郵政行政總裁在《金融時報》昨天刊登的訪問中亦說,郵政銀行應參與銀行
業整固潮,德國郵政在此情況下,不可能永久擁有郵政銀行,他不可能建議集團增
加銀行業務。但他表示,集團毋須急於出售手上略多於50%的郵政銀行股權,要有
合理價錢才出售。

  如果合併成事,新公司將有力挑戰德銀的國內龍頭地位,而且一舉三得:安聯
可甩掉德累斯頓銀行;德國郵政可分拆銀行業務;德國商業銀行可反客為主,由一
直被視為被收購目標,變成推動德國銀行業整固的公司,進而威脅德銀。

  然而,三方合併十分複雜,而且可能導致大量裁員,在德國政府控制德國郵政
31%股權下,裁員將成為這宗交易的重要障礙。而且,如何融合三間公司不同的文
化也十分困難,而且很花時。

  德銀在對手企圖挑戰自己下,近期亦有所行動,近日傳出該行向花旗集團表
示,有意收購估計值40億至50億歐羅(485億至606億港元)的德國花旗銀行。遞交
收購德國花旗銀行建議的限期為下周三。

  另外,德國上周亦傳出,德銀對收購郵政銀行也有興趣。消息指出,德銀決心
在德國花旗銀行和郵政銀行之間,最少奪得其中一間,但已放棄收購德國商業銀行
或德累斯頓銀行的想法,因為這兩宗併購任何一宗都會導致裁員二萬人,輿論一定
強烈反彈。


抵銷投資銀行弱勢

  除了德國集團,歐洲銀行亦虎視眈眈。根據德國傳媒本周報道,ING、西班牙
的Banco Santander和英國的萊斯TSB已表示對郵政銀行有興趣,法國巴黎銀行和意
大利的Intesa Sanpaolo也是潛在買家;而德國花旗銀行方面,瑞典的SEB、法巴、
法國興業和意大利的UniCredit均可能有興趣。另外,德累斯頓據報亦吸引到ING、
Banco Santander和萊斯TSB的注視。其中,在德國還未有分行的法興和法巴可借此
進軍這個全歐最大的私人銀行市場。

  除了擴充規模外,今次放盤的三大銀行都是在德國擁有強勁零售銀行業的。例
如,郵政銀行雖然市值不及德銀,但他們在德國擁有一千四百多萬客戶,是在德國
擁有最多客戶的銀行;而德國花旗銀行在當地是最大零售借貸商。

  經過信貸危機後,全球整體投資銀行大傷元氣,就算市況回復正常,這一行業
也不會回到前一、兩年的好景,發展零售銀行等較穩定的業務便顯得重要。而且,
德銀一直被要求業務多元化,分散風險。以瑞信為例,他們便靠私人銀行來減輕投
資銀行部門撥備的衝擊。

  阿克曼說,雖然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市場波動在過去數周已穩定下來,但挑戰
仍然持續,德銀計劃擴充零售銀行和資產及財富管理這兩項較穩定的業務,以抵銷
投資銀行放緩的影響。Landesbank Baden-Wuerttemberg分析員凱澤表示,德國同
時有三間大型銀行可能出售,是德國銀行發展較穩定業務的千載難逢機會。

文章編號: 200805303910115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6 放眼國際 2008-05-30


信貸危機暴露業界過度分散


  早在去年信貸危機愈演愈烈的時候,德國金融業過度分散的問題已經暴露出
來,亦令德國成為美國以外最受信貸危機打擊的國家。

  相對於英國和法國,德國銀行業仍十分零碎,甚至可說是全歐洲最分散的。在
德國1萬億歐羅(12萬億港元)零售借貸市場中,國內五大銀行的市場佔有率只有12%。

  德國金融業傳統上可分為三大類別,包括私人銀行、公眾銀行和合作社銀行。
在之前多年,零售銀行市場由儲蓄機構和主要由州政府控制的州銀行
(Landesbanks)所主導,德意志銀行、德國商業銀行和德累斯頓銀行所控制的,
主要是投資銀行領域。

  然而,雙方近幾年已開始入侵對方的業務範圍,令德國金融集團的盈利率下降。

  花旗集團分析員曾在今年2月的一份報告中指出,德國銀行出現重疊的情況很
多,導致競爭過度激烈,蠶食各行盈利。

  其中,州銀行開始涉足私募基金、地產、債券市場甚至把借貸包裝成金融產
品,與德銀甚至摩根大通等華爾街大行一拚高下,以提高盈利。

  美國去年出現次級按揭問題,並觸發信貸危機,這些德國中型銀行自然跟華爾
街大行一樣,出現嚴重虧損,例如WestLB和德國工業銀行(IKB)。

  然而,德國的銀行規模太小,盈利太低。滙控(005)等大行可利用集團其他
表現強勁的業務來抵銷信貸危機的影響,就算把這些虧損納入賬目表,影響也不
大,而德國的銀行則不能靠這些方法去應付信貸危機。

文章編號: 200805303910116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2008年5月30日 星期五

美泰控MGA開審 娃娃官司非小兒科

信報財經新聞
P20 放眼國際 2008-05-29


美泰控MGA開審 娃娃官司非小兒科


  芭比娃娃(Barbie)多年來一直是美國的標誌性玩具,每個美國女孩都夢想擁
有一個。但2001年四個打扮趨時的貝茲娃娃(Bratz)面世,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就
奪去芭比娃娃穩守了四十三年的銷量冠軍寶座。芭比娃娃的生產商美泰大驚之下派
人明查暗訪,認定貝茲娃娃的生產商MGA盜竊其創作意念,並向該公司提出訴訟,
一場涉及數以10億計美元利益的官司終在前天展開。

  美泰指控MGA盜竊其創作概念,是基於貝茲娃娃的原創人布賴恩特,曾是美泰
的僱員,被疑在任職美泰期間創作貝茲娃娃。由於布賴恩特與美泰曾簽訂協議,他
在美泰工作期間的一切創作,其版權均屬美泰所有,因此,貝茲娃娃在此情況下算
是美泰的概念產品,MGA須向美泰繳付版權費。美泰的代表律師表示,MGA 是一家
從未生產時裝娃娃的小型公司,由於得到美泰設計人員提供的概念,才得以在極短
時間內推出極受歡迎的產品,並在全球熱賣,因此必須予以賠償。


原創人一度辭職

  不過,MGA否認指控,並反駁說布賴恩特是在1998年8月向該公司創辦人賴利恩
提供貝茲娃娃的概念,當時他已向美泰辭職,並離開美泰總公司所在的洛杉磯縣,
回到密蘇里州探望家人,因此他在這時的創作與美泰無關,MGA並沒有盜竊美泰的
創作概念。該公司更反控美泰其後推出的另一款時裝娃娃「My Scene」與貝茲娃娃
極其相似,有抄襲之嫌,甚至向零售商施加壓力,迫使他們只售賣美泰的產品,破
壞市場的公平競爭。


新玩具一炮而紅

  另一方面,事件的布賴恩特在1995年9月至1998年4月於美泰任職芭比娃娃的時
裝設計員,之後一度辭職,並在1999年1月至2000年10月重返美泰任職。他表示自
己是在離職期間得到靈感,創作了貝茲娃娃,之後感到美泰不會接納他的創作,因
此沒有向公司提出,期間MGA表示對貝茲娃娃的概念極感興趣,並力邀他加盟。他
於是再次向美泰辭職,並積極協助MGA開發貝茲娃娃,結果新玩具在2001年6月推出
後一炮而紅,同年聖誕節過後已取得1億美元的銷路,超過美泰招牌玩具芭比娃娃
的銷量。


