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4日 星期五

美醫療改革威脅製藥業盈利前景

信報財經新聞
P16 放眼國際 2009-07-24
標示關鍵字

美醫療改革威脅製藥業盈利前景


  世界三大藥廠前天宣布業績均較預期為佳,反映全球經濟衰退,對製藥業的影響甚為輕微,各藥廠亦紛紛提高全年的盈利預測。但分析指出,藥廠目前不宜過份樂觀,反而需要關注美國醫療的改革,因許多提議中的措施對藥廠頗為不利,有可能大幅削弱製藥業的盈利前景。

  全球主要藥廠近日相繼報捷,其中美國藥廠輝瑞(Pfizer)、Eli Lilly and
Co前天公布今年次季業績,均較華爾街的預期為高;總部設在英國的葛蘭素史克(GlaxoSmithKline)同天公布季度業績,更有高達11%的盈利增長。而在本周初,另一主要藥廠默克(Merch
& Co)亦公布了理想業績,顯示全球經濟衰退,對藥業的影響甚微,各藥廠均相應提高了全年盈利增長,其中Lilly將原來預期每股盈利4至4.25美元調高至4.2至4.3美元,輝瑞從1.85至1.95美元調高至1.9至2美元,另一藥廠羅氏(Roche)更預期盈利將提高10%。


多管齊下降低開支

  不過,有分析認為各大藥廠現在高呼勝利可能為時尚早,因為美國推行醫療改革,削減醫藥成本是重心之一,此舉將對藥業產生重大影響,並可能大幅削弱藥廠的盈利。數據顯示,截至2005年,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醫療開支佔其國民經濟產值(GDP)約9%,但美國卻一枝獨秀,醫療開支佔其GDP15%。分析估計,若這個趨勢持續,美國醫療佔GDP比重在不久的將來可能升至三分一,屆時將造成嚴重的政府赤字,更多人沒有醫療保險。美國的醫療開支雖是全球最高,但美國人卻並不比其他國家更健康長壽,為此,美國進行醫療保險改革,成為政府首要任務之一。

  在此情況下,美國總統奧巴馬計劃採取多項措施,既支持向富人徵稅為醫療改革結帳,又要求醫院作出1550億美元的貢獻,為四千多萬沒有醫療保險美國人的提供部分醫療費用。對於製藥業,白宮與參議院財務委員會在上月底亦與行業組織達成協議,促使藥廠同意在十年內承擔800億美元的醫療改革費用,其中360億美元用於替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Part
D藥物計劃的原廠藥(name-brand
drug)提供50%折扣,其餘則是用於節省成本方案,當中包括150億美元為聯邦醫療補助(Medicaid)藥物提供的高額回扣。

  雖然製藥業已與當局達成有關協議,但奧巴馬在前晚的演說中表示,他們仍可從製藥業取得1000億美元的捐助,但他並未交代增加藥廠貢獻的具體方案。此外,美國仍有議員認為不足。其中眾議院能源與貿易委員會主席韋克斯曼的意見最為強烈。他要求製藥業在未來十年放棄根據2006年政策改變而獲得的額外630億美元收入。當年的政策改變,令數百萬低收入長者不再享有Medicaid的津貼,並需為相同的藥物自行繳付較高的費用。韋克斯曼指製藥業從該次政策改變中獲得了意外之財。


遺忘措施漸惹關注

  此外,韋克斯曼又尋求在新藥可享有的專利權上對藥廠採取更強硬的立場。上周參議院以十六票對七票的表決結果,批准藥廠研製的生物科技新藥有十二年的市場壟斷權。這類新藥以治療癌症為主,是藥物市場上最昂貴及發展得最快的藥物,奧巴馬希望將其市場壟斷時間縮短至七年,而韋克斯曼則提出更短的建議,要求只准藥廠享有五年的壟斷權,之後就要向市場開放,讓其他藥廠製成非專利藥(generic
drug),令藥物價格大幅下降。若縮短市場壟斷權的建議獲得通過,對藥廠的影響將非常巨大。

  分析指出,製藥業在美國醫療改革計劃中雖然遭受到巨大壓力,但總算避開了部分他們最害怕的措施,例如在美國國會提議的所有措施中,並未包括容許美國人從加拿大購入較便宜的藥物,亦沒有要求終結製藥業廣告宣傳的稅務優惠。有評論認為,這些廣告宣傳推動了昂貴藥物的不必要使用。此外,國會議程中也沒有談及給予聯邦政府新的權力,以便與製藥業談判藥物價格,此舉讓藥廠有較大的自由度,將藥物價格定得較高。不過,這些被遺忘的措施已引起輿論的廣泛關注,催足當局從速立法,因此政府有可能在稍後的醫療改革計劃中提出相關措施,到時製藥業將要面對更大的壓力,盈利亦會受到進一步影響。

文章編號: 200907243910078 標示關鍵字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6 放眼國際 2009-07-24
標示關鍵字

巨額投資遊說國會


  美國醫療改革涉及製藥業的巨大利益,因此其行業組織及各大藥廠在遊說國會上均不遺餘力,投入大量資源以爭取議員通過有利該行業的措施,以及阻止提出不利行業的方案。

  據非牟利組織「政治回應中心」(Center for Responsive
Politics)周二公布數據顯示,製藥廠過去十年在遊說國會上共投入接近10億美元的資金,比任何其他行業更多,並在政治競選上捐贈了超過1億美元,其中對民主黨的獻金增加得最為明顯。

  統計數據又顯示,醫療及保健行業自年初開始即大幅提高了遊說的開支,單在1月至3月,醫藥行業的整體遊說開支便高達1.27億美元,是所有行業中最多的一個。在4月至6月期間,美國製藥業組織PhRMA花費了620萬美元於遊說活動,另有二十四間製藥廠或與醫療相關的協會各自再花超過100萬美元遊說議員,其中以輝瑞的投入最高,達560美元。

  事實上,PhRMA在今年頭六個月已合共支出了1310萬美元於遊說工作,而輝瑞則支出了1170萬美元。行業組織與製藥廠全力以赴地進行遊說,是因為涉及的利益極其巨大,國會民主黨議員正爭取通過立法進行醫療改革,未來十年的總額可能達到1萬億美元,其中部分由削減聯邦醫療保險費用以作支付,並肯定影響到藥廠的收入,因此在過去多月由醫藥組織及藥廠派出的遊說團不斷到國會活動,希望將醫療改革對他們造成的負面影響降至最低。

文章編號: 200907243910079 標示關鍵字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信報財經新聞
P16 放眼國際 2009-07-24
標示關鍵字

病患支付高昂代價


  美國每年的人均醫療開支,比大多數發達國家為高,但醫療效果卻反而更低,分析認為源自多項因素。

  首先,美國普遍採用更多更貴的醫療診治手段。由於美國的醫療是根據其服務來收取報酬,因此美國醫院和醫生偏好使用最先進、但同時是最昂貴的醫療服務、技術和藥物,這樣,醫生、醫院、醫療儀器公司、以至藥廠都會因此獲利。但許多時這些醫療手段並不能提供相應的貢獻,治療效果不見得比其他較便宜的方法好,大量資源實際上被浪費掉。

  其次,美國的誤診賠償使醫生更多地使用保護性的防誤診手段,如不必要的醫療檢查等,或者採取較保守但較昂貴的診療方法。此外,醫院和醫生亦要繳付更高的醫療疏失保險費,令醫療成本進一步提高。

  此外,美國醫療管理費用佔整體醫療成本比率過高,亦是造成醫療開支偏高的原因。分析指出,美國各州的法律不同,醫療體系亦存在巨大差異,但病人醫療資料記錄管理卻非常落伍,導致保險公司的人事和行政費用大增。有人估計,美國的醫療管理成本佔整體成本的31%,高於加拿大的16%。最後,美國的醫療取向出現問題。歐洲各國以預防為主的全民醫療系統,大部分醫療經費用在預防疾病上,令死亡率明顯下降。但美國的醫療費用大約有75%投放到心臟病、哮喘、糖尿病和某些癌症的治療上,其中絕大部分是用在患者需要住院或急症等時候,這些搶救生命的醫療方法往往不惜成本,以致費用急漲,開支自然大增。

文章編號: 200907243910080 標示關鍵字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圖片 1


< 1/1 >
請點擊圖片放大或
下載


關於慧科 使用細則 私隱政策 下載 客戶服務
Copyright © Wisers Information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慧科訊業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

