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8 放眼國際 2009-05-15
700艘萬噸輪雲集星洲靜待亞洲復甦
金融危機令國際貿易大幅下挫,船運業亦受到牽連,大批貨船在無貨可運的情
況下被迫停航,在世界各港口拋錨停泊,其中在新加坡港外更聚集了超過七百艘萬
噸級貨輪,壯觀情景為歷來罕見。分析指出,大型貨輪高度集中在新加坡外海,是
因為業界一至看好亞洲復甦前景,於是在此靜候商機。但過多貨船擠在一起,卻要
面對相撞的潛在危險。
國際船運業陷入衰退,成因源自全球貿易的大幅萎縮。據最新統計數據顯示,
與去年同期相比,中國在4月份的出口總值急降了22.6%;菲律賓在3月份的出口總
值亦下滑了30.9%;而美國今年3月的出口則減少了2.4%。船運業內人士指出,雖然
美國股市出現反彈,失業人數增速亦開始放緩,但令人擔憂的是,並無跡象顯示貿
易會迅速復甦,現在是零售商為下一季度下訂單的時刻,但與過去數年相比,訂單
的數量仍然非常疲弱。
密集程度歷來罕見
由於國際貿易量大減,貨船無貨可運,為免導致進一步虧損,各船運公司於是
將大批貨船停泊在世界各港口內,其中在直布羅陀海峽附近就泊了一百五十艘,在
荷蘭鹿特丹泊了三百艘,但在新加坡對開水域停泊的貨船數量,卻高達七百三十五
艘,全體貨輪的總排水量高達四千一百萬噸,佔全球貨輪的4%。船運顧問公司
Lloyd's RegisterFairplay的一名高級顧問表示,這麼多貨輪集中在同一水域的情
況極其罕見。
運量過剩投閒置散
造成這麼多貨輪被迫停航的原因,是因為在過去多年國際貿易高速增長,租船
費用亦隨之迅速上漲,一艘大型散裝貨輪的租金在去年夏季升更至每天30萬美元,
豐厚的利潤推動造船量大增,令全球貨輪船隊總噸位較1980年代初增加了接近一
倍。但現在國際貿易突然急挫,令大量貨輪投閒置散,貨輪策租金亦在去年 12月
跌至每天6000美元。由於船租已經降至難以平衡收支的水平,因此許多船公司都情
願把貨輪停泊在港口,不再出航。
在過去數星期,大型散裝貨船的租金出現反彈,每天升至2.5萬美元,於是部
分貨船已駛離新加坡。但船公司表示,這次復甦可能只是短暫現象,因為下月鐵礦
可能漲價,促使中國鋼鐵生產商趕快大量入貨以免遭受損失,令船運需求上升,但
搶購鐵礦潮過後又會復歸平靜。集裝箱船運亦出現微弱復甦,從中國運送一個四十
呎貨櫃到北歐的費用,由一年前的1400美元外加燃料費,降至今年初的150美元
後,現在又反彈至300美元,不過,這個收費仍低於成本。
看好前景率先脫困
分析指出,大量貨輪停泊在新加坡對開水域,是因為該處較少遭受風暴吹襲,
擁有優良的船隻維修團隊,以及由新加坡煉油廠提供的較廉宜燃料。在上一次船運
業衰退期間,較多的貨船停泊在挪威的峽灣或其他寒帶地區港口。不過,寒帶地區
嚴格的環保規則,迫使船運公司難以繼續停泊貨船,因此紛紛把貨船駛到新加坡附
近水域。業界表示,由於亞洲被各界看好會迅速擺脫經濟衰退,到時將有大量貨
運,因此吸引船公司將貨輪集中到新加坡外海,以便迅速作出反應。
不過,太多的貨輪擠在相同的水域,亦引起業界的擔憂。由於貨輪停泊的水
域,鄰近全球最繁忙海上通道之一的馬六甲海峽,因此發生貨船相撞的風險大增。
去年12月,一艘散裝貨船就曾因未及拐彎,與另一艘化學品貨輪相撞,幸好兩船均
沒有遭受嚴重損毀。過去兩星期又有十至十五艘貨輪違反國際規則停泊在海上航道
而被新加坡當局向貨輪註冊國家投訴。
