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6日 星期四

主權基金冷對救市呼籲

信報財經新聞
P12 放眼國際 2008-10-15


主權基金冷對救市呼籲


  美國能否成功拯救金融系統,主要關鍵是從速獲得所需資金。去年底和今年
初,各大主權財富基金曾收購多間華爾街大行的股份,因此美國指望這些主權基金
能購買規模高達7000億美元的國債,以此為救助方案提供資金。但經過較早前在美
國投資遭受重大損失後,中東國家近日亦開始將解決自身問題列為當務之急,令主
權基金對注資美國變得加倍審慎。

  主權財富基金(sovereign wealth fund)也可稱作主權基金,是一個政府使
用特定財政來源,例如稅收與預算分配、外滙儲備盈餘或天然資源收入以成立的基
金,由政府管理及支配投資和營運方式,其用途大多數傾向長期性的國外投資,因
此能夠對抗非經濟因素,並可忍受短期金融波動。


坐擁5萬億美元

  全球目前有約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立主權基金,其中最大的主權基金是阿聯
酋的阿布扎比投資局(ADIA),規模超過8000億美元。新加坡、中國、科威特等國
的主權基金規模亦極龐大。據聯合國上月估計,主權基金所掌控的資金總額約達5
萬億美元。基於這個原因,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兼副行長林毅夫上周六參加國際
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年會時,就敦促主權基金加入全球拯救金融海嘯的行列。
他表示,主權基金擁有大量資金,而目前全球正陷入金融危機,大家需要聯手對抗。

  不過,對於美國急需資金的情況,坐擁巨額政府投資的主權基金,普遍持觀望
態度,未有積極配合行動,也沒有追加對美國金融機構的持股量。分析表示,這些
投資巨擘未肯出手相助的原因有二,首先是較早前在美國的投資遭遇到重大損失,
其次是中東國家亦開始感受到金融海嘯的衝擊,該地區的主權基金亦把解決自身問
題列為當前急務,因此對注資救市反應冷淡,亦引起美國評論的高度關注。

  隨着金融危機在去年出現及日益惡化,全球信貸市場亦逐步變得緊絀。但各大
主權基金在截至去年底和今年初,仍為金融市場積極注入資金,先後出手收購花旗
集團、美林公司、摩根士丹利、瑞士銀行以及其他華爾街重要機構的大筆股份。


遭受重大損失

  但其後上述公司的股價急挫,令主權基金的投資遭受重大損失。例如阿布扎比
投資局去年11月投資花旗集團75億美元,當時花旗股價每股30.7美元,但至上月中
跌至約15美元,損失高達35億美元。另一中東主權基金科威特投資局今年1月亦分
別注資花旗和美林共50億美元,結果損失三分之二。中國的主權基金中國投資公司
去年12月亦買下摩根士丹利56億美元的股票,到上月中也虧損了近30億美元。自今
年3月份貝爾斯登倒閉後,主權基金對華爾街的集資行動審慎了許多,其後只有巴
克萊集團從卡塔爾、中國和新加坡的主權基金籌集到逾35億美元,而對雷曼瀕臨破
產一事,各基金基本上再沒有參與救援。

  美國國會通過7000億美元救市方案後,解決資金籌集問題成為首要事項。但就
在此時,中東地區又傳出各國政府積極處理自身金融問題的消息,令美國輿論憂心
如焚。卡塔爾政府前天表示,將向該國銀行注資,金額最高可達獲資助銀行市值的
20%,估計注資計劃總金額高達60億美元以上。


埋首自身財務

  美國分析認為,卡塔爾此舉發出了清晰信號,就是波斯灣地區主權基金正把投
資重心轉向本土,以解決自身問題為要務,而這一事態發展,有可能令資金匱乏的
西方政府和企業,在短期內更加難從中東的主權基金獲得新的救命錢。

  此外,原油價格近期急速回落,全球經濟可能受金融海嘯拖累而陷入衰退,令
中東地區的石油出口遭受打擊,亦迫使中東地區的主權基金改變策略,一方面減少
注資西方企業外,另一方面增加現金的持有,令國際流動資金將會更加匱乏,美國
金融系統回復正常的速度變得更慢。

文章編號: 200810153910056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2 放眼國際 2008-10-15


昔日戒心難再堅持


  主權財富基金雖然擁有龐大的資金,但美國一直對主權基金注資美國企業表現
得戒心重重。這是因為部分國會議員認為,絕大多數的主權基金來自發展中國家,
其政治結構並非民主體制,收購美國資產可能另有政治意圖,而這些主權基金的營
運結構亦不夠完善,擔心不能實現規範化的市場運作。此外,主權基金的經濟行為
被美國國會議員認定可能較為短期,對於美國的市場和就業可能造成波動,種種顧
慮令美國的保護主義抬頭,傾向於對主權基金設置嚴格的監管規定。

  不過,坐擁大量現金的公司和國家,愈來愈將美國的法律、規定和態度視為不
必要的負擔。隨着消費活動在美國和歐洲以外地區日益活躍,以及其他金融中心蓬
勃發展,全球資本投放到華爾街或美國實體經濟的意願和需求變得愈來愈小。

  面對這個情況,美國國會議員不得不學習適應外資入股美國企業或收購美國資
產。分析指出,美國人一向儲蓄水平不高,政府背負龐大財政赤字,但1980年代在
外國投資者持續提供資金的情況下,美國經濟仍能取得增長,過去幾年亦是這樣,
因此現在美國也需要外國資金繼續「輸血」。但稍為與1980年代不同的是,美國議
員目前圍繞主權基金的討論已轉變調子,並作出了一定程度的妥協。他們在去年仍
然擔心這些主權基金通過對美投資獲得政治影響力,但現在擔心的則是主權基金不
肯繼續注資美國。

文章編號: 200810153910057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2 放眼國際 2008-10-15


制訂協議釋疑慮


  雖然全球資本匱乏情況日益嚴重,已令各國顧不上擔心主權財富基金的潛在動
機,但他們仍希望能堵塞任何本土的民族主義反對聲音。另一方面,主權基金從產
生以來一直主要是一個證券投資者,近年其實力不斷增強,投資方向愈來愈向戰略
投資和跨國併購轉移,並希望能通過簽訂協議,表明基金的營運,純粹是出於商業
目的,藉以消除外界對主權基金的操作可能帶有政治意圖的擔憂。

  受到這兩方面的動力驅使,上月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協調和支持
下,代表全球二十六家主要基金的主權財富基金國際工作組,就「公認的原則和行
為」(GAPP)在智利首都聖地亞哥舉行的會議上達成初步協議。協議文件稱作「聖
地亞哥原則」,旨在指導主權基金恰當的投資行為,及在管理結構方面的安排。文
件將於近日向IMF和其最高決策機構金融委員會提交報告,並正式公布。據介紹,
協議的用意是監督主權基金採取與其投資策略相一致的投資行為,並在包括問責制
和透明度在內的主權基金管理結構方面提出建議。這是一個自律性而非強制性文件。

  此外,為避免發達國家針對主權基金的保護主義增長,以及對主權基金投資的
限制,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也將制定相關規範,約束東道國關於主權基金
投資的策略,保障國際資本流動的暢通。有關官員指出,OECD所制定規範與IMF文
件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關係,將共同對主權基金完善自身、贏得信賴和進入更廣闊的
市場領域奠定基礎。

文章編號: 200810153910058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
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
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