2009年7月23日 星期四

酒吧 - 學生兼職投奔無門

信報財經新聞
P15 放眼國際 2009-07-23
標示關鍵字

學生兼職投奔無門


   英國經濟急速衰退,財政陷困公司的數量大量增加,導致大學生失業情況嚴
重,被迫到酒吧等地尋求兼職

,但英國酒吧業走向式微,將令他們進一步失去工作的機會。

  投資銀行及顧問公司Close Brothers前天發表研究報告顯示,英國的財困公司
數量,是歐國家中最多的一國

,主要原因是過去數年信貸成本低廉時,英國公司大幅提升債務水平,但當全球金
融危機爆發後,這些公司亦隨

即陷入財政困境。報告指出,歐洲全體財困公司中,有24%屬於英國公司。德國是
歐洲擁有第二多財困公司的國家

,但僅佔歐洲整體的14%。此外,到今年10月份,預計英國再有三千家公司破產。

  經濟不景,令英國大學生的就業情況亦欠佳。英國高等教育統計局本月初公佈
數據顯示,大學畢業生就業率

從去年的64%跌至今年的62%,而畢業後至今仍未找到工作的大學生,則從6%升至
8%,達一萬七千多人。

  數據顯示,專業職位畢業生就業人數與去年相若,其中醫科及牙醫學生仍能保
持百分百的就業率,但半專業

及技術職位則減少,更多學生被迫轉往零售、服務業等學歷要求較低的職位,而畢
業後仍未能找到工作的大學生

,就只能在酒吧等基層工作兼職,一邊賺錢償還巨額學生貸款,一邊等待經濟好
轉。不過,現在連酒吧亦面臨式

微厄運,大學生縱使願意放下身段,亦未必能找到工作,前途更覺灰暗。

文章編號: 200907233910052 標示關鍵字

信報財經新聞P15 放眼國際 2009-07-23標示關鍵字
英酒吧倒閉潮禁煙酒稅雪上加霜
 
  經濟衰退重創英國酒吧業,由於顧客人數急速下降,今年上半年平均每周約有五十二酒吧倒閉。業內人士指責,政府的增稅令酒吧業雪上加霜,要求當局正視問題,因為酒吧業式微,已導至就業嚴重流失、稅收下降,對英國經濟亦造成打擊。
  泡酒吧是英國文化的重要一環。下班後邀約三五好友到酒吧喝一品脫啤酒,對政治、人生等大事,以至社會上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來一番高談闊論,幾乎成了英國工人階級百年不變的每日活動。不過,這種典型的英式生活將面臨消失危機,因英國啤酒與酒吧協會(BBPA)昨天公布的統計顯示,該國酒吧業正走向式微,全國各地的酒吧加速倒閉。
增啤酒稅20%
  BBPA發表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英國每周約有五十二間酒吧倒閉,較去年下半年每周有三十九間酒吧結業的數字上升了33%。受創最深的是鄉間酒吧,每周有約四十間關閉,在繁忙商業大街的則每周有九間結業。而在過去十二個月,全英共有二千三百七十七間酒吧關門,導致二萬四千人失業,過去三年結業的酒吧數字則達五千一百三十四間。現在英國酒吧的數量,已從多年來一直穩定維持在六萬間的水平,下降至五萬三千四百六十六間。
  造成酒吧經營困難的最大原因是經濟衰退。BBPA發言人表示,現在人們可供支出的款項少了,因此愈來愈少人光顧酒吧,他們情願從超級市場購買啤酒,然後回家飲用,因為超市可以用低許多的價錢出售啤酒。此外,政府在2007年實施禁煙令,並在最後的兩個財政預算案中提高20%的啤酒稅,導致酒吧業額外需繳付6億鎊的稅款,平均每間酒吧的繳稅高達10.7萬鎊,更令酒吧業雪上加霜。
  早在今年3月底,BBPA便曾公佈數據,表示英國每周約有三十九間酒吧倒閉,若這個速度維持不變,到2037年全英境內將再也找不到一間酒吧。最新統計顯示英國酒吧加速倒閉,該協會指出受打擊的不單止行業本身,英國經濟亦受到損害,因為大量酒吧結業,已令英國庫房去年減收2.54億鎊的稅款。此外,由於失業增加,當局還需額外向求職者提供153萬鎊的津貼。基於這個原因,BBPA行政總裁朗格呼籲政府像關注其他大量裁員的行業一樣關注酒吧業。他表示,政府應當把酒吧看作社區資產來給予評價及獎勵。通過支持社區的凝聚,此舉不單能產生社會政策利益,還能在稅收上帶來財政利益。
  不過,亦有分析指出,酒吧式微的趨勢似是難以抗拒。他們表示,英國的生活方式、工作模式、以至社會模式均已改變,人們在閑暇時有更多的事情可做,不一定只顧泡酒吧。在一天結束時到酒吧消磨時間的男人已愈來愈少,社會上的私人俱樂部近年卻愈開愈多,令酒吧的經營空間愈來愈狹窄。
式微趨勢似難抗拒
  此外,受到超級市場以低廉價格賣酒的影響,酒吧業的衰退變得日益明顯,以至政府被迫發起一系列的「酒吧拯救運動」。不過,分析認為有關行動收效甚微,因為超市銷售的酒水價格愈來愈低,而經營酒吧所需的租金卻愈來愈高,縱使釀酒商和酒吧東主發起啤酒減稅運動,仍將徒勞無功。
  當然,亦有業內人士拒絕相信酒吧將會消亡。其中一名酒吧東主較早前出席研討會時就樂觀表示,到世界末日之時,英國的酒吧仍會存在。他們認為,當顧客始終能接收到自己看重和喜愛的服務時,就會展現出忠誠。
  BBPA的報告亦指出,同時向顧客供應食物的酒吧gastropubs,有較強的抗衰退能力,每周僅有一間結業,而有品牌或咖啡店式的酒吧,更是每周有兩間新開張。因此英國酒吧業的前景並非一片悲觀。
文章編號: 200907233910050 標示關鍵字

信報財經新聞P15 放眼國際 2009-07-23標示關鍵字
捆綁經營備受譴責
   分析表示,除經濟衰退的原因外,英國酒吧的所有制和經營方式,對其陷入式微危機亦難辭其咎。
  在英國,酒吧的所有制可分三種形式,其一是所謂的「自由酒吧」(freehouse),約佔酒吧市場三分之一,
由酒吧執照的持有人所擁有和經營;其次是「管理酒吧」(managed house),約佔市場六分一,由酒吧公司或釀
酒商所有,然後聘請管理人員及職員來經營;第三種是「捆綁酒吧」(tiedpub),約佔市場一半份額,由酒吧
公司(pubcos)擁有,但不負責經營,而是出租給酒吧執照持有人,條件是後者必須向其購買啤酒及繳交租金,
並且要把租金與啤酒銷售額捆綁在一起。
  由於第三類所有制酒吧佔據英國酒吧業的半壁江山,因此對行業的影響亦最大。理論上,執照持有人會把酒
吧當作自己的生意來經營。而酒吧公司則會為那些從商條件不太優越的酒吧執照持有人降低入行門檻,讓他們能
榮登老闆行列,酒吧公司則從啤酒高額消費中提取利潤。不過,英國兩間最大的酒吧公司Punch Taverns和
Enterprise Inns卻因在租金和啤酒飲料等索價大高而受到譴責。
  捆綁酒吧的租戶指出,這類酒吧公司運用先進的技術來監控承租人的啤酒銷售情況,以確保他們不會在別處
找到要價較低的供應商。英國國會議員亦於今年5月發表報告,要求有關當局調查捆綁酒吧為何要以高於市場價格
購入啤酒。他們發現,這些酒吧的啤酒入貨價格,較自由酒吧的入貨價貴50%,因此迫使許多酒吧無法經營,最終
結業。
  面對當局的壓力,Enterprise Inns上周宣布將會在租戶購買啤酒時提供減價優惠,並會訂定新的租約,希望
籍此安撫國會議員,從而避免當局的反壟斷調查。
文章編號: 200907233910051 標示關鍵字

2009年7月22日 星期三

電子書 - 訂價偏低損出版商

信報財經新聞
P14 放眼國際 2009-07-22
標示關鍵字

訂價偏低損出版商



   電子書的定價,一向是出版業的敏感話題。Barnes & Noble宣布將新電子書
的價格,也訂在與亞馬遜相同

的9.99美元,令許多出版商擔心這會傷害精裝本出版物的銷售量,並侵蝕利潤,因
此在較早便作出決定,延遲推

出電子書的時間,不再與紙本書籍同步上市。

  上周曾有出版商表示,新書同時出版電子版和紙本版,就像電影上映的當天就
推出DVD影碟,肯定會令電影院

的入場觀眾人數大減,因此不會有出版商願意接受這個情況。出版商指出,由於精
裝書新上市的價格通常在25至

27美元之間,較電子版的9.99美元高出許多,因此曾多次與亞馬遜展開談判,要求
提高電子書的售價,但始終不

得要領。在此情況下,伊利諾伊州一個獨立出版商被迫採取行動,決定押後推出電
子版書籍,日後每本新書的電

子版會在紙本版上市後半年才推出。

  此外,亦有出版商自謀出路,例如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旗下出版社Simon
& Schuster在6月份已開始透

過名為Scribd Inc的網站銷售電子書。該網站容許讀者張貼和閱讀在線文件,而出
版商亦可以自由訂價。

  亦有分析指出,消費者期待更便宜的電子書,出版商卻希望拉高電子書售價,
亞馬遜處在兩者之間,相當為

難。巨大壓力下,Barnes & Noble總裁亦表示,電子書的定價並非一成不變,若定
價模式隨時間改變,該公司亦

會調整價格。



文章編號: 200907223910038 標示關鍵字

信報財經新聞P14 放眼國際 2009-07-22標示關鍵字
Barnes & Noble開電子書店決戰亞馬遜
 
  亞馬遜稱霸電子書壇的時代可能面臨終結。世界最大連鎖書店Barnes & Noble前天宣布,開設擁有七十多萬
本書可供選擇的電子書店,比亞馬遜的選擇多一倍以上。此外,該書店的電子書可用多種電子器材閱讀,較亞馬
遜的更加靈活。分析認為,Barnes & Noble開設電子書店的目標只有一個,就是針對亞馬遜,爭取成為電子書的
最大銷售商。
  Barnes & Noble並非首次進軍電子書市場。早在2001年,該書店便曾開辦電子書業務,但後來發現需求未能
切合市場,因此在2006年撤離市場。但自亞馬遜於2007年11月推出其電子書閱讀器Kindle以來,電子書業務獲得
巨大成功,引起業內對手開始仿效,許多出版社亦加速開拓電子書市場。市場調查公司Forrester在近期的一份報
告表示,早期的電子閱讀器沒能獲得大量讀者,但現在由於MP3播放器和手提影像遊戲機的流行,消費者已開始接
受流動媒體消費,他們會購買包括電子書在內的更多電子產品。
擁書量倍勝亞馬遜
  在此情況下,Barnes & Noble亦捲土重來,於前天宣布推出號稱是全球規模最大的電子書店,擁有超過七十
萬種圖書供選擇,並預期在明年可增至一百萬本以上,讓消費者可以透過包括iPhone、iPod Touch、BlackBerry
智慧型手機、桌上型和筆記簿型電腦等電子設備購買和閱讀其電子書,但不支援Kindle或新力公司的Sony Reader
。該公司又宣布,將成為Plastic Logic eReader閱讀器的獨家電子書供應商。該閱讀器預計於明年推出,由於以
塑膠為原料,因此可以更輕、更薄,已被市場普遍認為足以與Kindle相抗衡的閱讀器之一。
  分析表示,Barnes & Noble今次重新進軍電子書市場,顯然是衝着亞馬遜而來,因此該書店所公佈的連串特
點,例如可供選擇的圖書數量、或閱讀器材、以至電子書的售價,均是極富針對性。亞馬遜目前可供Kindle閱讀
的電子書選擇,約有三十三萬本,不及Barnes & Noble的一半。必須指出,Barnes& Noble其實是通與Google簽
約,加入公共領域書籍數碼化計劃,由Google提供五十萬本免費的公版圖書,令其書籍量大增。較早前Google向
新力公司提供上述公版圖書時,亞馬遜就顯得非常著急。其餘要付費的電子書,售價將與亞馬遜的一樣,均是每
本9.99美元,目的是要搶佔亞馬遜的市場。
  此外,Barnes & Noble所售電子書的閱讀器選擇,亦會對亞馬遜構成嚴重威脅。分析指出,Barnes & Noble
在閱讀器選擇上採取多平台策略,可以吸引廣泛的讀者加入。Forrester分析師埃普斯表示,Barnes & Noble將贏
取電子書市場的睹注,壓在一整類數碼閱讀器之上,而不是在單一設備。另一研究公司Simba Information分析師
諾里斯亦表示,Barnes & Noble的決定很精明,因為大多數消費者都不情願支付數百美元購買閱讀器,他們只是
偶然購買電子書。Barnes & Noble總裁林奇認為,讀者應該通過各種終端器材、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都可以閱
讀他們購買的數碼書籍。相對來說,亞馬遜會顯得較被動,因為其電子書只能用Kindle閱讀。
周詳部署爭奪市場
  事實上,Barnes & Noble重返電子書市場早有部署。今年3月,該書店以1570萬美元收購電子書商
Fictionwise,作為重奪市場的重要策略。在亞馬遜推出Kindle前,Fictionwise曾是最大的電子書商,其閱讀器
技術,正是Barnes & Noble的核心。通過Fictionwise提供的四種平台版本,用戶可以在各平台直接切換閱讀,例
如在手機上購買並閱讀了一半的圖書,到電腦上打開客戶帳號即可繼續閱讀。此外,iPhone客戶帳號還提供更豐
富的功能,例如用手機拍攝下一本書的封面,即可找到該書的各種訊息,甚至可以直接在附近的書店預訂。
  至於獲Barnes & Noble獨家供應電子書的閱讀器Plastic Logic eReader,則是專為商務人士所設計,是一款
創新的電子書閱讀器,採用塑膠電子顯示技術和E Ink電子紙術,比許多商業周期刊更輕盈,能支援多種文件格式
,並能透過無線或有線方式傳輸資料,將對亞馬遜的Kindle構成重大挑戰。受有關消息刺激,Barnes & Noble股
價前天在正常交易時段上升64美仙,升幅2.98%,收報22.11美元。盤後續漲9美元,升幅0.41%,至22.2美元。
文章編號: 200907223910036 標示關鍵字