私家偵探查高層

  這個突如其來的新情況對美泰產生極大震撼。根據法庭事後披露的文件顯示,
美泰曾懷疑公司內部有人向MGA提供情報,才讓該競爭對手迅速成長,於是委託私
家偵探跟蹤其中一名副總裁,並向他提出訴訟,但最後撤銷起訴。該副總裁其後亦
轉職至MGA,並向傳媒透露,美泰對付MGA的其中一項策略,就是以法律訴訟將該公
司「糾纏至死」。

  美泰高層又曾接獲告密信,指貝茲娃娃的原創人是布賴恩特,並在任職美泰期
間設計該玩具。美泰於是找來法醫專家,對布賴恩特曾用過的速寫冊進行鑑證,對
比他創作貝茲娃娃時所用文具,最後宣稱他所用的紙和墨水,與在美泰任職時的相
似,從而證明他是在美泰工作時創作貝茲娃娃。美泰引用法庭收集到的證據表示,
MGA的內部通訊顯示,創辦人賴利恩曾下令僱員不要對外提及貝茲娃娃的資料,更
不要提及布賴恩特的名字,企圖掩飾布賴恩特既替美泰工作、又向MGA出售創作概
念的事實。


牽涉重大商業利益

  分析指出,芭比與貝茲這兩個時裝娃娃之爭,絕非是「小兒科」之事,因為這
場官司牽涉到重大的商業利益。一旦美泰勝訴,除奪得貝茲娃娃的版權外,還可向
MGA索取數以10億計美元的版權費。

  此外,由於時裝娃娃的形象設計,可影響世界各國數以百萬計小女孩的外表打
扮,能為玩具生產商帶來相關的產品收益,因此意義極其重大。

文章編號: 200805293910006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20 放眼國際 2008-05-29


同處困境 掙扎求存


  美泰狀告MGA之際,兩家公司其實都是處於困難時期,因此均要悉力以赴,因
為輸了官司可能就此一蹶不振,難以捲土重來。其中美泰雖是美國玩具業巨擘,但
在去年才回收了數以百萬計的玩具產品,原因是顏料的含鉛量超標,會對兒童的健
康構成威脅,公司的聲譽因而受到重大損害。上月美泰宣布業績,由於芭比娃娃的
銷情呆滯,該公司的重要品牌Fisher Price在全球的銷路又下降了13%,導致公司
今年首季虧損了4660萬美元。

  另外,MGA的創辦人賴利恩已把貝茲娃娃的特許經營價值與20億美元掛鈎,但
市場分析表示,貝茲娃娃的市場佔有率在最近數年已告回落,因為諸如 Webkinz和
Mannah Montana等新玩具產品的熱潮已吸引到孩子們的注意,分享了部分市場。有
玩具業分析員指出,美泰和MGA同樣要面對不利境況,就是時裝娃娃已日漸失寵,
目前的潮流是趨向微型娃娃和動物,在這情況下,貝茲娃娃可能要比芭比娃娃更須
奮力掙扎求存。

文章編號: 200805293910007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20 放眼國際 2008-05-29


時代變遷 難逃沒落


  芭比娃娃銷情不敵貝茲娃娃,從表面看是兩個產品風格之爭,但有分析表示,
芭比的沒落,以及貝茲的崛起,有着深層的文化因素和社會思潮的影響,值得業界
的深思。

  分析指出,美泰的招牌娃娃敗於新興的玩具,是因為該公司對文化更替認識不
足,對品牌自我保護意識過於強烈,將芭比隔離在新時代之外,目標消費者愈來愈
窄。分析表示,在貝茲娃娃推出前,美泰和整個玩具業都留意到,社會上出現了一
種稱為「童年濃縮」的現象,意即兒童心智提前成熟,很快就不再玩傳統玩具。以
往十二歲的女孩可能還玩娃娃,但現在娃娃的主要消費群是三至五歲的小女孩,較
大的女孩已對芭比失去興趣,甚至六至七歲的女孩亦受姐姐們的影響,開始與芭比
疏遠了。

  面對這個情況,美泰並未作出相應的回應。自2000年起,該公司把業務重心放
在一系列的收購計劃上,沒有對關係到未來市場發展的文化心理現象給予重視。結
果,貝茲娃娃以切合時代形象面世,成功搶佔了芭比的市場,銷量一直力壓芭比。

  分析表示,MGA深諳在現今這個標榜個性的年代,女孩子們的心理均是趨向追
求自我,因此大膽挑戰芭比娃娃永遠端莊優雅的造型,推出貝茲娃娃,宣揚其與眾
不同的性格、玩世不恭的態度,以及走在最前端的潮流,並大受歡迎。

  部分業內人士評論說,芭比是工業文明的產物,現在已進入電子文明時代,文
化的多元化和消費者口味的多元化,注定芭比將在這個新時代裏風光不再,並暗示
美泰若不改變,將難逃沒落的厄運。

文章編號: 200805293910008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2008年5月29日 星期四

重新啟動網上零售Borders結束與亞馬遜關係

信報財經新聞
P14 放眼國際 2008-05-28


重新啟動網上零售Borders結束與亞馬遜關係


  美國第二大書店Borders自2001年起將一直虧損的在線業務交予網絡書店亞馬
遜承辦,但經過多年的發展,實物書店的經營仍然未見起色,虛擬書店的銷售卻日
趨興旺。在此情況下,Borders終於決定與亞馬遜脫離關係,並在昨天重啟全新設
計的網站,再次開展網上零售業務。但分析表示,亞馬遜現在已成網絡書店霸主,
Borders網站要擺脫亞馬遜的控制並不容易。

  Borders是傳統的連鎖書店,強調以優美舒適的環境,讓顧客接觸實物書籍,
增加他們看書和購書的意欲。書店早年對新興的網上銷售方式未能充分掌握,因此
在2001年決定將一直虧損的在線業務結束,裁減了有關部門的七十名員工,並把業
務交由網絡書店亞馬遜承辦。根據當時雙方的協議,Borders 會把網上購書顧客轉
移到一個與亞馬遜合作成立的網站,並由亞馬遜提供Borders的存貨盤點、訂單處
理、網站內容和客戶服務等技術。


研發測試長達年半

  但到了去年,Borders宣布重整架構,推出全新面貌的超級書店,把數碼世界
融入店內,目標是讓顧客日後能在店內下載電子書籍、燒錄CD,以及在網上瀏覽書
籍。與此同時,該書店亦宣布將與亞馬遜結束合作關係,並會重新推出自己的零售
網站,作為書店重整架構的一部分。經過十八個月的研發和測試,全新設計的
Borders網站終於在昨天推出,意味該書店重新投入在線零售業務,不再依賴亞馬
遜提供的協助。


感受如逛實物書店

  新網站內最重要的特點是一個被稱為「神奇書架」(Magic Shelf)的部分,
店內出售的書籍會擺放在這個虛擬書架上,讓顧客逐本取下閱覽。神奇書架可按顧
客的喜好擺放同類及相關的書籍,最多可顯示二十個書架的圖書。書店副總裁埃特
爾表示,書店希望提供一個「在線的真實書架」,讓顧客感到有如逛實物書店一
樣。除擺放書籍外,書架亦會展示CD、DVD等產品。


首次提供在線回贈

  新網站的另一個重要特點是,首次讓書店的二千六百萬名「Borders Rewards
計劃」會員可以享受在線購書回贈,這是書店與亞馬遜合作時沒有提供的優惠。此
外,書店又會以發電子郵件的方式,向會員寄出推廣折扣,並讓顧客可以通過網站
點擊訂單,訂購有關的書籍,為他們提供更大的方便。為增加網站的趣味性及娛樂
性,新網站亦分別開設兩個名為「書籍俱樂部」(Book Club)和「活於01」
(Live at 01)的部分,內容是播放訪問作者討論書籍內容、音樂會、烹飪示範等
的錄影短片。