文章編號: 200905153910059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8 放眼國際 2009-05-15
造船業訂單大減
金融危機重創國際船運,就連造船業亦受到波及,全球共有數以百計的貨船訂
單被取消。業內人士指出,現在唯有取消造船新訂單,才是根本解決船隻噸位過剩
的有效辦法。
據統計,自前年次按危機爆發以來,全球被取消的新船訂單約達四百艘,其中
二百五十艘屬散裝貨船,中國大陸佔了被取消訂單的一半,較前年全年的造船完工
量還多。到了今年第一季度,全球約60%的船舶訂單都沒能移交,而在今年3月,全
球新船成交量不及七十萬噸,同比下降95.16%,連續五個月未能突破一百萬噸。
新船成交不斷萎縮之餘,已承接的訂單亦面臨被船東撤單或延期的風險。據統
計,去年全球實際移交船隻的總噸位僅為二千三百四十萬噸,較預期的三千零四十
萬噸少了23%。
由於需求下降,船價亦出現大幅下滑。業內人士表示,原來售價達1億美元的
三十萬噸深水油輪,現在降價後可能只需6000萬美元便能成交,令不少船東縱使要
賠償違約訂金,也要取消已簽署的訂單,然後再購買新船,因為新船售價加上違約
賠償的金額,仍低於原有訂單的售價。但即便船隻價格大幅下降,仍沒有太多造船
企業獲得新的訂單。
分析指出,要有效解決貨船噸位過剩問題,必須取消新訂單。數據顯示,單是
新貨櫃船,預計在未來三年便有超過一千一百艘投入市場,若經營困境再持續數
年,肯定沒有船公司能在這個數量龐大船隊數目下繼續營運。因此消費新訂單才是
根本解決噸位過剩的方法。
文章編號: 200905153910060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8 放眼國際 2009-05-15
亞洲有望率先復甦
對於亞洲能率先從經濟衰退中復甦,經濟專家普遍持樂觀態度。亞洲開發銀行
(ADB)代理首席經濟學家李鍾和在本月初表示,若亞洲國家堅持擴大內需,共同
推動區域內跨境貿易和投資,亞洲有望先於世界其他地區實現經濟復甦。此外,中
國、日本和南韓等亞洲國家均推出了財政刺激計劃,對推動國內需求有極大幫助,
若全球經濟形勢進一步惡化,亞洲還有降低利率的空間,而通過貨幣和財政政策也
能增加內需,因此亞洲可以比其他地區更早復甦。
李鍾和表示,在國際金融危機打擊下,亞洲經濟形勢雖然困難,但與其他地區
相比,亞洲經濟目前可能已接近觸底。今年亞洲發展中成員國的平均經濟增長,預
計將從去年的6.3%放緩至3.4%,明年增長將溫和上升至6%以上,但復甦的道路將會
很長,而且也很難達到2000年至2007年間7%至8%的增長水平。
他又說,由於出口貿易在很多亞洲國家和地區經濟增長中所佔比重較高,而在
今次國際金融危機中,國際貿易大幅萎縮對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經濟衝擊極大,因
此,亞洲各國和地區需盡速把擴大內需作為重點,逐步減少出口貿易在經濟增長中
所佔比重。此外,亞洲需要外滙儲備庫和亞洲債券市場等區域機制,以加強貿易、
投資和金融活動,所有這些機制都能增強本區域的需求。
而在本月初的ADB年會上,亞洲區域合作正取得兩大突破:首先,東盟十國與
中、日、韓(10+3)就今年底前啟動區域外滙儲備庫達成共識;其次, ADB規模最
大的增資計劃獲得批准,參與區域發展的能力大幅提高,兩大突破反映亞洲區域合
作正在加速。
文章編號: 20090515391006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