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3 放眼國際 2008-10-20
信貸緊絀美醫院業面臨重重困難
美國政府的救市方案尚未正式落實執行,華爾街金融海嘯的破壞力已擴散至美
國社會的每一角落,其中最令人擔憂的是,與當地民眾健康有密切關係的醫療系
統,亦受信貸緊絀影響,無法取得必需的貸款,許多醫院的運作陷入停頓,部分甚
至宣布破產。此外,經濟情況惡化令愈來愈多病人無法繳付費用,醫療保險公司則
收緊承擔費用準則,令醫院面對的困境加劇。
金融海嘯衝擊下,美國各行各業無一能夠幸免,就連治病救人的醫療系統,亦
要為取得愈來愈缺乏的信貸資金而苦苦掙扎。醫院業內人士指出,一如美國其他行
業,醫院的營運和發展計劃,都是要靠信貸來維持流動資金。雖然政府提出7000億
美元的救市方案,聯儲局又不斷向銀行提供流動資金,但現在華爾街人心惶惶,金
融機構就算取得現金,卻都傾向留作自保之用,仍然拒絕放貸。因此,美國各地醫
院均深受信貸緊絀牽連,面臨重重困難。
資金被截宣布破產
夏威夷的一個醫院系統Hawaii Medical Center,今年年初在信貸危機湧現前
收購了兩間醫院,並以醫療保險公司和醫院病人須繳付的應收賬項作抵押,從金融
機構Siemens Financial Services取得1200萬美元的循環信貸額。該醫院系統一直
運作良好,每月如期繳付金融機構約4萬美元的利息,本應相安無事。但到了8月
份,金融機構突然停止向院方繼續提供信貸。醫院系統在缺乏資金周轉下,被迫申
請破產保護,希望藉此爭取時間,找尋新的解決辦法。
只獲短期財務安排
另一個例子是費城的醫療網絡Albert Einstein Healthcare Network。該網絡
正要脫離另一醫院系統走向獨立,並須承擔醫院系統的部分債務,因此計劃推出非
牟利醫療團體經常採用的免稅債券集資9000萬美元。雖然該網絡有強勁的財政狀
況,其免稅債券的息率亦頗吸引,達6.02%之高,但直至9月下旬仍然無法完成集資
目標,結果在月底才急忙與一個財團達成協議,獲得一年的銀行信貸額。該醫療網
絡的財務總裁表示,能夠取得信貸實屬幸運,但他們只獲得短期的財務安排,目前
真正的挑戰是要趁這一年時間,找尋一個更長久的集資方案。
發展計劃暫停上馬
美國其他地方的醫療機構,則要面對削減發展計劃的難題。正在動工興建的醫
院工程,雖然絕大部分均可望繼續完工,但未動工的計劃卻要停止上馬。在明尼阿
波利斯,自去年6月便開始興建的醫院Maple Grove,由於全部資金均已到位,因此
工程將不會受到影響,但醫院所屬的醫療集團另兩個興建計劃卻要押後。在康涅狄
格州,由於預期該州的整體預算將短缺 3億美元,最終可能要大幅削減提供給聯邦
保健計劃的撥款,因此一家醫院亦決定把興建新急症室的計劃延遲一年半。
美國醫院業內人士表示,信貸危機令部分本已面對財務困難的醫院增加更大壓
力,因為愈來愈多的病人無法支付醫療保險覆蓋範圍以外的費用,亦有部分病人根
本沒有購買醫療保險,令醫院的「壞賬」問題日益嚴重。此外,信貸危機影響下,
美國人首先處理的債務,通常是住屋按揭和信用卡欠款,之後才想到繳付醫療費
用,令醫院收回應繳帳項的比率愈來愈低,危害醫院的財政狀況。
連鎖反應影響深遠
分析表示,醫院業務雖然不會因為經濟衰退而受影響,甚至可能更加繁忙,但
各醫院仍然害怕會受金融危機拖累,因此已採取措施削減預算。此舉將會引起連鎖
反應,對供應商、醫療器材製造商和建築商造成沉重打擊。此外,勞工市場亦會受
到牽連,因為醫院業一向是美國的主要僱主,每年均需招聘大批僱員,但現在也開