  與其他網絡書店一樣,Borders也考慮到顧客訂購書籍後的送遞服務。該書店
表示,部分訂購金額高於25美元的書籍訂單,可享受免費郵寄到家中的服務。書店
亦充分利用它在各地都有分店的優勢,表示可把任何書籍免費送到書店內,讓訂購
了書籍的顧客在兩天後前往提取。埃特爾表示,希望這種送遞服務在市區會變得流
行,因為有許多顧客都不願訂購的書籍送上門時,因沒有人接收而被放置在屋外,
容易導致遺失的情況。


擺脫控制絕不容易

  據書店表示,新網站將有二百萬本新書、四十萬張新CD和十萬齣新電影出售,
此外,客戶亦可在網站內找到二手書籍、絕版書和稀有書籍等。書店希望網站在明
年便能獨立取得盈利,並且把更多網上顧客吸引到其實物書店內購書。但分析表
示,該連鎖書店的在線業務交由亞馬遜承辦多年後,現在要獨立經營,將要面對極
大挑戰。一名曾研究消費者對主要書商意見的專家表示,縱使消費者喜歡實物書
店,但目前大多數人為求方便都會上網購書,而亞馬遜已穩佔網絡書店的霸主地
位, Borders要擺脫亞馬遜的控制絕不容易。

文章編號: 200805283910006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4 放眼國際 2008-05-28


業績欠佳 曾擬賣盤


  由於經濟疲弱,令實物書店的銷售業績表現呆滯,再加上來自折扣零售商和網
絡書店亞馬遜的有力競爭,令Borders的經營遭受極大困難。該書店的最大股東是
激進投資者阿克曼所擁有的Pershing Square Capital Management公司,該公司在
3月曾表示,準備對Borders的各種業務方案進行審核,其中包括出售書店等內容。
該公司還表示,由於信貸市場不景氣,一些融資方案難以落實。一個月後,書店宣
布與Pershing Square達成一項更加優惠的融資協議,令書店的財政困境得到暫時
的紓緩。

  到了上星期,美國傳媒透露,Borders的最大競爭對手Barnes & Noble正考慮
向其提出收購提議,令Borders的股價一度飆升14.96%。分析表示,Barnes &
Noble是美國最大書商,收購了第二大的Borders後,能減少間接成本、促進配送中
心的整合、並且改善公司地產的管理,對二者產生積極作用。不過,分析同時指
出,Barnes & Noble在投資者眼中已是一家營運良好、盈利能加強的企業,它能在
控制成本的同時提高利潤率,但與亞馬遜比較,卻仍有不足之處,例如在過去五年
的複合年收入增長率,Barnes & Noble只有6.7%,但亞馬遜則達34.1%。

  此外,收購計劃仍要面對許多不明朗狀況,例如Barnes & Noble即使正式宣布
收購Borders,也不知道是否會得到反壟斷機構的批准,而Borders背負沉重的債
務,收入增長十分乏力,兩家書店合併後能否解決目前面臨的營運問題,也屬言之
尚早。

  據統計,Barnes & Noble目前在美國圖書零售市場的佔有率是20%至22%,
Borders佔有10%至12%市場,而亞馬遜的市場佔有率則是15%左右。

文章編號: 200805283910007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4 放眼國際 2008-05-28


優質環境備受讚賞


  Borders的業績表現雖然遠不如網絡書店,但仍有不少優點備受消費者的讚
賞。他們表示,包括Borders和Barnes & Noble等實物書店,能為顧客提供一個優
質的環境,讓他們翻閱幾乎所有書籍,絕少有塑膠封套阻擋人們閱覽或購買的意
欲。即使是供收藏的精裝燙金書籍,雖然會用塑膠封套包裝,但在書架上肯定有一
本讓顧客試閱。

  大多數書刊顧客都愛在購書前「打書釘」,而在實物書店內,客戶可拿出多本
書刊在店內的座位上、或在附設的餐廳內閱覽。閱後縱使不是即時購買,也毋須為
把書刊放回原位操心,因為書店會有員工定時巡視,把散落一地的書籍重新放回書
架上。

  實物書店又會把大多數出售唱片的音樂或資料輸入資料庫內,顧客們若要試
聽,只要把想聽的唱片拿到試聽機旁,用紅外線掃瞄一下條碼,試聽機就會顯示唱
片的有關資料,顧客戴上耳機,就可以試聽唱片內的音樂。消費者表示,試聽音樂
的長短及數量並不統一,部分唱片全部曲目均可試聽,部分僅列出一半。除了掃瞄
條碼外,顧客亦可直接輸入關鍵字進行網上搜尋,這時可能連店中沒賣的商品都可
聽到。

  消費者指出,由於實物書店有優質的購物環境,也為學生、親子提供一個理想
地點,可以認識更多書籍、音樂等,因此美國的在線購物縱使大行其道,但實物書
店仍有其存在價值和意義,始終不會被淘汰。

文章編號: 200805283910008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2008年5月24日 星期六

美航求存 寄艙行李收費

信報財經新聞
P18 放眼國際 2008-05-23


美航求存 寄艙行李收費


  正當美國密歇根州大學本周公布,美國消費者對航空業服務水準極度不滿,滿
意程度是2001年以來最低之際,美國航空(American Airlines)周三公布,國內
航班乘客連第一件寄艙行李也要徵收附加費,惹來消費者強烈不滿。然而,油價近
日不斷急速上升,航空業面對比「九一一」更嚴峻的經營環境,美航不得不甘冒千
夫所指,實施這項極不受歡迎的措施,其對手可能會跟隨,其他「巧立名目」的附
加費估計陸續有來。

  美航較早前已宣布,國內航班第二件寄艙行李徵收25美元附加費,第三至五件
各收100美元,第六件起每件收200美元。


削職位減航班控制成本

  根據最新措施,購買折扣票的乘客首件寄艙行李徵收15美元,由6月15日起開
始實施,是美國首家大型航空公司採取同類措施。購買全費機票、接駁國際航線、
現役軍人或參與較高級飛行里數計劃的人士不受影響。業界專家估計,美航每年九
千八百萬乘客人次中,四千萬將受影響。

  擴大行李費範圍只是這間全球最大航空公司新一輪控制成本計劃的一小部分,
美航母公司AMR周三宣布,第四季把國內航班載客量減少11-12%(以座位量程,即
seat miles計算),遠較早前表示的削減幅度大得多,亦是2001年「九一一」以來
最大規模削減服務行動。

  AMR把近8%機隊退役。航班減少,以及為控制成本,AMR亦會裁員,暫時仍未公
布詳情,但坦言裁員涉及「以千計」員工。另外,AMR同時宣布提高其他附加費。

油價暴漲威脅超「九一一」  美國以至全球航空業最大難題是油價急升,美國航
空交通協會主席梅伊形容,油價上升的威脅很可能較導致美國航空業裁員十三萬人
的「九一一」事件更嚴重。紐約期油過去一年升約一倍,昨天連每桶135美元大關
也衝破,飛機燃料價格同期升了64%。

  航空業分析員特里普勒形容,雖然美航行李費極不受歡迎,但其他航空公司絕
對需要跟隨,因為這涉及航空業的生死存亡。商務旅遊網站 Joesentme.com的博洛
卡蒂爾估計,美國六大航空公司中其他企業將會很快跟隨。聯合航空表示會認真研
究對首件寄艙行李徵收附加費的做法,泛美航空則表示對業務各範疇也會研究。

  AMR行政總裁阿爾皮周三在股東大會上說,航空業運作不能抵受每桶125美元的
原油價格,更不能同時應付高油價和美國經濟放緩的雙重打擊,航空業不可能亦不
會如目前狀況般支撑下去。根據網上旅遊服務公司Farecast.com資料,今夏美國國
內航班機票費用已按年增加20%。阿爾皮說,如要填補油價升穿130美元的成本增
幅,美航每張機票須平均增加58美元。


