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31日 星期四

美明年財赤創新高 饋贈總統繼任人

信報財經新聞
P14 放眼國際 2008-07-30


美明年財赤創新高 饋贈總統繼任人


  美國政府前天公布明年度財政預算案,受經濟放緩及刺激經濟方案支出的影
響,財政赤字預料將達創紀錄的4820億美元。但由於美軍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軍事
行動等開支仍未被計算在內,因此實際的赤字將會更為龐大。評論指出,美國今年
年底將舉行總統大選,不管誰人明年初入主白宮,均將會受限於龐大的財政缺口,
恐怕難有發揮空間。

  白宮預算局在公布年中預算報告時表示,預計從10月1日開始的2009財政年度
會面臨更大的赤字壓力,其中包括經濟持續低迷、稅收減少和大規模退稅刺激經濟
方案等,令明年預算赤字將超越2004年的4130億美元。當年的創紀錄赤字,經通脹
調整後計算,相當於現在的4780億美元,因此白宮預算局提出明年度的4820億美元
赤字,以價值計算也是歷來最大的美國財政赤字預算。


最新數據不降反升

  美國政府在今年2月曾表示,本財政年度的赤字為4100億美元,明年度則會降
至4070億美元,並預計在2012年前消除赤字,恢復財政盈餘,但最新公布的數據顯
示,明年度赤字不降反升,而且一口氣增加了750億美元。此外,白宮雖然把本年
度的預算赤字下調,降至3890億美元,但仍比2007年度的 1620億美元增加超過一倍。

  總統喬治布殊在2001年上任時,聯邦政府連續三年有預算盈餘,但到明年初卸
任時卻留下空前的赤字,前後八年出現巨大差異,難免引起議員們的大力抨擊。眾
議院預算委員會主席斯普拉特表示,最新的赤字數據證實,布殊政府留下了令人沮
喪的遺產,其政策把美國歷來最大的盈餘變成最大的赤字。參議院預算委員會主席
康拉德亦批評說,布殊將成為美國歷史上財務最不負責任的總統。


官員辯解復興代價

  雖然受到猛烈抨擊,但美國政府官員仍有辯解。白宮預算專家尼斯勒表示,儘
管布殊政府以財政盈餘開局,但2001年時,美國的國防、情報和國土安全部門都投
入不足,而這些部門在「九一一」恐怖襲擊發生後都需要加強。預算評估又指出,
若支出繼續得到控制,稅收負擔仍低,而經濟持續增長,則這些財政預測仍在可控
制範圍,出現赤字的情況只是暫時的。白宮更強調,預算赤字是振興經濟必須付出
的代價。

  此外,白宮亦傾向以預算赤字佔國民經濟的比重來計算情況的好壞。他們指
出,明年度的預算赤字只佔美國國民生產總值的3.3%,這個比率雖是自2004 年以
來最大,但與1980年代和1990年代初期錄得比率相差甚遠。在1983年度,美國政府
的預算赤字佔美國整體經濟產值的6%。

  相較之下,明年度的財赤情況並不算過分嚴重,白宮亦樂觀地認為,美國經濟
將逐步復甦,2010年度赤字將降至1780億美元,並維持在2012年度預算轉虧為盈的
既定目標。


議員擔憂侵蝕民生

  不過,許多經濟分析師對此深表質疑。他們指出,明年度的財政赤字仍可能進
一步上升,因為新的赤字預算沒有把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戰爭經費計算在內,也未考
慮可能通過的另一500億美元經濟刺激方案開支,以及因日益嚴重的經濟衰退而可
能導致的稅收減少和失業福利、糧食津貼等社保費用的上升,從而擴大赤字規模。

  美國不少議員亦擔憂,政府預算赤字屢創新高,將侵蝕美國人民的生活品質,
拖累美國經濟增長,外來投資也將望而卻步。此外,11月大選結束後,不論是誰人
當選總統,明年初入主白宮時都要接下這個近5000億美元預算赤字的燙手山芋,恐
怕難以實施有效的巨額施政計劃。

  白宮也公布了今年的經濟增長預測,從原來的2.7%降至1.6%,明年度可望回升
至2.2%,但低於原來預期的3%。本年度通脹率料為3.8%,明年度則會回落至2.3%。
今明兩年度失業率由原先估計的4.9%分別調升至5.3%和5.6%。

文章編號: 200807303910066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4 放眼國際 2008-07-30


兩候選人未改承諾


   美國政府公布最新的財政預算案,雖然有可能嚴重影響總統繼任人的施政計
劃,但民主、共和兩黨的總統候選人奧巴馬和麥凱恩均沒有對龐大預算赤字表示特
別關切,亦沒有因此表示要刪減競選時所作的財政承諾。

  相反,他們二人各以新預算案為互相批評對方的工具。麥凱恩首先指責布殊肆
意揮霍的開支,同時抨擊政敵奧巴馬和國會內的民主黨議員支持政府提出的預算
案。麥凱恩說自己擔任參議員期間,在對抗浪費和不必要開支上有着無可比擬的政
績,因此若當選總統,亦有決心和經驗作出相同表現。而奧巴馬則大力批評麥凱恩
全盤接受布殊減稅政策的立場,並說自己會削減浪費開支,堵塞公司逃稅漏洞,並
且減少向高收入階層提供的稅務優惠。

  麥凱恩曾表示,一旦當選美國總統,會?續布殊在2001年及2003年實施的減稅
政策,並且會為商人和高收入人士提供更多的減稅措施。分析指出,布殊推出的首
批減稅措施,將在2011年屆滿,若麥凱恩繼續採用這些措施,加上他的新提議,估
計聯邦政府在未來十年內的總開支將高達36萬億美元。

  另一方面,奧巴馬雖然表示會減少給富人提供稅務優惠,但對收入少於25萬美
元的納稅人,則會維持減稅,並且削減其他中產階級的稅項。分析估計,奧巴馬的
稅務政策將令聯邦政府在未來十年支出27萬億美元。此外,奧巴馬亦提議每年為醫
療保健、再生能源、教育、基建和其他計劃增加撥款1300億美元。

文章編號: 200807303910067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4 放眼國際 2008-07-30


各州同告財政緊絀


   除了美國政府表示明年度將出現龐大財政赤字外,美國各州今年亦受經濟不
景影響,財政將陷入緊絀狀況。

  與聯邦政府的財政年度有所不同,美國各州的財政年度由7月1日開始。根據全
美州議會聯合會的調查報告顯示,美國各州今年的預算赤字,估計會是上一財政年
度的三倍以上,總計高達400億美元。除了生產能源的少數幾個州外,其餘各州都
必須節省開支,甚至裁減州政府人員來平衡收支,預計緊縮預算的問題會持續到
2010年。

  調查報告指出,由於經濟急速放緩,各州的銷售稅、所得稅及企業營業稅等收
入減少,房屋市場的滯銷及高油價帶動的物價高漲,對稅收造成極大影響。受訪企
業則對經濟增長的前景和通脹情況表示雙重憂心。

  州政府預算緊縮對教育和醫療保健系統也有不利的影響。由於預算不足,多處
州立大學已調升了學費。以加州大學和加州州立大學為例,學費已調升了490美元
至超過7100美元。此外,一些州政府為了節省開支,亦被迫進行裁員,例如田納西
州的公共機構,就計劃以退休或遣散的方式,裁減三千名政府僱員。

文章編號: 200807303910068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2008年7月30日 星期三

美信貸危機殃及商業貸款打擊復甦

信報財經新聞
P12 放眼國際 2008-07-29


美信貸危機殃及商業貸款打擊復甦


  美國自爆發信貸危機以來,各類貸款拖欠還款的數字不斷飆升。截至本季為
止,美國大部分的信貸問題都與住宅樓市下跌有直接關係。但隨着失業率上升和經
濟惡化,美國銀行涉及小型企業的呆壞賬亦大幅增加。分析表示,因樓市崩潰而導
致的信貸危機已進入一個全新及可能更危險的階段,商業貸款被收緊將是美國經濟
下一個未爆的炸彈。

  美國銀行為從樓市崩潰所遭受損失中恢復過來,目前正收緊商業貸款,不單拒
絕向風險較高的公司作出借貸,亦令經營情況良好的公司較難取得貸款。

  據美國聯儲局數據顯示,該國企業所取得的兩種主要信貸,包括來自銀行的商
業及工業貸款,以及無需抵押物的「商業票據」,總貸款額從去年的3.36萬億美元
降至今年的3.27萬億美元,降幅接近3%,是自2001年信貸開始收緊以來最大的按年
跌幅。另外,據美國小型企業管理局(SBA)表示,截至今年7 月11日,小企業獲
得的貸款較去年同期少了10%。


經濟放緩日趨嚴重

  金融業行政人員表示,銀行收緊信貸,是要重新執行現實的風險評估。

  以往銀行批出商業貸款時,經常沒有對申請借貸的企業進行收入核實,對抵押
物的要求亦過於寬鬆,有分析表示,這個做法令銀行在按揭業務上損失1萬億美
元。因此,美國銀行收緊信貸標準,長遠來說是審慎的反應,但分析同時指出,此
舉會產生即時的衝擊,令美國經濟放緩的問題變得更加嚴重。


放貸急降發展受阻

  分析表示,在今年初,銀行向企業及消費者放貸的款額仍然以雙位數字增長,
但到了6月中,銀行信貸數量已較去年同期下降了6%,這意味信貸額減少了 1500億
美元,比美國政府為刺激經濟而向國民發放退稅支票的總額還要多。

  缺少了銀行批出的商業貸款,企業的發展計劃就會受到打擊,同時亦無法接受
更多新的訂單和聘請更多僱員。


中小企業最受影響

  就算有企業能取得銀行貸款,但利率卻較以往高,而且需要更長時間申請。據
聯儲局在4月份進行的季度調查顯示,美國有55%銀行收緊了向年銷售額低於 5000
萬美元的中、小企業的放貸標準,遠高於1月季度調查時的30%,而70%的銀行更以
較高的利率批出貸款。亦有銀行表示,對於一些經濟風險較高的行業,例如房屋建
築、建築產品及有關產品的分銷商等,批出貸款的要求會較高,審批的核實過程亦
更加嚴格。


發展支柱創造就業

  銀行收緊信貸,同時打擊了經營情況良好的公司。例如一家在密歇根州已經營
六年的小型建築公司,一直從事收購舊建築物進行翻新再售及賓館的業務,並且擁
有良好業績。但到了今年4月,當公司東主向合作多年的銀行提出申請,希望為其
17.5萬美元發展計劃借取77%貸款時,卻被通知銀行現在的最高放貸上限是 75%,
因此拒絕了該東主的借貸申請,令有關發展計劃被迫放棄。

  該東主表示,以往向銀行申請借貸時,一直均能成功,但今次卻被告知時代已
變,已難取得貸款。

  分析指出,中、小企業是美國經濟發展的支柱,也是全國最大的職位創造領
域,對美國的就業市場影響深遠。據美國人口統計局數據顯示,在2002年美國一億
一千二百萬受薪僱員中,約五千六百四十萬人是在總僱員人數少於五百人的中、小
企業內工作,佔總就業人口一半有多。因此,中、小企業的發展愈暢旺,對美國經
濟復甦和發展均有非常大的作用。但銀行收緊對中、小企業的信貸,將窒礙其經
營,最終令美國經濟遭受打擊,更加復甦無期。

文章編號: 200807293910059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2 放眼國際 2008-07-29


多種渠道獲取資金


  銀行不願批出商業貸款,但美國中、小企仍有其他渠道獲得所需的資金。例如
有愈來愈多的小型企業向信用卡尋求解決辦法,藉以獲取現金。據小型企業管理局
最近的一次調查顯示,去年全美有44%的小企業東主以信用卡為其商業籌措資金,
遠較1993年的16%為高。

  面對這個情況,信用卡公司一方面提供汽油折扣等優惠以吸引更多客戶,另一
方面則對部分信用狀況較差的用戶設置限制,降低他們的信用額,以防出現壞賬時
令信用卡公司遭受損失。

  另一方面,為使中、小企能更易取得商業貸款,美國小型企業管理局(SBA)
宣布,簡化35萬美元以下貸款的審批程序,讓在鄉間地區的小型銀行可以更容易地
為部分中、小企業批出貸款。在新程序下,銀行雖然只需執行較少的文書工作,但
批出的貸款同樣可以獲得85%政府擔保,條件與其他標準的SBA貸款相同,希望藉此
增加對中、小企的貸款審批。

  除此以外,SBA亦會向受到天災打擊的中、小企提供救災貸款,例如美國去年8
月15日至27日出現連串風暴及水災,期間受災的企業就可在今年9月1日前向當局申
請「經濟損失災難貸款」。有關貸款最高可向小企業提供150萬美元,讓他們用作
償還債務、支付僱員薪金或其他開支。該貸款的利率定為4厘,最高可分三十年攤
還,但貸款數額由SBA根據每名借貸人的財務狀況作出個別決定。

