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14日 星期四

信貸危機加速美國金融外判

P16 放眼國際 2008-08-13


信貸危機加速美國金融外判


  美國金融機構在信貸危機打擊下,紛紛裁員減薪以維持收支平衡,令華爾街一
片愁雲慘霧。但在印度,由於大量的金融外判工序從美國湧入,刺激當地經濟騰
飛。分析指出,美國金融機構繼外判後勤事務工作到印度之後,目前更把需要分析
大量數據的較高級工序轉移到印度進行,並將高層人員外派到當地工作。分析估
計,印度的金融業務今年將因此大幅增長四成。

  截至目前為止,紐約金融機構今年削減開支的幅度極大,並預計未來數月會有
更多裁員減薪措施。分析表示,各大行今年給僱員的薪金及福利開支,將較去年減
少180億美元,成為歷來最大的單年降幅。而到了2009年底,美國整體銀行業將裁
減員工二十萬人。金融機構的開支雖然減少,僱員數目亦告下降,但不意味工作消
失,而是轉移到其他營運成本較低的地區,當中以印度最為顯著。


性質改變更新名稱

  華爾街金融機構將工作外判到印度並非始自今天,但早期只把一些較低級的後
勤工作轉移。數年前,金融機構開始審慎地把研究工作也外判到印度,在當地與一
些顧問公司合作,招聘少量僱員進行試驗性計劃。例如在2003年,摩根大通和摩根
士丹利表示計劃把十多項研究計劃外判到孟買,雷曼兄弟亦有類似的試驗計劃。由
於工作性質已改變,美國金融業界目前給此類外判改了許多新名稱,例如「知識處
理外判」(knowledge process outsourcing)、「離岸」(off-shoring)、「高
位值外判」(high-value outsourcing)等。


工資較低減省開支

  分析指出,美國金融機構此舉合乎情理,因為早期的外判只是處理繁瑣的數字
和報告,僱員毋須身在美國,在任何地方都可以進行。既然低級的工作可以外判,
諸如發展新的金融工具、衍生工具或結構工具等高技術工作,也能隨之轉移。這些
工作在西方社會薪酬極高,年薪動輒超過10萬美元,但在印度的工資則遠較美國為
低,可大幅減省開支。分析表示,在理論上,華爾街的金融研究工作最高可以有四
成能轉移為離岸工作,而這些工作較多是來自投資銀行和金融機構的貿易分支,內
容是對各公司或各行業進行分析並提交報告。


高層人員外派赴任

  除了將工作外判到印度等地外,美國金融機構亦陸續把最高層的銀行家和行政
人員派往當地就任,以處理在這些快速增長新興市場內的客戶。統計顯示,摩根士
丹利目前有約五百僱員在印度工作,高盛有三千人在班加羅爾進行投資研究。摩根
大通則有三百五十人在孟買分別為全球的投資銀行業務和研究部門工作。花旗集團
在印度僱用的人數最為龐大,達二萬二千人之眾,其中數百人進行投資研究。德意
志銀行亦有六千人在印度工作。

  支持外判的人士表示,華爾街金融機構此舉可能會為投資銀行帶來深遠影響,
除了達成交易者(deal maker)、客戶代表和銀行管理層外,其他職員都會被永久
地轉移到成本較低的地區工作。印度有行政人員曾因此戲言,將來留在紐約的高薪
銀行家,唯一的工作就是在交易完成後向客人致意及握手。基於這個原因,將工作
永久轉移到外地一直成為華爾街的敏感話題,許多投資銀行如摩根士丹利、高盛、
美林、花旗集團等,均禁止行政人員與外界討論此事。


客戶滿意繼續擴充

  不過,亦有銀行公開表示支持外判工作。瑞士信貸目前有六千五百名僱員在低
成本的印度、波蘭等地工作,其中五百人從事高位值的研究業務。該銀行表示,在
未來十二個月內將把印度的投資銀行家和私人銀行家人數增加一倍,而銀行的客戶
截至目前對外判工作感到滿意。

  分析認為,由於客戶獲得優質產品,而銀行又可減省開支,將令外判工作進一
步發展,因此預期印度今年的有關業務可增長四成。

文章編號: 200808133910066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6 放眼國際 2008-08-13


海外職位就業出路


   華爾街金融機構大幅裁員,就業機會愈來愈少,令一些本來拒絕到外地工作
的金融業從業人員,亦被迫改變立場,接受外派工作。一家招聘公司Boyden
Worldwide的全球金融服務部主管表示,一些在三、四年堅決拒絕調任外地的金融
從業員,由於看到本地市場在短期內不會有出路,因此對海外職位持開放立場。

  該公司的業務數字亦顯示,金融機構外判工作已成趨勢。在紐約,金融業的就
業市場幾乎陷於凍結,因此該公司在當地的招聘收入亦下跌了24%。但在俄羅斯,
該公司在招聘業務上的收益,卻增加了73%,而在中國和印度,招聘收入更激增了
兩倍。

  另一方面,摩根大通在收縮其紐約總部的同時,卻在海外繼續增聘人手。例如
該公司的商品貿易集團,去年就招聘了一百二十六人,其中八十五人是在新加坡和
香港等海外市場僱用。摩根大通一名高層表示,以往該公司所有事情都在紐約完
成,因此職員都須身處美國。但現在所有人都決定要到海外赴任,而且去得非常積
極進取。同樣情形亦出現在摩根士丹利內部。在2007年頭六個月,該公司只有十名
高層被調任到海外工作,但今年同期卻增加至三十三人。

文章編號: 200808133910067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6 放眼國際 2008-08-13


外籍人士不願長居


   印度雖是美國金融業外判工作的主要國家,並且有大批美國從業員被調任到
當地,但最近一項調查顯示,印度是外籍人士居留時間最短的地方,他們都不願在
當地長期居留。

  滙豐銀行上星期公布的「外籍探險家」調查,旨在了解外籍人士在異鄉面對的
機會與挑戰,以作為後繼者遷居外地工作和生活的參考。調查共收集了全球四大洲
四十九個國家和地區二千一百五十五名居住當地的外籍人士,對所在國或地區與自
己家鄉比較的生活經驗,包括當地的「生活水平」、「個人收入與存款」、「長期
居留時間」和「經歷的生活享受」四項。

  在報告列舉的排行榜內,印度在「收入與存款」一項中排名第二,僅次於香
港。「經歷的生活享受」內容包括是否擁有汽車、游泳池、是否俱樂部會員等,印
度在此項目上排名第三,僅次於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和新加坡。而在包括食宿費用和
品質的「生活水平」一項,印度卻是排名最後。在吸引外籍人士「長期居留時間」
方面,印度也是敬陪末座。報告中並沒有說明外籍人士在印度居留的平均時間,但
在居留時間超過三年以上的比例上,卻是各國或地區中最少,反映印度儘管生活費
用便宜、能夠省下更多的生活費和過着奢華的生活,卻是個不太受外籍人士歡迎的
地方,因此未能把他們留住,長期在印度生活。

文章編號: 200808133910068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