大型公司恐隨廉航倒閉

  經營環境十分惡劣,航空公司連手上的現金也隨時耗盡。CreditSights分析員
金恩說,航空公司須與時間競賽,要在公司現金用盡前,提高足夠收費。

  美國幾間大型航空公司在「九一一」後曾申請破產保護,去年才脫離保護。但
摩根大通分析員貝克估計,美國航空業今年將虧損72億美元,並認為在目前油價高
企下,有大型航空公司步Aloha Airlines等廉航公司的後塵,申請破產保護,已非
會否的問題,而是何時,其中US Airways、聯合航空母公司UAL和西北的流動資金
和借貸能力最令人擔心,是最有可能申請破產保護的大型航空公司。

  貝克指出,為了控制成本,業界不但要裁員和增加收費,更要削減航班,甚至
「裁減乘客」。他認為,美國航空業須要把載客量削減20%,而達美和西北早前宣
布合併,不只是為了短期的協同效益,更為減少航班,以節省成本。

  美國政府在「九一一」恐襲後,曾向航空業注資50億美元,拯救航空公司。美
林分析員利嫩伯格認為,若果油價進一步升穿每桶150美元,美國政府可能需要介
入,防止大型航空公司倒閉。

文章編號: 200805233910034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8 放眼國際 2008-05-23


巧立名目 乘客憤怒


  乘搭飛機往返美國國內城市時,基本上已沒有服務是免費的,但連被視為必須
的寄艙行李也收費,消費者當然憤怒。

  航空業顧問博伊德笑言,航空公司下一步可能是推出收費廁所。有美國喜劇節
目去年曾播放喜劇,講述一名空姐講解安全措施時,表示安全帶、閱讀安全逃生小
冊子和緊急時吸入氧氣全都收費。

  上述情況有點難以想像,但現在機上用膳、訂位、處理寵物、甚至有更多空間
舒展雙腿也要收費。

  對於寄艙行李也不免費,很多乘客斥為荒謬,指出航空公司已有燃油附加費,
但亦有人表示理解,指出油價確實升了很多,對附加費只能表示無奈。

  徵收附加費可能製造混亂。美航仍未計劃好如何收取這15美元附加費,而乘客
為了盡量避免把行李寄艙,必定會千方百計把物品塞入隨身行李,令辦理登機手續
的輪候時間增加,飛機公司櫃位將十分混亂;而座位上的位置可能行李爆滿,或乘
客企圖隨身攜帶安全規則禁止的東西,乘客被臨時要求把行李寄艙的情況增加,令
航班延誤情況惡化。

  Calyon Securities研究航空業的奈德爾說,顧客希望機票廉價,但願意為附
加服務付款,因此航空公司絞盡腦汁,尋找可收附加費的地方。

文章編號: 200805233910035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8 放眼國際 2008-05-23


分析員唱淡 航空股急挫


  油價急升,加上有分析員調低航空業盈利前景,令投資者擔心航空業經營狀況
可能較早前所估計的更差,拖累航空股大幅下跌。

  包括十四隻航空股的Amex航空指數周三跌至新低,美國航空母公司AMR宣布削
減載客量,雖然有分析員認為這是好消息,但AMR股價同日仍重挫 24.2%,跌至五
年新低,而由本周一起已跌了32%,情形可能跟AMR在2001年「九一一」恐襲後首個
交易周共跌40%相似。

  聯合航空母公司UAL股價更跌近30%,達美航空跌16.4%,US Airways跌22%。
AMR、UAL、US Airways、西北航空、大陸航空和西南航空這六大美國航空公司市值
目前合共只剩152億美元,只及Google市值十分一,與受惠油價上升的油企埃克森
美孚的4950億美元相比,更望塵莫及。

  Soleil Securities分析員希金斯周三向客戶表示,燃料價格不斷上升,航空
公司流動資金狀況令人關注,因此把所有航空股的評級由中性調低至跑輸大市,下
調多間航空公司盈利預測,並說自己可能是最後一個航空股好友分析員。

  雷曼兄弟同日亦發表報告,調低多間主要航空公司盈利預測和期權目標價,認
為航空股整體而言在短期內傾向偏軟,投資者最後避開這些股份。

  油價高企打擊全球航空業,而美國的航空公司較歐洲更受高油價打擊,因為歐
洲公司可透過歐羅強勢抵銷部分以美元定價的石油的漲幅。

  投資者曾憧憬美國業界透過合併整合來削減國內航班載客量,但目前只有西北
和達美作出正式公布,而且他們亦沒有宣布因此削減航線。有分析員說,合併的效
益要很長時間才見到,而且本身也要成本,高油價已令早前合併令市場追捧航空股
的熱潮冷卻。

文章編號: 200805233910036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2008年5月20日 星期二

沃爾瑪熱賣寵物產品抗衰退

信報財經新聞
P13 放眼國際 2008-05-19


沃爾瑪熱賣寵物產品抗衰退


  美國經濟不景,商界無不為提升營業額而絞盡腦汁,奮力度過難關。全球最大
零售集團沃爾瑪最近就靜悄悄地推出「寵物計劃」,重新將店內的寵物生意定位,
列為公司最受重視的項目,比嬰兒產品更優先,積極擴充經營。分析認為沃爾瑪此
一銷售策略方向正確,但亦有其弱點,必須予以克服。

  近年有愈來愈多的美國人將寵物視為家庭成員之一,把牠們當作孩子般看待,
在經濟興旺時,不惜為牠們花費大量金錢購買有機食物、帶牠們到寵物美容院修飾
打扮、到寵物酒店吃喝玩樂、甚至用鑲嵌了鑽石的頸圈為牠們裝飾。而在經濟不景
時,寵物產品與嬰兒用品一樣,是最不受影響的兩大行業。分析表示,就算在衰退
期內,寵物如常可以飽吃,孩子們亦肯定有玩具,美國人縱使不外出旅行,也不會
減省用於寵物或嬰孩的開支。


消費龐大商界重視

  據美國寵物產品製造商協會在2007至2008年的統計顯示,全美共有七千一百萬
個家庭飼養了寵物,佔全國家庭數量約63%,寵物中以狗和貓佔絕大多數。協會估
計,美國人今年在寵物身上的花費,將高達430億美元,其中單是用於寵物食物的
開支,將達170億美元。分析指出,自從去年因寵物食品出現受污染問題而要大批
回收後,售價較貴的有機寵物食物銷量就一直保持強勁,從而推高這方面的開支。
此外,用於寵物日用品的開支,亦達103億美元;而用於美容打扮和寵物酒店食宿
的開支,則達32億美元,可見這是一門經濟利益巨大的生意,受到眾多商界的高度
重視。


重新定位搶奪市場

  為此,沃爾瑪美國商店總裁卡斯特羅—懷特最近在一個分析家聚會上表示,該
集團將會把寵物生意視為今年的重點投資項目,並播放幻燈片展示他們如何為店內
的寵物產品重新定位,包括把寵物食品和日用品擺放在嬰兒用品的前邊,反映寵物
產品受重視的程度,比快速增長的嬰兒用品更高。雖然沃爾瑪沒有公布有關產品的
銷售數據,但有分析表示,該集團目前在寵物產品銷售市場的佔有率,估計高達
25%,成為美國最大的寵物產品零售商。分析指出,沃爾瑪在2005年曾表示,致力
爭取在2010年之前把市場佔有率提升至30%,保證其霸主地位。


策略明智一箭雙鵰

  分析表示,沃爾瑪積極開拓寵物產品市場的策略是明智的,因為此舉可起一箭
雙鵰的作用。首先,無論消費者的家庭預算如何緊絀,但寵物產品的開支仍會繼續
獲得保證,沃爾瑪在這方面的收入,可抵銷其他類別產品,例如衣服和家居用品等
銷情緩慢的損失。