文章編號: 200807293910060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2 放眼國際 2008-07-29


緊縮狀況料將持續


  美國信貸危機何時結束,各方意見悲觀。明尼阿波利斯聯邦儲備銀行行長施特
恩表示,美國經濟所面臨的信貸緊縮狀況或持續數月,並有可能繼續惡化。他說,
美國聯儲局目前已將利率設在2厘的水平,從而為應對影響經濟增長的負面因素做
好了準備,但這一利率水平並不利於應對通貨膨脹。他同時認為,不利因素並未消
失,相反有所增強。

  但華爾街的資深分析師卻表示,包括美國在內的全球信貸危機可能很快觸底,
但經濟衰退的威脅仍然存在。其中一名分析師表示,美國和歐洲最糟糕的資產撥備
和虧損情況將會在未來六至九個月內出現,且範圍會由問題抵押貸款擴大至其他形
式的消費信貸產品。在弄清美國樓價何時見底之前,預期直至明年上半前一切都不
會明朗。亦有分析員表示,隨着通脹上升,油價高企,抑制美國消費支出,之後可
能導致英國、加拿大和歐洲經濟增長放緩,甚至可能陷入衰退。

  此外,信貸危機亦引起了美國金融市場的動盪,今年上半年美國首次公開招股
(IPO)的交易僅有四十二項,籌得資金約290億美元,遠低於去年同期的一百四十
七項和328億美元。若不是Visa上市籌集114億美元,今年上半年的招股成績與去年
同期更相形見絀。分析師表示,信貸市場動盪不安及股市整體市值持續萎縮,令計
劃中的IPO項目不斷調低定價,從而令企業不得不考慮推遲上市計劃。

文章編號: 200807293910061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2008年7月29日 星期二

美房屋供過於求 樓價短期反彈乏力

信報財經新聞
P11 放眼國際 2008-07-28


美房屋供過於求 樓價短期反彈乏力


  美國樓價何時停止下跌,是美國人目前最關心的話題。有分析指國會通過挽救
兩家房屋貸款公司方案,對樓市雖能起到一定推動作用,但樓價跌勢未必就能受到
遏止,而影響樓價升跌的原因其實有很多,例如目前的斷供潮和房屋供應量等。分
析表示,以往有多項歷史基準,可以有效預測還需向下調整多少,樓價才會見底,
甚至反彈至「正常」水平。

  美國財長保爾森上周二出席電視節目時表示,美國樓市很快會進入轉角市,並
開始復甦。他所說的轉角市,是指樓市開始在低位保持穩定,而買家則願意入市。
但其後公布的兩項統計數據顯示,美國樓價跌勢並未停止。美國政府屬下的房屋企
業評估報告指出,5月份的全國平均房屋價格按年下跌了4.8%,若與4月比較,經調
整後的跌幅為0.3%。而美國房屋經紀協會亦在上周四公布,上月的二手樓銷售中位
價較去年同期下降6.1%,至21.5萬美元,降幅是有紀錄以來的第五大。


復甦取決多項因素

  針對美國目前的樓市危機,眾議院和參議院在上周先後通過了挽救樓市方案,
以鞏固兩房財政狀況,並協助數十萬供樓人士免遭收樓厄運。房屋經紀協會表示,
由於方案將向首次置業人士提供信貸,因此有助推動樓市。不過,有分析師認為,
樓市能否復甦取決於多項因素,而短期內這些因素仍處於極脆弱狀態,令樓價反彈
倍覺困難。

  分析指出,要遏止樓價繼續下挫,必須首先阻止目前的斷供浪潮。但隨着經濟
衰退及信貸危機加深,有愈來愈多人因失業、汽油及食物價格急升而陷入財困,結
果無法繳付按揭供款而被銀行收回房屋。銀行大量收回斷供房屋後,變成心急的賣
家,希望在樓價進一步下跌前將物業出售套現。但另一方面,潛在的買家卻不急於
入市,而是等待樓價繼續下滑,之後才以低價買入。美國房屋經紀協會最近一項調
查顯示,接近四分之一潛在買家採取觀望立場,等候房屋跌價。在這個市場信心不
足及供過於求的情況下,美國樓價相信會持續下降。

  第二個問題是美國新屋供應量過大。當樓市在去年陷入停頓時,建築商預期只
是短暫的情況,並沒有停止建造新房屋,結果令未售的新屋數量愈積愈多,遠遠超
過市場需求。


未停建造新屋過剩

  分析指出,由於子女長大後會離開父母獨居、或新婚夫婦要組織家庭、又或夫
婦離異要另覓新居,美國人一直對新屋有需求,以美國目前擁有一億一千一百萬個
家庭計算,每年對新屋的需求增長約達1%,意味新家庭將吸納約一百一十萬間房
屋,正好是目前市場出現過剩的數量。換句話說,縱使建築商即時完全停止建造新
屋,也要等待一年才能解決房屋過剩問題,對樓價反彈構成巨大的阻力。

  美國樓價反彈前景雖然並不樂觀,但有分析師根據兩項歷史基準,推算樓價何
時才能見底。


價格恐再跌近三成

  其一是房屋價格與個人收入的比率。分析指出,樓價之所以飆升,在很大程度
上是因為過往寬鬆的貸款規則,令買家獲得超過他們供款能力的房屋按揭。現在樓
價下跌,其實是要供款逐漸回復至置業人士能負擔的水平。其次,樓價與屋租水平
亦有一定的關係。分析指出,從1983年至1998年,美國供樓的成本與租屋的開支大
致相若,在此情況下,樓價不會下跌。但自2006年起,美國樓價不斷飆升,至今供
樓的成本比租屋高出40%,這樣的樓價無法維持。根據上述兩項歷史基準,分析估
計美國樓價會在2009年至2010年中見底,到時全國平均樓價將較目前低22%至29%,
之後才有望反彈。

文章編號: 200807283910079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1 放眼國際 2008-07-28


建築商陷營運困境


  美國樓價持續下跌,新屋無法出售,令建築商陷入困境。商務部本月中表示,
上月美國獨立新屋動工量較去年同期下跌5.3%,創下十七年來新低。全國住屋建築
協會亦表示,衡量建築商信心的指數從6月份的18點跌至7月份的16點。指數低於50
點,就表示持悲觀態度的建築商多於樂觀的建築商。

  由於市道欠佳,美國許多小型房屋建築商被迫倒閉,大型建築商則面對巨額虧
損。以加州為例,6月份的新屋動工量較去年同期下跌了44%,5月份的新屋銷售急
跌了51%,房屋銷售中位價亦下滑了14%,至37.9萬美元。其中洛杉磯的情況更嚴
重,5月新屋動工量急跌79%,房屋銷售中位價下降23%,至 40.9萬美元。

  在此情況下,洛杉磯一家建築商Ryland Group Inc.在第二季就錄得2.42億美
元的虧損,比市場預期高七倍。另一家建築公司Barratt American亦要裁員,從原
來的一百四十人減至四十人。其他建築商則被迫削價出售已建成新屋,並大幅減少
新屋建築量。

  當地業界表示,融資是他們所面對的最大問題,銀行刻意收緊貸款規則,令他
們難以取得開發資金。目前約有三十家建築商每兩星期在聖迭戈開會一次,商討諸
如銀行削減已動工項目的融資問題,並嘗試找出解決辦法。

文章編號: 200807283910080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1 放眼國際 2008-07-28


割價拍賣 加速交易


  雖然美國樓市極其疲弱,但亦有公司能逆境創造佳績。一家名為Beazer Homes
USA Inc的房地產公司,本月中就在七十五分鐘內將新澤西州大西洋海岸的二十六
座海濱高級住宅賣出,靠的是建築商及私人業主割價求售物業。

  評論指出,美國拍賣房屋目前已不是銀行的專利,許多交易是因房屋建築商為
了減少存貨,或是部分業主再無法負擔供樓的開支,於是委託房地產公司代為將房
屋拍賣,此舉亦反映了美國樓市低迷的嚴重情況。而Beazer出售的上述房屋,在拍
賣前每間叫價40萬到85萬美元之間,但最後的成交價則降至30萬至 70萬美元,比
原價減少了10萬美元以上。房地產公司表示,若按傳統的方式出售該批房屋,可能
要花上一年多的時間。

  雖業出售房屋的業主,並不一定能在拍賣中獲利,甚至有時拍賣所得款項,比
他們在樓市高峰期買屋所付資金更少,但房屋的拍賣方式,已被證明是一種建築商
和焦慮的業主都願意接受的出售房屋解決辦法。據全國拍賣商協會表示,去年通過
拍賣而獲得的房屋銷售額接近169億美元,同比增加了約5%,較2003年的 115億美
元更是激增了47%,而私人住宅房屋的拍賣,亦已成為拍賣業中增長最快的部分。

文章編號: 200807283910081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2008年7月26日 星期六

擁900億桶石油 北極掀淘油熱

信報財經新聞
P16 放眼國際 2008-07-25


擁900億桶石油 北極掀淘油熱


  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發表研究報告,指出北極圈擁有豐富能源資源,石油
蘊藏更可足夠全球使用三年,進一步證實北極圈是世上最後一處重要能源開發新地
帶,預料鄰近北極圈的國家及各大石油公司將加快「北極淘油熱」(Arctic oil
rush)的步伐。

  美國地質調查局周三下午發表的研究用了四年進行,研究人員把格陵蘭、挪
威、俄羅斯、美國和加拿大的政府和私人機構的數據整理一次,是全球首份就北極
圈能源蘊藏有如此實質數據和詳細資料的公開研究報告。


可供全球使用三年

  報告指出,北極圈擁有全球逾五分一的未被發現且可勘探石油及天然氣資源,
單是石油便估計有近九百億桶,相等於全球未被發現石油的13%。以全球目前每天
消耗八千六百四十萬桶原油計算,北極圈的石油資源可供全球使用近三年。

  北極圈擁有的天然氣更多,數量相當於全球最大天然氣國俄羅斯的所有蘊藏,
包括一千六百七十萬億方呎天然氣,佔全球未被發現天然氣的30%,以及擁有四百
四十一億桶天然氣凝液(natural gas liquids),相當於全球未被發現天然氣凝
液的20%。

  這些數字只包括以傳統挖井開採的油氣,還未包括儲存在油沙或頁岩內的油
氣,以及其他能源資源。

  北極圈擁有豐富能源資源已非新論說,能源公司目前已在北極圈發現逾四百塊
油氣田,合共擁有四百億桶石油、一千一百萬億方呎天然氣和八十五億桶天然氣凝液。


美俄坐擁最多資源

  石油公司近年加緊開發北極圈能源資源。全球暖化令一些原本是長年冰封的北
冰洋地帶在夏季時也冰川融化,開採北極資源已非癡人說夢,石油巨企早已紛紛勘
探,以趁近年油價急升而大賺一筆。

  荷蘭皇家蜆殼石油今年較早時便以20億美元獲取阿拉斯加一項鑽探石油資源的
合約,英國石油則計劃以15億美元發展阿拉斯加一塊油田,而埃克森美孚去年聯同
加拿大一間石油公司,以6億美元獲得加拿大波弗特海一個項目。

  這次研究一大發現,是北極圈能源資源分布,俄羅斯和美國估計會是「大贏
家」。三分一北極圈石油資源估計在阿拉斯加州以北一帶,另外兩大石油蘊藏地區
則是阿拉斯加和加拿大以北的美亞海盆(Amerasia Basin),以及屬於丹麥的格陵
蘭以東一帶。

  本身已擁有全球最多天然氣的俄羅斯則有望進一步坐大,因為西西伯利亞海盆
和東巴倫支海盆便擁有北極圈三分二天然氣資源,兩處皆為俄羅斯所有(東巴倫支
海盆則可能有小部分屬於挪威),而阿拉斯加以北也擁有不少天然氣。


區內劃界爭抝不斷

  主權爭議是發展北極圈能源資源的一大難題。俄羅斯去年在北極海底插上國
旗,引起美國、加拿大、挪威和擁有格陵蘭的丹麥高度關注,爭相表示擁有北極,
一些國家更加派軍艦在北冰洋巡邏,宣示主權。

  地質局的研究人員則指出,大部分蘊藏其實都十分近岸,這些大陸棚架都早已
有國家聲稱主權,沒有主權爭議。而且,在真正北極附近一帶,估計化石能源資源
不多。

  然而,就算不是遠至北極附近,在陸地附近的海域也有主權爭議。以加拿大為
例,西面與美國就如何瓜分波弗特海有不同意見,東面則與丹麥就一個小島的主權
有爭拗,連帶附近海域邊界線的劃分也有影響,而這兩處都估計擁有大量石油。

文章編號: 200807253910010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6 放眼國際 2008-07-25