信報財經新聞P14 放眼國際 2009-07-22標示關鍵字
營運倒退自救困難
   電子下載的出現,令許多音樂零售商的經營陷入困境。為避免遭到相同的厄 運,書籍零售商正嘗試參與電
子書銷售,希望能保住市場。但有分析認為,由於市場太小,電子書業務未必能拯 救所有書商。
  書籍市場研究公司Codex的調查顯示,電子書佔整體圖書市場的比重還很低, 但增長速度卻頗為快,在今年5
月銷售的所有書籍中,電子書佔4.9%,遠高於3月的3.7%。另據美國出版商協會公 佈數據顯示,去年的電子書銷售
額高達1.13億美元,較前年增長了69%。
  另一方面,銷售紙本書籍的書商卻面對營運倒退的困局。包括Barnes & Noble、Borders等經營的書店,由於
銷售欠佳,書店數量急速下降,在2002年至2008年的六年間減少了19%,即每五間 便有一間結業。而Barnes &
Noble的股價,亦較2006年3月時下降了超過一半。因此,該書店希望通過開拓電子 書市場,為公司帶來較佳的經
營前景。
  不過,市場分析對此卻有所保留。Simba Information分析師諾里斯表示,電 子書並不足以拯救任何出版商或
零售商。他指出,雖然銷售電子書的成本幾乎是零,但網上書店的稀少顧客,在未 來一段長時間內將不能抵銷實
物書店的龐大顧客流失。
文章編號: 200907223910037 標示關鍵字

2009年7月20日 星期一

電動車 - 比亞迪冒起 車廠噩夢

信報財經新聞
P14 放眼國際 2009-07-20
標示關鍵字

比亞迪冒起 車廠噩夢



  電子公司搖身一變成為汽車生產巨擘,驟聽起來有點妙想天開,但其實這已有
先例,而且這個全球矚目的個

案遠在天邊、近在眼前──位於一河之隔深圳的比亞迪(1211)。

  汽車製造業是很難打入的重工業,因為要將數以千計的零件砌成一輛汽車,而
且在產品安全可靠上符合極高

要求,以保道路安全,這是需要十分精密的技術的,因此發展之初需要大量資金和
人才。

  不過,電動車零件較少,而且裝嵌容易,這令現有車廠賴以趕絕新對手的因素
消失,比亞迪的出現正證明了

這一點,更是車廠的噩夢。

  比亞迪在1995年才於深圳成立,當時還只是一家員工僅二十人的小型工廠,靠
生產電池起家,如今已成為全

球員工逾十三萬的跨國企業。汽車業務方面,比亞迪在2003年收購西安秦川汽車,
成立比亞迪汽車有限公司,正

式進軍汽車業。

  比亞迪參與今年的底特律車展,成為場內焦點之一;上周又宣布回歸A股,計
劃在深圳A股上市,集資1億元人

民幣,部分資金就是用作汽車研發、擴展汽車產品及零件部。



文章編號: 200907203910028 標示關鍵字

信報財經新聞P14 放眼國際 2009-07-20標示關鍵字
美發補貼急起直追
  在汽車以至不少工業都覷覦電池商機下,美國似乎明顯缺席。不過,在奧巴馬 政府全力創造綠色職位下,美
國也開始急起直追,希望成為世界電池生產中心。
  美國三大車廠通用汽車(GM)、福特和佳士拿在研發電動車上一直落後日本對 手,而且美國不如日本、中國
和南韓般,有政府提供補貼,研發前景不明朗令不少公司對電池研究項目卻步,令 中日韓三國佔全球電池業的八
成左右。經過金融海嘯衝擊後,美國車廠現在更缺乏現金,與電子公司成立聯營企 業,或獨自研發出汽車電池技
術。
  然而,電池業是美國製造業目前普遍疲弱下,少有生機勃勃的行業,主因是美 國年初通過的刺激經濟方案中
,撥了20億美元,補貼先進電池研發及生產工作,生產商遂趁機紛紛進行先進電池 項目,以期獲得政府資金。正
如有份遞交申請補貼的公司Quallion的總裁布拉福德表示,各公司都知道,政府提 供補貼,正是它們發展電池研
究的時機。能源部表示,在截止日期前收到逾百份申請。估計能源部會在本月公布 申請結果。
  美國車廠自己亦開始設立電池裝嵌工場。GM據報將宣布,斥資約4000萬美元, 在底特律近郊設立工廠,把由
電池裝嵌成電池組,主要供生產電池車Chevrolet Volt之用,這款汽車預計在明年 11月推出市場。
文章編號: 200907203910027 標示關鍵字

信報財經新聞P14 放眼國際 2009-07-20標示關鍵字
電動車前景佳 車廠紛拉攏電池商
  汽車業跟隨環保大趨勢而須努力生產電動車,以免落後形勢而被淘汰,而電動 車的重中之重就是電池。不過
,電池並非車廠專業,因此各車廠都加緊跟電子零件生產商結盟,不但要較對手更 快獲取這種核心技術,而且還
要阻止這些電池生產商有朝一日自行生產汽車,成為自己的對手。
  氣候暖化成為全球關注的問題,連美國也在白宮易主後改變有關立場,加上石 油消耗國一直希望減低對產油
國的依賴,環保能源成為各行各業今後發展時必須考慮的因素。而對汽車業而言, 電動車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甚
至是主宰哪家車廠將成二十一世紀的霸主。
盡早掌握核心技術
  其中,電池對電動車的成敗至為關鍵,因此車廠都急於參與有關研究,與電子 零件商合作。
  豐田、日產和三菱汽車已分別跟樂聲(Panasonic)、NEC和GS Yuasa成立聯營 企業,生產電池。主管日產生
產規劃部的帕爾默表示,當他們進行電動車研究時,深信需要在公司內設有核心電 池技術,一旦公司認定零排放
是製車業的未來,日產便要作出此戰略決定,擁有主要的電池技術。
  福士今年5月跟比亞迪(1211)簽署協議,就混合車及鋰電池推動的電動車作 夥伴關係。這是比亞迪首個主要
工業合作夥伴,而福士已在去年5月及今年2月分別跟三洋及東芝簽署類似協議。戴 姆勒則購入加州車廠Tesla的6%
股權。Tesla利用其電池技術,生產自己品牌的跑車。豐田更進一步,另行獨目研 究一種更先進的電池,希望在表
現及成本上更勝鋰電池。
  本田則明顯落後形勢。本田原本認為,電動車只是短期妥協方案,沒有前途, 改為押注氫燃料車是零排放汽
車的明日之星。但本田押錯注,遲至本年才與GS Yuasa成立聯營企業,只生產供混 合車用的電池。
電子公司或變對手
  萬事得(Mazda)同樣錯估形勢,研發氫燃料車,但在主戰場混合車卻沒有相 關產品,現在才由零開始已錯過
時機。日本傳媒上周報道,萬事得正與豐田談判,希望豐田向其供應混合車零件。 富士重工據報亦希望跟豐田合
作。
  豐田很早便開發混合車,曾跟福特合作。向對手出售技術及零件對豐田有利, 因為這可令豐田的混合車技術
成為全球業界標準,而且混合車零件生產增加,有望減低零件生產成本,從而令豐 田自己的混合車價格也可降低
,更具競爭力。
  各車廠除了對外跟同行競爭,「戰場盟友」電池生產商隨時也會變成敵人,因 為電動車最重要的技術是電池
,這就意味電池生產商有能力加入汽車業。東京大學先端科學技術研究中心妹尾堅 一郎教授表示,他多年前已說
,豐田的對手其實是日立,還指出或者在2016年,大家到東京秋葉原區可以購買裝 嵌組件,自行在家裝嵌汽車。
  有人把汽車業未來趨勢跟電腦業相比。當年,英特爾和微軟也只是供應電腦零 件給其他公司,沒有自己的品
牌,但現在都成為業界巨擘,而緊握電池生產核心技術的樂聲及日立,有潛質成為 汽車業的英特爾和微軟。有人
指出,日產與NEC的聯營公司尋求把其生產的鋰電池出售,便與英特爾當年得以成 功打響名堂的策略相似。
加入戰團門檻仍高
  不過,跟電腦不同,汽車的安全要求十分高,這仍將是新加入者的高門檻。三 洋副社長本間充說,真的有心
做的話,電子公司絕對有能力生產汽車,但在汽車安全方面,電子生產商仍遠遠不 及汽車生產商,而在汽車生產
整個過程上,電子公司亦不熟悉,目前最好還是專注本行。
  分析員說,除了要有裝嵌一輛汽車的能力,一家汽車公司還有要品牌能力、分 銷渠道、具競爭力的售後服務
,以及將不同零件融合的專業。一家日本汽車商的高層指出,如果消費者不介意汽 車簡陋,比亞迪汽車當然大有
可為,但製造汽車講求精密,而且要能給駕駛者愉快的經驗,這些都要多年經驗。
文章編號: 200907203910026 標示關鍵字

2009年7月16日 星期四

天然氣 - 地緣政治左右大局

信報財經新聞
P13 放眼國際 2009-07-16
標示關鍵字

地緣政治左右大局



   納布科項目由於天然氣源供應未獲保證,被迫向所有的潛在供應方招手,其
中包括目前與美國關係緊張的

伊朗,結果招致美國的強烈反對,對項目造成不利影響。

  納布科項目涉及油氣資源爭奪,深受地緣政治因素影響,因此美國、俄羅斯和
歐盟一直暗中角力,令項目極

富政治氣息。當歐盟四國與土耳其簽署協議後,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凱利隨即表示歡
迎,稱協議是巨大的里程碑,

有利於開闢一條新的能源通道,並令能源安全透過管道輸送和供應多元化而獲提高。

  不過,要保證納布科項目有充足的天然氣供應並不容易。美國傳統基金會高級
研究員科恩表示,裏海的天然

氣資源只夠供應一個大型供氣項目,即只能在歐盟的納布科項目與俄羅斯的南溪計
劃兩者中選擇其一。

  從實際情況出發,俄羅斯天然氣公司已成為產業的領導者,而納布科項目則未
有此地位,因此南溪計劃的可

行性似乎較納布科項目更高。

  由於氣源未獲保證,土耳其表示希望伊朗亦能為納布科項目提供天然氣,美國
隨即表示強烈反對。該國歐亞

能源特使莫寧斯塔表示,俄羅斯可以自由供應天然氣給納布科項目,但在美國和伊
朗實現關係正常化以前,美國

反對納布科管道輸送產自伊朗的天然氣。科恩亦表示,土耳其一再嘗試拉攏伊朗加
入納布科項目,只會令該計劃

成功的機會更渺茫。



文章編號: 200907163910067 標示關鍵字

信報財經新聞P13 放眼國際 2009-07-16標示關鍵字
阿塞拜疆承諾欠穩
   阿塞拜疆是目前唯一表示已準備向納布科項目供氣的國家,但就連該國的承 諾能否兌現,也受到眾多質疑

  歐盟四國與土耳其簽署修建天然氣管道的協議後,阿塞拜疆總統阿里耶夫表示 感到滿意,並說該國已準備好
在將來為納布科項目提供天然氣。該國石油部長亦表示,阿塞拜疆對納布科項目感 到興趣,該國希望能分散天然
氣的輸出路線。
  雖然阿塞拜疆承諾會為納布科項目提供天然氣,但該國上月與俄羅斯簽署協 議,同意自2010年起向俄輸出天
然氣,令外界關注納布科項目的氣源是否仍有保證。歐盟非常重視阿塞拜疆最大氣 田沙赫傑尼茲二期的天然氣,
認為該氣田是納布科項目重要的組成部分。但俄羅斯天然氣公司高層今年3月表 示,若該氣田的開發工程結束,俄
羅斯將會全部進口其天然氣,意味納布科項目不會獲得供氣。
  分析指出,俄羅斯和歐盟均在積極爭取購買阿塞拜疆的天然氣,因為雙方目前 各自計劃修建的天然氣管道項
目,都需要阿塞拜疆的供氣。而作為供應天然氣的代價,俄羅斯已向阿塞拜疆提出 了很好的價格,一旦阿塞拜疆
接受俄羅斯的提議,勢必影響向納布科項目供應的數量。
  分析又表示,阿塞拜疆目前的立場,是不按國際政治版圖,而是根據市場因素 來決定銷售天然氣,換句話說
,誰能提出較佳價格,阿塞拜疆就賣給誰。在此情況下,歐盟有可能在與俄羅斯的 競爭中遇挫,令計劃中的納布
科項目失去阿塞拜疆的供應,或者就算能獲得供應,亦要付出極高的代價。
文章編號: 200907163910066 標示關鍵字

