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4日 星期二

求大於供 黃金有力延續牛市

信報財經新聞
P14 放眼國際 2008-06-23


求大於供 黃金有力延續牛市


  黃金價格近年急速飆升,在今年3月中一度衝破每盎斯1000美元大關,較2005
年年底上升接近一倍,吸引到投資者的極大興趣。但其後金價反覆回落,至上周末
徘徊於900美元水平,又引起投資者對黃金價格未來走勢的關注。對此,世界黃金
協會遠東區董事總經理鄭良豪接受本報專訪,根據黃金的供求基礎因素,分析金價
的未來動向,為投資者提供參考。

  雖然黃金一向被視為代表富貴,但金價卻曾一度跌至堪與「爛銅」相提並論的
地步。在1980年代,每盎斯黃金的價格高達800多美元,但此後不斷下滑,至1999
年曾降至每盎斯250美元的水平。低潮過後,金價逐步回升,而且不斷加速,從
1999至2005年的六年間,金價升了一倍,之後再過不到三年,金價再漲一倍。近日
金價雖然略有回落,但仍處於900美元的高水平,日後的走勢將是怎樣,令投資者
極感興趣。


長期趨勢基礎分析

  影響黃金價格走勢的經濟因素多種多樣,其中包括美元滙率、油價等,但這些
均屬短期性質,要掌握金價的中、長期趨勢,必須對黃金的供求基礎因素進行分
析。鄭良豪表示,黃金的供應主要可分三方面,首先是金礦出產的黃金,其次是民
間的黃金循環回收,最後是各國央行出售黃金儲備。

  礦產方面,鄭良豪指出,黃金的勘探與開採費用非常昂貴,而且很講運氣,因
為勘探時每鑽一個洞,就要花費100萬美元,但不能保證都能探到礦脈。而在 1990
年代中後期金價低迷時,金礦公司只能開採含金量高的礦石,才可以維持營運。之
後金價雖然逐步上升,但金礦已開始老化,礦石含金量亦告下降,金礦產公司縱使
加大投資,產金量也未能上升。

  在此情況下,傳統的四大產金國即南非、美國、加拿大和澳洲,由於再無發現
重大新礦,黃金產量亦在萎縮。唯一產金量上升的國家是中國,因為近年金價急
升,內地許多礦山縱使成本效益不高,也堅持增加開採。基於這個原因,中國剛在
去年超越南非,成為全球產金量最高國家。但總的來說,世界黃金產量在過去數年
仍是持續下跌。

  當金價急升時,不少人確是會將持有的金條、金幣或金飾等出售套現,但鄭良
豪表示,這種民間循環回收黃金的數量,要視乎人們手頭持有多少黃金。在過去數
年,因金價不斷上升而將手頭持金拋售的民眾,相信已賣得七七八八,除非金價再
有特大的飆升,否則不會有重大的民間黃金拋售。


央行售金數量有限

  至於央行售金方面,鄭良豪指出,歐洲國家由於歷史原因,在殖民地時期從外
國獲取的資源會轉為黃金儲存,因此存金量較高。這些國家為維持外滙儲備的平
衡,有時會把國庫的黃金出售,但數量有限,有時亦會倒過來買入黃金儲存。此
外,亞洲國家的央行存金不多,通常要買金作為儲備,拋售黃金的機會則較少。因
此,全球央行供應黃金的數量亦不多。


工業用金需求平穩

  另一方面,黃金的需求亦可分三方面,首先是首飾,其次是投資,最後是工業
用途。鄭良豪表示,三種主要需求中以工業用途最平穩。現在的電子產品中,許多
都要應用黃金作為原料,需求量雖不大,但卻持續不斷。以往亦有人以黃金做假
牙,但現在這樣做的人已不多。