薄利多銷佔據優勢

  其次,寵物產品市場目前每年以8%的升幅增長,沃爾瑪的薄利多銷策略,可讓
該集團搶佔更大的市場份額。分析指出,沃爾瑪的低價策略平均可為消費者節省約
20%的開支,在經濟不景下,美國人雖然不會減少替寵物購物,但卻會到售價較低
的商店購物,沃爾瑪在這方面佔有極大優勢。

  美國傳媒報道,面對油價高企的壓力,美國人已減少駕車外出的次數,因此不
少家庭會將購物行程集中到諸如沃爾瑪等大型超級市場,通過一次外出把大多數的
用品購買齊備,在此情形下,寵物主亦會大批購買貓狗食糧和用品回家儲存,令大
型超級市場的客源增加。

文章編號: 200805193910062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3 放眼國際 2008-05-19


競爭對手未感威脅


  沃爾瑪雖然在搶佔寵物產品銷售市場上佔據優勢,但仍存在多項弱點。分析指
出,沃爾瑪最大的不足之處,是在多元化方面落後於PetSmart和 Petco等競爭對
手,若要佔有更多的市場份額,必須克服這些問題。

  分析指出,假如沃爾瑪真的要控制寵物產品市場,就必須學習PetSmart等競爭
對手,並且向銷售寵物食物和產品以外的業務擴展,例如寵物美容行業,是其中一
項增長得最快、利潤極高的項目。此外,寵物醫療保險目前雖佔寵物生意總值的
1%,但預計亦會迅速增長,不少大型醫療保險商已經開始進駐市場,開發這方面的
業務。

  另一方面,沃爾瑪的競爭對手亦不認為該集團積極開拓寵物生業,會影響到他
們的經營。PetSmart的一名發言人表示,該公司能在同一商店內為消費提供所有與
寵物有關的產品和服務,但其他公司就未必能夠,因此不太憂心,暗示沃爾瑪暫時
仍未構成威脅。分析亦指出,目前情況,有如沃爾瑪雖然也售賣電器產品,但市場
上最大的電器零售商卻是百思買,反映較小型的寵物商店如PetSmart等仍有生存空
間。此外,沃爾瑪在大城市的市中心缺乏商店,亦對該集團拓展寵物業務構成重大
挑戰,因為無法提供小型商店的便捷。

文章編號: 200805193910063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3 放眼國際 2008-05-19


成本上漲 影響盈利


  寵物產品市場雖有銷售保證,但隨着成本的不斷上漲,寵物食物生產商亦大感
頭痛,要想方設法減輕消費者所面對的加價壓力。

  業內人士表示,寵物食物生產商除了加價外,另一個採用的方法是把每包寵物
食物的分量減少,例如其中一個流行品牌Purina Dog Chow的綠色大袋狗糧,就從
每包五十磅減至四十四磅,售價維持17美元不變。另一公司Pedigree的Complete
Nutrition,亦從每包四十四磅減至四十磅,售價也是維持18美元不變。這種變相
的加價,可在心理上減輕消費者感受到的衝擊。

  寵物食物生產商表示,他們採取這樣的手段,要歸咎於商品價格的急升,例如
寵物食物的主要原料玉米和大米,去年就大幅上漲了30%,大大超出了他們的預期。

  此外,寵物食物的銷量雖然仍有上升,但生產商的盈利卻出現下降,例如生產
寵物食物品牌Hill's的高露潔棕欖公司表示,該公司本財政年度雖然已加價兩次,
但公司的寵物產品部門盈利仍然下降了近10%,至7700萬美元。

文章編號: 200805193910064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2008年5月15日 星期四

成本升幅遠超售價美農棄種高價糧食

信報財經新聞
P18 放眼國際 2008-05-14


成本升幅遠超售價美農棄種高價糧食


  國際糧食價格急速飆升,本是促使農民增加耕種有關農作物的動力來源。但美
國不少農民表示,他們不會因為大米或玉米的價格上升而增加種植這兩種糧食,反
而會種售價較低的其他農作物,例如小麥、大豆甚至紅花等。他們表示,不種價格
吸引的糧食,是因為大米和玉米的生產成本升幅遠高於其他農作物,種植前者可能
令他們得不償失,因此失去種植的興趣。

  大米是全球超過一半人口的主要糧食,但近期由於種種原因,令其價格不斷上
漲,例如生產中米(medium-grain rice)的澳洲因遭受長期的乾旱打擊、印度則
為遏抑通脹而決定減少出口,令米價從去年4月每噸551美元急升至上月的750美
元;此外,由於大米出口國印度和巴西決定撤離國際市場,令長米(long-grain
rice)的價格亦從去年4月每噸397美元激增至794美元。這對美國種植大米的農民
來說,可說是個大好機會,因為自2000年以來,米價一直低迷,令該國不少米農遭
受損失,不少人更因此被迫改種其他農作物,部分農民表示,希望藉着今次米價回
升收復失地。


選擇種植低價作物

  不過,更多的美國農民表示,縱使國際糧價急升,他們也不會趁漲價潮而增加
種植有關農作物。業內人士預期,雖然玉米和大米的國際售價升得最快,但美國今
年種植玉米的農地面積將會下降,大米的種植面積雖有增加,但增幅卻極輕微。相
反,大多數農民會種植售價較低的小麥、大豆和紅花等。他們表示,之所以作出這
個決定,原因非常簡單,就是生產成本的升幅高於售價增長,令他們失去種植這類
作物的興趣。


糧價高企難望回落

  美國農民每年通常只種一造農作物,但每種農作物的生產成本各有不同。玉米
和大米的國際售價雖高,但卻較其他農作物需要施放更多的化肥,以及更多的機械
操作以照料生長,因此消耗燃料亦更多。近期化肥和燃料的價格升幅,比玉米和大
米的價格增長更快,再加上其他的成本上漲,最終導致美國農民放棄種植這兩類作
物。分析表示,這個情況將會令糧食價格持續高企,甚至被推得更高,直至全球的
供應能追上需求為止。


重新評估農地用途

  美國艾奧瓦州大學農業經濟學家赫特表示,去年促使美國農民選擇種植哪種農
作物的主因是價格,但今年令他們重新評估農地用途的主因則是成本。分析指出,
去年玉米的價格上升了35%,但種植成本卻增加了47%,從而導致種植玉米的農地面
積下降。大米亦面對相同的情況,因此,大米的價格雖然因為全球供應短缺而上升
了64%,至每百磅22.74美元,但農業部示,加州農民今年預期種植大米的面積將為
五十四萬九千畝,較去年只微升3%。


共同問題化肥價格

  農業部統計數據顯示,美國農民目前面對的其中一個共同問題,是化肥的價格
急速上漲,今年較去年飆升一倍。分析指出,這是因為全球對化肥的需求遠高於其
供應量,此外,運輸成本的增加和美元疲弱,亦是令其價格被推高的原因。加州一
名農民去年種植大米,每噸化肥需款500美元,但今年預計要繳付1300美元,由於
成本過於高昂,因此決定改種其他農作物,估計可節省13萬美元。另一名農民表
示,種植一畝的玉米可得1200美元,而種植紅花只得750美元。不過種植紅花所需
的化肥只及玉米的一半,亦毋須相同的灌溉和農藥用量,最終令種植紅花變得更為
有利,因此決定放棄種植玉米。

  除化肥外,其他種植成本亦告上升,例如拖拉機所用的柴油燃料費用就較去年
上升了一半,種子的價格升了超過25%,甚至地主亦因糧食售價上升而要求坐地分
肥,將農地的租金調升,令農民增加負擔。在此情況下,農民自然將考慮重點放在
控制成本方面,農作物的售價反成次要。

