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2 放眼國際 2008-07-07
高油價損製造業 削弱亞洲競爭力
國際油價近期不斷飆升,對全球製造業構成打擊,工廠生產在多年來首次出現
收縮。此外,能源價格上漲,增加運輸成本,亦使亞洲新興國家的製造業競爭力受
損,經濟發展蒙上陰影。由於運輸成本壓力過大,部分製造商開始從發展中國家撤
離,回流到諸如美國等工業發達國,甚至有分析認為,美國可能因此再次成為「世
界工廠」。
上周公布的調查顯示,全球工廠生產目前均受到原料成本上漲的困擾,其中尤
以能源價格急升的影響最為嚴重。反映工廠生產情況的摩根大通全球採購經理指
數,從5月的50.4下降至6月的49.5,是五年來首次出現收縮,其中歐羅區的採購經
理指數在6月跌至49.2,是三年來首次收縮。同月中國的指數跌至接近三年低位,
報52.0;英國的指數下降則創下自2001年12月以來的最大跌幅。分析認為,上周末
油價徘徊於每桶145美元以上高位,並上試146美元的歷史新高,勢將進一步打擊工
廠生產。
能源成本發展基礎
除製造業受影響外,能源價格飆升,亦令運輸成本增加,進而令亞洲的經濟蒙
上陰影。昔日油價和運輸成本仍維持低廉時,全球商品和服務很容易可以在一個地
點生產,然後賣到全球,這是中國和其他出口型亞洲經濟的發展關鍵基礎。不過,
石油價格一旦衝破140美元大關,情況隨即出現變化,整個亞洲經濟模式都受到壓力。
高效獨立生產模式
分析指出,以往亞洲趁油價及運輸成本低廉時,發展出一種效率高而且獨立的
製造業生產模式,就是把商品的原料從數千公里外運回本土,首先在諸如越南等低
工資地區開始製造,然後拿到中國的高科技工廠進行技術層次和附加價值較高的加
工工序,完工後再裝運出口,賣給歐洲和美國的消費者。這樣的生產模式需要應用
龐大的運輸能源,當油價大幅飆升,商品成本會隨之大漲,競爭力亦大受影響。
運輸費用激增一倍
分析估計,當油價上升至每桶150美元時,一個十二米的貨櫃箱從上海運到美
國東岸,成本將近1萬美元,較2005年上升一倍。但同樣大小的貨櫃箱若從墨西哥
運送到美國東岸,成本只需4000美元,遠較前者便宜一半以上。基於這個原因,將
商品先在其他地方製造,然後運到中國加工再出售到海外的出口比例,去年劇減
44%至50%。
中國成主要受害者
以往這種全球化的生產模式,是以中國為中心,當情況出現變化時,中國會成
為主要受害者,供應中國並且受益於中國的其他亞洲地區亦將受損,但也會有贏
家。墨西哥、加拿大、東歐國家、甚至美國和西歐的製造業,會因此變得較有競爭
力,其中鋼鐵業的例子最為明顯。美國鋼鐵生產商由於比較接近原料來源,能大量
節省運輸成本,他們的競爭力因而得到加強,並在近期得到復甦。相反,中國的鋼
鐵公司必須從巴西或澳洲進口鐵礦,來回運輸費用令成本大幅增加,競爭力亦因此
被嚴重削弱。
企業回流趨勢顯現
美國傳媒報道,一些美國企業正陸續把生產從中國和亞洲其他地方遷回北美,
隱約顯示製造業和就業機會的回流趨勢。例如取暖設備製造商DESA,最近就把大部
分生產線從中國移回到美國肯塔基州。該公司高層表示,運費從今年1月至今,已
經上漲了15%,而且未見回落迹象,在此情況下不得不作出果斷決定,將生產線撤
回美國。事實上,許多消費者和企業在一年前仍認為油價上漲只屬暫時性質,因此
一直沒有採取行動。但目前的狀況已令他們重新考慮發展計劃,從亞洲撤走生產的
個案亦將與日俱增。
文章編號: 200807073910014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2 放眼國際 2008-07-07
美有望成世界工廠
美國商務部上周三發表報告顯示,該國5月份工廠訂單僅比4月份增加了0.6%,
升幅還不及4月份和3月份的一半,是2月份工廠訂單減少0.4%以來最低的水平,反
映美國製造業仍受經濟疲弱拖累,表現未如理想。不過,有分析認為,短期的經濟
衰退,並未削弱美國製造業擁有的多項優勢。相反,近期經濟環境的變化,有望帶
動美國製造業的復興,甚至令美國成為「世界工廠」。
分析指出,傳統的製造業大多屬於勞動力密集型。中國人口多,經濟發展水平
低,勞動力既充足又便宜,因此能在目前獲得「世界工廠」之稱。美國經濟發展水
平高,製造業工人薪金動輒是中國中高層管理人員的數倍,當然難以在此事上和中
國競爭。不過,製造業須要考慮的成本,並非只有人力一項,還有許多其他因素會
對競爭力構成影響。例如美國內陸有廣大的地區,地價、樓價比中國沿海大城市還
便宜,而且這些地方基建設施良好,政府清廉高效,當中國沿海地區的勞動力價格
上漲後,美國這些地區的優勢便顯現出來。
此外,製造業的生產技術水平愈高,對人力的依賴就愈低,美國在這方面一直
比中國有優勢。環境保護方面,美國企業在環保技術上愈來愈發達,毋須犧牲環境
來與中國製造業比拚,長遠的經濟效益較高。而更重要的是,美國仍然擁有巨大科
技優勢,令產品有更高的利潤,中國類似的先進技術卻很少,無法與之競爭。
分析表示,美國目前的經濟衰退,有可能壓低生活費用,令美元貶值,最終使
美國產品變得更便宜,將為製造業帶來正面影響。到美國走出今次衰退時,建基於
高技術和高資源的製造業有望獲得復興,美國也會成為高科技產品的世界工廠。
文章編號: 200807073910015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2 放眼國際 2008-07-07
國際協商解決難題
油價高企雖然會為工業發達國家的製造業帶來復興機會,但商品價格上升,不
單止令新興國家及其廠商頭痛,對諸如美國等工業國家及其貨幣決策者也構成難
題,因為新興國家出口的商品價格低廉,能抑制工業國的整體通脹,對改善民生有
莫大幫助。因此如何解決高油價難題,已成為國際社會共同關注的熱門話題。本周
在日本北海道召開的八國集團首腦會議上,各國也將就此問題進行探討和協商。
為解決高油價的挑戰,近年能源消費國開始從國內和國際兩方面着手。在國內
層面上,包括中國、印度在內的一些亞洲能源消費國不僅實施了節能措施,而且都
對國內的油價進行調整,減少補貼,抑制國內石油消費需求。在國際層面上,能源
消費國開始進行國際協商,通過對話共同商討解決問題的出路。雖然這些會議並沒
有取得實質成果,但在能源消費國之間,以及能源消費國和出口國之間,總算促進
了通過協商而不是衝突來解決能源安全難題的做法。
此外,為了本身的長遠利益,石油出口國亦須解決高油價構成的挑戰,因為油
價長期居高不下,將令開發石油替代燃料具有經濟價值和必要性。
文章編號: 200807073910016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