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1 放眼國際 2009-03-19
避談評級機構弊端 股神遭詰問
股神畢非德向以敢言見稱,對美國企業的不合理問題或自己所犯錯誤,亦會
毫不留情地作出批評。但《紐約時報》昨天發表文章指出,畢非德對他持有兩成股權
的評級機構穆廸存在負面問題,卻是隻字不提。文章表示,畢非德其實早已察覺穆
廸深深涉及金融危機,但沒有與該機構劃清界線,原因是他不欲令美國經濟雪上加
霜,造成更大的打擊。
穆廸是美國三大評級機構之一,但近期在所有探討有關金融海嘯為何會發生的
評論中,該機構與標準普爾及惠譽幾乎都成了主角。評論指出,現在無數變成「有
毒資產」的次按相關證券,全都獲該三家評級機構給予極佳的評級,而問題的根
源,是評級機構均受發行次按相關證券的企業聘用,收取了數以十億美元計的報
酬,對那些價值成疑的證券給予認可,為其銷售提供極大的助力。
給垂死病人發健康證
《紐約時報》的文章表示,美國去年倒閉或被政府接管的大型企業中,有至少十
家在出事前獲評級機構納入「投資級別」,這有如給予一個垂死的病人,開出一張
健康良好的體檢證明。例如在雷曼兄弟倒閉前數天,穆廸曾給該投行的債務A2的評
級,亦即等於「投資級別」;而在美國國際集團(AIG)去年9月被美國政府接管前
一星期,穆廸亦給予該保險巨擘高級無保擔債券Aa3的評級,亦即比A2更佳的級別。
畢非德對自己所犯錯誤,以至華爾街大行的弊端,向來敢於提出尖銳批評。但
對於穆廸的連番失誤,以及評級機構商業模式中存在的利益衝突問題,畢非德卻罕
有地噤若寒蟬。聖迭戈大學法律教授帕特內表示,評級機構作出不準確的評級,盈
虧卻完全不受影響,許多人視此為嚴重問題,但畢非德似乎隻字不提。一家公司無
論表現如何都能獲得報酬,最終將會表現落後於大市,持有穆廸兩成股權的畢非德
理應過問。
曾替畢非德撰寫自傳的作家施羅德亦表示,畢非德勇於承認錯誤的坦率應受到
讚頌,但他亦會選擇性地討論哪些錯誤,而穆廸的問題卻不屬於他要討論的範圍。
施羅德表示,自去年初起,畢非德便已察覺穆廸深深涉及金融危機。但之後他並沒
有將該評級機構的股權出售,在金融危機爆發的此刻,畢非德應該解釋做了什麼去
影響公司的管理,他卻沒有這樣做。
在2007年穆廸重整架構時離職的前常務董事豐斯表示,畢非德一直發現他與穆
廸的關係並不協調。畢非德從不出席穆廸的董事局會議,在2000年入股穆廸後,亦
從未增持該機構的股權。此外,畢非德在巴郡亦從不採用任何評級機構,他與許多
出色投資者一樣,僱用自己的研究人員。豐斯認為,畢非德很希望出售穆廸的股
權,但他不能這樣做,因為市場一旦知悉他拋售穆廸股權,公司的價值隨即會崩潰。
近乎成為經濟導師
作出改動而令盈利萎縮,是任何資本家均難於接受的。但分析指出,畢非德並
非普通的資本家,他同時是最近乎成為美國經濟導師的人。當一家企業公布了歷來
最差的業績時,企業總裁總會上電視發表安撫言論,呼籲民眾不要擔心,企業很快
會好起來。而上星期當畢非德接受電視訪問時,他雖然說美國經濟已「墮入深
淵」,但亦相信美國經濟的遠期前景仍是樂觀的。這猶如在說,「不要擔心,美國
很快會好起來」。
《紐約時報》的文章認為,畢非德不單可以重新振奮美國的信心,同時是少數具
有足夠威望推行評級機構改革的人。豐斯表示,再沒有比畢非德更佳的人選,假如
他提出一個好方案,人們自會即時一呼百應。如果他是個品格高尚的理想主義者,
若他要為後人留下一件有意義的事物,這便是他應做的事。