文章編號: 200805143910060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8 放眼國際 2008-05-14


大米豐收 更難回本


  由於生產成本升幅高於售價增長,令美國農民不願種植玉米和大米等作物。與
此同時,美國農業部上周五表示,良好的天氣狀況將幫助今年全球大米和小麥收成
創下紀錄,並推動糧食價格從當前高位回落。這情況將令美國農民更加無法收回種
植大米的成本,進一步打擊他們種植大米的意欲。

  美國農業部表示,在2008至09農作物年度,世界大米產量預料將達四億三千二
百萬噸的歷史紀錄,較2007至08年度高出五百萬噸,小麥產量亦將上升8%至六億五
千六百萬噸。農業部指出,今年農作物收成創紀錄,意味大米全球存量將達八千二
百六十萬噸,是六年來最高水平,小麥存量亦達一億二千四百萬噸,儘管消費量預
料增加3.5%。

  此外,有消息透露,印度將允許有限制地出口大米,而菲律賓交易商則推遲糧
食採購計劃,這些消息均有利於紓緩世界糧食供應緊絀問題,令糧價回落,但如此
一來,種植大米成本高昂的問題就更難解決,美國農民將更加更不願意種植大米,
以免無法收回成本,因而改為種植其他作物。

文章編號: 200805143910061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2008年5月10日 星期六

巨企集體攤牌 威脅撤離英國

信報財經新聞
P16 放眼國際 2008-05-09


巨企集體攤牌 威脅撤離英國


  英國工黨政府1997年上台後,一直標榜自己管理經濟有方,而且致力營造有利
營商的環境,吸引全球企業在英國設置辦公室,令環球企業總部雲集倫敦。然而,
巨型企業跟英國政府的關係過去一個月出現裂痕,不少跨國公司不滿當局建議改革
稅制,企圖向他們的海外收入打注意,近日先後表示考慮把總部撤離英國,令倫敦
的「總部之都」地位搖搖欲墜。

  為這次爭議開響第一炮的是藥廠Shire,這間富時一百指數成分股公司在4月15
日公布把總部撤離英國,遷往愛爾蘭。雖然Shire在此事上盡量保持低調,但市場
仍然感到震驚。


紛紛考慮搬遷總部

  隨後,雜誌出版集團United Business Media也表示計劃把總部撤離英國。兩
大藥廠葛蘭素和Astra Zeneca、英國基金公司Aberdeen Asset Management、廣告
公司WPP、保險公司Brit Insurance、醫療設備生產商Smith & Nephew、飲品生產
商Diageo等紛紛檢討應否把總部撤走。倫敦《周日時報》本周報道,大量上市公司的
高層早已私下盤算應否把總部撤離英國,只是為免令員工和股東擔心,才不公開談
及撤資部署。

  商界不滿的是海外收入徵稅問題。英國目前的海外盈利徵稅制度十分複雜,而
且曾被歐洲法院裁定,不合法地削弱英國企業在歐盟的競爭力,當局去年因此提出
改革。由於當局提出措施,削減行政成本,因此商界當時歡迎檢討,甚至支持部分
措施,例如由海外公司所獲分紅可豁免徵稅。


擴大稅網觸發反彈

  然而,當商界研究文件細節,發現當局建議英國有權向所有「流動」收入徵稅
時,大感震驚。根據目前制度,只有當企業把相關盈利撥回當作本土業務內計算,
英國才會徵稅,但新建議提出,若稅務部門認為有關收入是可遷往任何地區,當局
便有權徵稅。

  以知識產權專利收入為例,由於這類收入沒有實際理由必須當作某一地區的業
務,因此在國外售賣藥物、科技產品或任何品牌貨品後,當中的專利收入便可列作
英國徵稅範圍內。稅務專家認為,這將令英國稅網大幅擴大,例如在英國發明產品
後,其全球銷售收入均被納入英國稅網。

  商界指出,英國全球競爭力排名在過去五年不斷下跌,生活成本高昂,基建、
環境等因素又不見得特別卓越,目前已是各公司考慮應否搬遷總部的臨界點,稅務
改革令問題雪上加霜。德勤稅務政策主管多德韋爾指出,近幾年已再沒有巨企把總
部遷入英國,合併後的企業母公司也不會設在英國,希望在國際擴張的公司更不會
留在英國。

  徵稅建議引起商界關注。包括多名巨企高層的跨國企業主席小組(MCG)在4月
底聯袂往首相府,與首相白高敦和財相戴理德會面,與會者包括滙控(005)主席
葛霖、Vodafone主席薩林、英國石油公司(BP)主席薩瑟蘭等人。白高敦和戴理德
據報對這些稅務建議極不受歡迎懵然不知,對商界強烈反彈表現得十分意外,薩林
反應尤其激烈。


愛爾蘭成最大得益者

  雖然當局防止避稅漏洞,無可厚非,但MCG據報向白高敦警告,建議令大量跨
國企業撤離,將令英國庫房每年損失10億英鎊(153億港元)收入,得不償失。

  另外,總部撤走無可避免令英國流失職位,尤其是高薪及專業工種,連帶由此
所製造的低技術職位(如清潔、飲食等)也會流失,並打擊英國的世界商業地位。
一名公司計劃搬往愛爾蘭的高層指出,他們不只是在愛爾蘭掛一個公司名牌這麼簡單。

  外界普遍認為,巨企把基地遷離英國,愛爾蘭是最大受惠者。除了鄰近英國、
國民同樣說英語外,愛爾蘭的最大優點是低稅,利得稅只是12.5%,遠較英國的28%
低。不少美國企業近年已把歐洲總部遷往愛爾蘭,微軟便憑此每年減少稅務開支5
億美元,而愛爾蘭庫房則因此進賬3億美元。

文章編號: 200805093910145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6 放眼國際 2008-05-09


公司跨國徵稅問題棘手


  跨國企業徵稅問題對任何一個國家都愈來愈棘手,因為全球化令不少公司的業
務遍布世界各地,企業結構愈來愈複雜,而且各地爭相減稅,意味跨國企業在選擇
總部地點上有不少選擇。

  海外收入一向是稅務盲點,相關法例十分複雜,擁有大量例外情況、特別個案
或附帶條件;這些收入撥回本土賬目後,徵稅率又要經過一輪計算才能得出,而且
又會引起雙重徵稅的問題,相關行政成本亦十分高昂。

  官員當然希望留住各大企業的總部,但同樣試圖從本地公司中抽取最多的稅
款,而且不希望對避稅問題視而不見。稅務機關對這問題尤其敏感,他們懷疑跨國
企業利用業務分布全球這點來避稅,也屬自然。簡單而言,各地政府要做的,就是
在徵收最多稅款和不趕走企業之間作出平衡。

  而且,畢馬威歐洲分部主管格里菲思-瓊斯指出,目前全球趨勢是以低稅為吸
引外資的賣點。廣告公司WPP行政總裁索雷爾指出,只要看看CNBC等國際電視台經
常有中東或亞太城市大賣廣告,推銷自己是營商中心,便知道巨企不是一定要在英
國設置總部。

文章編號: 200805093910146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6 放眼國際 2008-05-09


對白高敦信心盡失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海外收入徵稅問題成為英國跨國企業與白高敦政府攤
牌的導火線,但英國商界及部分分析指出,雙方鬧僵已非稅務問題這麼簡單,而是
商界對白高敦完全失去信心和信任。

  《旗幟晚報》記者布萊赫斯特在其專欄形容,大型企業正在造反,他從未聽聞過
商界對唐寧街如此強烈不滿和不信任。

  英國製造業商會組織EEF主席坦普爾在《金融時報》周二刊登的訪問中表示,英
國政府去年秋季公布預算前報告時,表示將把持有兩年的商業資產徵稅10% 的措施
取消後,當地商界對白高敦的看法便變差。