多項問題阻礙開採


  美國地質調查局似乎對北極圈能源開發滿懷憧憬,暗示主權爭議等問題對開發
北極圈資源影響其實不大,該局的報告更形容,北極圈可能是全球現存最大、能源
資源未被開發且極具潛質的地帶。不過,也有專家大潑冷水,指出當地的能源很難
開採。

  地質局的報告沒有提及,究竟這些資源需要多少年才能真正運送到市場買賣。
但墨西哥灣和西非洲的離岸水域油田則估計要十年或以上,才能開始開採出石油,
供應給市場。

  地質局的地質學家戈蒂埃也承認,北極圈對全球油產的影響絕不會能跟沙地阿
拉伯相比。

  美國Strategic Economic and Energy Research總裁林奇更表示,地質局的發
現「學術」重要性較實際價值大。他指出,需要極長時間和極多資金,才能開採到
北極圈的資源,而且很多地區都存在主權爭議,因此北極不會如當年加州淘金熱
般,吸引大量人湧往當地發掘石油和天然氣。

  地質局的報告指出,北極圈84%的石油和天然氣在離岸地區。業界專家指出,
這意味石油和天然氣價格需要再顯著上揚,才能令開採當地資源符合成本效益。

  環境問題是另一障礙。蜆殼石油被迫押後阿拉斯加北部一個鑽油項目,理由是
環保團體入稟法院,指控項目危及該處的鯨魚等動物。

  另外,北極圈大部分天然氣似乎均為俄羅斯所有,而目前已擁有最多天然氣的
俄羅斯在國內還有多處氣田還未開發,俄羅斯短期內都不會急於放眼北極圈。而
且,俄羅斯十分抗拒跟外國能源企業合作,這可能阻礙極需要大量資金和高超科技
去開採的北極圈油氣開發工作。

文章編號: 200807253910011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6 放眼國際 2008-07-25


阿拉斯加鑽油惹激辯


  美國地質調查局的報告指出,阿拉斯加州是北極圈最具潛力的石油開採地區,
預料這將加劇美國有關應否撤除北極圈部分地區鑽探石油禁令的辯論,甚至連國會
有關遏止油價升勢的措施也不能通過。

  美國國會正討論打擊石油炒賣的法案,計劃授予監管機關更大的權力,去打擊
石油市場投機炒賣。美國民主共和兩黨都贊成有關措施,但共和黨議員要求,在相
關能源法案附加大量修正案,包括解除離岸石油鑽探禁令。

  這觸怒目前控制參眾兩院的民主黨,兩院民主黨的領袖都表明,不會容許把撤
除石油鑽探禁令討論放上議事日程,而共和黨則極可能以程序手段還擊,阻止參議
院討論全部能源法案,最終令國會在暑假休會前,一項遏抑油價的措施也不能討論。

  美國目前禁止在離岸和位於阿拉斯加的極地國家野外保護區開採石油。民主黨
和環保人士均反對撤除禁令,擔心會危及自然生態,令北極熊等動物失去自然居
所。民主黨並指出,開放禁令不能令油價即時回落。

  民間組織Clean Air Watch說,北極熊等北極圈的動物因為全球暖化和油企入
侵,喪失家園,在北極圈開採石油,將令該帶工業化。

  然而,共和黨批評,市場炒賣只是油價上升的一小部分原因,沒有人能說單靠
打擊炒賣便能有效壓抑油價。

文章編號: 200807253910012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2008年7月24日 星期四

蘋果股價急跌 喬布斯健康掀疑慮

信報財經新聞
P16 放眼國際 2008-07-23


蘋果股價急跌 喬布斯健康掀疑慮


  美國蘋果公司前天公布業績,儘管其第三季盈利較去年同期激增31%,遠較市
場預期為佳,但公司股價卻於業績公布後急跌超過一成,原因是蘋果同時預料,其
第四季盈利將遜於市場預期。不過,分析認為蘋果的邊際利潤下降,以及行政總裁
喬布斯沒有如常出席分析員視像會議,再次觸發市場對其健康狀況的揣測,是導致
其股價下挫的更主要原因。

  蘋果第三季的盈利達10.7億美元,同比增長31%,或相當於每股1.19美元,較
市場分析預期高11美仙。該公司一年前的同期盈利為8.18億美元,或每股92美仙。
第三季的銷售收入報74.6億美元,較去年同期的54.1億美元增長38%。分析員原先
預期蘋果的每股盈利為1.08美元,銷售收入則為73.7億美元,而蘋果自己則預期每
股可盈利1美元。


盈利預測遜市場預期

  第三季盈利雖然大幅增長,但蘋果電腦同時表示,第四季度的每股盈利及銷售
收入預料為1美元和78億美元,分別低於市場預測的平均值1.25美元和83 億美元。
業績公布後,蘋果股價在納斯特股市的正常交易時段上漲1.34美元,收報166.29美
元,但在市後交易中,蘋果股價急跌17.47美元,至每股 148.82美元,跌幅超過一
成。不少評論據此認為,由於蘋果公布了疲弱的季度盈利預測,因此令其股價受壓
下挫。

  不過,亦有分析員指出,蘋果降低盈利預測是每季的慣例,在過去八季,該公
司公布的業績,通常均遠勝公司本身與市場分析師的營運和盈利預測,因此應不致
令市場感到意外。


每季慣例不足為奇

  Pacific Crest Securities分析師哈格里夫斯就指蘋果的預測永遠保守,今次
作出盈利下降預測是故技重施,但卻比所有人預期的更加保守,並說該公司的預測
並非基於實際。


邊際利潤同比下降

  導致蘋果股價大跌的其中一個可能原因,是該公司的邊際利潤下降。蘋果表
示,第三季的Mac電腦銷量達二百五十萬部,同比增長了41%,創下歷來單季最高銷
量紀錄,其中台式電腦銷量高於筆記簿型電腦。此外,iPod的銷量亦較去年同期增
長了12%,而iPhone手機的銷量則達七十一萬七千部,較去年同期剛推出時的銷量
高一倍。雖然銷情暢旺,但蘋果在第三季的邊際利潤報34.8%,低於去年同期的
36.9%。蘋果還預期,因受暑假後開學的折扣促銷活動、零件價格上升,以及投資
開發新產品等問題影響,第四季的邊際利潤會進一步降至31.5%,令全年的邊際利
潤報30%,從而令蘋果股價受壓。


缺席會議引起揣測

  更令人擔憂的是,蘋果行政總裁喬布斯沒有一如以往般出席分析員視像會議,
導致市場揣測其身體狀況。在2004年,喬布斯曾患胰腺癌,在接受手術後已告康
復。但到了今年6月9日的「蘋果全球開發者大會」,喬布斯在會上發布3G版iPhone
時所表現出的憔悴面容,再次令業界懷疑他是否癌症復發。對此,蘋果當時的解釋
是喬布斯受一種普通病菌侵襲,正使用抗生素治療,而憔悴面容是使用抗生素的常
見毛病,不足為奇,並說喬布斯因不想錯過開發者大會,故此帶病出席。


對沖基金拋售股票

  對於喬布斯今次缺席會議的問題,蘋果財務總監奧本海默回應說,喬布斯很愛
蘋果,無意離任,而他的健康問題則屬「個人事情」。但分析員對這個答覆並不滿
意。哈格里夫斯表示,蘋果迴避問題和不向投資提供任何有用的資訊,對解決問題
毫無幫助。前天《紐約郵報》就引述華爾街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消息人士說,部分對
沖基金經理因擔心喬布斯的健康問題,於是拋售蘋果股票,令其股價下滑。此前亦
有分析師認為,喬布斯是蘋果的靈魂人物,一旦離開,該公司股價將下跌 25%,因
此今次股價反常大跌,與他的健康疑問有莫大關係。

文章編號: 200807233910001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6 放眼國際 2008-07-23


依賴個人 欠透明度


  蘋果行政總裁喬布斯癌症復發的猜測流傳多時,投資者和整個業界對他的健康
狀況仍高度關注,蘋果股價更可能因他臨時缺席分析師視像會議而大跌。評論因此
認為,蘋果應該提高其健康狀況的透明度,並指該公司過於依賴喬布斯的做法犯了
嚴重錯誤。

  對於喬布斯的健康狀況,蘋果一貫奉行隱瞞及拖延政策。早在2003月年10月,
喬布斯被檢驗出患了胰腺癌,為了不動搖軍心,蘋果董事局將有關消息封鎖。2004
年6月,喬布斯接受了手術,將腫瘤切除,隨後,他通過電子郵件輕描淡寫地告訴
蘋果員工,自己患有癌症,但已經治癒。評論當時就曾指出,喬布斯是蘋果的核心
人物,他的去留對公司的營運有極大影響,因此蘋果應提高其健康狀況的透明度。

  此外,亦有分析表示,蘋果過於依賴喬布斯,是犯下嚴重錯誤。他們指出,蘋
果至今仍未有接班方案,令投資者極感擔憂,因為無論喬布斯是否癌症復發,他將
來遲早有一天要離開公司。沒有了喬布斯,又沒有及早安排的合適接班人,蘋果將
失去競爭力,變成一家很普通的公司。

  然而,據傳喬布斯因個人控制欲望而不允許及早安排權力過渡,因此市場預
期,當喬布斯離開蘋果時,一定是個非常突然的消息,並會給蘋果帶來重創。相比
之下,微軟的蓋茨雖然已告退休,但早在2000年就把行政總裁職位讓給了鮑爾默,
為接班做好了準備。因此蓋茨的離任不會毀掉微軟。

  但也有分析師持不同意見。他們認為,喬布斯已有效地將其領導能力和個人魅
力融入蘋果的商業程式,因此即使他離開公司,蘋果仍將繼續暢順運作。此外,蘋
果現任營運總裁庫克憑其出色的日常表現,已得到業內分析師的認同,並可能成為
喬布斯的接班人。

文章編號: 200807233910002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6 放眼國際 2008-07-23


降價促銷 搶佔市場


  蘋果公布業績,向來很少向投資者透露公司的未來動向。但分析師根據今次蘋
果降低邊際利潤預測,推斷該公司將會降價促銷產品,以擴大市場佔有率。

  分析表示,蘋果預測邊際利潤將從第三季的34.8%,降至第四季的31.5%,其中
一個原因是為促銷新款Mac電腦,蘋果會向買機的大學生贈送一部 iPod。該公司以
往一向堅持以高價出售優質產品的政策,極少降價促銷,但今次願意提供折扣,分
析認為是要爭取擴大電腦市場的佔有率。

  一家市場調查公司表示,截至第二季止,蘋果在個人電腦的美國市場佔有率報
8.5%,僅次於Hewlett-Packard和道爾(DELL),但領先於Acer和東芝。目前微軟
的Vista運作系統令人失望,加上iPod和iPhone熱賣,蘋果欲趁機提供折扣促銷電
腦,以進一步擴大市場佔有率。

  事實上,該公司表示,以往奉行以高價出售優質產品的策略已有所變動,現在
正逐步邁向接近主流價格的政策。而近期iPod銷情暢旺,正是採納了降價策略而得
出的成果。公司第三季共出售一千一百萬部iPod,同比增長12%,但iPod的銷售收
入只增長了7%,反映減價確能令銷量增加。

  相同的原因,iPhone最初推出時,每部售價為399美元,蘋果營運總裁庫克承
認這個價格令不少消費者望而卻步。現在新推出的iPhone降價為 199美元,就是要
針對此一情況,爭取提升銷量及市場佔有率。

文章編號: 200807233910003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2008年7月19日 星期六

eBay難敵經濟不景業績失望

信報財經新聞
P14 放眼國際 2008-07-18


eBay難敵經濟不景業績失望


  拍賣網站eBay一向是以二手貨交易為主,以消費者網上撿便宜貨見稱。美國經
濟嚴重放緩,有不少人轉往拍賣網站買賣貨物,以節省開支及維持生計之際,
eBay最新公布的業績展望卻令市場十分失望,最新一季數字細項更令人擔心。這一
方面顯示,在經濟困境下,似乎沒有公司可逃過一劫,但亦反映出,eBay 本身的
經營模式可能已發展到瓶頸階段,必須變革。

  eBay在周三美股收市後公布,今年第二季盈利按年上升了22%,至4.6億美元,
撇除特別項目的每股盈利為43美仙,較分析員預期的41美仙高;同期收入增加了
20%,至22億美元,亦較分析員估計的21.7億美元優勝。


核心業務差強人意

  4月才上任的行政總裁多納霍交出這張成績表,理應算是亮麗,就算不理會市
場預期,在目前經濟環境下,公司盈利仍能錄得兩成升幅,應屬難能可貴。然而,
eBay股價市後跌6.6%,市場顯然「不收貨」。這是因為eBay同時公布,預期第三季
每股盈利為39至41美仙,收入介乎21至21.5億美元,兩者均較市場預期的41美仙和
21.7億美元為差。