文章編號: 200903193910070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1 放眼國際 2009-03-19
瑕不掩瑜仍值稱頌
畢非德旗下的巴郡哈撒韋評級上周被降,他甚至被指成為巴郡的「風險因
素」,一時間引起紛紛議論,質疑他的「股神」美譽是否言過其實。但有分析認
為,根據畢非德給股東信的內容,他的投資其實有着極佳表現,雖然犯了一點錯,
但仍然是值得稱頌的。
國際評級機構惠譽上周四將巴郡的AAA評級調低一級至AA+級,令巴郡失去了最
高信用評級。惠譽以關注巴郡在股票市場和衍生工具市場的潛在虧損為由,因此調
低其評級。巴譽還表示,畢非德作為公司的首席投資總監,亦是「風險因素」之
一,因巴郡的長期投資成績和其辨別具收購吸引力公司的能力,與畢非德的關係牢
不可分。
另一方面,畢非德較早前發表致股東信,表示巴郡創下四十四年來最差劣的投
資記錄,盈利大跌96%,因此被迫承認錯誤,引起不絕於耳的批評。但有分析指
出,根據畢非德致股東信內容,顯示巴郡淨資產從2007年的1207億美元,降至2008
年的1092億美元,損失115億美元,跌幅9.6%,但同期標普的跌幅卻達37%,因此巴
表現郡實際上超越大市逾27%,也可稱為令人滿意。
此外,畢非德承認在去年的投資中做了一些愚蠢的事情,「包括一個大錯誤和
幾個小錯誤,給公司帶來數十億美元的損失」。他指的大錯誤,是以70億美元收購
石油公司ConocoPhillips,結果虧損了26億美元;而小錯誤則是以2.4億美元收購
兩家愛爾蘭銀行,結果損失了2.2億美元。但分析指出,綜合畢非德所有的股票投
資,總成本是371億美元,年底總市值是491億美元,因此結算還有120億美元的盈
餘,從大局觀察,畢非德仍是有所交代。
文章編號: 200903193910071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1 放眼國際 2009-03-19
投資策略簡單有效
畢非德有一句名言:「當別人恐懼時買入,當別人貪婪時賣出」。要了解畢
非德的買賣策略,就應研究他的投資風格。財經雜誌《福布斯》上星期曾刊登專文,
介紹他的特點。
專文表示,畢非德的收購,更多的是企業而不是股票。在他簡單但極其有效的
策略中有這樣的原則,即在市場沒有正確反映某特定公司的真正長期價值時,通過
一個恰當的折扣率計算出其可能的末來現金流量,將該公司識別出來,然後進行收購。
概括而言,畢非德尋找那些擁有強大品牌的公司,這些公司要有容易理解的業
務經營、良好的資本回報率並且無巨額債務,其現金流能夠體現盈利、盈餘能夠預
測、公司所有者亦能駕馭公司的管理。亦有分析總結畢非德的投資觀念指出,在大
多數情況下,多數企業的售價高於自身價值,而在極少數情況下,出色的企業卻幾
乎拱手相贈。在這種情況下,畢非德認為應大膽購買,無須理會當時黯淡的經濟和
股市預期。
雜誌又為能引起畢非德收購興趣的股票列出準則,其中包括市值大於10億美元
的企業;企業連續十二個月和過去七年中每一年的經營利潤均保持正數;企業過去
三年的股東權益報酬率高於15%;企業資產負債率低於行業平均水平,但經營利潤
率高於行業平均水平,以及淨利率高於行業平均水平;此外,企業過去五年的股價
波動需大於賬面價值變動,以及擁有較低的股價和自由現金流比率。
文章編號: 200903193910072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