  坦普爾批評,政府突然改變稅制,工黨政府逾十年來的稅務政策基本理念一夜
間在沒有明顯理由下,消失得無影無蹤,商界頓時不知道英國稅制的政策和方向是
什麼。

  《每日電訊報》經濟事務編輯康韋昨天亦撰文指出,現在的問題是行政人員和稅
務顧問一年前對工黨政府提出的稅務改革還「疑中留情」,但如今卻信心盡失。

  文中引述德勤稅務政策主管多德韋爾指出,當跨國企業愈仔細研究稅務改革建
議,發現過往用來減低稅務支出的方法全被禁止後,便認定當局是想針對自己。

  不少人批評,白高敦出任財相十年期間,不斷大玩「左手交右手」的把戲,高
調宣布減稅,但暗地裏在其他地方加稅。

  康韋寫道,雖然政府反覆強調新措施只是令稅制更健全,絕非旨在加稅,但在
資本增值稅和非本土居民稅兩大稅務爭議中,政府明顯最終違反承諾,巨企看在眼
內,便堅決認為海外收入徵稅措施只是工黨另一次鬼祟加稅的伎倆。

文章編號: 200805093910147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2008年5月8日 星期四

流動電視席捲全球面臨障礙

信報財經新聞
P14 放眼國際 2008-05-07


流動電視席捲全球面臨障礙


  流動電視熱潮正開始席捲全球。美國AT&T Wirless上周日開啟了流動電視服
務,歐洲的英、法、德亦會於稍後相繼推出相關服務。分析認為,流動電視市場擁
有龐大商機,日後發展將大有可為,唯一可能阻礙這個市場成長的問題,是各國目
前播放流動視訊的制式欠缺統一,未知哪一種會成為主流。

  擁有七千一百多萬手機用戶的AT&T Wireless,上周日在美國推出AT&T Mobil
TV服務,可以收看CBS、CNN、ESPN、霍士和NBC等十個頻道的流動電視節目,每月
收費15美元。為配合這項服務,AT&T將會出售兩款可以接收流動視訊的專用手機。
該公司負責消費者數服務的副總裁科連斯表示,其流動電視不只是一項新的娛樂服
務,更是一種將大大改變和提升用戶移動生活方式的體驗。


日韓首推逐步擴展

  這種以手機收看的小型電視,約在三年前於日本和南韓首先出現,之後逐步向
外擴展。據統計,日本目前約有二千萬部手機配有電視接收器,而南韓則緊隨其
後,有八百二十萬部。意大利是歐洲的流動電視領先國家,自2006年即開始推出有
關服務,目前有約一百萬人每月繳付最高19歐羅的服務費,收看十多個流動電視頻
道。該國的3 Italia亦是全歐最大的流動電視廣播商,擁有八十萬名用戶,佔其整
體手機用戶的10%。

  瑞士也是較早開拓流動電視市場的歐洲國家,目前每天有四萬人用手機收看一
百秒的電視新聞。該國的Swisscom提供二十個頻道,每月收費13瑞士法郎。


歐洲多國相繼加入

  此外,英國本月將會拍賣可用於流動電視的無線頻譜,法國計劃在6月批出一
個有十三個頻道的流動錄影服務執照,德國的一個投資集團亦計劃在今年開始提供
錄影服務。所有這些服務均與意大利和瑞士現有的流動電視相似,都是由特定的發
射塔向手機內的小型接收器傳送視訊,讓用戶以手機收看電視節目。


積極投資看好前景

  對於部分流動通訊營運商來說,流動電視服務裝飾性質多於實用價值,未必能
為電訊公司帶來盈利。例如美國Verizon Wireless自去年3月以來推出的流動電視
服務,至今的付費用戶估計只有不足十萬人。荷蘭一家為流動通訊營運商及設備製
造商提供網上資訊的公司負責人亦說,人們偏好以大熒幕觀看電視節目,多數成年
人並沒有以手機看電視的時間或需求,因此質疑流動電視市場的前景。雖然未知能
否迅速獲利,但歐洲和美國的流動通訊營運商並沒有錯過商機,現在均為新的發射
塔、手機裝置以及電視節目的製作和宣傳進行積極投資,反映他們看好流動電視市
場的發展前景。

  目前唯一可能阻礙流動電視市場發展的問題,是各國所採用的流動視訊廣播制
式並不統一。歐洲的視訊廣播採用一種名為DVB-H的制式,這是 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 for Hand-helds的簡稱,由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的DVB Project集團
開發。該集團由二百七十多家媒體、娛樂和通訊公司組成,實力非常雄厚,構成一
個廣泛的支持基礎。去年7月,歐洲委員會建議歐盟各國採用 DVB-H作為流動電視
的廣播制式,但建議沒有約束力。在美國, Verizon Wireless或AT&T Wireless兩
家公司均採用由日本Qualcomm開發的MediaFLO制式。日本、南韓和中國則採用其他
的制式。


難定主流廣播制式

  上述各種不同的廣播制式,可讓流動通訊營運商憑藉出售配置接收器的手機及
軟件程式,來掌控其電視廣播服務,形成各自割據市場的局面。分析指出,目前沒
有哪一種廣播制式具備發展成主流的迹象,正因如此,生產和營運成本就難以迅速
下降,最終阻礙流動電視市場的整體發展。

文章編號: 200805073910062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4 放眼國際 2008-05-07


手機發展主要方向


  流動電視將成手機業發展的主要方向,可從美國晶片製造商Telegent Systems
最近一次市場調查的結果獲得佐證。該公司在去年7至9月及今年3月先後在中國訪
問了四百多名購買手機的消費者,以找出影響他們購機的考慮因素。

  結果發現,85%的受訪者表示手機是否有內置流動電視接收器,是他們購買該
款手機的第一考慮事項。Telegent Systems總裁雲維傑表示,當流動電視能提供用
戶在家中喜愛收看的電視節目時,就成為一個促使他們購買手機的吸引特點。調查
顯示,受訪者中有74%表示每次以手機收看電視的時間達三十分鐘,另有54%受訪者
一星期以手機收看電視五次。

  以手機收看電視,並不是貪新鮮的行為。調查發現,剛購買可收看電視的手機
用戶中,有90%覺得流動電視有趣及有用,他們使用手機六個月之後,仍然持有相
同的想法,而60%的用戶更會主動推薦親友購買具備收看電視功能的手機。此外,
去年接受訪問的用戶中,有54%表示每次用手機收看電視的時間為十分鐘,但在今
年調查中,有74%用戶每次用手機收看電視的時間達三十分鐘或以上。

  調查發現,有超過一半的手機用戶在乘車途中收看流動電視,43%的用戶在家
中收看,另有17%在辦公室內收看。收看流動電視的高峰期是在傍晚7時至8 時,其
次是在早上7時至9時。畫面質素對用戶收看流動電視的意欲有直接關係。目前有
88%的用戶表示質素可以接受,而愈是感到畫面質素好的用戶,便會愈傾向長時間
收看流動電視和向親友推薦電視節目。

文章編號: 200805073910063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4 放眼國際 2008-05-07


收費模式影響廣告


  隨着流動電視市場的日益擴展,不單手機電視節目會不斷增加,有分析認為由
廣告贊助的手機遊戲亦會迅速流行,因為廣告商認定手機市場的影響力將愈來愈大。

  據市場分析公司Screen Digest調查所得,到2012年,流動電視的全球廣告收
入將達24.4億美元,佔流動電視營運收入的20%以上。由於有廣告商的大力參與,
該公司同時估計,全球屆時每年會有超過六千萬個由廣告贊助的手機遊戲推出,免
費供用戶下載。