信報財經新聞P13 放眼國際 2009-07-16標示關鍵字
阿塞拜疆承諾欠穩
   阿塞拜疆是目前唯一表示已準備向納布科項目供氣的國家,但就連該國的承 諾能否兌現,也受到眾多質疑

  歐盟四國與土耳其簽署修建天然氣管道的協議後,阿塞拜疆總統阿里耶夫表示 感到滿意,並說該國已準備好
在將來為納布科項目提供天然氣。該國石油部長亦表示,阿塞拜疆對納布科項目感 到興趣,該國希望能分散天然
氣的輸出路線。
  雖然阿塞拜疆承諾會為納布科項目提供天然氣,但該國上月與俄羅斯簽署協 議,同意自2010年起向俄輸出天
然氣,令外界關注納布科項目的氣源是否仍有保證。歐盟非常重視阿塞拜疆最大氣 田沙赫傑尼茲二期的天然氣,
認為該氣田是納布科項目重要的組成部分。但俄羅斯天然氣公司高層今年3月表 示,若該氣田的開發工程結束,俄
羅斯將會全部進口其天然氣,意味納布科項目不會獲得供氣。
  分析指出,俄羅斯和歐盟均在積極爭取購買阿塞拜疆的天然氣,因為雙方目前 各自計劃修建的天然氣管道項
目,都需要阿塞拜疆的供氣。而作為供應天然氣的代價,俄羅斯已向阿塞拜疆提出 了很好的價格,一旦阿塞拜疆
接受俄羅斯的提議,勢必影響向納布科項目供應的數量。
  分析又表示,阿塞拜疆目前的立場,是不按國際政治版圖,而是根據市場因素 來決定銷售天然氣,換句話說
,誰能提出較佳價格,阿塞拜疆就賣給誰。在此情況下,歐盟有可能在與俄羅斯的 競爭中遇挫,令計劃中的納布
科項目失去阿塞拜疆的供應,或者就算能獲得供應,亦要付出極高的代價。
文章編號: 200907163910066 標示關鍵字

信報財經新聞P13 放眼國際 2009-07-16標示關鍵字
歐天然氣管道項目或成空中樓閣
 
  土耳其與歐盟四個國家周一簽署協議,修建納布科天然氣管道,將中亞與裏海 地區的天然氣直接輸送到歐洲
,以減少歐盟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該管道項目雖有助天然氣來源與輸送路線多 元化,對歐洲的能源安全起重
要作用,但分析表示,計劃既未解決融資問題,又未找到能切實供應天然氣的國 家,有可能成為空中樓閣。
  歐盟目前所需天然氣的40%來自俄羅斯,部分中歐及東歐國家的天然氣更有80% 以上依賴俄羅斯。但近年俄羅
斯和烏克蘭之間的天然氣風波令歐盟國家經歷了供氣中斷的困境,加上天然氣費逐 年大幅增加,令歐盟國家感到
必須找尋新的天然氣源和輸送管道。在此情況下,納布科天然氣管道項目最先在 2002年提出,但因參與各方意見
分歧,以及缺乏天然氣供應方的承諾,令計劃遲遲未能落實。
融資問題難以解決
  到了今年1月,俄羅斯又因與烏克蘭就天然氣價格發生爭執,突然中斷了經烏 向歐洲的供氣,令多個國家陷入
恐慌,但同時亦為納布科項目提供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加強歐盟國家修建新輸氣管 的決心。經過數月的緊密磋商
,土耳其與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匈牙利和奧地利終在本周一簽署協議,同意修建 輸氣管道經前四國首先輸送至
奧地利,然後再轉往其他歐盟國家。土耳其總理埃爾多安表示,六個月後會進一步 簽署另一份「支援計劃」的協
議。
  納布科輸氣管道全長約三千三百公里,預計於2014年投入營運,每年輸送天然 氣三百一十億立方米,約可滿
足歐洲5%至10%的需求,建設所需資金達79億歐羅。參與項目的外交官員和能源公 司管理層表示,周一的協議克服
了納布科項目的長期紛爭,顯示出修建管道的政治意願。出席簽署儀式的歐盟委員 會主席巴羅佐亦表示,協議有
力地確保歐洲的能源安全。
  雖然歐洲各國慶賀簽署協議,但輿論卻對納布科項目不表樂觀。首先,融資問 題仍未獲得解決。目前歐盟承
諾向該計劃提供2億歐羅,歐洲投資銀行亦表示會提供計劃所需的25%資金,但這些 款項距納布科項目的整體投資
需求仍有頗大距離。分析指出,現在還沒有私人或公有資本表示有融資的興趣,加 上在全球深受金融危機打擊下
,信貸大幅收縮,納布科項目的融資將會遭遇極大困難。
氣源未定舉步維艱
  其次,更大的問題是缺少天然氣供應方。能為納布科項目供應天然氣的國家有 多個,包括格魯吉亞、伊朗、
伊拉克、敍利亞、土庫曼等,但目前除阿塞拜疆外,其他各國均未作出任何決定。 土庫曼總統在上周五的內閣會
議中曾表示,有可能為納布科項目供氣,但自4月一條主要輸氣管發生爆炸後,該 國經俄羅斯輸出的天然氣便已中
斷。此外,有報道表示伊拉克亦可以在2015年前提供一百五十億立方米的天然氣, 約等於納布科計劃所需數量的
一半,但暫時未見落實。
  此外,協議有許多細節亦缺乏交代,例如土耳其曾要求將通過該國的15%天然 氣保留,供該國消費及轉售,但
被歐洲夥伴拒絕。而在今次協議內,這個問題仍未獲得解決,要留待進一步磋商。
  最後,納布科項目將要面對俄羅斯的排擠。俄羅斯一直堅決反對納布科計劃, 周一雖獲邀請參加簽署儀式,
亦沒有派員出席。該國一名外交人員表示,他們認為納布科項目是基於不合理的政 治邏輯而產生,這種邏輯誇大
了歐盟對天然氣的依賴度,歐洲應該基於經濟現實考慮問題,而俄羅斯計劃中的 「南溪」(South Stream)管道
在經濟上更為合理。為應對納布科項目,俄羅斯自2007年起開展了自己的南溪天然 氣管道計劃,輸氣管經黑海海
底將天然氣送到保加利亞,然後再分發往西歐國家,計劃於2015年竣工。
  分析認為,由於種種重大問題仍然未有解決跡象,縱使土耳其等五國簽署了修 建天然氣管道的協議,但計劃
最終有可能成為空中樓閣,始終無法落實。
文章編號: 200907163910065 標示關鍵字

2009年7月15日 星期三

太陽能 - 中國參與競爭力強

信報財經新聞
P15 放眼國際 2009-07-15
標示關鍵字

中國參與競爭力強



   對於非洲太陽能市場的開發,並非只有歐洲國家在做工作,中國亦已積極參
與多年,競爭力可能比歐洲國家更強,因為中國已針對非洲國家做了多年的技術培
訓,對其發展的了解較深。

  分析指出,非洲國家的經濟基礎普遍較差,與發達國家差距很大,發達國家的
產品技術雖可靠度較高,但價格亦非常昂貴,非洲國家不一定負擔得起。相較之
下,中國的產品相對便宜,質量亦不會比發達國家差太多,因此更適合非洲國家。

  另一方面,中國對協助非洲國家開發太陽能亦不遺餘力。自1990年代初開辦國
際太陽能培訓班以來,至今已有八十多個國家的六百五十名技術人員和政府官員在
中國接受了應用技術培訓,其中非洲國家有四十八個,學員三百多名。來自非洲國
家的技術人員在接受培訓後均表示,中國在太陽能熱水器、太陽灶、太陽房等應用
技術方面取得的成果及經驗,非常適合在他們國家推廣。

  除直接培訓人員外,中國自1990年代起亦協助多個非洲國家制訂太陽能發展計
劃,例如為坦桑尼亞編製過全國太陽能發展五年規劃、為科特迪瓦制訂全國光電推
廣利用計劃,應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之邀,草擬了非洲國家開發利用太陽能的建議等。

  到了上月,中國又宣布與肯尼亞合作研發適用於該國高溫高濕地域條件的小型
太陽能光伏系統和熱水系統,並將示範推廣到整個非洲地區,共同開發非洲太陽能
產品市場。



文章編號: 200907153910059 標示關鍵字

信報財經新聞P15 放眼國際 2009-07-15標示關鍵字
中國參與競爭力強
   對於非洲太陽能市場的開發,並非只有歐洲國家在做工作,中國亦已積極參 與多年,競爭力可能比歐洲國家更強,因為中國已針對非洲國家做了多年的技術培 訓,對其發展的了解較深。
  分析指出,非洲國家的經濟基礎普遍較差,與發達國家差距很大,發達國家的 產品技術雖可靠度較高,但價格亦非常昂貴,非洲國家不一定負擔得起。相較之 下,中國的產品相對便宜,質量亦不會比發達國家差太多,因此更適合非洲國家。
  另一方面,中國對協助非洲國家開發太陽能亦不遺餘力。自1990年代初開辦國 際太陽能培訓班以來,至今已有八十多個國家的六百五十名技術人員和政府官員在 中國接受了應用技術培訓,其中非洲國家有四十八個,學員三百多名。來自非洲國 家的技術人員在接受培訓後均表示,中國在太陽能熱水器、太陽灶、太陽房等應用 技術方面取得的成果及經驗,非常適合在他們國家推廣。
  除直接培訓人員外,中國自1990年代起亦協助多個非洲國家制訂太陽能發展計 劃,例如為坦桑尼亞編製過全國太陽能發展五年規劃、為科特迪瓦制訂全國光電推 廣利用計劃,應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之邀,草擬了非洲國家開發利用太陽能的建議等。
  到了上月,中國又宣布與肯尼亞合作研發適用於該國高溫高濕地域條件的小型 太陽能光伏系統和熱水系統,並將示範推廣到整個非洲地區,共同開發非洲太陽能 產品市場。
文章編號: 200907153910059 標示關鍵字