  而且,eBay只把本年度全年盈利預測略為上調至每股1.72至1.77美元,雖然與
市場預期的1.74美元相若,但Global Crown Capital分析員皮克寧指出,在之前幾
年,eBay一向都在年初時作出十分保守的估計,然後每季大幅上調業績預測,今次
只輕微上調全年預測,顯然是代表eBay承認,經濟環境對公司營運不利。

  再看業績細項,便發覺表現較好的,大部分是eBay的非核心業務。例如網上繳
費處理公司PayPal收入上升33%,至6.02億美元,旗下網上電話公司Skype則在增添
近二千九百萬名用戶下,收入跳升51%。

  eBay的核心業務網上購物則相形見絀,情況堪虞,在第二季的收入只上升了
13%,增長率只及去年同期的一半。

  其他反映網上購物業務的主要數字更是惡劣。第二季在eBay拍賣的貨品平均售
價按年下跌了6%,成交交易金額升幅更放緩至單位數字,只較去年同期升 8%,完
全不能跟2000年逾倍升幅相比。另外,活躍用家數目較前一季只增加了1%,至八千
四百五十萬。


廉價貨搶手累表現

  由於可在eBay購買的大部分是二手貨,很多買家都是抱着撿便宜貨的心態瀏覽
購物,因此不少市場人士原本都預期,eBay應該跟折扣店一樣,是美國目前經濟嚴
重滑落的得益者。Bernstein Research分析員林賽說,投資者似乎高估了購物網站
在經濟疲弱下的表現。eBay財務總監斯旺表示,顧客都在競投價格較低的貨品,這
情況在美國和英國尤其明顯,預料經濟復甦前,eBay將繼續受此影響。

  不過,在公布業績前,eBay股價今年已跌了近兩成,顯示eBay有着更深層次的
問題。網上購物市場競爭愈來愈激烈,eBay面對亞馬遜的嚴峻挑戰。 eBay近期已
減低「刊登貨品」(listing)的收費,以吸引更多賣家,力阻網上拍賣業務放
緩,而第二季新刊登貨品數目增長19%,較前一季的10% 為佳。

  不過,花旗分析員馬哈尼說,單憑用家數目及成交金額數字看,eBay的拍賣業
務仍未好轉。根據Forrester Research的預測,美國電子商貿市場今年增長17%,
但eBay估計自己的美國交易收入只增長12%,反映eBay已非電子貿易的領導者之一。


經營未能與時並進

  也有分析認為,eBay不斷改變拍賣方式,打擊eBay短期業績。多納霍推出多項
改革,希望以此吸引更多顧客。不過Cantor Fitzgerald分析員布朗說,拍賣者短
時間內需要面對太多轉變,好像每兩至三個月就會發現自己客廳內的家具擺設不同
了。不過,多納霍表示這些改變對 eBay長遠競爭力是必須的,就算短期有負面影
響,公司仍將繼續推出改革。

  然而,bloggingstocks.com的阿拉斯拉基指出,eBay跟雅虎一樣,都是由網絡
一開始興起便出現的成熟公司,而網絡及網民都在不斷演化之際,eBay似乎未能改
變其經營模式,以迎合新時代,只要其營運模式一日沒有突破性改變,eBay的股票
都是不宜沾手。

文章編號: 200807183910026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4 放眼國際 2008-07-18


擺脫跳蚤市場式經營


  投資者期待eBay對經營模式推陳出新,eBay也不是不知這點的,4月接任eBay
行政總裁的多納霍便推出多項改革措施,而eBay去年底也已一改策略,跟大型商家
合作,企圖逐步擺脫之前純「跳蚤市場」式的經營方法,但這樣卻惹怒原來的賣家。

  在eBay購物,買家需要如大海撈針般搜尋自己心愛的物品,而且是拍賣方式,
亦即要不斷叫價。不過,eBay較早時跟網絡零售商Buy.com達成協議,讓Buy.com把
龐大數量的書籍、DVD、電子產品等貨品,放在eBay出售,而且是明碼實價,並有
退貨保證,基本上跟亞馬遜等網上商店沒有分別。

  eBay一向很抗拒讓大型零售商進駐eBay,因為這會削弱eBay作為網上跳蚤市場
的聲譽。不過,花旗分析員馬哈尼說,網上零售生態出現轉變,隨着電子貿易發
展,愈來愈多網上消費者已不再喜歡網上競投,而是希望好像去一間普通商店一
樣,貨物要包裝得好,四十八小時內可送到,而eBay必須證明,他們能拓展這個市場。

  為了迎合這批大型零售商,eBay增設「鑽石級」賣家類別,eBay會向他們提供
優惠,例如可以另行商討收費安排。eBay提供優惠,加上這些賣家預料都以大型公
司為主,「鑽石級」賣家可提供更低價,並給予更多服務,例如免收運費。

  正如超市趕絕雜貨店,領匯趕絕小商家一樣,多年來在eBay拍賣貨品的個體戶
便大受打擊。有靠在eBay出售科技產品來維生的人士說,他以前每月可賣出25萬美
元電腦硬件,但Buy.com加入後,他的銷售額便大跌50%至70%。

  多納霍則表示,eBay有大量賣家和買家,而且又要迎合股東,因此每項改革必
定招來不滿聲音,但他認為改革必須,因此會繼續改革公司業務。

文章編號: 200807183910027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4 放眼國際 2008-07-18


借拍賣網站維持生計


  雖然eBay業績表現令市場失望,但在美國目前經濟不景下,不少美國人確實是
把希望放在eBay等拍賣網站上,希望在失去工作、按揭債務沉重和基本生活開支增
加的夾擊下,殺出新血路,維持生計。

  很多eBay賣家都是只把自己不要的二手貨放在網站拍賣,但一名家住俄勒岡的
女士為了應付患有牛皮癬的弟弟的生活費,決定自製精美信封,表明收入有 90%用
作弟弟的生活費,其餘10%則捐給一個協助無家可歸青年的慈善團體。

  該名女士的計劃是否成功,仍不清楚,但她希望其他美國人也像她一樣,在經
濟困境下想出新意念,去應付目前的困境。

  美國人亦從其他途徑,來借助eBay,對抗經濟逆境。例如,美國報章有副刊文
章建議,可以把一些東西放上eBay拍賣,未必可令人一夜間致富,但最少可幫補上
升了的汽油費和食物價格。

  也有一些人則在eBay尋找二手iPods或手機,希望在經濟不景下,以較便宜的
方式,繼續享受這類玩意。

文章編號: 200807183910028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2008年7月18日 星期五

通用連串救亡措施 成效遭質疑

信報財經新聞
P13 放眼國際 2008-07-17


通用連串救亡措施 成效遭質疑


  全球最大汽車製造商通用汽車前天宣布,將採取裁員、減產、出售資產甚至暫
停派息等連串措施,力求在明年底前籌措150億美元以度過難關。通用汽車目前正
面對一百年來最大的營運威脅,近期有關它可能申請破產保護的傳聞甚囂塵上,車
廠因此希望以歷來最大規模的瘦身行動駁斥破產傳聞。但有分析指出,瘦身措施未
足以解決問題,通用汽車唯一出路是增加在美國市場的銷量。

  今年將滿百歲的通用汽車正身陷困境。自2004年以來,該車廠的營運一直出現
虧損,去年損失更高達387億美元,是歷來營運成績最差的一年。受美國經濟疲弱
和油價飆升衝擊,美國汽車市場近期急速萎縮,通用6月份在美國的同比銷量大跌
18.5%,美國市場佔有率跌至1925年以來的最低水平,股價最近更跌破每股10美
元,創1954年以來的低位。本月初曾有分析表示,若通用的銷量繼續下降,該公司
破產乃「並非不可能」的事情。


裁員減產停派股息

  面對嚴峻形勢,通用汽車前天宣布,將減少20%美國和加拿大白領員工(white
-collar)的開支、通過關閉多家卡車製造廠以裁減數以千計工廠職位,並會削減
超過九萬名退休員工在六十五歲以後的醫療津貼。

  此外,通用還將暫停派發每年1美元的股息,是該公司自1922年以來首度暫停
分紅。通用表示,通過壓縮內部成本開支,該公司將可獲得100億美元的資金,而
通過借貸和出售資產,將獲得另外50億美元現金。此舉有助駁斥市場上有關通用將
面臨破產風險的傳聞。


籌措資金應對困境

  通用行政總裁瓦格納發表聲明說,他們正在積極應對目前美國汽車市場所面臨
的挑戰。在銷售下降和銷售組合轉變的形勢下,他們將繼續採取必要措施調整業務
結構。他又表示,有關措施均是艱難的決定,但卻是幫助車廠度過當前難關的必要
之舉。他強調其計劃不是一個掙扎求存的計劃,而是一個幫助車廠獲勝的計劃。

  通用目前有240億美元的流動資金,並擁有70億美元的信貸額度,但其每月支
出高達10美元。摩根大通的分析師較早前曾表示,通用今明兩年至少需要 180億美
元的流動資金。而瓦格納則說,該車廠通過連串籌措行動令現金持有量上升,意味
美國汽車市場今明兩年即使銷量下降至一千四百萬輛,通用也將有足夠的營運資
金。投資者對通用公布的計劃似乎表示信任。在消息發布初時,其股價前天曾一度
下跌至五十四年新低,報每股8.81美元,但收市時則反彈至每股 9.84美元,較周
一收市時股價上升4.9%。


預測低估最劣情況

  不過,亦有分析對通用的振興計劃不表樂觀。其中一名分析師表示,通用自信
已為其預計的最惡劣情況作好準備,例如假設今明兩年汽車銷量下降至一千四百萬
輛、通用在美國市場的佔有率保持21%,以及未來油價維持每桶130至150美元等,
但這個預測或低估了最惡劣情況,因在經濟疲弱和油價高企的情況下,美國市場的
汽車銷量有可能進一步下滑至一千三百萬輛,並在兩年後仍然無法復甦,因此通用
只能說是提出了合理的預測,並未真正做到為最惡劣境況作準備。


增加銷量唯一出路

  亦有經濟專家認為,通用的連串籌措行動,只是瓦格納將危機爆發推遲數天的
一般性努力而已。事實上,自瓦格納於2000年出任通用行政總裁以來,該車廠已把
員工數目從四萬四千人裁減至三萬二千人。他在上月3日說,通用會在2010年前關
閉四間卡車廠,減少北美產能七十萬輛,並增加節能小型汽車的生產。到了上星
期,瓦格納又說通用並無考慮宣告破產,但會尋求出售或結束生產四驅車著名品牌
悍馬(Hummer)。而今次重組車廠業務,距上兩次宣布只有不到六星期,顯示通用
面臨的困境,可能比車廠管理層想像的更嚴重,因此被迫一再加大重組規模。不少
分析師認為,通用單靠削減成本、出售資產及品牌等行動,並不足以解決目前所面
對的問題,而唯一能令車廠轉虧為盈的做法,就是增加其在美國市場的銷售量。

文章編號: 200807173910065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3 放眼國際 2008-07-17


布殊拒伸援手施救


  通用汽車陷困,不少市場人士寄望總統喬治布殊政府會出手相救,情形一如目
前的房利美和房貸美。不過,布殊已於前天明確表示,駕駛人士應減少消耗汽油,
汽車製造商要生產更節能的汽車,而通用及其他美國經濟支柱企業則不要指望政府
會介入救市。

  正當美國政府官員正尋求國會通過方案,批准當局向「兩房」提供無限量的臨
時信貸額之際,前天有人追問布殊,通用汽車和其他一些陷入困境的企業,是否值
得政府提供某種形式的協助和支持?但布殊斬釘截鐵地說,答案是「不」,「不應
該協助」。他又重申,並不認為目前對房利美和房貸美的援助方案是拯救行動,因
為股票持有人仍然擁有該兩家公司。

  布殊較早前曾呼籲包括通用汽車和福特汽車等車廠進行自救,其政府雖曾為研
究新燃料科技提供財務協助,但數額遠較業界所要求的為低。

  此外,美國國會亦在通過新稅項和其他協助汽車製造商更新廠房及投資新科技
等獎勵措施上行動緩慢,顯示美國政壇對介入救市並不熱衷。

  通用行政總裁瓦格納曾表示,該公司需要自行採取行動度過難關,但亦與其他
車廠的同業一起表示,歡迎政府在廣泛事務上提供協助。而布殊則說政府應扮演一
個求變的中間人角色,為企業創造有利環境,讓他們能繼續經營。至於對通用等企
業的財務援助,始終隻字不提。

文章編號: 200807173910066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3 放眼國際 2008-07-17


中國車廠無意入股


  美國政府不肯採取行動拯救陷困的通用汽車,有市場人士則轉向中國,希望中
國汽車製造商入股包括通用和福特等車廠,把它們從困境中解救出來。不過,中國
車廠似乎並無此意。