  不過,流動電視廣告的數量將會按所在地區的不同而出現差別。例如在日本或
南韓,由於流動電視是免費向消費者廣播,廣告的數目將會遠多於北美或歐洲國
家,因為美、歐的流動電視廣播並非免費,手機用戶需要向通訊公司繳付費用才能
收看,此舉將對廣告商投放廣告造成影響。

  本港預計明年上半年可推出最多二十六條頻道,給有興趣人士競投營辦流動電
視業務,在2010年年初將可推出服務。但分析估計本地的流動電視服務將按收費電
視的模式經營,協助廣播業者藉內容賺取利潤,因此流動電視廣告數量未必可及日
本或南韓般多,手機遊戲的流行程度亦不會如日韓普及。

文章編號: 200805073910064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2008年5月2日 星期五

英反超市壟斷建議備受批評

信報財經新聞
P05 放眼國際 2008-05-01


英反超市壟斷建議備受批評


  英國競爭委員會對超市營運進行兩年調查後發表報告,建議限制單一超市連鎖
店在個別市場持續擴張,以及加強監管超市與供應商關係。但報告指目前大型超市
之間的競爭令消費者受惠,毋須強制它們出售空置店面或土地儲備,受小型零售商
批評未有採取足夠措施限制大型超市壟斷市場。

  英國食品雜貨市場每年營業額估計高達1200億英鎊,當中超過75%由Tesco、沃
爾瑪旗下的Asda、Sainsbury和Morrisons四家大型超市連鎖店瓜分。當地小商戶一
直指責該四家大型超市壟斷市場,把他們趕入絕路,因此要求當局進行調查,並採
取措施遏止四大超市的不斷擴張。對此,英國競爭委員會在過去八年先後就超市營
運展開三次調查,而最新一次調查則在昨天公布結果。


引入測試鼓勵競爭

  與消費者監察組織猛烈批評四大超市無限擴張,從而影響消費者利益的言論截
然相反,競爭委員會主席費里曼在發表調查報告時表示,英國食品雜貨市場目前的
競爭,令消費者普遍受惠,委員會對來自零售商、供應商及消費者等七百多宗的投
訴進行調查後,並無發現Tesco等超市影響市場公平競爭的情況。不過,報告承認
在部分地區市場確有競爭不足現象,因此建議政府引入一個「競爭測試」的措施,
以評估是否讓某超市到該市場開設新店。

  根據該建議,當一家超市連鎖店在某地區市場的佔有率低於60%時,當地政府
才能容許該超市前來開設新店,相反,假如當地已有太多相同的超市,例如 Tesco
等,當局便應設法阻止該超市再開新分店。由於Tesco是英國最大的超市連鎖店,
在各地開設分店的數量最多,因此對這個建議亦反對得最強烈。


委派專員仲裁糾紛

  另一方面,不少供應商指責大型超市憑藉財雄勢大,擁有強勁的議價能力,因
此在入貨時不斷壓價,令供應商無法賺取合理利潤。針對有關情況,競爭委員建議
成立一個獨立的特派員制度,對大型超市和供應商之間的糾紛進行仲裁,並加強超
市與供應商之間的行業營運守則,若雙方不遵守獨立特派員的仲裁決定,將要面對
「重大的財務處罰」。當局亦會把投訴大型超市的資料保密,以鼓勵供應商及生產
商進行舉報。委員會表示,大型超市若行為正直及公平對待供應商,便沒有什麼需
要擔憂。


禁止設立限制契約

  此外,部分大型超市被批評購入大量土地後卻不予發展,或轉售時設下「限制
契約」,阻止新業主把土地提供予競爭對手開設新店,因此有反對團體要求當局強
制大型超市出售空置店面或土地儲備,讓其他零售商加入競爭。不過,委員會在報
告中只建議當局禁止大型超市出售土地時設下「限制契約」,卻沒有強迫超市出售
空置店面或未發展的土地,令反對團體大感失望。

  代表小商戶的商會組織「便利店協會」批評,競爭委員會在限制四大超市壟斷
食品雜貨市場的行動上做得絕不足夠。該協會指出,雖然委員會建議引入「競爭測
試」,又提出加強行業營運守則,但對削弱四大超市壟斷性地位卻毫無幫助。協會
指出,縱使當局引入「競爭測試」,但大型超市可以開設店面較小的便利店,以改
頭換面的方式繼續擴張及壟斷市場。此外,獨立特派員制度若要取得成功,亦須供
應商勇敢地站出來指證大型超市的不公平交易行為,才能發揮作用。但大多數的供
應商都害怕遭受報復,有勇氣指證超市的相信寥寥無幾,因此有關建議被指純屬空談。

文章編號: 200805013910033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05 放眼國際 2008-05-01


部門未開 已鬧財困


  競爭委員會建議成立獨立特派員制度,負責仲裁大型超市與供應商之間的糾
紛。但該部門尚未成立,便要面對缺乏經費的問題,可謂自身難保。

  英國官員早已明確表示,不會使用納稅人的金錢成立新部門,以處理大型超市
壟斷市場的問題。在此情況下,獨立特派員的運作經費,可能要由食品雜貨行業本
身負責。大型超市對此反應強烈,表示建議中的特派員制度和行業守則只會增加經
營的繁瑣手續,並導致數以億計英鎊的開支,而有關開支亦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最終令他們受害。

  其中一家超市Asda的總裁邦德指出,有關建議將會令消費者面對更高的食品雜
貨價格,在目前經濟不景的情況下進一步打擊英國家庭。他表示,特派員應扮演調
停人的角色,而不應介入超市與供應商之間的糾紛。這個制度應以消費者的利益為
出發點。另有超市業內人員表示,特派員制度只是官僚主義的一個新層面,新部門
內的官員為證明他們有所作為,定會主動介入超市與供應商之間的交易,令超市失
去與供應商議價的自由。

  若食品雜貨行業不願承擔獨立特派員的開支,英國企業、商業及規管改革部曾
表示會介入。該部負責制訂新法例以成立規管機構,並授予這些機構強大權力,可
公開違反守則的公司名字及予以譴責,並處以罰款。此外,當局亦可能把仲裁工作
交由公平貿易局兼管,讓該部門官員擔任獨立特派員。

文章編號: 200805013910034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05 放眼國際 2008-05-01


名牌亦涉操控價格


  除了英國四大超市被指有壟斷市場之嫌,當地日前亦傳出有多個知名國際品牌
的家庭用品涉嫌操控價格,令消費者蒙受損失。

  據英國傳媒報道,英國政府開始調查一百種主要品牌是否涉及操控價格行為,
當中不乏熱門消費品,例如廁紙、牙膏、零食和飲品等,公平貿易局開列的名單長
達五頁紙,包括可口可樂、皇冠牌廁紙、家護牌牙膏、高露潔全效牙膏、多芬乳
液、吉伯利糖果等。

  報道表示,公平貿易局上星期派員突擊調查多家大型連鎖超級市場,包括
Tesco、Asda、Sainsbury等,期間抄走零售商和其他供應商之間的數百封電郵通
訊,多家供應商亦已接到通知,要向調查員提供資料。此外,供應商和零售商最遲
要在6月向公平貿易局提供後者要求的定價資料。

  當地消費者監察機構表示,消費者可能已多付上億鎊購買這些日常用品。有關
企業若被裁定操控價格罪成,最高可被判處佔一年銷售額一成的罰款,亦即上億
鎊。所有超市和食品製造商都強烈否認涉及不當行為,並批評公平貿易局的最新調
查是以加害特定對象為目的。當地其中一家主要投資銀行Cazanove的總裁兼分析員
塔特索爾指責,公平貿易局其實是對零售商進行迫害。他表示,競爭委員會曾對超
市展開三次調查,結果均指市場的自由競爭未受破壞,因此對零售商操控價格的指
控並不成立。

文章編號: 200805013910035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