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4日 星期六

歐盟溫室氣體減排進度受阻

信報財經新聞
P11 放眼國際 2009-04-04


歐盟溫室氣體減排進度受阻


  全球經濟陷入衰退,令工業出產急速放緩,工廠及發電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亦
大幅下降。在此情況下,碳排放權交易非常活躍的歐洲正面對意想不到的負面影
響,就是碳排放配額因供應變得較為充裕,令其價格出現下跌,導致企業更新設備
以降低排放的誘因減少,最終可能阻慢歐洲向減排目標邁進的速度,不利歐洲的長
遠經濟發展。

  自2005年《京都議定書》簽訂後,各國積極採取政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希望把
2008年至2012年間溫室氣體的排放量,限制於1990年排放的水平以下。但減排需要
資金和技術的巨大投入,各國在具體實現減排目標時也面臨各種困難。


排放配額應運生

  為此,「碳排放權交易」應運而生。在清潔發展機制(CDM)下,《京都議定
書》給各發達國家確定一個二氧化碳的「排放額度」,並允許那些額度不夠用的國
家向額度充裕的國家購買配額。以歐盟為代表的許多國家紛紛建立碳排放交易體
系,自此人們便可以像買賣股票一樣,在交易所內進行二氧化碳排放權交易,而歐
盟國家買賣的碳排放權稱為「歐盟排放配額」(EUA)。

  通過碳排放權交易,發達國家降低了溫室氣體排放,也取得明顯的經濟效益。
英國通過促進低碳發展的氣候政策,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德國通過碳排放權交易
管理,實現經濟與環境雙贏的局面。而國際碳交易市場亦逐步形成並迅速發展,其
中最早實行碳排放權交易的歐洲,2007年交易額超過500億美元,較 2006年增加了
一倍。其他的碳排放權的交易額,亦以雙位數字增長。

  不過,去年全球經濟在金融海嘯衝擊下陷入衰退,歐洲的工業生產大受影響,
工廠減產或停產,令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亦大幅下降。據研究機構Point Carbon上周
發表數據顯示,去年歐盟有份參與排放權交易企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報二十一點一
億噸,較前年的二十二點四億噸下降了6%,是自2005年開始排放權交易以來首次出
現排放減少。其中錄得最大跌幅的工業是英泥、石灰及玻璃業和紙漿及造紙業,二
者的跌幅均達9%。其次是發電及產熱工業,跌幅達 6%。此外,石油、天然氣及金
屬工業亦錄得1%的跌幅。


EUA價格見年半低位

  按國家計算,歐盟最大經濟體德國是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佔歐盟總排放量
的22%,去年的排放量減幅達3.2%,報四億五千七百萬噸。排放量第二大的英國佔
歐盟總排放量13%,去年亦下降6.8%,報二億五千四百萬噸。受衰退打擊最早及最
嚴重的西班牙,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幅亦最大,達12.9%,報一億四千二百萬噸。

  由於排放量大減,供交易的EUA變得充裕,主要碳排放企業均未用盡獲分配的
限額,因此無需到市場上購買,令EUA的價格跌至十八個月的低位,上周徘徊在每
噸12.2歐羅的水平。分析預期,EUA明年的價格亦不會上升。


阻礙實現低排目標

  對於一些排放大量溫室氣體的企業來說,EUA價格下跌是個好消息,因為可以
降低生產成本。但有分析指出,此舉亦將令歐盟的減排進程受到打擊,因為在 EUA
價格下降的情況下,主要碳排放企業縱使排放量超標,亦不會一如既往更新設備,
採用能源效益較高及碳放量較低的機器,以符合當局的排放限制,而是選擇到交易
所購買成本較底的EUA,從而阻礙歐盟實現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德銀的碳研
究部主管劉易斯表示,現在的問題是碳排放交易權的價格會維持低迷多久。若衰退
始終停留在嚴重的狀況,向未來低排放經濟過渡的進程就要面對實質放緩。

文章編號: 200904043910002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1 放眼國際 2009-04-04


交易權成投資商品


  2005年簽訂的《京都議定書》,是以獎勵模式鼓勵投資於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
項目,而隨着全球環保意識增強,這類二氧化碳排放權交易亦成為新興的投資商品。

  首個按《京都議定書》制定的碳排放權交易計劃由歐盟推出,買賣的碳排放額稱
為「歐盟排放配額」(EUA)。而《京都議定書》規範的清潔發展機制(CDM)下,位
於發展中國家並經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核證的清潔發展項目,均有資格獲發稱
為「核證減排」(CER)的碳排放額。類似安排亦適用於《京都議定書》規範的聯合
行動(JI)內發達國家的清潔發展項目,所使用的減排單位為「排放減量單位」
(ERU)。

  在歐洲,最經常交易的碳排放額是EUA及CER,二者在場外及場內市場均有買
賣,而在排放權市場內,期貨交易較現貨交易更為活躍。美國一直未有確認《京都
議定書》,但美國現在亦有自願性的排放額交易市場。分析預期,美國總統奧巴馬
會維持其競選期間有關排放政策的承諾,在美國發展限額與交易減排制度。

  雖然大多數專家認為,美國全國最快要到2010年才會全部通過溫室氣體排放規
範,但愈來愈多的美國企業正積極準備進入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此外,美國企業目
前並未被硬性規定參與碳排放權交易,但在去年初有超過二百二十家企業承諾在明
年以前減少排放6%溫室氣體的公司,已在芝加哥氣候交易所進行碳排放權買賣。大
多數專家表示,一旦美國都實施溫室氣體排放規範,美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將高速
增長,有潛力成為世界最大商品市場之一。

文章編號: 200904043910003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1 放眼國際 2009-04-04


印度市場成功例子


  在《京都議定書》內,承諾減少排放溫室氣體的發達國家均簽署了附件一,因此
亦可稱為附件一國家,而包括大部分亞洲國家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則非附件一的簽署
國。後者在2008年至2012年的《京都議定書》首階段內,不承諾具體減排指標,但履
行共同而有區別的責任。這些國家也可產出CER,目標都是供出口,其需求對象是
來自國際市場的買家。

  印度是非附件一國家,由於沒有明確的減排目標,因此理論上也沒有來自本國
的碳排放需求,但該國場內碳交易和碳融資發展均頗為成熟,目前已有兩個交易所
推出碳金融衍生產品交易,包括多種商品交易所推出的EUA期貨和五種CER期貨,以
及印度國家商品及衍生商品交易所在本月推出的CER期貨。

  印度碳交易的成功發展,值得中國甚至本港關注,有分析認為,印度能在沒有
國內碳現貨市場的情況下,率先形成碳衍生交易商品和市場,原因是該國金融機構
的深度介入。清潔發展機制設計之初只有「雙邊項目」,即買賣雙方採用共同開發
的方式來完成減排額的簽發。但自2005年出現「單邊項目」之後,印度便採取了新
策略,把注冊成功的項目所產生的CER儲存起來,以供未來使用或出售,藉以控制
市場波動和降低減排成本。此外,銀行直接購買交易所開發的標准化產品,或銀行
為企業提供貸款,將開發清潔發展機制的收入作為現金流和未來還本來源之一。

  另一方面,印度民間充分參與,亦是該國碳交易發展成功的重要原因。例如印
度企業扮演了積極角色,既得到銀行信貸支持開發單邊CER,亦願意自行承擔部分
前期開發的成本,包括協助開發機構的費用和向聯合國申報的風險,而印度各種環
保非政府組織,也推動了環保行動的公民化導向。

文章編號: 200904043910004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