  乍看起來,入股美國汽車製造商或收購其資產,對中國同業來說非常吸引,因
為後者極渴望能進軍北美這個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此外,通用和福特等車廠面對
的問題日益增多,其股價不斷下滑,亦令入股或收購變得更加便宜。不過,當通用
較早前透露有意出售四驅車品牌「悍馬」、以及福特表示要重新考慮其擁有的富豪
車廠時,中國的汽車製造商卻反應冷淡,其中奇瑞汽車的發言人表示,車廠管理層
從沒有就「悍馬」和「富豪」的出售進行討論。

  另一家因收購了英國品牌GM而廣受注目的中國車廠南京汽車,亦被視為會入股
或收購美國車廠。不過,最近收購了南京汽車的上海汽車工業總公司表示,無意增
加更多外國品牌。該公司目前已是通用和福士汽車在中國的合作夥伴,目前正忙於
為自己的品牌和合資經營品牌生產汽車,意味暫時不會考慮進軍美國。

  分析表示,中國汽車工業管理層認為,現在入股美國製造商的利潤微薄,並非
入市好時機。此外,中國大多數汽車製造商已與國際夥伴合作,正在生產外國品牌
汽車,因此入股通用並不會對中國製汽車銷售到美國帶來任何幫助,進一步降低中
國車廠對美國同業的興趣。

文章編號: 200807173910067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2008年7月16日 星期三

加拿大推節能客機未獲垂青

信報財經新聞
P18 放眼國際 2008-07-15


加拿大推節能客機未獲垂青


  加拿大飛機製造商龐巴迪(Bombardier)宣布推出C系列客機,藉採用新型引
擎及較輕的複合材料,達到減少燃料消耗量20%的目標。由於目前國際油價高企,
各航空公司均為節省燃料開支大傷腦筋,市場因此曾預期該款低耗燃料客機將大受
歡迎,並將挑戰世界兩大飛機製造巨擘波音和空中巴士。不過,新客機的初步銷售
情況未如理想,至今仍未接獲任何具體訂單。

  燃油價格飆升,令各航空公司深受打擊。國際航空運輸協會表示,油價每上漲
1美元,全球航空業的燃料成本就會增加16億美元,在此情況下,全球至今已有逾
二十家航空公司被迫停飛,其他公司亦須緊縮開支,其中一項措施就是取消或延後
飛機訂單。分析估計,波音和空中巴士兩家飛機製造商目前高達5300億美元的庫存
訂單中,可能有20%至30%被取消或延後。


可供搭載百五乘客

  但正是在波音和空中巴士擔憂訂單萎縮之際,龐巴迪卻在前天英國法恩伯勒航
空展舉行前夕宣布,將會建造C系列客機。該款雙引擎客機有兩個型號,較小的一
款有一百個座位,而較大的一款則可搭載一百四十九名乘客,供飛行諸如邁阿密至
紐約的中距離航線。客機採用由Pratt & Whitney研製的新引擎,據報飛行時將更
寧靜,並可節省12%的燃料,加上機身及機翼採用較輕的複合材料,令燃油消耗量
進一步下降,較其他同類客機節省20%燃料。龐巴迪高層表示,新客機將為一百至
一百五十座位商用客機帶來革命性改變。

  分析亦曾預期,由於新客機的節能特性,因此會極其暢銷,並在航空展內接獲
大量訂單。客機每架售價為4670萬美元,預計在2013年正式投入服務。


僅一客戶訂意向書

  不過,龐巴迪 C系列客機的初步銷情並不理想。截至目前為止,該飛機製造商
只有德國漢莎航空(Lufthansa)一個客戶,不單這樣,漢莎與龐巴迪僅簽訂了一
份「意向書」,表示承諾購買三十架新款客機,另外若能達成正式採購協議,則會
多買三十架。分析指出,龐巴迪C系列客機的投資金額高達32億美元,該公司原擬
在與三至四家航空公司簽訂合約,獲得至少八十至一百架C系列客機的正式訂單後
才開始生產。但現在該公司連一架客機的訂單還未有,就要匆忙推出,估計日後必
須艱苦經營,始能取得收支平衡。


研究計劃一度暫緩

  事實上,新客機的推出並非一帆風順。它的研製計劃始自2004年,當時的燃油
價格每加侖只需60美仙,但其後不斷上漲,各航空公司因此要求客機有更佳的節能
表現,令研製計劃在2006年5月被暫緩執行,直至去年經重新設計後才再次啟動。

  另一方面,需要更新老舊機隊的美國西北航空公司(Northwest Airlines),
曾看中新客機的省油優點,去年一度準備簽訂購買新機合約,但到4月由於該航空
公司決定與達美航空(Delta Airlines)合併,於是放棄了購買計劃。龐巴迪主席
斯科特承認,美國各航空公司目前正面對削減航班、增加票價和服務收費等情況,
相信還要刻服更多問題,之後才會下訂單購買新客機。


銷售前景充滿信心

  雖然如此,斯科特對新客機的銷售前景仍然充滿信心。他表示,各航空公司目
前只是因為受到財政問題的困擾,才未能進行採購,但當他們有能力購買時,就會
簽署訂單,因此這只是時間問題。

  此外,分析亦認為,漢莎參與採用新客機,對龐巴迪有極大幫助,因為可以更
容易吸引其他客戶,而目前最有可能購買新客機的航空公司,包括中國南方航空、
上海航空、卡塔爾航空(Qater Airways)等。

文章編號: 200807153910064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8 放眼國際 2008-07-15


國際項目多地建造


  C系列新客機雖然由加拿大龐巴迪公司設計,但其建造實際上卻是個國際項
目,由多個國家共同投資,並在不同地方進行生產和裝配。

  斯科特表示,新客機的建造計劃獲得多國政府參與,其中加拿大聯邦政府共投
資3.5億美元,魁北克省政府投資1.18億美元,北愛爾蘭及英國政府亦提供了約3億
美元,而龐巴迪的資金只佔32億美元總投資額的三分之一。

  生產和裝配亦分散在多地進行,其機翼的設計和建造地點在北愛爾蘭的貝爾法
斯特,為此,龐巴迪會在當地投資超過5億英鎊,估計可創造八百個就業機會。另
一方面,新客機的機身和駕駛艙則在加拿大魁北克的聖洛朗建造,其中機身由中國
航空工業第一集團負責,並向客機計劃投資了4億美元。

  最後總裝配工程則在蒙特利爾市郊的米拉貝勒進行,此舉初步會為加拿大創造
一千個就業機會,而到了生產高峰期更會製造三千五百個職位。美國密蘇里州肯薩
斯城曾與米拉貝勒競爭,希望成為總裝配廠的選址,但在魁北克省長表示其政府會
為投資金額進行調整後,龐巴迪終於決定將總裝配工序留在加拿大。

  加拿大聯邦政府和魁北克省政府對新客機計劃的投資,將以免息貸款的形式進
行,並會從每架出售的客機分享紅利。魁北克省長因此表示,這是一個雙贏的方案。

文章編號: 200807153910065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8 放眼國際 2008-07-15


挑戰波音空中巴士


  龐巴迪雖是世界第三大民用飛機製造商,但一向生產小型客機,至今建造最大
型的客機型號是CRJ-900,載客量只有八十八人。而今次宣布建造的C系列客機,將
是該公司歷來最大型的一種,並會挑戰世界兩大飛機製造巨擘波音和空中巴士,與
較小型號的波音737和空中巴士A320進行競爭,以及取代將被替換的老舊客機MD-80
等。此外,新客機亦要與巴西飛機製造商Embraer可載客九十八至一百一十四人的
ERJ 190型號競爭。

  斯科特表示,在未來二十年內,全球對一百至一百五十座位客機的需求,將達
六千三百架之多,但這個市場一直被波音和空中巴士忽略,而龐巴迪的計劃,就是
爭取佔有這個飛機生產市場的一半,之後再與兩飛機製造巨擘爭奪大型客機的市場。

  目前的大型客機主要由兩大製造商控制,載客一百至一百五十人的客機市場相
對來說規模較小,但斯科特表示,新客機由於耗油量低、廢氣排放少、寧靜,將有
利於搶佔新市場,而且可較現有大型客機節省更多營運成本。

  面對挑戰,波音公司發言人表示不以為然,並說各航空公司正尋求增加客機的
座位數量,中小型客機的市場需求不大。該發言人表示,波音暫時未能肯定日後是
否必須追求這個市場。

文章編號: 200807153910066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3 放眼國際 2008-07-10

2008年7月11日 星期五

美最大演員工會失勞資談判籌碼

信報財經新聞
P15 放眼國際 2008-07-10

美最大演員工會失勞資談判籌碼


  美國第二大演員組織成員前天進行投票表決,通過了較早前該組織與荷里活主
要製片商達成的合同新協議。此舉對全美第一大演員工會與資方的談判產生極大影
響,令其爭取更好薪酬福利的機會變得更微。該兩個工會組織過去曾在同一戰線上
並肩作戰,與製片公司談判,為演員爭取利益,但今次卻因無法取得一致意見,結
果造成內閧。

  美國電視與廣播藝術家聯合會簡稱Aftra,是全美第二大的演員工會組織,擁
有包括演員、歌星、電視節目主持人和新聞記者等七萬名成員。該組織前天晚上宣
布,成員已於當天投票通過了有關黃金時段電視節目的新合同,內容包括電視節目
在互聯網重播時,演員可以分享更大利潤分紅收益,以及製片商為其他新媒體製作
娛樂節目時,必須僱用工會成員等。該份新合同為期三年,生效期追溯回7月1日開
始,獲工會內62.4%的成員投票支持。


無法協調互相批評

  Aftra在荷里活影視圈內的地位一向比較邊緣,但今次與製片商達成協議,卻
對美國演員工會(SAG)構成重大影響。SAG是荷里活第一大演員工會,擁有從事電
視及電影和其他媒體表演的十二萬名會員,其中四萬四千名會員同時屬於Aftra。
以往兩個組織多能取得協調,一起為屬下會員向製片商施壓爭取權益,但今次兩個
組織卻無法取得一致意見。SAG認為,Aftra的立場過於偏向大牌演員,明顯對普通
演員的利益照顧不足。但Aftra卻自認為演員爭取權益方面已做得足夠。


呼籲抵制未能奏效

  今年4月,兩大工會組織經過一番商討後無法達成共識,Aftra於是決定單方面
與製片商談判,並於5月底與代表製片商的美國影視製片人聯盟(AMPTP)簽訂初步
合同。該組織還列舉了許多撇開SAG的原因,包括SAG試圖改變兩大組織投票比例等
等。分家導致兩大組織的公開爭執,SAG更曾舉行集會抗議Aftra的做法。而在
Aftra投票前夕,SAG領導層又公開要求同屬兩會的四萬四千名會員,抵制Aftra與
製片人聯盟達成的協議,呼籲他們投反對票。但最終的結果顯示,SAG的杯葛呼籲
沒有奏效。


再難爭取有利協議

  SAG與製片人聯盟的舊合同已於上月30日到期,在合同到期前六小時,製片人
聯盟向SAG作出了最終提議,內容與Afrat的新合同是一致的,之後 SAG一直在評估
這份建議書,至今沒有回應。雙方計劃在今天重啟談判,屆時SAG將對建議書作出
答覆。

  分析表示,Aftra通過與製片人聯盟的新合同,加上編劇協會和導演協會在經
過一百天的編劇工潮後相繼與製作人聯盟簽訂了合同, SAG就很難再與資方達成對
自己有利的協議,因為該組織已成為荷里活唯一一個沒有合約在手的主要工會組
織,意味它手上已沒有具實力的談判籌碼。此外,在今年2月才告結束的編劇工潮
令荷里活蒙受重大打擊,經濟損失估計超過20億美元,亦令許多工作人員感到害
怕,不希望痛苦歷史重演,Aftra成員投票通過新合同,正反映這種思想,因此令
SAG面對極大的妥協壓力。


沉默應對避免兩敗

  業內人士指出,演員工會與製片人聯盟的分歧目前陷入膠着狀態,一方面,工
會目前還沒有罷工的計劃,另方面,製片人聯盟也沒有向SAG下最後通牒。這是因
為即使工會要發動罷工,也須經全體會員中的75%或以上投票通過,由於有關程序
需要一段時間進行,故此最早也要等到下月1日才能付諸行動。此外,若工會決定
拒絕建議書,荷里活製片商有可能宣布談判陷入僵局,從而合法強制執行建議書條
款,製片商甚至可以宣布進入停工狀態,終止演員的工作。不過,無論罷工或停
工,兩種結果對荷里活影視業的影響均非常巨大,只會造成兩敗俱傷的局面,因此
雙方都不敢貿然行動,希望通過協商和平解決分歧。

文章編號: 200807103910060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3 放眼國際 2008-07-10


影星表態加劇分裂


  美國演員工會SAG因與美國電視與廣播藝術家聯合會Aftra無法達成共識,令後
者在5月「擅自」與製片商達成初步協議,令本屬同一陣線的雙方爆發內部分歧。
其後一些荷里活著名影星的出面表態,更加劇了兩大陣營的分裂。