信報財經新聞P15 放眼國際 2009-07-15標示關鍵字
歐洲斥4000億歐羅中東北非採太陽能
 
  十二家歐洲企業前天簽署合作備忘錄,計劃斥資4000億歐羅,在北非和中東地區興建大型太陽能發電設施,為歐洲供應清潔能源,並預計在2050年前能提供15%歐洲所需電力。有關計劃被譽為人類史上規模最大的清潔能源項目,但由於投資金額龐大,又涉及眾多國家,令人擔憂融資及政治穩定等問題難以解決。
  非洲太陽能資源豐富,無論太陽的光照強度或時間,均非常有利於發電,例如北非撒哈拉沙漠一年的日照時間超過四千八百小時,是德國的三倍,亦有分析指出,地球上沙漠六小時內吸收的太陽能量,比人類一年所需的還多,又或者利用撤哈拉沙漠和非洲東部沙漠的0.3%太陽能,就足以滿足整個歐洲的能源需求。另一方面,為有效對抗氣候變暖趨勢,以及防避全球能源危機,世界各國均積極開發包括太陽能在內的清潔能源。
十二企業參與計劃
  在上述前題下,包括工程公司ABB和西門子(Siemens)、能源集團E.ON和RWE、以及金融機構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和慕尼黑再保險公司(MunichRe)等十二家知名及跨國企業前天宣布,計劃在北非及中東地區興建名為「沙漠科技」(Desertec)的大型太陽能發電設施。在該計劃下,太陽能站將興建在北非的摩洛哥、突尼西亞、埃及以及中東的約旦等國沙漠,然後將太陽能所產生電力通過三千公里的海底電纜送到歐洲。
  計劃中的太陽能發電站主要使用集光型太陽能發電(CSP),即以聚光鏡將陽光集中,將特製油加熱,從而產生蒸汽和驅動渦輪發電。同類的產電方式已經在美國及西班牙等國開始應用,並較傳統使用光伏板(Photovoltaic panel)將太陽光變成電力的方式更加便宜高效。該太陽能電設施的總發電量可達一千億瓦,約等於一百座傳統發電廠或二十座核能發電廠的產能。此外,計劃亦會為發電站所在國家担供部分電力,並替當地居民將海水轉化為食水和灌溉用水。
  Desertec尚有許多細節仍待敲定,例如電廠設立地點、何時開始供電、成本有多大、潛在盈利、政治穩定及融資方法等。為此,參與計劃的企業將按備忘錄規定在今年10月底前成立一個研究辦公室,用三年時間為創立太陽能發電站網絡、輸電網絡及籌募基金製訂方案。分析表示,該計劃預期可在十年內向歐洲供應電力,有關計劃可為德國創造二萬四千個就業機會,並在本世紀中葉帶來價值2萬億歐羅的能源。
困難重重引起疑慮
  太陽能發電不會造成任何污染,但要執行卻是困難重重,並引起許多人的疑慮。首先,太陽能發電基礎設施所需的投資所費不貲,令投資者一直望而卻步。尤其當油價便宜時,他們往往會對太陽能失去興趣。對此,主持備忘錄簽署儀式的慕尼黑再保險董事耶沃雷克表示,若以歐洲民眾分攤計劃成本計算,每人出資將不到一千歐羅,因此相信計劃可行。
  其次,有分析擔憂Desertec將電力從北非輸送到逾千公里外的歐洲時,會損失許多能源,而且輸送的電力愈多,損失也愈多。對此,西門子公司表示已有解決方案,他們已研發出高壓直流能源傳輸系統,能夠長距離無損失地輸送能源,該公司在中國和印度的工廠都使用這種技術。
  亦有分析質疑計劃的地緣政治可行性。他們指出,北非政局經常出現不穩,再加上如此大規模的太陽能站,很容易成為恐怖襲擊的目標,北非國家石油資源又非常豐富,未必熱中於發展太陽能,因此令計劃容易出現變數。但耶沃雷克對此亦信心十足地表示,計劃中的發電站選址已有非常多的地緣政治靈活性,因此無須過於憂心。
文章編號: 200907153910058 標示關鍵字

2009年7月13日 星期一

信貸危機 - 負債纍纍削借款意欲

信報財經新聞
P15 放眼國際 2009-07-13


負債纍纍削借款意欲



  美國的銀行遭批評減少貸款,但企業的借款意願也十分疲弱。美國企業盈利大
跌,令債務的比率急升,加上預料經濟及盈利不可能短期內大幅改善,意味債務比
率持續高企,勢令商界借款感到猶豫。

  Jerome Levy Forecasting Center經濟師金格說,美國工業公司整體債務在首
季相當於整體年度收入的逾100%,是首次債務超越收入,亦即美企的盈利連還債也
應付不來。根據聯儲局資料,美國非金融企業債務在首季末時為7.2萬億美元,遠
超1999年的4.3萬億美元。

  在本年代初,美國借款成本極低,企業紛紛借款擴充,但現在背負重債下,借
款前自然三思,但這會限制了企業擴充規模,繼而打擊美國經濟復蘇力度,美國經
濟增長可能在未來十年都受削弱。

  金格說,貸款商和借款者都受這次金融危機重挫,企業可能要十年後,甚至在
幾個商業循環後,才再願意大規模借款擴張業務。

  不過,顧問公司Griggs & Santow總經理桑托較樂觀,指出企業債券發行今年
上半年急升,顯示就算度過了如此嚴重的金融風暴,投資者承擔高風險債券的意欲
也可以很快便恢復過來。



文章編號: 200907133910125

信報財經新聞P15 放眼國際 2009-07-13
計時炸彈妨礙借貸
  銀行不願借款,除了因為經歷金融海嘯後而變得謹慎外,另一問題是銀行的有 毒資產問題仍未完全解決,這些計時炸彈仍有可能隨時爆炸,故銀行就算從央行或 市場獲得流動資金,也寧願用作充實資本,以備不時之需。
  以歐羅區為例,歐洲央行最新的金融穩定報告預測,區內銀行在明年底前仍需 要為不良貸款及有毒證券資產撥備2830億美元,可能要再集資2400億歐羅(2.59萬 億歐羅),以維持債務與資產比例在一定水平,並有需要處理6萬億歐羅資產。
  歐洲貨幣市場與企業債券息差正在擴大,三個月歐羅倫敦銀行同業拆息 (LIBOR)與Markit iTraxx歐洲指數息差達120個基點,較一個月前的100個基點增 加了。Tullett Prebon經濟師科梅利娃說,這情況顯示銀行仍專注保留資本,銀行 擔心息差利潤仍不足以抵銷相關貸款變壞賬時的虧損。
  這種既要顧及自己安危、又要面對增加貸款呼聲的兩難,在歐陸中最受金融海 嘯打擊的德國銀行界最明顯。美國銀行業的情況類似,日本東京三菱UFJ銀行就表 示,該行有響應金融監管機關的呼籲,繼續貸款,但同時須對信貸狀況不佳的企業 持謹慎態度。
  富通經濟師富尼斯說,歐洲央行又要求銀行增加貸款,又催促它們減少槓桿比 率,清理資產負債表,是自相矛盾,銀行不可能同時做兩項事情。不少經濟師指 出,銀行應把從央行取得的資金先作投資,改善盈利和資本水平,然後才要求銀行 貸款,這才治本。
文章編號: 200907133910124

信報財經新聞P15 放眼國際 2009-07-13
美日德信貸壓碎未結束恐礙復蘇
  全球經濟過去逾一年飽受信貸危機摧殘後,近日喜見「綠芽」,投資者憧憬經 濟快將復蘇。然而,全球三大經濟體美國、日本和德國都有分析指出,信貸危機或 已緩和,但「信貸壓碎」(credit crunch)沒有改善,企業向銀行借款感到困難 的問題甚至可能在今年稍後惡化,這可能打擊復蘇勢頭。
  聯儲局上周四公布的數字顯示,銀行截至上周三一周從局方的借款較前一周減 少了,有報道指這反映信貸危機紓緩。另外,聯儲局前主席格林斯平一直表示,如 果三個月倫敦銀行同業拆息(LIBOR)與隔夜指數掉期利率(OIS)之間的息差回落 至25個基點,便顯示信貸危機過去。這息差去年10月曾升至逾300 基點,但上周已 回落至33基點。
美消費貸款持續降
  不過,企業和消費者仍然投訴,感受不到借款容易了。富國銀行高級經濟師安 達遜解釋,實際情況遠較格老的指標複雜。他指出,格老有一點是正確的,就是 「流動資金危機」已經結束,但消費者及公司獲取信貸仍然困難。
  簡單而言,就是早前導致銀行不願貸款的原因大致已解決,但這不代表銀行會 貸款。美國樓市在2007年開始出問題,影響按揭抵押債券,銀行因而虧損,於是收 緊借貸。問題在去年秋天雷曼兄弟倒閉後,惡化成流動資金危機,銀行都恐懼對手 隨時破產,全部拒絕向同業拆借資金,寧願囤積現金。
  經過聯儲局連番出手後,銀行資金周轉問題紓緩了,但輪到失業率急升,一般 消費者還款能力下降,信用卡壞賬率上升,而且住宅斷供仍在增加,加上剛經歷了 隨便貸款的惡果,銀行當然收緊借貸標準。根據聯儲局上周三數字,消費借貸繼4 月錄得破紀錄跌幅165億美元後,5月再減少32.3億美元。
德憂夏末爆發危機
  德國企業有同樣投訴。德國工業聯會警告,大規模企業融資問題可能在夏末秋 初爆發,指出借貸成本增加,大型長期融資尤其困難。商界尤其不滿,歐洲央行上 月初才向歐羅區銀行低息借出4420億歐羅(4.76萬億港元)一年期資金,但銀行依 然不肯貸款。
  業界指出,德國等歐洲國家銀行目前寧願延遲還款期、放寬現有貸款條款或重 組債務,也不願借出新貸款,以免受企業倒閉衝擊,但這勢將拖累整體經濟。德國 一間激光切割儀器生產公司的行政總裁沙夫指出,其公司借款沒有困難,但他的客 戶因為信貸緊絀而擱置了投資決定,繼而有連鎖反應。
日企借款呈兩極化
  德國財長施泰因布呂克上周警告說,德國須認真對待信貸可能在夏末惡化的問 題,為惡劣情況作好準備,並建議有需要時由德國央行直接向企業貸款,例如購買 企業債券,繞過私人銀行。
  日本就出現信貸兩極化的現象。大企業目前借款不算困難,就算須延遲還款, 銀行也不會苛刻地追債,而且它們公開集資也較容易。然而,小企業全無這些優 勢。政府把企業貸款擔保計劃增至30萬億日圓(2.5萬億港元),但央行本月1日公 布的短觀經濟報告顯示,大企業借貸指數升了8點,小企業借貸指數只升了 1點。
  在日本愈來愈流行的企業借款模式銀團貸款中,未償還貸款在2004年第三季與 今年首季間上升了129%,但整體貸款同期只增長了5.4%。今年初起,約八成新的銀 團貸款是借給沒信貸評級或垃圾評級的企業,而首季借予小企業、且主要銀行放寬 了借貸標準的貸款按季增加了17.4%,但這些貸款中,近二成是不良貸款。
  日本銀團貸款一般有條款,要求一旦企業盈利或評級下降,便要提早還款。惠 譽高級主管渡邊正彥指出,如果銀行不斷啟動此條款,便可能阻礙經濟復蘇,破產 宗數進一步增加。這將令僱用了日本七成勞動人口的中小企裁減更多職位。
文章編號: 200907133910123

2009年7月10日 星期五

瑞士銀行 - 美國客戶避之則吉

信報財經新聞
P16 放眼國際 2009-07-10


美國客戶避之則吉



  由於美國加強對海外逃稅行為的追查力度,瑞士各銀行為免被指幫助美國富人
逃稅的嫌疑,紛紛展開關閉美國客戶帳戶的行動。

  據報道,瑞士兩家最大銀行瑞銀行和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已要求美
國客戶將資產轉移到該兩銀行在美國特別開設的子公司,否則將將關閉他們在瑞士
境內開設的帳戶。而一些小型銀行如ZKB及 Mirabaud則已開始關閉其美國客戶的全
部帳戶。銀行方面拒絕透露將有多少人受到影響,但據估計,生活在海外的美國人
超過五百萬人,其中瑞士有約三萬人。亦有報道表示,ZKB管理的資產中,將有不
足1%受關閉美國客戶帳戶所影響。

  報道又表示,現在美國公民開始感到自己象是令人避之則吉的傳染病患者。一
名在日內瓦居住了四十年的美國公民表示,Zweiplus銀行和 Raiffaisen國際銀行
的日內瓦分行都拒絕為她開設投資帳戶。

