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1 放眼國際 2009-02-10
美分析師堅信股市只升不跌
美國股市牛氣衝天之時,華爾街分析師幾乎一面倒呼籲投資者買入或持有股
票,但現在股市雖出現大熊市,分析師對大市前景仍然樂觀,建議拋售的少之又
少。回顧歷史,這種情況一再發生,但分析師始終堅持應該入市,究其原因,是他
們認為股價下跌,就是趁低吸納良機,若不建議入市,投資者將受損失,因此華爾
街的樂觀情緒永遠佔上風。
《紐約時報》昨天的報道指出,當美國股市造好時,華爾街的分析師在95%的情
況下會建議投資者買入或持有股票。但當股市開始下滑後,他們仍然樂觀,就算在
去年11月信貸被凍結、美國經濟陷入停滯,金融市場下跌至十多年來最低點之際,
只有極少分析師建議拋售股票。到了上月,道瓊斯指數及標普五百指數錄得歷來最
大的1月份跌幅,但分析師建議「沽出」的股票亦只佔5.9%。他們認為,大多數股
票將會反彈,故此不宜拋售。
樂觀預測不可盡信
不過,對比華爾街分析師建議與近期大市的走勢,當會發現他們的預測不盡可
信。去年10月8日,當美國國會和財政部盡力穩定急速下跌的股市時,花旗集團一
名分析師卻把美國銀行的股票評級提升至「買入」。但自當天起,美銀的股價急瀉
了77%。另一名Davenport & Company的分析師在去年3月24日當商品價格不斷上
升,而鋁製造商Alcoa股價亦漲至每股35美元的高峰時,給予該公司股票「強烈買
入」的評級,之後各類金屬價格雖然一直下跌,但分析師仍十三次堅持該評級,
Alcoa的股價最終跌了超過70%。
代表投資者權益的證券律師薩曼斯基表示,華爾街分析師完全錯計了今次的次
按及金融危機,他們本應及早提出警告,讓投資者離場,或至少為他們的投資組合
進行減磅,但有關警告從未出現。分析師卻另有一番辯解。在去年10月也曾將美國
銀行股票評級從「持有」升至「買入」的著名分析師赫爾特表示,他們的評級是以
十二個月的目標價格為衝量基礎,考慮到經濟周期的性質,以及美國新政府的施政
焦點,他從當天至現在都一直預期銀行股表現長遠來說將會獲得改善。
亦有分析師認為,他們未能準確預測大市走勢情有可原,因為大多數的市場監
管者、經濟學家、記者及投資者均未能預見今次金融危機。市場研究公司
D.A.Davidson & Company的研究主管羅傑斯表示,若人們回顧股市分析並對犯錯評
估進行「死因研究」,就會發現從來沒有百分百的準確預測。去年7月,他把工程
及建築公司Chicago Bridge and Iron的評級定為「買入」,該公司股價在上半年
已下挫一半,羅傑斯預期將會出現大幅反彈,但結果願望落空,其股價繼續下跌了
超過65%。他表示,從未預期油價會從當時每桶145美元的高位回落至40美元,反而
猜測該公司股價會受惠於英國天然氣開發項目。
雖然華爾街分析師的預測一再失準,但投資者對他們的入市建議似乎並不抗
拒。分析指出,這是因為過去十年的牛市令投資者相信,應在股價下跌時趁低吸
納,因為大市永遠向上。
找尋理據支持吸納
分析師亦為投資者的樂觀情緒找到合理解釋。研究機構Raymond James專門給
銀行評級的分析師波利尼表示,銀行股已超賣,股價已下挫了75%,此時若不作出
「強烈買入」的建議,將會對投資者造成損害。他指出,只是因為銀行股目前的股
價下挫而將各銀行的長期展望降級,將是重大失誤。他現在仍把美國銀行的評級定
為「強烈買入」。
根據追蹤投資記錄的First Coverage從一千名分析師向獨立及中型企業提供的
建議統計顯示,在1月底向客戶建議拋售或拋空股票的比率,雖然較前年底上升,
但卻較去年10月及 11月的比率低,而且2008年全年的拋售建議,一直無法超越買
入建議。該研究機構行政總裁表示,這個情形一直維持如此。
有人認為,分析師過分的樂觀,是與他們認為股市只會升不會跌有關,畢竟,
標普五百指數過去八十年平均每年都有超過9%的增長,因此很難令分析師在大市下
滑時按響拋售的警鐘。
文章編號: 200902103910026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1 放眼國際 2009-02-10
評級機構未盡責任
華爾街的金融分析中,以評級公司擁有最高權威性,影響也最大。但在今次金
融海嘯爆發過程中,評級公司被批評沒有負起應有責任,反而起了推波助瀾的作
用,令金融危機惡化。
評論指出,評級機構的價值在於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向投資者提供指導,尤其
當一些大企業的資產證券化後,這些資產證券化組合的信息和相關風險披露可能趨
於高度不透明,市場中很少有人能清楚地解讀其中的風險,更不用說對其進行風險
估價。此時,具權威性的評級機構以標準化、標誌性的信息如AAA評級、「買
入」、「沽出」或「穩定」等對各企業及其證券進行評級,投資者們自然會結合自
身的判斷,作出最後的投資決定。
不過,在今次金融危機爆發的過程中,由於評級機構給予高風險的金融衍生產
品很高的信用評級,令其杠杆率不斷提高,例如美國今次的次級債務通過信用評級
機構評級,大約有75%得到AAA評級,10%得到AA級,另外8%得到A級,只有7%被評為
BBB級或更低,但實際上,2006年第四季次級債務違約率達14.4%,2007年第一季更
增加到15.7%,與評級機構的信用評估結果相差甚遠。而在危機爆發以後,評級機
構又給予很低的評級,加劇了金融體系的震盪,因此被指摘沒有扮演好「資本市場
守護者」的角色。
文章編號: 200902103910027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1 放眼國際 2009-02-10
歐美尋求加強監管
由於評級機構被指要對今次金融海嘯負上重要責任,因此美歐政府已分別採取
行動,加強對評級機構的監管。其中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在去年11月舉行會
議,討論信用評級機構的改革問題,提出的措施包括禁止向被評級的公司收取手續
費;降低公司和共同基金對信用評級機構的依賴;區分結構性產品和普通公司債券
的評級;甚至禁止評級機構的高層職員在與客戶洽談收費價格的同時,還對有關客
戶的債券進行評級。
美國證交會其後在12月初推出新規則,旨在遏制評級機構潛在的利益衝突,並
提高評級過程的透明度,但一些更具爭議的改革措施則推遲實施,其中包括為抵押
貸款債券和企業債等結構性產品指定不同的評級。
另一方面,歐盟委員會亦在上月中建議,對標準普爾、穆迪等評級機構加強管
制和調整。歐盟委員會認為,這些評級機構在次按危機爆發前,未能認清風險和利
益的衝突,也未及時向投資者提出警告,因此對危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此外,歐盟委員會又認為,標普公司涉嫌濫用權力,強迫銀行和投資基金等金
融機構為使用美國國際證券識別編碼數據付費,因此對該公司展開反壟斷調查。受
美國銀行家協會委托,標普負責營運美國的國際證券識別編碼。該編碼是由國際標
準化組織推出的一套證券編碼體系,主旨是為了方便證券的跨境交易和結算,對於
識別股票或債券至關重要,在金融機構日常交易中不可或缺。
文章編號: 200902103910028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