  SAG領導人公開表示對Aftra與製片商達成初步協議的不滿後,包括積尼高遜在
內等五十多名影星隨即聯名刊登廣告,勸說Aftra的成員反對該協議。他們在廣告
中表示,工會成員不能就此罷休,因為此事關乎每名演員的職業生涯,並指出
Aftra所簽訂的新合同不能解決問題。不過,Aftra方面也找來重量級演員聲援,其
中湯漢斯雖然也是SAG會員,但他認為新協議非常完善,並表示繼續僵持對勞資雙
方均有弊無利,呼籲會員投票支持。

  除了主張「抵制」和「支持」新合同的兩派演員外,荷里活仍有以佐治古尼為
代表的「調停派」。在談及兩大工會的不同立場時,佐治古尼表示雙方都沒有錯,
SAG認為如果現在不亮出底牌,未來製片公司將更不會考慮演員的權益,而Aftra則
認為罷工會損害其會員的利益。但他表示,各方人士必須認清,此次鬥爭的最主要
目的,並非幫助像他這樣片酬超過2000萬美元的大牌演員,而是那些以一幕戲為計
薪單位拿工資的低收入演員,一旦開始罷工,他們可承受不起打擊。因此,佐治古
尼呼籲兩大工會盡快結束紛爭,否則會對荷里活的影視業造成嚴重損害。他又表
示,兩大工會的成員互鬥,無疑是一種帶有毀滅性的做法,並批評積尼高遜和湯漢
斯的針鋒相對,只會增加談判的複雜性,他們的介入將令本已混亂的局面變得更加
不可收拾。

文章編號: 200807103910061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3 放眼國際 2008-07-10


罷工或令中國得益


  美國演員工會SAG無法與製片商達成協議,令荷里活自本月初起進入半癱瘓狀
態,但有分析認為,此舉或可令中國電影業「乘虛而入」,從中得益。

  SAG與製片人聯盟的合同在上月底期滿,為了避免風險,多數製片公司都選擇
停工觀望,不敢貿然啟動高成本的影視製作計劃。不過,賺錢是製片公司不變的目
標,面對可能出現的工潮,各大製片均會積極應對,為未來的發展作未雨綢繆。有
分析表示,不少荷里活電影公司看準中國的龐大市場,可能選擇到中國來「掘
金」,成為他們又一生財之道。

  在這之前,荷里活多家大公司已曾嘗試,以「荷里活投資」加「東方題材」,
再加「中國演員」模式,尋求新的發展道路,並取得一定的成功經驗,比如近期上
映的《功夫之王》,就是其中一個例子。現在荷里活一旦出現罷工,這些製片公司完
全可以把片場的一部分遷移到中國進行拍攝,還可以用更少的成本拍攝同等場面的
大片,追求更大的利潤。

  對於中國影業來說,雖然此舉或會搶去本土電影資源,但仍會帶來正面作用,
就是可以為中國的電影從業員提供更多的工作和學習機會,而中國影星亦可「乘虛
而入」,加入這些影片的攝製,參與更多的國際合作演出,提升自己的演技和知名度。

文章編號: 200807103910062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2008年7月10日 星期四

退休基金投資商品謀利捱批

信報財經新聞
P14 放眼國際 2008-07-09


退休基金投資商品謀利捱批


  國際油價飆升,對美國民生構成嚴重打擊,但退休基金卻從中獲得豐厚回報。
事緣他們改變昔日的穩健投資策略,不再只是購買股票或債券,而是改為投資石油
等商品期貨,以避開通脹風險。但此舉被責人為地提高商品價格,助長投機,為美
國消費者和經濟增長帶來不利影響,並有可能釀成經濟泡沫,造成更大社會問題。

  隨着近年美元走軟,油價飆升,通脹加劇,美國許多大型投資機構紛紛購入商
品期貨合約,作為一種防範工具。這些投資機構包括退休基金、投資銀行、私人對
沖基金等。加州公務員退休基金是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基金,去年初首次投資11億美
元於石油及其他商品期貨,自此該基金獲得68%的回報。


金額激增成最大戶

  另一基金費爾法克斯縣的退休基金亦因購入商品期貨,而在過去十二個月獲得
61%的盈利。受到豐厚收益的激勵,其他退休基金亦爭相購入商品期貨,例如石
油、貴金屬、玉米、鈾及其他重要商品。

  分析表示,包括退休基金在內的投資者,自2003年以來大幅增加對商品期貨的
投資,金額從原來的130億美元激增至2600億美元。

  以往期貨市場的主要參與者是農民、航空公司、拖拉機公司等,因為他們需要
買賣這些商品實物以供經營業務,但現在金融投資者已取代了他們的位置,成為市
場的主要參與者。分析表示,雖然未知其投資規模,但相信退休基金已成為金融投
資者中的最大戶。


擴大組合爭取回報

  過去數十年來,投資商品期貨一直是退休基金的禁忌,因為市場波動大,風險
高,大多數退休基金經理因此傾向投資股票及債券。不過,投資商品可以非常吸
引,因為只有極少限制,又可以用借貸進行買賣,雖然風險高,但若一切順利,可
以帶來極高回報。尤其是在2001年美國股票出現崩潰後,退休基金經理察覺到有需
要擴大投資組合,令投資項目更多元化,爭取比股票有更高回報的投資工具。

  過去五年,標準普爾五百指數漲幅約9%,但同期跟蹤原油期貨等大宗商品價格
的標準普爾GSCI指數漲幅則達到19%,兩者回報高下立見。


指望長升長有

  與此同時,新的金融產品把交易簡化,容許基金購買商品指數,運作方式有如
由華爾街大行營運的互惠基金,於是更吸引到退休基金入市。

  大學捐贈基金、對沖基金及大銀行等其他投資者亦有投資商品期貨,但他們的
投資策略與退休基金存在差別。前者會以交易技巧,就商品價格的起落進行買賣賺
錢,但大多數退休基金則打賭石油及其他商品價格持續上升,希望在長線賺取最大
利潤。部分國會議員擔憂,此舉會令商品價格因期貨合約增加而被人為推高,影響
市場正常運作。


人為抬價影響油市

  美國一家投資諮詢機構表示,截至今年3月底,美國投資機構投入能源類商品
的資金為1390億美元,主要投資原油,並估計其中超過一半資金來自退休基金。

  批評者指出,退休基金在商品市場大量投資,人為地抬高商品價格,當涉及原
油市場時,就意味油價上漲,進而推動食品價格上升。評論認為,只要能減少期貨
市場的過度投機行為,就可以把油價降到大約每桶65美元水平,不到現在原油期貨
價格的一半。


泡沫爆破損失巨大

  此外,商品價格急速飆升,亦引起部分退休基金經理擔憂,市場會出現泡沫,
一旦價格大跌,退休基金或會蒙受巨大損失,造成更大的社會問題。

  美國退休基金曾有在股市損手的前科,在2002年受科網股爆破和「九一一」恐
怖襲擊的雙重打擊,資產下跌70億美元,市值蒸發8%,損失非常慘重。基於這個原
因,弗吉尼亞州的退休基金已決定從商品市場撤離。

文章編號: 200807093910059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4 放眼國際 2008-07-09


削減派息股民受損


  美國退休基金改變投資策略,放棄股票及債券,部分原因是這些投資工具表現
欠佳。受到信貸危機及經濟放緩打擊,美國許多企業都削減派息,其中又以金融機
構的削減幅度最大。但派息一向被視為最可信賴的收益來源,現在也要削減,退休
基金難免要為自己的投資另謀出路。

  據統計,截至目前為止,今年二十隻標準普爾五百指數的金融股中,就有十七
隻削減派息。

  分析表示,削減派息通常是各機構最後行使的一着,因為此舉不單損及持股
人,同時亦向市場發出訊息,表示公司出現現金流的問題。

  分析指出,派息是公司根據固定的基礎,向持股人提供穩定的收入,同時亦是
許多基金的投資組合中重要的一環,因此削減派息對投資者是極大打擊,因為許多
人視之為最安全的收益來源,能為投資者,尤其是退休人士提供穩固的收入。當汽
油、食品、商品等價格上漲之際,人們更需股票派息來應付開支。

  與此同時,有公司代表表示,當公司營運出現虧損時,再要求他們派息是毫無
意義的。持股人現在能做的非常有限,他們只能等待市道好轉,公司出現盈利,然
後收取派息,或是把股票出售,把資金投向其他項目。退休基金的做法,似乎就是
按後一個方向進行。


 

文章編號: 200807093910060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4 放眼國際 2008-07-09


政界關注尋求限制


  退休基金參與商品期貨投資,除了招致金融界批評外,亦引政界關注。有「金
融大鱷」之稱的投資者索羅斯、各航空公司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紛向美國國會施
壓,要求遏抑投機行為。美國民主黨議員希望,下月底前就相關限制措施舉行表決。

  眾議院議員斯圖帕克6月23日在一個聽證會上表示,原油期貨市場的過度投機
行為,對美國汽油價格產生了破壞性影響,對整體經濟不利。他和一些議員提出十
多項商品交易限制建議,包括加強對退休基金、投資銀行和其他機構投資者的監管。

  參議員利伯曼亦曾提出動議,禁止退休基金和其他大型投資機構參與商品交
易。不過,在公共和私人退休基金表示強烈反對後,利伯曼放棄了有關提議。

  亦有部分官員認為,商品價格飆升,不應怪罪於投資者。美國財長保爾森表
示,商品市場需要這些投資者參與,才能令其擴大交易,並讓商品更易流通。

  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主席亦說,原油等商品價格飆升,原因是求過於供,與退
休基金等投資者無關。

文章編號: 200807093910061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2008年7月8日 星期二

高油價損製造業 削弱亞洲競爭力

信報財經新聞
P12 放眼國際 2008-07-07


高油價損製造業 削弱亞洲競爭力


  國際油價近期不斷飆升,對全球製造業構成打擊,工廠生產在多年來首次出現
收縮。此外,能源價格上漲,增加運輸成本,亦使亞洲新興國家的製造業競爭力受
損,經濟發展蒙上陰影。由於運輸成本壓力過大,部分製造商開始從發展中國家撤
離,回流到諸如美國等工業發達國,甚至有分析認為,美國可能因此再次成為「世
界工廠」。

  上周公布的調查顯示,全球工廠生產目前均受到原料成本上漲的困擾,其中尤
以能源價格急升的影響最為嚴重。反映工廠生產情況的摩根大通全球採購經理指
數,從5月的50.4下降至6月的49.5,是五年來首次出現收縮,其中歐羅區的採購經
理指數在6月跌至49.2,是三年來首次收縮。同月中國的指數跌至接近三年低位,
報52.0;英國的指數下降則創下自2001年12月以來的最大跌幅。分析認為,上周末
油價徘徊於每桶145美元以上高位,並上試146美元的歷史新高,勢將進一步打擊工
廠生產。


能源成本發展基礎

  除製造業受影響外,能源價格飆升,亦令運輸成本增加,進而令亞洲的經濟蒙
上陰影。昔日油價和運輸成本仍維持低廉時,全球商品和服務很容易可以在一個地
點生產,然後賣到全球,這是中國和其他出口型亞洲經濟的發展關鍵基礎。不過,
石油價格一旦衝破140美元大關,情況隨即出現變化,整個亞洲經濟模式都受到壓力。


高效獨立生產模式

  分析指出,以往亞洲趁油價及運輸成本低廉時,發展出一種效率高而且獨立的
製造業生產模式,就是把商品的原料從數千公里外運回本土,首先在諸如越南等低
工資地區開始製造,然後拿到中國的高科技工廠進行技術層次和附加價值較高的加
工工序,完工後再裝運出口,賣給歐洲和美國的消費者。這樣的生產模式需要應用
龐大的運輸能源,當油價大幅飆升,商品成本會隨之大漲,競爭力亦大受影響。


運輸費用激增一倍

  分析估計,當油價上升至每桶150美元時,一個十二米的貨櫃箱從上海運到美
國東岸,成本將近1萬美元,較2005年上升一倍。但同樣大小的貨櫃箱若從墨西哥
運送到美國東岸,成本只需4000美元,遠較前者便宜一半以上。基於這個原因,將
商品先在其他地方製造,然後運到中國加工再出售到海外的出口比例,去年劇減
44%至50%。


中國成主要受害者

  以往這種全球化的生產模式,是以中國為中心,當情況出現變化時,中國會成
為主要受害者,供應中國並且受益於中國的其他亞洲地區亦將受損,但也會有贏
家。墨西哥、加拿大、東歐國家、甚至美國和西歐的製造業,會因此變得較有競爭
力,其中鋼鐵業的例子最為明顯。美國鋼鐵生產商由於比較接近原料來源,能大量
節省運輸成本,他們的競爭力因而得到加強,並在近期得到復甦。相反,中國的鋼
鐵公司必須從巴西或澳洲進口鐵礦,來回運輸費用令成本大幅增加,競爭力亦因此
被嚴重削弱。