  按照美國法律,瑞士的銀行若要向美國人提供資產管理服務,必須先到美國證
券交易委員會(SEC)進行註冊。但瑞士的銀行多不願意接受這一條件,因為在
SEC註冊後,這些銀行客戶將不再受瑞士銀行保密法的保護。銀行保密法規定,瑞
士的銀行必須實行密碼制,為存戶絕對保密。而對於洩露存款機密的人的懲罰則非
常嚴厲,包括監禁六個月和罰款2萬瑞士法郎。該法還規定,任何外國人和外國政
府,甚至包括瑞士的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法院等,都無權干涉、調查和處理任何
個人在瑞士銀行的存款,除非有證據證明該存款人有犯罪行為。



文章編號: 200907103910065

信報財經新聞P16 放眼國際 2009-07-10
稅務協議不利瑞士
  自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各國都遭遇到稅收減少、財政赤字上升的困境。針對這 個情況,歐美政府從去年開始便積極堵塞稅收漏洞,並把矛頭指向「逃稅天堂」。 今年4月,二十國集團(G20)在倫敦峰會上達成共識,加強國際金融監管合作,決 定對逃稅天堂實施制裁和打擊,而瑞士正被納入「承諾履行國際標準,但沒有切實 執行」的「灰色名單」內。
  雖然瑞士銀行業界認為,瑞士被納入逃稅天堂灰色名單不會對行業產生嚴重影 響,但各國的壓力早已迫使瑞士對本國的銀行業保密法規進行改革,並對主要銀行 造成打擊。據財富管理諮詢機構Scorpio Partnership發表的年度報告表示,美國 銀行(Bank of America)已取代瑞銀成為全球最大的私人銀行集團,而最新兩季 瑞銀可能遭到規模達834億瑞士法郎的撤資。
  面對愈來愈大的國際壓力,瑞士被迫作出妥協,同意簽署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OECD)的金融信息披露規則,承諾主動向其他國家提供可能涉及非法逃稅的客戶 資料。此外,瑞士和美國在上月19日又完成了一項雙向徵稅協議的修正案談判,同 意增加雙方共享的稅務信息數量,以打擊透過海外帳戶逃稅的活動。有關協議預計 在未來數月簽署落實。
  美國財長蓋特納【圖】表示,該修正協議將增強他們執行美國稅法的能力,有 助終結利用海外帳戶和投資進行逃稅活動。財政部又表示,兩國經過超過兩個月談 判所達成的徵稅協議修訂,有助將瑞士從逃稅天堂的灰色名單中剔除。
文章編號: 200907103910064

信報財經新聞P16 放眼國際 2009-07-10
瑞士拒交美客戶資料或釀外交風波
  瑞士銀行(UBS)被指協助美國客戶逃稅,遭美國司法部要求提供五萬二千名 美國富裕存戶名單的案件,有可能變成瑞士與美國政府之間的衝突。瑞士當局前天 向美國法院表明,瑞士禁止銀行向美國提供客戶資料,並會採取必要措施,包括查 封銀行資料,以阻止資料移交。
  美國司法部去年授權美國稅收署向瑞銀提出起訴,指控該銀行協助美國人向稅 務部門隱瞞了約200億美元的資產。在面臨被美國控告的情況下,瑞銀在今年2 月 同意繳付7.8億美元的罰款,並提供約三百名美國存戶的資料,以圖解決有關訴 訟。但美國政府並未就此罷休,繼續要求瑞銀提供更多涉嫌逃稅的美國存戶詳情。
瑞士法律保護客戶
  司法部上周二在一份法庭備案中表示,瑞銀系統性地蓄意違反美國有關法律, 派員招募美國人作為他們的客戶。按照美國法例規定,瑞銀必須在美國證券交易委 員會註冊,才能為這些客戶提供服務,但瑞銀自1999年起便通過不同地方的帳戶, 為美國客戶保管巨額資產,但從未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註冊。美國指責這些非法 的銀行操作讓瑞銀獲得超過1億美元的手續費,但卻令美國損失數億美元的稅收, 因此要求銀行提供另外五萬二千名涉嫌逃稅的美國客戶資料,而美國佛州邁阿密聯 邦法院亦定於下周一開庭審理有關案件。
  針對美國當局在瑞銀案中採取的立場,瑞士聯邦司法和警察部前天去信法院, 重申瑞士法律禁止銀行向美國提供客戶資料。瑞士當局在聲明中表示,瑞銀絕對不 可以向美國提供客戶資料,瑞士政府會採取必要措施阻止該銀行向美國提供五萬二 千名客戶的存款帳戶資料,在有需要時,甚至會頒發指令查封銀行的資料,原因是 提供資料將違反瑞士本土法律,並會在當地引起訴訟。
  在收到有關聲明後,邁阿密聯邦法院法官戈德隨即要求美國政府澄清,若瑞士 政府堅持拒絕讓瑞銀提供所需美國客戶資料,美國將會作出怎樣的回應,包括是否 接管或沒收瑞銀在美國的資產。他並定下本周日為政府回覆的最後限期。隨着美國 與瑞士之間針鋒相對行為的逐步升級,這場追查逃稅的案件有可能演變成一場外交 風波。
  分析指出,瑞士嚴格保護客戶隱私的法律,是該國銀行得以吸引世界各地富裕 客戶巨額資產的主要原因,瑞士當局不會輕易讓步。瑞士經濟部長洛伊特赫特表 示,他們不會接受美國當局前來瑞士說要五百人名單就拿五百人名單的要求。瑞士 不知道有多少美國人在瑞士非法隱藏財富,但美國當局也不知道,因此現存的法例 可應用到具體的案件上,當美國提供證據證明可能存在逃稅行為,瑞士就會披露客 戶資料。
瑞銀交罰款冀和解
  洛伊特赫特還引用投資銀行雷曼兄弟的例子,警告美國不要對瑞銀壓迫大甚。 她說,當這等規模的銀行出現嚴重問題時,會對金融穩定造成極大破壞,這對美國 不會有好處。她表示美國去年聲稱穩定金融是首要任務,因此必須考慮到這個情況。
  至於承受巨大壓力的瑞銀,雖然自始拒絕按美國要求提供所需客戶資料,但卻 一直表示希望瑞美兩國政府能達成和解。分析認為,美國政府的目的是要討回逃稅 的款項,而瑞銀又願意承認部分責任,最終的解決辦法將是瑞銀繳交罰款。洛伊特 赫特亦表示,瑞銀做錯了事,將會付出代價以達成交易。究竟瑞銀能付出多少?該 銀行發言人前天透露,該銀行能支付55億美元而無須額外注資。這或許是向美國放 出的訊號。
文章編號: 200907103910063

2009年7月9日 星期四

宜家 - 加速擴張中國業務

信報財經新聞
P15 放眼國際 2009-07-09


加速擴張中國業務



  與俄羅斯的情況相比,宜家在中國的分店數目雖然較少,但無意暫停投資,反
有計劃加快在北京的擴張步伐。

  宜家於1998年進入中國市場,目前在中國內地開設有六家分店。1999年宜家北
京馬甸店開業,營業面積為一萬五千方米。2006年,宜家北京四元橋新店開幕,營
業面積達四萬三千方米,是當時宜家全球第二大店,僅次於位於瑞典的全球第一大
店斯德哥爾摩店。

  到了上月底,該公司透露,計劃在北京南五環地鐵沿線再開設一家面積達十五
萬方米的大型購物中心,位置在大興西紅門,並已和大興區初步達成意向。據報
道,該購物中心將有商業樓、辦公室、附屬設施,預計今年10月啟動項目,投資額
為3億元人民幣,工程於2010年7月開工,2012年7月竣工。

  上月宜家宣布全球裁員五千人,中國亦受到影響。該公司早在4月重新規劃了
組織架構並制訂了新的工作模式,成都、武漢及廈門的貿易辦公室被結束,所有商
業活動集中在青島、上海及深圳進行,將大中華區負責採購貿易部門合併為一。宜
家透露,該次調整中受影響的員工佔宜家中國總員工人數的3.1%,由於宜家中國區
員工人數逾五千人,按此計算,中國約有一百五十名員工在裁員潮中被遣散。該公
司又表示,宜家中國的採購合併及人員調整已經完成,北京新店的計劃,意味宜家
還將聘用新員工,在中國拓展業務的決心不會改變。



文章編號: 200907093910125

信報財經新聞P15 放眼國際 2009-07-09
俄國市場發展受阻
  宜家雖然仍計劃在全球積極擴展業務,但近期在俄羅斯的發展卻遭遇不少障 礙,令該公司宣布要中斷投資。
  自2000年起宜家在俄羅斯開始營業,至今已有十一間分店,另有十三間由該公 司開辦的商場Mega Hall。但到了上月23日,宜家總裁達爾維格宣布,由於不滿俄 羅斯的官僚作風,因此決定凍結在該國的未來投資。他表示宜家將繼續現有俄羅斯 項目,但不會追加投資,直至與當地政府解決所有爭端為止。
  達爾維格所說的爭端,其中之一是宜家在薩馬拉申請開辦Mega Hall的批文, 但待候兩年仍未有結果。該公司指出,上述商場原擬於2007年11月開幕,但期間受 到俄羅斯至少八個部門的官僚作風阻撓,一直拒絕向宜家發出批文,其中最新一道 障礙是當局認為商場沒有抵擋風暴的足夠能力,但據宜家表示,薩馬拉歷來極少出 現風暴,因此有關要求可說毫無道理。
  此外,宜家創辦人坎普拉德曾投訴,宜家在用電帳單上被俄羅斯供應商詐騙 1.9億美元。他在接受電台訪問時表示,俄羅斯一些能源供應商拒絕履行雙方早已 簽訂的合約內容,沒有為宜家在俄羅斯的十一家商店供電,導致宜家被迫自行購買 發電機以保證正常供電,增加了該公司的營運成本。
  事實上,宜家在俄羅斯的發展一直遭到重重阻礙,其中最嚴重的一次發生在 2004年,該公司在莫斯科的一個商場準備開業,並請來瑞典及德國大使主持商場開 幕禮,但到最後一刻接到當局通知,表示停車場因太接近一條煤氣管而不批准營 業,開幕禮亦要臨時取消。最後坎普拉德直接致電當時的總統普京,才把問題解決。
文章編號: 200907093910124