始減少聘用新員工,增加對美國經濟的不利影響。
文章編號: 200810203910049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3 放眼國際 2008-10-20
加州差額賬單糾紛不斷
美國經濟陷困,影響到醫院、醫療保險公司和病人之間的財務糾紛亦告增
加。其中加州政府為免病人受債務困擾,宣布禁止醫院向他們追收保險公司拒絕支
付的急症費用,結果引起醫院和醫護人員的抗議,令情況愈加複雜。
美國其中一種極普遍的醫療保險計劃名為HMOs,參與者每月只需支付250美元
的的保費,並在看病時繳交少量的掛號費,其餘費用便由保險公司全部承擔。不
過,該計劃的其中一個特點是,病人看病須到保險公司指定的地方,離開範圍就要
先徵求同意。加州出現醫療財務糾紛,是因為許多人突然發病時,沒有到保險公司
指定的醫院,而是前往就近的急症室求醫。
以往經濟未出現問題時,保險公司或肯通容,願意支付全額醫療費用。但金融
危機發生後,保險公司都收緊標準,只繳付最低限度的費用,其餘他們認為不須負
責的則堅決拒付,並指責院方藉機濫收費用。醫院方面則反駁說保險公司借故拒付
合理費用,但在屢次追討保險公司無效之下,於是轉向病人追收被稱為「差額賬
單」(balance billing)的費用。病人若不繳付,便向有關當局投訴備案,令病
人借貸信用受到影響,甚至連信用卡也不能使用。
社會輿論認為此舉有欠人道,於是施加壓力,而加州州政府亦於上周三執行新
法例,禁止醫院再向病人追收差額賬單。不過,新法例又引起醫院和醫護人員不
滿,認為受到不公平對待,於是提出訴訟,要求推翻有關法例,其中多宗案件將於
稍後聆訊。但無論最終裁決怎樣,醫院、保險公司和病人三方都要面對長期的困擾。
文章編號: 200810203910050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3 放眼國際 2008-10-20
天價醫療深陷危機
美國有着全球最發達的醫療保健體制,美國社會亦為醫療系統作出了巨大的
投入,按理說,當地的醫療費用應該下降,但現實情況卻剛好相反,美國人仍然要
為天價醫療費用傷透腦筋,住院一天動輒需費逾千美元,這還不包手術費、各種化
驗費和專業人員的服務費等開支。究其原因,分析認為可分四點: 首先,美國
人普遍要為無力支付醫療費用的窮人和大量非法移民分攤醫療費用。按美國法律規
定,任何人到急症室求診,醫院不能因病人沒有保險或身為非法移民便拒絕治療。
這個規定令美國的醫療負擔變得沉重,最後迫使政府承擔急症室無法收回的數以百
億計美元壞賬。
其次,美國醫療費用主要由保險公司承擔,醫療機構為吸引更多病人,一般提
供高質量但同時亦是最昂貴醫療服務,並進行許多不必要的檢查,沒有盡量少花錢
以獲得最大治療效果的激勵機制,無形中加重了醫療成本。
其三,醫療保險公司對於預防性醫療措施缺乏興趣,不願意為預防性治療繳付
費用,令一些原本可以預防的病症拖到後來變成大病,結果要付出高昂的治療費
用,也不符合少花錢多辦事的經濟原則。
最後,以製藥公司為首的醫藥產業由於研發投資巨大,所以在替藥物定價時要
考慮回收巨大研發成本,並且致力排擠要把藥價降低的政治力量,因此令藥費變得
高昂。
隨着美國經濟急速惡化,當地醫療費用高漲的危機亦將加劇,如何擺脫困局,
將是美國人的重要議題。
文章編號: 200810203910051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