企業回流趨勢顯現

  美國傳媒報道,一些美國企業正陸續把生產從中國和亞洲其他地方遷回北美,
隱約顯示製造業和就業機會的回流趨勢。例如取暖設備製造商DESA,最近就把大部
分生產線從中國移回到美國肯塔基州。該公司高層表示,運費從今年1月至今,已
經上漲了15%,而且未見回落迹象,在此情況下不得不作出果斷決定,將生產線撤
回美國。事實上,許多消費者和企業在一年前仍認為油價上漲只屬暫時性質,因此
一直沒有採取行動。但目前的狀況已令他們重新考慮發展計劃,從亞洲撤走生產的
個案亦將與日俱增。

文章編號: 200807073910014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2 放眼國際 2008-07-07


美有望成世界工廠


  美國商務部上周三發表報告顯示,該國5月份工廠訂單僅比4月份增加了0.6%,
升幅還不及4月份和3月份的一半,是2月份工廠訂單減少0.4%以來最低的水平,反
映美國製造業仍受經濟疲弱拖累,表現未如理想。不過,有分析認為,短期的經濟
衰退,並未削弱美國製造業擁有的多項優勢。相反,近期經濟環境的變化,有望帶
動美國製造業的復興,甚至令美國成為「世界工廠」。

  分析指出,傳統的製造業大多屬於勞動力密集型。中國人口多,經濟發展水平
低,勞動力既充足又便宜,因此能在目前獲得「世界工廠」之稱。美國經濟發展水
平高,製造業工人薪金動輒是中國中高層管理人員的數倍,當然難以在此事上和中
國競爭。不過,製造業須要考慮的成本,並非只有人力一項,還有許多其他因素會
對競爭力構成影響。例如美國內陸有廣大的地區,地價、樓價比中國沿海大城市還
便宜,而且這些地方基建設施良好,政府清廉高效,當中國沿海地區的勞動力價格
上漲後,美國這些地區的優勢便顯現出來。

  此外,製造業的生產技術水平愈高,對人力的依賴就愈低,美國在這方面一直
比中國有優勢。環境保護方面,美國企業在環保技術上愈來愈發達,毋須犧牲環境
來與中國製造業比拚,長遠的經濟效益較高。而更重要的是,美國仍然擁有巨大科
技優勢,令產品有更高的利潤,中國類似的先進技術卻很少,無法與之競爭。

  分析表示,美國目前的經濟衰退,有可能壓低生活費用,令美元貶值,最終使
美國產品變得更便宜,將為製造業帶來正面影響。到美國走出今次衰退時,建基於
高技術和高資源的製造業有望獲得復興,美國也會成為高科技產品的世界工廠。

文章編號: 200807073910015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2 放眼國際 2008-07-07


國際協商解決難題


  油價高企雖然會為工業發達國家的製造業帶來復興機會,但商品價格上升,不
單止令新興國家及其廠商頭痛,對諸如美國等工業國家及其貨幣決策者也構成難
題,因為新興國家出口的商品價格低廉,能抑制工業國的整體通脹,對改善民生有
莫大幫助。因此如何解決高油價難題,已成為國際社會共同關注的熱門話題。本周
在日本北海道召開的八國集團首腦會議上,各國也將就此問題進行探討和協商。

  為解決高油價的挑戰,近年能源消費國開始從國內和國際兩方面着手。在國內
層面上,包括中國、印度在內的一些亞洲能源消費國不僅實施了節能措施,而且都
對國內的油價進行調整,減少補貼,抑制國內石油消費需求。在國際層面上,能源
消費國開始進行國際協商,通過對話共同商討解決問題的出路。雖然這些會議並沒
有取得實質成果,但在能源消費國之間,以及能源消費國和出口國之間,總算促進
了通過協商而不是衝突來解決能源安全難題的做法。

  此外,為了本身的長遠利益,石油出口國亦須解決高油價構成的挑戰,因為油
價長期居高不下,將令開發石油替代燃料具有經濟價值和必要性。

文章編號: 200807073910016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2008年7月5日 星期六

馬莎陷困 英零售業形勢嚴峻

信報財經新聞
P16 放眼國際 2008-07-04


馬莎陷困 英零售業形勢嚴峻


  英國老牌零售集團馬莎周三發出盈利警告,並表示最新一季銷售營業額下跌,
震撼整個英國零售界,因為馬莎被視為英國消費狀況的指標,馬莎出現問題,意味
英國經濟形勢嚴峻,信貸危機的影響開始「入肉」,普羅大眾的生活也受影響。不
過,不少分析員指出,馬莎本身也有問題,特別是其高檔食品路線在經濟處於衰退
邊緣下,不堪一擊。

  馬莎集團行政總裁羅斯接受英國《約克郡郵報》訪問時,講述一個親身經歷:他
在一個周末到住所附近一家街頭小店購買一點東西時,問店主如何應付近日經濟放
緩,那店主竟說:「非常順利!我們看到一些之前從未見過的顧客。」

購物模式變 廉價最重要

  這反映出,樓市等經濟環節放緩,加上能源和食物價格上升,英國人可作其他
消費的開支減少,因而平日購買食物及日用品時,「便宜」成為大前提,購物前要
多看看價錢牌才作決定。羅斯形容,全英國的購買模式出現改變,汽油價格高漲,
令人們減少駕駛,意味更經常光顧街邊小店,而且沒有駕車代表每次購物的量也不
能太多。

  馬莎的銷售數字和盈警周三一出,英國零售股全面急挫,馬莎跌了24.5%,昨
天再跌。高盛昨天把馬莎股票的評級由購入下調至中性,並指出由於消費狀況明顯
惡化,加上馬莎的服裝及食物銷售都出現結構性難題,因此把馬莎2009年財政年度
稅前盈利預測下調34%,至5.77億英鎊(89.2億港元), 2010年的盈利預測更下調
47%。

  若果仔細分析馬莎各類業務,分析員普遍認為,服裝情況問題不大,最大問題
是高檔食品業務,這類別的同店銷售額在截至6月28日的十三周按年下跌 4.5%,而
且這是在食品出現高通脹下的數字,這在英國主流食物零售店間聞所未聞。


高質食品業務尤受打擊

  偏偏食品近年成為原本以售賣衣服為主的馬莎的業務核心。食品銷售額在1996
年仍只是服裝部門的近七成,但十年後已較服裝高出約5%。這是因為羅斯近幾年全
力拓展食品業務,並以中產為目標,這策略在之前經濟好景的一、兩年也曾奏效,
令馬莎上一財政年度全年盈利重返10億英鎊(154.6億港元)大關。

  高質食品現在亦成為馬莎的死穴。羅斯堅持不會開拓廉價食品市場,並說早前
的「10英鎊晚餐」活動(即以154.6港元便購得足夠二人份量、有前菜、主菜、甜
品和酒的晚餐)十分成功,將繼續此策略,而不會在食品業務上採取買二送一的手法。

  不過,《旗幟晚報》的羅絲發表評論指出,馬莎食品主打奢侈和方便,即食物高
質素,且在家中很易便煮出有如餐廳般水準的晚餐。但羅絲認為馬莎的食品真的太
貴,例如已塗了特色牛油的羊肉盛惠每公斤23.99英鎊(370.9港元),倒不如分別
購買主菜和配料,然後自己在家烹調更化算。羅絲寫道,英國人過奢侈生活的日子
已成過去,他們不會再為求質素而付出溢價。

  連鎖超市集團Asda零售總監克拉克指出,顧客多買了碎肉和馬鈴薯,尤其在月
底發薪前一周明顯改買較便宜的貨品。《衞報》記者普拉特里的評論質疑,所有超市
集團都表示旗下商店出現顧客轉購較廉價貨品的情況,顯示馬莎急須減價,而非推
出創新的銷售策略或新貨品種類。


中低檔對手謀搶生意

  馬莎顯示英國零售業面對困境,但其對手不一定如羅斯所言,跟隨馬莎調低盈
利預測。Shore Capital分析員舍利認為,馬莎、Sainsbury等以高消費顧客為目標
的公司可能較受影響,但Tesco、Morrison等食品走中檔路線的商店則未必一定受
打擊,因為他們可能會流失部分顧客給折扣店的同時,一些原本光顧馬莎的人士可
能會改為光顧他們。Tesco股價經周三拋售後,昨天已顯著反彈。

  馬莎今次這場硬仗較九十年代初衰退更難打,因為現今面對的競爭激烈得多,
多間超市集團準備好搶奪馬莎的生意。事實上,英國上月底已開始出現超市減價
戰,雖然分析員相信,各超市不會減價至令盈利率下降一個百分點,但這對馬莎有
一定影響,而馬莎提供的食品種類遠較超市少,令顧客更易離棄馬莎的食品部門。

文章編號: 200807043910028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6 放眼國際 2008-07-04


為省開支轉往超市


  「一雞死,一雞鳴」,經濟困境打擊馬莎,但另一邊廂,廉價店趁英國消費者
希望購買便宜貨品而擴充營業,其中來自德國的過江龍Aldi近日引起英國業界注意。

  Aldi早在1990年便開始進軍英國,但真正對「地頭蟲」構成威脅則是近年的
事,Aldi透過改善貨品種類和統一在英分店的設計,吸納大量顧客。

  目前在英國分店不足四百間的Aldi希望,未來五年有一千五百間分店,亦即每
周便要開設一間新分店。

  英國超市集團顧客人流亦絡繹不絕,跟馬莎店內人客稀疏有天壤之別。
Tesco、Sainsbury等的店員都說,出售貨品的速度最近快得他們經常來不及替貨架
補充貨品。

  一些超市客人原本是馬莎「忠實支持者」。他們雖然仍說,對馬莎的貨品有百
分之百信心,但在燃油等其他開支增加下,他們也受超市的買一送一、半價優惠等
吸引,無奈離棄馬莎。

  最應令馬莎擔心的,似乎是他們的品牌威力在年輕一輩已有下降。分析員指
出,馬莎在三十歲以上英國人心目中仍有一定地位,他們十分忠實,不會隨便大幅
減少在馬莎購物,因此經濟困境不會輕易打垮馬莎。

  然而,馬莎在年輕人心目中,似乎已成了過時的同義詞。有二十多歲的青年
說,馬莎在他們的年齡層已不再時尚,年輕人只覺得馬莎昂貴。

文章編號: 200807043910029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6 放眼國際 2008-07-04


股東不滿CEO身兼兩職


  公司業績差,馬莎單在周三股價大跌,已令公司市值一天內蒸發10億英鎊
(154.6億港元),足顯投資者對行政總裁羅斯失去信心。其實,羅斯較早時因兼
任公司執行主席,已引起不少股東不滿,馬莎下周的AGM必定有一番激烈討論。

  馬莎在3月委任羅斯同時出任執行主席,但有批評認為,這違反了倫敦上市公
司的慣例和標準,違反了企業管治應有的做法。馬莎和羅斯作出多項讓步,例如同
意羅斯每年連任一次,而非法例規定的公司每三年才需再選一次主席,但不滿的股
東仍不為所動。

  為地方政府退休金和一些機構投資者提供意見的顧問公司PIRC上月底便表明,
建議股東對羅斯的委任投反對票,因為一人身兼行政總裁和主席意味權力過度集
中,對董事局的平衡、有效辯論公司政策和評估業務不利。集團其中一個大股東
Legal & General亦表示,羅斯身兼兩職可能對公司有害,外界估計他們可能有跟
進行動。

文章編號: 200807043910030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2008年7月4日 星期五

分布過密自相殘殺星巴克關閉六百美國分店

信報財經新聞
P17 放眼國際 2008-07-03


分布過密自相殘殺星巴克關閉六百美國分店


  星巴克在美國高速增長的年代終於畫上句號。該公司前天宣布,將在明年關閉
美國六百間營運狀況欠佳的分店,裁減全職和兼職員工約一萬二千名。有關決定雖
是其美國擴張計劃一次最嚴重的倒退,但卻受到投資者的歡迎,因為此舉有助解決
其發展過速、分店過於密集、因而造成自我爭客的局面。受此消費刺激,星巴克的
股價亦應聲上揚。

  過去數年,星巴克在美國各地增開大量分店,目的是在推動銷售的同時,亦為
那些顧客過多的店舖分擔客流。但分析指出,星巴克在美國境內過度發展,尤其在
紐約曼哈頓這類大都會區,一個街區內經常見到有數家星巴克同時出現,令其成為
美國一大標誌,並引起了許多有關星巴克無處不在的笑話。