信報財經新聞P15 放眼國際 2009-07-09
衰退衝擊超預期宜家繼續裁員
  瑞典家私業巨擘宜家(Ikea)表示,由於金融危機的影響比原來預期為大,因 此繼上月宣布裁員五千人後,稍後需在全球進一步裁員。該公司高層表示,雖然公 司面臨巨大的削減經營成本壓力,但業績仍然強勁,並會繼續開設新分店,以及趁 經濟衰退令競爭對手後撤之機,擴大國際市場佔有率。
  由於受到全球經濟衰退的衝擊,宜家在過去十個月內已在全球裁員五千人,約 佔員工總人數的4%。而到了前天,公司創辦人坎普拉德宣布,為彌補市場低迷對宜 家預期銷售額帶來的負面影響,該公司需進一步減少員工人數,尤其是在製造和後 勤部門。他表示,宜家的銷售額比預期減少了7%,令該公司財政出現80億瑞典克郎 (約78億港元)的缺口,因此目前的首要任務不單要讓銷售市場活躍起來,同時還 要進一步壓縮營運成本。坎普拉德並沒有透露新一輪的裁員人數,亦沒有交代哪些 國家的分公司最受影響。
高速增長趨勢結束
  成立於1943年的宜家家私,從1998年至2008年的十年期間一直高速增長,銷售 額則增長了超過兩倍至212億歐羅(約2286億港元)。但今年卻因為金融危機而遭 遇到七十年來首見的增長停滯。該公司行政總裁達爾維格上月23日曾對傳媒表示, 他們之前從不需要大規模裁員,但今次受全球經濟衰退影響,公司的高速增長趨勢 已經結束,有必要降低成本和產能,以符合較預期疲弱的需求。他指出,金融危機 來勢兇猛,令他們猝不及防,而經濟衰退與樓市關係密切,更對宜家造成重大衝 擊,令家私業較整體零售業受創更深。不過,宜家產品的廉宜形象對該公司提供極 大幫助,令其表現優於許多同業,並令市場佔有率節節上升。
廉宜策略無助業績
  曾有分析認為,宜家有如家私業中的沃爾瑪(Wal-mart),可藉其產品的售價 遠較競爭對手低廉吸引顧客,縱使發生全球經濟衰退,亦無需感到擔憂。宜家英國 分公司總裁漢松上月接受《倫敦時報》訪問時就曾表示,經濟衰退雖然對他們造成影 響,但卻認為這對宜家是個好時機,可以獲得更多新顧客,因為廣泛的衰退令人們 更加需要找尋便宜的家私,宜家則可以銷售更多價格低廉的產品。
  不過,宜家出售的產品畢竟與沃爾瑪不同,因為前者賣的是家私,後者則是日 常生活必須品。美國家私業人士指出,隨着樓市崩潰,買屋的人數愈來愈少,對家 私的需求亦大幅下降,而本來打算更新家私的客戶,亦暫時擱置購買計劃,縱使家 私價格低廉,或有較大的折讓價,亦難以引起消費者的購物意欲。換句話說,這是 整個行業的倒退,與生活必須品仍能保持銷路的情況截然不同,因為無論經濟如何 困難,消費者仍要購買必須品。而沃爾瑪正是藉貨品價格較競爭對手便宜把消費者 吸引過來,提高本身的營業額。
前景樂觀續聘員工
  雖然面對巨大財政壓力,但宜家對其前景仍然樂觀,預計在截至今年8月底的 本財政年度中,銷售額將超過2300億克郎(約2236億港元),這主要得益於該公司 在美國、歐洲、中國和俄羅斯等地增設的二十二家新店。此外,達爾維格在上月表 示,宜家的資金充裕,將繼續大舉投資,不會受經濟衰退影響,該公司計劃在今年 內投資120億克郎(約117億港元)開設十四家新店。宜家女發言人林德格倫前天亦 表示,公司會繼續為今年新開的分店招聘員工,但她預期宜家的市場狀況需要再等 待兩年才能得以恢復。
文章編號: 200907093910123

2009年7月8日 星期三

twitter - Twitter或步YouTube後塵

信報財經新聞
P12 放眼國際 2009-07-08


Twitter或步YouTube後塵



  Twitter發展勢頭強勁,瀏覽人數不斷增加,因此引起業界猜測,該網站會否
像其他新興同業一樣,趁被看好之時迅速以天價出讓,為創辦人帶來巨額財富。

  據市場研究公司尼爾森上月底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5月份Twitter獨立用戶同
比增長了十五倍,達一千八百二十萬人,增幅超過了任何網站。此外, Twitter用
戶的停留時間也大幅提升,從去年5月的人均六分鐘十九秒提高到今年5月的十七分
鐘二十一秒。

  在此情況下,Twitter共同創辦人之一的威廉斯有可能出席自昨天起由投資銀
行Allen & Co舉辦的每年一度傳媒峰會,便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Allen & Co在
1983年舉辦首辦首屆傳媒峰會,原是藉此討論傳媒業下一步的發展戰略。但2001年
以來,峰會便開始關注科技,並嘗試吸引更多網絡行業的傳媒領袖參加會議,而會
議的中心,亦逐漸變成那些具有開拓精神的科技領袖。

  三年前,影片交換網站YouTube的行政總裁赫利就曾在傳媒峰會上大出風頭,
許多電視、電影和音樂產業的管理層都希望從該網站學習經驗。峰會結束後僅三個
月,赫利便將YouTube出售予Google,交易價高達17.6億美元,因此,Twitter會否
步YouTube後塵,在峰會內找尋買家,趁目前的強勁勢頭迅速將之出售,就成為眾
人心中最大的疑問。

  不過,Twitter另一共同創辦人斯通較早前曾表示,不準備出售公司。他亦否
認有關Twitter將被微軟或Google收購的傳言,表示沒有進行任何收購談判,也沒
有與這些公司接觸。此外,傳媒大亨梅鐸亦表示,Twitter是個讓人驚訝的現象,
但他想不通它如何能獲利。他認為,除了搜索之外,目前還沒有任何網站將盈利擴
張至每一領域。



文章編號: 200907083910029

信報財經新聞P12 放眼國際 2009-07-08
正面作用有助營銷
  Twitter雖然有可能被不軌商人利用,對用戶進行詐騙,但亦有公司認定該社 交網站的正面作用,藉以推動經營。例如美國電子消費品零售商百思買公司(Best Buy)上周便表示,正運用Twitter建立一個客戶服務團隊,以回答顧客關於相關產 品問題,並促進銷售業務的增長。
  百思買表示,從本月19日起,該公司的Twelpforce團隊對Twitter內發佈的內 容進行搜尋,以了解客戶想找尋哪類有關電視及其他電子產品的資訊。公司市場主 管表示,百思買已有五百名員工表示將參與這項服務,並指出以往的營銷模式是開 門經營,然後等待客戶自己前來。但在現今的時代,他們可以走出門外找尋客戶, 了解他們在談論哪些科技,或是他們有興趣購買什麼,並且要樂於分享自己擁有的 知識。當公司表現大方而又知識豐富時,顧客就會前來購物。
  專家指出,百思買這項新營銷方式,是一個成本較低的了解客戶方法,能令公 司有效地與客戶進行溝通。事實上,Twitter亦明白自己的實力何在,因此計劃從 著名品牌收取費用。該網站的共同創辦人之一斯通較早前表示,許多著名品牌利用 Twitter獲得了收益,而Twitter則可以幫助他們得到更多的盈利,藉着向他們提供 獨特的服務,例如通過驗證帳戶,讓客戶確信收到的信息是來自真正的品牌公司, 又或者向企業提供消息有效性的統計數據,及向有多個分支機構的大公司提供多個 帳戶,然後向這些品牌公司收取服務費用。
文章編號: 200907083910028

信報財經新聞P12 放眼國際 2009-07-08
Twitter面臨危機被作行騙工具
  Twitter近期迅速冒升為最熱門的社交網站之一,瀏覽人數不斷上升,因此逐 漸成為商界發布資訊及宣傳的工具。但亦有不軌商人,開始利用該網站的強大威力 設下陷阱,散發訊息表示可把Twitter變成盈利工具,令用戶可以輕鬆安全地獲得 豐厚利潤,引誘希望賺快錢的人奉獻金錢,而且手法不一定違法。
  日益受到網民歡迎的微型社交網站Twitter,在許多突發事件的訊息傳遞中大 出風頭,被廣泛認為是一個提供真實、客觀消息的平台,並已成為名人及政治人物 宣傳的必要工具。但與此同時,不法商人亦把握Twitter大行其道的影響力,以此 作為誘餌,設下陷阱詐騙用戶金錢。
黑客套取個人資料
  上月中網絡保安服務供應商Symantec發表垃圾電郵報告顯示,發現有不少黑客 散發大量以Twitter為題材的垃圾郵件,詐騙郵件接受者的個人資料。報告指出, 垃圾電郵主要有兩大類,第一類是以「快速賺錢」為主題,在郵件中宣稱提供安裝 後可賺錢的Twitter軟件,並會把郵件接收者引導至其他網上表格,要求用戶填上 姓名、電郵地址、郵遞地址和信用卡號碼、到期日等個人資料。
  第二類則是針對Twitter的交友網站Datetwit,黑客會發出看似由Datetwit發 出的電郵,接收者在不經意下打開郵件,並按指示以 Twitter戶口資料登入偽冒的 Datetwit網站,其帳號密碼便洩露入黑客之手。該兩類垃圾電郵均有機會讓黑客有 機可乘,令客戶最終遭受損失。
  除了這類明顯違法的詐騙行為外,近期又出現一些類似的陷阱,但卻並不一定 違法,令受騙的用戶難以追討損失。《洛杉磯時報》昨天引述「優質營商局」 (Better Business Bureau)表示,自今年春季末段開始,互聯網出現大批網站, 利用Twitter的名義提供「快速致富」和「在家工作」計劃,以吸引用戶參加。開 設這些網站的公司宣稱,可以幫助用戶把Twitter變成「自動提款機」,在輕鬆及 安全的情況下賺取豐厚收入。
免費試用疑藏圈套
  優質營商局以其中一家總部相信是設在英格蘭薩里郡的公司EasyTweet Profits.com為例,說明其行事手法。該公司向用戶表示,只要以Twitter轉發大量 電郵,便可每天賺取高達873美元的收入,甚至有人能一年獲得超過39萬美元的盈 利。該公司宣稱,用戶可以在一星期內免費試用其教學軟件Twitter Home Business Kit,因此要求用戶簽署一份試用合約,並提供信用卡號碼以支付一筆極 低的郵費,以便該公司把一張訓練求職者如何以Twitter賺錢的影碟寄送給他們。
  不過,優質營商局指出,在試用合約的冗長條款中,隱藏了重要細節,就是試 用期並非從接收到影碟算起,而是從簽約的一刻開始。用戶若未能在試用期結束前 書面通知取消合約,該公司便會自動收取用戶每月47美元的費用。許多用戶沒有細 心閱讀合約內容,在不察覺的情況下過了免費試用期,結果被迫繳付費用。優質營 商局指出,大部分推出以Twitter賺錢的計劃,均是這類要求用戶主動取消交易以 避免付款的「消極選擇行銷方式」(negative option marketing)運作。
網上公司難以追查
  優質營商局表示,雖然截至目前止仍未收到任何有關以Twitter賺錢計劃的投 訴,但以往一些承諾在互聯網上進行特別搜索便可賺取巨額利潤的類似陷阱,每年 都會引起約一千宗的投訴,而且僅是冰山一角。此外,縱使用戶作出投訴,要追查 這些互聯網公司亦非常困難,因為登記的地址通常只會引導到隨機開設的郵箱,而 電話要嘛是已被切斷,要嘛是線路繁忙無法駁通。
  研究網上賺錢行為的專家亦指出,這類網站的經營手法非常可疑,用戶在簽署 合約前必須細看條款,否則極難向推銷以Twitter賺錢的公司要求退款。這些公司 雖然並不可信,但卻不一定違法。
文章編號: 200907083910027

2009年7月6日 星期一

pepsi - 贊助世博換中國好感

信報財經新聞
P12 放眼國際 2009-07-06


贊助世博換中國好感



  宣傳產品的最佳方法莫過於贊助大型活動,百事便宣布贊助明年上海世博會的
美國館。除了在美國館內和該館任何宣傳物品可看到公司的商標外,贊助上海世博
更重要的好處是讓中國政府開心,日後投資中國有求中國政府時也可以有商有量。

  百事行政總裁盧英德上周三在北京出席簽約儀式,百事成為上海世博美國館的
全球夥伴之一,捐助500萬美元,是美國館至今收到的最大筆捐助。

  有為美國館籌款的人士透露,不少公司剛在去年北京奧運花費巨額宣傳,然後
又遇到金融海嘯,現金緊絀,不願再花巨額在上海世博。由於美國政府沒有撥款搞
美國館,所需的6100萬美元資金全部都得來自私人捐助,但至今只籌得三分一,以
致美國政府一直不與上海世博籌委會簽約承諾參與,上周三也只是公布委任了美國
代表團團長,但仍未正式確認參加。

