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6 放眼國際 2009-04-08
長征火箭破封鎖 衛星發放臨巨變
歐洲通訊衛星公司(Eutelsat)上月與中國簽署協議,明年由長征火箭發射該
公司一枚衛星上軌道。事件引起美國部分政客及法國阿麗亞娜航天公司
(Arianespace)的激烈反對,指責有關協議違反美國在十多年前出台的國際武器
貿易條例(ITAR),但歐洲通訊衛星公司堅持採用長征火箭發射衛星,表示長征火
箭在費用及發射日期上均提供了最理想的條件。事件觸發ITAR應否放寬甚至廢除的
辯論。
上月10日歐洲通訊衛星公司與中國簽署協議,在明年下半年由最新一代的長征
系列火箭將該公司一枚重達五點四噸的衛星W3B送入軌道。這是中國運載火箭業在
近十年來首次為西方大型營運商發射通訊衛星,亦引起國際社會的極大震動,因為
在1998年中國替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發射一枚衛星後,美國政府以中國有可能在
發射過程中盜取衛星的敏感技術,危害美國國家安全為由,加強了ITAR有關出口控
制的法律,限制中國火箭運載含有美國零部件的衛星。由於大多數商業人造衛星在
一定程度上都要依賴美國的零部件,因此歐洲及其他地區的公司也被禁止以中國火
箭發射其衛星。
積極研發擺脫控制
禁令推出之初,確實令中國無法爭取到任何西方衛星的發射。不過,歐洲的衛
星公司為爭取獨立自主和擺脫美國的控制,近年積極發展完全不含美國零部件的衛
星,歐洲通訊衛星公司今次交給中國發射的衛星,就是由法意合資衛星製造商
Thales Alenia Space生產的ITAR-free衛星,令美國無法以ITAR阻止。該公司除了
把衛星賣給歐洲通訊衛星公司外,還向全球各國推銷,印尼便採納了一個同類的建議。
發射協議簽署後,美國眾議院軍事委員會成員羅拉巴克率先在國會聽證會上作
出強烈批評。他表示,美國必須保持警惕,不要讓先進技術落入敵對國家手中,又
暗示美國政府有必要對歐洲通訊衛星公司實施制裁,以迫使該公司改變決定。他
說,若奧巴馬政府對此不作反應,那將傳達明確訊息,就是向中國轉移高技術是一
個可以接受的商業模式。
另一方面,阿麗亞娜航天公司總裁勒加樂亦表示,有關協議令他感到震驚。他
指出,ITAR禁止向包括中國在內的特定國家進出口與國防有關的敏感物品及零部
件,雖然歐洲通訊衛星公司的衛星沒有美國製造的零部件,但卻有具同樣敏感性的
歐洲部件,這違反了ITAR的精神,歐洲通訊衛星公司讓中國發射衛星,可被詮釋為
對美國的敵意。
採用理據充份有力
除了政治理由外,法國運載火箭業界亦對歐洲通訊衛星公司把合約交給競爭對
手表示不滿。法國《世界報》報道,歐洲通訊衛星公司雖是私營企業,但有26% 股權
屬於國營銀行La caisse des depots et consignation,因此,該公司把衛星交給
中國發射,實際上是令「大力資助歐洲航天工業的法國人,間接協助競爭對手冒升
以打擊本土火箭」。勒加樂曾去信政府要求介入,而總統府亦要求歐洲通訊衛星公
司作出解釋。
面對強大壓力,歐洲通訊衛星公司仍堅持採用長征火箭發射衛星。該公司解
釋,中國火箭的費用較阿麗亞娜火箭便宜40%,而且承諾可以較快將衛星送上軌
道。由於該公司最近損失了一枚高軌道衛星,因此必須盡快進行發射以作彌補,藉
此避免在歐洲中部及印度洋內四百個電視台的廣播中斷,而選擇長征火箭發射衛
星,正完全符合該公司需要。另一方面,近年要升空的衛星愈來愈多,但火箭卻愈
來愈少,美國以往兩支可提供發射服務的火箭Atlas及Delta,現在已集中用作發射
軍事衛星,除令發射商業衛星的費用大幅飆升外,亦令發射計劃要提前兩年預約,
歐洲通訊衛星公司必須另尋辦法解決。
由於歐洲通訊衛星公司就採用長征火箭發射衛星的理由非常充份有力,法國政
府至今並未採取行動,迫使該公司改變發射衛星決定,只委任了三名航天業的專家
領導研究,採討阿麗亞娜火箭在維持科研及軍事發射之餘,在什麼情況下繼續發展