  此外,該咖啡連鎖店受到加州和佛羅里達州的房地產市道熱潮帶動,也在區內
極速發展。星巴克就是在這種鋪天蓋地的擴張下,在全美各地共開設了約一萬一千
家分店。


經營遇挫利潤下滑

  但隨着美國經濟增長放緩,加上麥當勞等大型飲食連鎖企業也開始加入競爭,
令星巴克的經營開始遭受打擊,公司股價在過去兩年下跌了超過50%,去年的全年
利潤更自2000年以來首次出現下滑。

  在此情況下,公司創辦人舒爾茨終在今年1月重新執掌星巴克業務,不久後就
提出關閉一百家分店的目標,而在前天的聲明中又增加了五百家。

  星巴克表示,這五百家分店加上年初已宣布關閉的另外一百家分店,將在明年
3月前關閉,並因此裁減多達一萬二千名全職和兼職員工,約佔該咖啡連鎖店員工
總數的7%。

  星巴克沒有具體披露哪些分店將被關閉,但說這些分店遍及美國主要市場,其
中約70%是在2006年初之後開業的。這段時期開業的新店中,超過50%以招待坐在汽
車內的駕駛人士為主,但隨着汽油價格急升,美國人盡量減少駕車外出,令新店的
業務大受打擊。該公司表示,將被關閉的分店要麼不賺錢,要麼不能在未來提供可
接受的投資回報。


高速擴張威脅業務

  分析曾批評,星巴克的高速擴張,對其成功的業務構成威脅,也導致現有分店
的質量出現下滑。但該公司一直拒絕承認過度擴張會產生問題,直至前天其高層才
表示,由於分店過於密集,每家在既有分店附近開設的新店,會搶走原有分店25%
至30%的收入,從而證實分析師批評星巴克分店過於密集,正引起「自相殘殺」的
問題。分店被關閉後,部分員工會被安排到附近的星巴克工作,而關閉分店所造成
的相關損失,估計將在3.28億至3.48億美元之間。


有助達成原來目標

  不過,星巴克高層表示,今次關閉分店和裁員行動將可提高該公司的美國地區
獲利,有助達成先前預計目標,使2009至2011年連續三個財政年度將獲得盈利。此
外,星巴克仍計劃在下一財政年度開設新店,只是把原來的二百五十家新店的數
目,下調至不會超過二百家。該公司表示,相信開設新店仍有獲得高回報的機會。


市場認同股價飆升

  市場對於星巴克這項行動普遍持肯定態度。分析師表示,星巴克管理層決定把
今年視作投資錯誤的一年,力圖大加整頓,把目標放在明年之後的獲利,可見公司
並沒有採取鴕鳥政策、對問題假裝視而不見。一些評級公司因此把星巴克的股票列
為「優於大市」級別。

  受到這一消息刺激,星巴克前天股價一度飆升7.2%,最高曾報每股16.74美
元。截至3月底止,星巴克在全球開設了一萬六千二百多家分店,該公司在美國直
接經營其中七千二百五十多家,在海外亦直接經營一千八百六十多家,其餘的七千
多家則是由星巴克授權的夥伴以其品牌營運。

文章編號: 200807033910119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7 放眼國際 2008-07-03


策略犯錯 無助營運


  星巴克近年在美國急速擴張,於同一區內開設大量分店,原意是要為那些顧客
過多的分店分擔客流。但有評論指出,星巴克這個策略犯下大錯,因為分店數目愈
多,店內環境愈舒適清靜,只會增加一些不消費的人士前來,對該咖啡連鎖店沒有
好處。

  評論表示,星巴克採取自助式消費服務策略,讓一些沒有購買任何該咖啡店產
品的人士亦能進入。有評論員曾連續多天進行測試,首先坐在店內沙發數小時,閱
讀由店方免費提供的當天報章及撰寫文章,期間不買咖啡飲用,店員雖然看見,卻
未作出任何干涉。評論員之後又自攜食物到星巴克內進食,仍然不作任何光顧,結
果同樣未受驅趕。最後評論員在吃完自攜食物之後,因感口渴向店員要求免費清
水,竟仍獲得招待。

  評論認為,星巴克的經營策略出現漏洞,讓不消費的人士亦可享受店舖內的各
項設施,因此開設更多的分店,只會更加便利這等人士,對公司的銷售並無幫助,
反會造成沉重經濟負擔,不利經營。評論因此表示,星巴克若不改變這個經營手
法,其盈利前景便不可能獲得改善。

文章編號: 200807033910120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7 放眼國際 2008-07-03


不斷調整市場策略


  星巴克在美國的經營受挫,因此近期已不斷進行調整,希望能改善業績。該公
司在上月中宣布,計劃擴大歐洲市場,授權英國的餐飲夥伴商三年內在英、法、德
三國的機場、火車站開設總計一百五十家分店,成為該公司歷來最大規模的海外授
權行動,藉擴展海外營運來平衡美國業務低潮。星巴克的創辦人兼總裁舒爾茨表
示,該公司過去將營運焦點與資源放在美國市場,行動不夠積極,上述三國是他們
開拓成長契機的開端。舒爾茨最近亦曾到波蘭、捷克和土耳其訪問,他認為東歐還
有進一步拓展新店的潛力。

  星巴克目前的海外分店遍及四十三個國家,英、法、德三地合計約有八百家。
雖然海外分店供應的咖啡選擇多和美國相同,但星巴克在標準化供應以外,亦會加
入當地化的產品,例如雅典分店會特別出售希臘咖啡。另一方面,星巴克海外顧客
消費習慣與美國不大相同,店內消費比率高達80%,外賣僅佔20%,恰恰與美國星巴
克80%外賣,20%在店內消費相反,反映星巴克店內氣氛營造良好,成功抓住外國顧
客的心。

  此外,曾被譽為音樂CD救星的星巴克音樂銷售業務,由於目前已經大不如前,
因此有消息說星巴克將從下月起放棄在店內進行音樂CD銷售和iTune禮品卡銷售業
務。星巴克在其營運報告中表示,今財政年度的核心目標不再是各種附加業務,而
是銷售4美元一杯的咖啡。

文章編號: 200807033910121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2008年7月2日 星期三

信用卡收緊信貸 雙重打擊消費者

信報財經新聞
P09 放眼國際 2008-07-01


信用卡收緊信貸 雙重打擊消費者


  美國經濟放緩,信用卡公司為防壞賬增加,於是收緊持卡者的信用額。此舉除
打擊持卡者簽賬能力外,亦令其信用評分被降。由於信用評分與貸款利率掛鈎,評
分愈低利率便愈高,最終推高持卡者的息口負擔,令他們受到雙重打擊。美國朝野
為此對信用卡公司的不滿日益增加,國會內不少意見表示,應加速立法規管信用卡
業,以保護消費者權益。

  當美國經濟仍然壯旺,房地產市場尚未崩潰時,美國消費者在有需要之際可透
過住宅資產信貸獲得資金,繳付諸如房屋維修和翻新、旅行度假或外出購物的開
支。但隨着樓市下滑,金融機構亦大幅降低消費者的住宅資產信貸上限,據美林的
統計顯示,今年首季美國證券和房屋總市值因樓價下跌而喪失了1.2萬億美元,在
此情況下,消費者透過住宅資產信貸能借到的款項亦只有2050億美元,較去年同期
急跌近60%。


尋求自保規避風險

  沒有了住宅資產信貸這個重要貸款來源,美國消費者日益依賴信用卡作為支付
貸款的方式,據美林表示,近數月美國消費者的循環信貸,其中包括信用卡的使用
率較一年前急升了8%,這是七年來最高的增幅,同時亦遠高於2004至06年的2%至3%
經濟增長率。這個情況引起了信貸公司的擔憂,因為樓價下挫、商品價格飆升、就
業市場前景欠佳,令他們預期會有愈來愈多消費者不能如期償還貸款月費,因此紛
紛進行自我保護,設法規避可能面對的風險。


防持卡者過度消費

  分析表示,信用卡公司為規避風險而最常用的其中一個方法是,降低持卡者的
信用額,意即減少他們以信用卡簽賬的數額上限。有專家表示,這個做法並不一定
是壞消息,因為他們相信此舉有助防止持卡者過度消費,純粹從經濟角度看,這是
對持卡者的最佳風險管理方法。

  不過,許多持卡者並不知道自己的信用額被削,直至想以信用卡申請貸款購物
被拒時,才知道自己的簽賬能力下降,他們的消費力亦受到直接的打擊。


額度改變影響評分

  令持卡者受到進一步打擊的是,在他們的信用額被降後,信用評分(credit
score)亦受到影響。舉例說,一名持卡者原來的信用額為1萬美元,而他的信用卡
欠款餘額是4000美元,信用卡公司因擔心他的還款能力,於是將其信用額一下子降
至5000美元,在此情況下,這名持卡者的信用卡使用率亦從原來的40%急升至80%,
發卡公司再以此計算他的信用評分,即使用率愈低,評分愈高,相反,使用率愈
高,評分就愈低。在此情況下,該持卡者雖然什麼也沒做,但信用卡使用率卻被大
幅提升,其信用評分亦因此被降。

  分析指出,信用卡持卡者的信用評分被降後,他再以信用卡簽賬及進行貸款
時,就會被迫繳付更高的利率。例如一名持卡者以信用卡貸款2.5萬美元,計劃分
三十六個月還款。若他的信用評分介乎720至850,那麼他的貸款利率會被定為6.4
厘,每月因此需要還款765美元。但若他的信用評分降至690至 719,那麼他的貸款
利率會被調升至7.3厘,每月還款額亦被提升至776美元。若信用評分被進一步降至
500至589,貸款利率會被加至15厘,每月還款就增至866美元。

  按美國貨幣審計局(the Comptroller of the Currency)規定,信用卡發卡
公司在改變任何條款前,例如降低信用額等,必須在事前十五天通知持卡者,但他
們毋須解釋有關改變將會對信用評分的影響。

  分析指出,此舉令消費者自行承擔了解新利率變化的責任,因此他們再借貸時
必須注意應繳的利率,否則受害的將是自己。

文章編號: 200807013910054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09 放眼國際 2008-07-01


手續費損零售業


  除了貸款利率外,美國消費者在使用信用卡消費時,其實還繳付了許多無形的
費用,例如他們到油站入油,若以信用卡結賬,發卡公司會向汽油零售商收取被稱
為「交換費用」(interchange fees)的手續費,美國消費者每年為此繳付的金額
就高達500億美元。一名店東就表示,這個收費實際上是「隱藏稅」(hidden
tax),讓信用卡公司從能源危機中直接壓榨金錢。

  「交換費用」最先由Visa和MasterCard訂定及收取,並獲得夥伴銀行的大力支
持。雖然是一項定額收費,但隨着商品價格的上升,有關費用的實際數額亦跟隨上
漲,並最終令零售商的利潤受損,其中以便利店所受打擊最為沉重,因為這些商店
都是經營成本高,但利潤卻極低。

  美國全國便利店協會表示,在2007年,信用卡公司從便利店收取了76億美元的
手續費,比便利店業同年賺到的34億美元盈利還要多近一倍。今年的情況預計將更
嚴重,信用卡公司要向每加侖汽油收取10美仙的手續費,但油站售油的利潤每加侖
只是11美仙。

  為此,美國一些油站已宣布只收現金,不接受車主以信用卡繳付油費,另有店
東計劃後天趁獨立日前夕,在加州舉行示威,抗議信用卡公司手續收費過高。而兩
家最大的發卡公司Visa和MasterCard亦受壓要削減收費。Visa上周已表示,會自本
月18日起對「交換費用」進行結構性修改,駕車人士以信用卡繳付油費,無論數額
多少,每次交易的手續費上限會定在95美仙,並在10月對所有的信貸處理進行全面
的修改。

文章編號: 200807013910055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09 放眼國際 2008-07-01


議員呼籲立法規管


  信用卡公司的許多經營手法,已引起美國各界的關注和不滿。有評論指出,美
國聯邦儲備局近期一再減息以刺激經濟,但信用卡公司卻反其道而行,以各種名義
提升持卡者的貸款利率,就連那些準時償還貸款月費的人士亦未能幸免,直接打擊
民眾的消費意欲。

  面對這個情況,聯儲局近期作出罕有行動,高調批評信用卡公司的經營手法,
指其對消費者不公平,部分甚至有欺騙的成分,並作出建議,要加強對信用卡業的
規管。不過,美國部分國會議員指出,聯儲局的行動過慢,待他們制訂監管規則
後,對大多數消費者來說可能已太遲,幫助亦可能太小,例如聯儲局曾提出要改革
按揭規則,但說了一年,有關提議至今還未能落實。

  此外,這些國會議員指出,聯儲局雖然可以制訂改革規則,但同時亦可取消規
則。因此他們呼籲,應由國會表決法案,對消費者進行保護,並強調目前已有廣泛
的民意基礎,國會內無論共和或民主兩黨,或社會上的眾多消費者組織,均大力支
持立法嚴格規管信用卡公司,相信有關法案一經提出,很快便能獲得通過。

文章編號: 200807013910056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