首飾投資持續上升

  至於首飾和投資方面,需求量則有明顯上升的趨勢。鄭良豪指出,近年中國、
印度等國家經濟增長迅速,國民變得富裕起來,購買金飾的意欲亦愈來愈大,並可
預見未來的需求將繼續上升。而黃金投資於1990年陷入低潮,原因是金價下滑,加
上當時的其他投資工具日漸增多,令投資資者感到黃金不再吸引。不過,隨着近年
金價不斷上升,金融市場出現大幅波動,黃金作為保值能力較高的一種投資工具,
又再對投資者產生極大吸引力,需求亦持續上升。鄭良豪指出,目前世界黃金無論
供應或需求,每年均達四千噸左右,暫時能保持供求平衡。但綜觀上述各項因素,
可見黃金將保持求大於供的局面,而基於這個供求趨勢看,黃金牛市未有轉向的迹象。

文章編號: 200806233910001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4 放眼國際 2008-06-23


推ETF平台方便買賣


  金價趨升的前景雖然樂觀,但本港投資者發現,要購買黃金作為保值或增值的
投資工具並不容易,因為銷售黃金的渠道不多,而購買實金涉及的手續費亦較其他
投資工具高,影響了投資黃金的意欲。目前在國際多個金融市場推出的黃金ETF
(Exchange Traded Fund,交易所買賣基金),正是為解決這個問題而產生。


港人買金缺乏渠道

  鄭良豪表示,港人投資黃金的活動在1980年代前仍然普遍,當時人們只要走進
銀行,就可買到金條或金幣以供保值增值。1980年代金價升上頂峰,之後一路下
滑,本港的金市亦在1994至1995年左右式微。這是因為其他投資工具日漸增多,金
價便宜,無法引起投資者的興趣,於是黃金作為投資工具的分銷系統出現崩潰,銀
行不再提供黃金買賣的服務。

  2000年金價復甦,重新喚起人們對黃金的投資興趣,但當他們想購買時卻發現
已無渠道。鄭良豪表示,世界黃金協會當時曾嘗試說服銀行重新賣金,但銀行以業
務成本難以計算為由,不願重新提供有關服務。這個情況在歐美各國均大致相同。
世界黃金協會覺得黃金雖是傳統產品,但若能更新它的零售渠道和方式,令其買賣
更方便,手續費不太多,定可大行其道,於是想到經交易所買賣的渠道,最終設計
出黃金ETF這個平台。

  世界黃金協會是由世界主要金礦公司於1987年資助組成,性質是非盈利性機
構,其宗旨為促進世界市場對黃金的需求,包括推動消費者、投資者、工業及官方
機構持有黃金。該機構亦負責推動各國降低對黃金買賣的規章限制,並協助發展黃
金供銷系統,以及推廣黃金作為官方的外滙資產角色。

  鄭良豪表示,由世界黃金協會協助發展的黃金ETF,其意義是每一股背後都有
定額數量的黃金支持,而所有實金都存放於倫敦的滙豐銀行金庫內,金價以此作為
基本,然後在各國金融市場推出黃金股票買賣。由於減免了實金運送及交收的費
用,投資者只需運用股票戶口進行買賣,令手續費大減,增加了其靈活性,成為新
興的投資工具。金庫內的金磚每塊重四百盎斯,可分為四千股,意即每一股為十分
之一盎斯,每手黃金ETF最低是十股,因此購買一手黃金ETF,就等於擁有一盎斯或
更多黃金。


星洲東京先後上市

  股票由信託人負責買賣,分別在倫敦和紐約上市,並與儲存黃金的銀行分開以
示公平,亦提高安全性。這種投資形式獲得成功後,歐洲其他國家為節省時間及相
關投資,於是把倫敦的黃金ETF拿到各國的二板市場上市。亞洲城市中,黃金ETF最
先登陸新加坡,東京證交所亦已於本月中批准黃金ETF上市,並會於本月 30日正式
掛牌交易。鄭良豪指出,亞洲買賣的黃金ETF,也是把美國的股票拿到二板市場上
市,這是新生事物,新加坡雖未有相關的法例規管,但給予很多豁免,因此能迅速
推出。至於亞洲三大金市之一的香港,黃金ETF的上市活動仍在商談中,投資者尚
須拭目以待。

文章編號: 200806233910002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