商業發射。而美國方面則有業界人士希望,趁目前奧巴馬新政府上任之際,重新討
論應否放寬ITAR的限制。
文章編號: 200904083910090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6 放眼國際 2009-04-08
排擠中國並不明智
歐洲雖然採用長征火箭發射最新一枚衛星,但並不意味該公司放棄歐洲火箭。
分析亦指出,排擠中國航天工業,只會令歐洲亦陷入危機,並非明智做法。
《世界報》在報道中指出,歐洲通訊衛星公司自1977年成立以來,共發射了三十
六枚衛星上軌道,其中二十四枚由阿麗亞娜發放。而在2008年至 2010的新衛星計
劃中,有三枚將由歐洲火箭發射,兩枚由俄羅斯、烏克蘭及美國合作的Sea Launch
火箭升空,另兩枚由俄美合作的Proton火箭送上軌道,最後只有一枚由長征火箭發放。
另一方面,排擠中國航天工業,可能對歐洲造成不利影響。為抗衡美國的GPS
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歐洲開始研發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計劃在2013年把三十枚衛
星送上軌道。在2003年計劃開展之初,中國即加入成為該計劃的合作夥伴,但除此
以外,中國亦積極開發自身的衛星導航系統。分析表示,中國的航天科技並不比別
人差,最近更成功將太空人發射升空,同時又坐擁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存,資本實
力雄厚,再加上在今次全球金融危機中所受打擊相對較輕,因此若歐洲像美國般決
心排擠中國,最終只會迫使中國走上獨自發展衛星導航系統的道路,其發展速度極
有可能比歐洲更快,到時中國若根據聯合國轄下機機國際通訊聯盟先到先得的規
定,率先取用歐洲希望獲得的無線電通訊頻道,那將令歐洲陷於更不利的境地。
文章編號: 200904083910091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6 放眼國際 2009-04-08
限制規定已失作用
美國限制中國為西方國家發射衛星,在開始時雖對中國的衛星發射事業造成一
定損害,但從長遠角度看卻打擊了美國和世界衛星通訊事業,同時亦不能限制中國
火箭的發展。
分析指出,自2002年至今,每年有二十五個西方製造的商業衛星出售,但多年
來只有六個是不依靠美國科技製造的,佔總數不足5%,因此完全威脅不到美國的人
造衛星公司。不過,為了國家安全,也為了商業競爭,歐洲各國政府鼓勵本國公司
大力發展完全不含美國零部件的衛星,最後果然有歐洲企業成功生產出 ITAR-free
衛星,然後合法地讓中國發射,令美國的禁令失去作用。
波士頓研究美國出口控制政策的專家斯卡洛特表示,歐洲公司生產出不含美國
零件的衛星,並堅持採用中國火箭發射的舉動並不意外。他指出這是歐盟長期致力
於擺脫依賴美國衛星和發射技術的必然結果。與此同時,這也是對正受到腐蝕的美
國衛星製造業和發射活動的警號,它提醒人們,若不對ITAR做出重大改革,整個行
業有被完全瓦解的危機。
事實上,許多歐美衛星企業對美國堅持ITAR的規定感到不解。他們表示,美國
政府擔憂中國從發射衛星過程中盜取高科技的說法並不足信。歐洲通訊衛星公司總
裁貝萊塔指出,衛星與火箭對接、發射升空、然後星箭分離,時間十分短暫,中國
不可能在這麼短時間內獲取美國的高科技。就連美國波音公司的專家亦表示,波音
既生產衛星,又生產火箭,還提供發射,明白各國發射大同小異,沒有什麼秘密,
因此沒必要限制中國。
對於美國議員提出建議,制裁把火箭交給中國發射的歐洲通訊衛星公司,專家
表示並不可行,因為美國政府許多部門及公司都依靠像歐洲通訊衛星公司提供服
務,如果關係鬧僵,絕對得不償失,對雙方均不利。
文章編號: 200904083910092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