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7 放眼國際 2009-02-26
矽谷職業仲介人自身難保
科學技術一直是推動美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但在金融海嘯衝擊下,身為美
國高科技心臟的矽谷也遭受波及,去年區內的就業人數下滑,人均收入減少。更令
人始料不及的是,一向替科技業客戶提供服務,為其針對特定職位來尋找合適工作
人選的職業仲介人(Recruiter),現在亦自身不保,大批從業員失業,反映矽谷
經濟前景極不樂觀。
矽谷兩間非牟利機構上周發表本年度《矽谷指數》報告顯示,去年12月當地的就
業人數較前年同期下滑了1.3%,是自2005年以來就業增長首次出現停滯。此外,去
年矽谷的人均收入下降0.8%,報63880美元,是2003年以來人均收入首次下降。其
中一間機構的總裁漢考克表示,雖然矽谷經濟在 2008年大部分時間保持增長,但
自去年11月起開始迅速下滑。他表示此前有人認為矽谷擁有特別的能耐,可以起到
抵抗危機的作用,但現知道矽谷也要面對同樣的痛楚,而且衰退還未見底,經濟困
難將持續一段時間。
「煤礦中的金絲雀」
由於就業下降,職業仲介人的業務亦面臨萎縮。一個擁有三千七百名成員的職
業仲介人網上組織負責人穆爾德表示,職業仲介人有如「煤礦中的金絲雀」。金絲
雀對瓦斯十分敏感,一旦察覺礦坑內有絲毫瓦斯,就會焦躁不安及啼叫,讓礦工及
早疏散。較早前經濟興旺時,矽谷需要網羅大量科技人材,而職業仲介人有如金絲
雀一樣可為矽求探索人才,因此市場需求很大。但現在經濟轉壞,職業仲介人亦是
首批犧牲者。
以Google為例,該公司在過去十年從未解僱員工,而在2007年順境期間,更曾
在一季之內招聘了二千一百名新職員,因此需要職業仲介人替其尋求合適人選。但
到了最近一季,Google招聘的人手大幅減少,只新增了九十九名僱員,對職業仲介
人的需求亦因而大減。在此情況下,該公司上月裁減了一百名職業仲介人。
以合約形式受聘
分析指出,矽谷並沒有具體的職業仲介人數字,亦不知道現時有多少從業員失
業,因為他們絕大多數都是以合約形式受聘於各公司,因此被辭退時不會有公開的
解僱聲明,公司只需在合約期滿後不再續約,他們就自動失去職務,失業亦不顯得
張揚。此外,由於他們只以合約形式受聘,被辭退後亦不能向公司要求失業補償。
不過,職業仲介人的嚴重失業情況,仍然有跡可尋,例如近月矽谷幾乎完全沒有職
業仲介人的職位提供,一旦出現空缺,便有五百人同時提出申請,反映情況嚴峻。
薪酬大幅下降
此外,職業仲介人的收入亦因業務減少而大幅下降。較早前當Facebook、
YouTube等公司為爭奪市場而需要吸納大量科技人才時,職業仲介人曾因業務繁忙
而薪酬大增。據調查顯示,一名表現出色的職業仲介人的時薪,當時輕易可達每小
時100美元,若全職工作,每月薪金更將高達20萬美元。但在招聘熱潮過後,現在
職業仲介人若能找到每小時薪金30至50美元的工作,已是非常幸運。
情況較八年前嚴峻
矽谷職業仲介人目前所面對的困境,其實在八年前科網泡沫破爆時也出現過一
次。分析表示,當時區內的職位有五分之一消失,因此職業仲介人亦受到拖累,大
批從業員失業,許多人改為從事其他職業,利用他們的銷售技巧,轉行到前景較佳
的行業,例如房地產及按揭業等。但今次經濟衰退的影響,遠比八年前嚴重。其中
一名顧問公司東主表示,自去年10月以來,業務陷入一片死寂,因此被迫將旗下全
部三十名職業仲介人辭退,並承認這是他曾遇過最惡劣嚴重情況。
文章編號: 200902263910001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7 放眼國際 2009-02-26
乏創新活力惹擔憂
矽谷出現經濟不景,造成就業下降,除了因受金融海嘯等外圍因素打擊外,還
與當地缺乏創新活力有關。
四十多年來,矽谷一直是全球資訊技術創新的多產實驗室,但思科公司前技術
總裁埃斯特林、英特爾公司前總裁格羅夫【圖】等科技界重量級人物表示,矽谷現
在嚴重缺乏創新活力,令他們感到愈來愈擔憂。分析指出,投資者的興趣現在已發
生變化,他們大大縮減了對新興技術企業創業的投資,而將資金投向成本較低、風
險更小的技術較成熟企業。
據統計顯示,去年第四季美國投資於新興企業的金額報55.4億美元,較第三季
銳減27%,許多新興企業在沒有資金的支援下,只有被迫關閉,或是面臨清盤的命
運。還有一些創新公司因面臨投資者要求出售的聲音,即使賣價超低也在所不惜。
此外,自1990年代以來,美國政府在先進電腦科學與電子工程研發方面投入的
經費大大減少,攻讀電腦專業學位的美國人也已銳減。大型投術型企業亦不太注重
基礎研究,而是更加青睞能較快獲得回報的領域。埃斯特林對此曾發出警告說,美
國科技業已失去平衡,每個人考慮的都是短期利益。
一些新興公司奉行的「離場策略」亦令格羅夫感到擔憂。他表示,這些公司的
創立者做出一些計劃,將公司賣給開價最高的競投者,而不是想方設法將公司做大
做強。他批評這些創立者的經營手法並無長遠目標,只將一些東西拼湊在一起,沒
有技術,沒有資本,然後竭力引起公眾注目,賣廣告,接着賣公司,用這種方法絕
不能建立一個商業帝國。
文章編號: 200902263910002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7 放眼國際 2009-02-26
培訓人才發展綠色工業
矽谷雖然面對經濟困難,但分析認為若該地區能大力發展綠色工業,將可助改
善目前的經濟狀況,並帶領矽谷脫離困境,但必須培訓足夠人才以配合發展。
據《矽谷指數》公布的統計數字顯示,綠色技術及相關產業近期在矽谷的發展非
常迅速。去年當地吸引到的「清潔」技術風險投資,比前年激增94%,達19 億美
元,佔美國全年「清潔」技術風險投資總額的31%。自2005年以來,「清潔」技術
產業在矽谷創造的就業機會增長了23%,2008年增長了9%。此外,矽谷安裝的太陽
能裝置總功率去年也比前年增加了59%。分析指出,矽谷曾經歷多次經濟衰退的考
驗,例如1990年代美國精簡國防工業、八年前的科網泡沫爆破等,都給矽谷帶來嚴
峻挑戰,但每次矽谷都採取措施從挫折中奮起。而現去正不斷冒升的綠色經濟,有
可能為矽谷重新崛起帶來機會。
不過,隨着經濟結構轉型,矽谷亦要面對人才需求的挑戰。分析表示,矽谷目
前陷入經濟谷底,部分原因是與當地缺乏足夠教育和職業訓練項目,去配合工人及
地方商業需要。預測顯示,至2025年後,矽谷所在的加州每年將需新增16萬名有大
學學歷的人才,而自2000年以來,外國移民平均每年為加州帶來五萬六千名大學人
才,這意味不能只靠外國移民來滿足當地人才需要。其中一名教育界人士表示,為
了應對將來的人才需求,現在必須重新思考職業和教育關係,進一步加強成人教育。
文章編號: 200902263910003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