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6 放眼國際 2008-05-09
巨企集體攤牌 威脅撤離英國
英國工黨政府1997年上台後,一直標榜自己管理經濟有方,而且致力營造有利
營商的環境,吸引全球企業在英國設置辦公室,令環球企業總部雲集倫敦。然而,
巨型企業跟英國政府的關係過去一個月出現裂痕,不少跨國公司不滿當局建議改革
稅制,企圖向他們的海外收入打注意,近日先後表示考慮把總部撤離英國,令倫敦
的「總部之都」地位搖搖欲墜。
為這次爭議開響第一炮的是藥廠Shire,這間富時一百指數成分股公司在4月15
日公布把總部撤離英國,遷往愛爾蘭。雖然Shire在此事上盡量保持低調,但市場
仍然感到震驚。
紛紛考慮搬遷總部
隨後,雜誌出版集團United Business Media也表示計劃把總部撤離英國。兩
大藥廠葛蘭素和Astra Zeneca、英國基金公司Aberdeen Asset Management、廣告
公司WPP、保險公司Brit Insurance、醫療設備生產商Smith & Nephew、飲品生產
商Diageo等紛紛檢討應否把總部撤走。倫敦《周日時報》本周報道,大量上市公司的
高層早已私下盤算應否把總部撤離英國,只是為免令員工和股東擔心,才不公開談
及撤資部署。
商界不滿的是海外收入徵稅問題。英國目前的海外盈利徵稅制度十分複雜,而
且曾被歐洲法院裁定,不合法地削弱英國企業在歐盟的競爭力,當局去年因此提出
改革。由於當局提出措施,削減行政成本,因此商界當時歡迎檢討,甚至支持部分
措施,例如由海外公司所獲分紅可豁免徵稅。
擴大稅網觸發反彈
然而,當商界研究文件細節,發現當局建議英國有權向所有「流動」收入徵稅
時,大感震驚。根據目前制度,只有當企業把相關盈利撥回當作本土業務內計算,
英國才會徵稅,但新建議提出,若稅務部門認為有關收入是可遷往任何地區,當局
便有權徵稅。
以知識產權專利收入為例,由於這類收入沒有實際理由必須當作某一地區的業
務,因此在國外售賣藥物、科技產品或任何品牌貨品後,當中的專利收入便可列作
英國徵稅範圍內。稅務專家認為,這將令英國稅網大幅擴大,例如在英國發明產品
後,其全球銷售收入均被納入英國稅網。
商界指出,英國全球競爭力排名在過去五年不斷下跌,生活成本高昂,基建、
環境等因素又不見得特別卓越,目前已是各公司考慮應否搬遷總部的臨界點,稅務
改革令問題雪上加霜。德勤稅務政策主管多德韋爾指出,近幾年已再沒有巨企把總
部遷入英國,合併後的企業母公司也不會設在英國,希望在國際擴張的公司更不會
留在英國。
徵稅建議引起商界關注。包括多名巨企高層的跨國企業主席小組(MCG)在4月
底聯袂往首相府,與首相白高敦和財相戴理德會面,與會者包括滙控(005)主席
葛霖、Vodafone主席薩林、英國石油公司(BP)主席薩瑟蘭等人。白高敦和戴理德
據報對這些稅務建議極不受歡迎懵然不知,對商界強烈反彈表現得十分意外,薩林
反應尤其激烈。
愛爾蘭成最大得益者
雖然當局防止避稅漏洞,無可厚非,但MCG據報向白高敦警告,建議令大量跨
國企業撤離,將令英國庫房每年損失10億英鎊(153億港元)收入,得不償失。
另外,總部撤走無可避免令英國流失職位,尤其是高薪及專業工種,連帶由此
所製造的低技術職位(如清潔、飲食等)也會流失,並打擊英國的世界商業地位。
一名公司計劃搬往愛爾蘭的高層指出,他們不只是在愛爾蘭掛一個公司名牌這麼簡單。
外界普遍認為,巨企把基地遷離英國,愛爾蘭是最大受惠者。除了鄰近英國、
國民同樣說英語外,愛爾蘭的最大優點是低稅,利得稅只是12.5%,遠較英國的28%
低。不少美國企業近年已把歐洲總部遷往愛爾蘭,微軟便憑此每年減少稅務開支5
億美元,而愛爾蘭庫房則因此進賬3億美元。
文章編號: 200805093910145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6 放眼國際 2008-05-09
公司跨國徵稅問題棘手
跨國企業徵稅問題對任何一個國家都愈來愈棘手,因為全球化令不少公司的業
務遍布世界各地,企業結構愈來愈複雜,而且各地爭相減稅,意味跨國企業在選擇
總部地點上有不少選擇。
海外收入一向是稅務盲點,相關法例十分複雜,擁有大量例外情況、特別個案
或附帶條件;這些收入撥回本土賬目後,徵稅率又要經過一輪計算才能得出,而且
又會引起雙重徵稅的問題,相關行政成本亦十分高昂。
官員當然希望留住各大企業的總部,但同樣試圖從本地公司中抽取最多的稅
款,而且不希望對避稅問題視而不見。稅務機關對這問題尤其敏感,他們懷疑跨國
企業利用業務分布全球這點來避稅,也屬自然。簡單而言,各地政府要做的,就是
在徵收最多稅款和不趕走企業之間作出平衡。
而且,畢馬威歐洲分部主管格里菲思-瓊斯指出,目前全球趨勢是以低稅為吸
引外資的賣點。廣告公司WPP行政總裁索雷爾指出,只要看看CNBC等國際電視台經
常有中東或亞太城市大賣廣告,推銷自己是營商中心,便知道巨企不是一定要在英
國設置總部。
文章編號: 200805093910146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6 放眼國際 2008-05-09
對白高敦信心盡失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海外收入徵稅問題成為英國跨國企業與白高敦政府攤
牌的導火線,但英國商界及部分分析指出,雙方鬧僵已非稅務問題這麼簡單,而是
商界對白高敦完全失去信心和信任。
《旗幟晚報》記者布萊赫斯特在其專欄形容,大型企業正在造反,他從未聽聞過
商界對唐寧街如此強烈不滿和不信任。
英國製造業商會組織EEF主席坦普爾在《金融時報》周二刊登的訪問中表示,英
國政府去年秋季公布預算前報告時,表示將把持有兩年的商業資產徵稅10% 的措施
取消後,當地商界對白高敦的看法便變差。
坦普爾批評,政府突然改變稅制,工黨政府逾十年來的稅務政策基本理念一夜
間在沒有明顯理由下,消失得無影無蹤,商界頓時不知道英國稅制的政策和方向是
什麼。
《每日電訊報》經濟事務編輯康韋昨天亦撰文指出,現在的問題是行政人員和稅
務顧問一年前對工黨政府提出的稅務改革還「疑中留情」,但如今卻信心盡失。
文中引述德勤稅務政策主管多德韋爾指出,當跨國企業愈仔細研究稅務改革建
議,發現過往用來減低稅務支出的方法全被禁止後,便認定當局是想針對自己。
不少人批評,白高敦出任財相十年期間,不斷大玩「左手交右手」的把戲,高
調宣布減稅,但暗地裏在其他地方加稅。
康韋寫道,雖然政府反覆強調新措施只是令稅制更健全,絕非旨在加稅,但在
資本增值稅和非本土居民稅兩大稅務爭議中,政府明顯最終違反承諾,巨企看在眼
內,便堅決認為海外收入徵稅措施只是工黨另一次鬼祟加稅的伎倆。
文章編號: 200805093910147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