  不過,眾所周知,中國政府視上海世博為跟北京奧運同等重要的大型活動,一
旦美國缺席,這屆世博將大為失色,因此中國必定會感激百事作巨額捐助。就算不
計產品在世博期間可讓大量中國人認識,只要考慮到中國官員的反應,這筆投資對
進軍中國市場而言,絕對划算。有美國企業駐華職員說,中國政府已表明,支持美
國館就等如支持世博。

  可口可樂亦不甘後人,是上海世博飲品全球夥伴,而集團去年亦有贊助北京奧
運聖火傳遞。



文章編號: 200907063910050

信報財經新聞P12 放眼國際 2009-07-06
百事總裁中國十日遊對撼可樂
  中國市場十分重要,無人不知,國際大型企業一把手每年都定必要至少訪華一 趟,但飲品集團百事行政總裁盧英德(Indra Nooyi)近期的訪華行程有點特別, 因為她一來便在中國逗留十天,親身感受中國市場動向,以便制定更能針對中國市 場的策略,讓公司產品滲透中國每一角落。
  近期有關盧英德【圖中】在華出席公開活動的消息包括,在6月26日,她在重 慶親自為百事的飲品生產廠開幕,該廠是百事首家在美國以外、符合美國業界環保 標準的廠房;上周二以百事參與中國婦女基金會活動的名義,拜訪身兼全國婦聯主 席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至立【圖右】;上周三身在北京,簽署捐助美國參 與明年上海世博會的協議。
親自觀察消費行情
  然而,盧英德訪華期間其他非官方活動更引人入勝。除了巡視公司業務,盧英 德更重要的活動是「逛街」。她盡量減少應酬活動,把更多時間花在觀察中國民 情,例如親率公司大中華區一眾高層逛市場,看看消費者的行為模式;到訪上海舊 區,看看居民在西化前怎樣生活;到大學問問大學生對百事等外國品牌有何觀感; 探訪一個三代同堂之家,請教一下他們的飲食及購物習慣。
  盧英德在事前亦做足準備。根據《商業周刊》報道,她在1月便於紐約州的百事 總部舉辦一個中國研討會,廣邀不同大學的學者,由他們向盧英德講解中國歷史、 經濟及政治,訪華前更再拜訪前國務卿基辛格,聽他一席話。
  美歐各國均受金融危機重挫,加上美國人近年注重健康而減少喝汽水,百事以 至其主要對手可口可樂在美國的銷售和盈利都表現疲弱,目前唯有拓展新興市場, 來自印度的盧英德自然深明這道理。
與可樂爭中國市場
  她上周向CNBC電視台指出,中國人口逾十億,就算其經濟放緩,但增長率跟歐 美仍有九個百分點的差距,加上她發現中國人現在都很有抱負,希望有自己的一套 生活態度,包括一些令人夢寐以求的品牌,故中國現在是美國以外百事最大的發展 機遇。
  百事和可口可樂目前的主戰場可說是中國。百事去年宣布未來四年在中國投資 逾10億美元,增設逾十五家廠房;可口可樂則未來三年計劃在中國投資20億美元。 兩家公司都加強在華研究工作,以發展出合中國人口味的產品。
深入內陸城市
  盧英德上周向《華爾街日報》表示,她認為百事在中國應有一套十分不同的發展 策略,因此想親身看看中國人如何生活、如何飲食,以及中國市場哪兒有增長空間。
  例如,她發覺中國老一輩不習慣購買包裝好的食物,因此要求大中華區的同事 想想有什麼產品可迎合他們的需要。
  百事在華另一策略是深入內陸。盧英德除了訪問北京和上海,還到了西部的重 慶、西安及內蒙古,其中出訪內蒙是因為百事在該自治區的達拉特旗展旦召蘇木 (旗和蘇木均是內蒙行政區級別,分別類似縣和鄉)設有馬鈴薯種植場,為百事的 薯片等零食產品提供原料。
  盧英德意識到,進軍幾個沿岸大城市多年後,中國內陸有更多潛力巨大的城市 有待染指。她說,西部跟內陸地區也發展極度迅速,例如湖北一個小村鎮在五年內 由沒有一台電腦到現在很多人都有電腦,而且隨便一個中國「小」城市人口也有 一、二百萬。
  百事和可口可樂都朝這相同目標進發。根據已公布的計劃,兩家公司在華新廠 房都主要集中在內陸或一些早年外資較少注意到的城市。百事上周有重慶廠房啟 用,可口可樂則在6月底為南昌及烏魯木齊廠房揭幕。
文章編號: 200907063910049

2009年7月3日 星期五

美銀行業 - 銀行股再一獲青睞

信報財經新聞
P19 放眼國際 2009-07-03


銀行股再一獲青睞



  美國銀行業在金融危機中雖受重挫,但經過數月來的掙扎,自上月起已重新成
為投資者追逐的目標,並獲得足夠的財力提前歸還政府的問題資產援助計劃
(TARP)資金。

  上月初,美國參加壓力測試的十九家金融機構通過發行股票,共籌募到至少
650億美元的資金,加上通過發行無擔保債券和將優先股轉換成普通股,該批銀行
籌得資金總額達到850億美元,明顯高於美國監管機構的要求。分析表示,銀行重
新贏得投資者的青睞,是因為經濟繼續急墜的可能性不斷減小,而從市盈率看,許
多銀行變得都很便宜,因此其融資非常順利。

  正是由於投資者超出預期的支持,以及逐步好轉的經濟數據,令金融監管機構
對銀行業在償還TARP資金後,因各種不利因素而再度陷入困境的擔憂減退,加上銀
行業在國會不斷遊說,美國政府終於批准了十家大型銀行償還680億美元的援助貸
款。對於這些銀行來說,政府接納還款,令他們如獲特赦,因為在TARP 實施過程
中,監管部門對受助銀行提出了多項嚴格監管要求,並干預了部分銀行的日常營運
業務,令其獨立經營的能力不再像以前那麼強勁。



文章編號: 200907033910079

信報財經新聞P19 放眼國際 2009-07-03
信用卡率先加息
  美國國會為防銀行及信貸機構向客戶收取過高的費用,較早前已立例保護信用 卡消費者。但由於新措施要待明年2月始生效,金融機構已率先採取行動,趕在措 施生效前大幅提高信用卡利率。
  目前美國金融系統將保護消費者的責任分散給多家機構負責,為簡化職責,使 監管更為有效,美國總統奧巴馬在本周二向國會提交設立消費者金融保護署的提 案,藉以創建一個新機構,擔當保護消費者的主要監管組織,並將負責推行近期通 過的信用卡法案,取締不平等的商業做法,包括限制貸款機構隨意提高風險借貸者 的利率。
  不過,信用卡違約率持續大幅上升,迫使發卡機構提高信用卡利率。統計顯 示,美國6月的信用卡虧損率達空前的10.44%紀錄,而信用卡証券化商品的盈利率 則降至5%以下,成為十年來的最低水平,也是1998年11月以來首次低於這個門檻。 到了最近數月,美國信用卡的違約率升至新高紀錄,其中美國銀行從 4月的10.47% 升至5月的12.5%,美國運通銀行從9.9%升至10.4%,而萬事達卡發行量排名第一的 花旗銀行也從10.21%微升至 10.50%,  因此,發卡機構均相繼提高信用卡利 率,希望自保之餘亦能提升獲利,同時也趕在政府的保護消費者措施生效前先行一 步。其中花旗率先宣布,在1月到4月間,凡是未能在月底前繳清全部帳款的花旗聯 名卡用戶,貸款利率平均上調3%至24%。摩根大通亦表示,從下月起若干信用卡用 戶每月的最低付款額將從未繳清餘額的2%提高至5%。對此,有議員表示發卡機構正 利用新法例生效前的空檔榨取客戶的金錢,實際上違反了有關法例的精神,聯儲局 應運用緊急權力加以限制。
文章編號: 200907033910078

信報財經新聞P19 放眼國際 2009-07-03
美銀行業求財若渴存戶收費激增
  美國銀行業因受金融危機打擊而收入大減,各銀行一改以往在衰退期間不加費 的做法,目前正以各種名目提高服務收費,希望從普通帳戶下手,挽回在貸款和投 資方面的損失。其中曾接受政府援助的大型銀行,對普通帳戶的收費比小型銀行更 高出20%。此舉已引起聯儲局的注意,亦有議員提出收緊法例,打擊銀行濫收費用 的行為。
  以往經濟衰退期間,美國銀行業從未提高普通帳戶的服務收費,但今次各銀行 雖然獲得政府的巨額援助,但仍然將大多數的服務收費保持於最高水平,同時還對 客戶透支等情況提高收費,令客戶需為存款及開支繳付更多費用,反映美國銀行業 正尋求任何可能的方法以取得收入,以抵銷在貸款及信用卡債務上的損失。經濟研 究機構Moebs Services創辦人默貝斯表示,經濟危機導致收入劇減,提高服務收費 已基本成為銀行和信貸機構挽回損失的手段。
透支費成重要收入
  據銀行業調查機構Bankrate.com去年的調查顯示,美國銀行業每宗支票退回的 平均收費增至30美元,較前年上升2.5%;自動櫃員機的每次提款平均收費近2美 元,較前年提高10%;對於有息支票帳戶,戶主必須在戶口內保持平均3462美元的 最低存款額,則否需向銀行交付月費,這一存款額較前年上升了4%。該機構的金融 分析師麥克布賴德表示,支票退票費和自動櫃員機提款這類帶有懲罰性的收費,是 各類加費中最一致的。
  此外,支票帳戶透支費已成為銀行重要收入來源,這種收費原是起一種警示作 用,但現在己變成銀行必不可少的盈利手段之一。據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一項統 計顯示,銀行從帳戶存款餘額不足或透支所收取的費用,佔帳戶服務費總額的 74%。Moebs Services估計,各銀行收取每宗透支的費用中位數將從去年的25美元 增加至今年的26美元,令銀行業今年的透支收費總額達385億美元。
  事實上,美國各銀行均積極提升透支收費。例如美國銀行在4月時曾考將該收 費增致39美元,較一般銀行十年前的收費高出一倍,但在受到消費者猛烈批評後, 收費才回復原來的35美元。花旗銀行去年亦把透支收費從30美元增加至34美元;而 富國銀行則將透支及帳戶餘款不足的最高收費從34美元增加至35美元。
表現猶豫害怕批評
  不過,許多銀行對增加透支收費表示猶豫,因怕遭受來自美國政府的批評。針 對這個情況,美國部分銀行將以新方式增加收費,例如總部設在克里夫蘭的地區信 貸機構KeyCorp,就會對過去數月重複透支的客戶增加50美仙至1美元的收費,令透 支最高收費可達39美元;另一家在密歇根州及加州有龐大業務的信貸公司Comerica 則會推出遞增式收費結構,對重複透支的客戶增加收取2至3美元,令最高透支收費 額升至25至37美元不等。
聯儲局擬立例打擊
  雖然美國銀行業曾作出申辯,表示增加收費是為了應對市場環境變化,但其加 費行為仍受到廣泛批評。美國消費者聯會表示,銀行通常在開戶時不向客戶解釋透 支消費規定,自行決定收取透支費,令客戶根本沒有選擇餘地,而美國十六家最大 型銀行中,亦沒有一家在收取透支費前徵得客戶同意。從整體角度觀察,美國最大 型銀行對普通帳戶的服務收費,目前亦是處於歷來最高水平,而且較小型銀行的平 均收費高20%。聯儲局已注意到銀行業這種收取高額費用的做法,並正考慮採用新 規定以打擊有關行為。多名國會議員亦表示會訂立新法例,強制銀行必須在收取費 用前知會客戶,同時提醒消費者必須提高警覺,避免透支。
文章編號: 200907033910077

2009年7月2日 星期四

航空安全 - 空巴面臨巨大壓力

信報財經新聞
P11 放眼國際 2009-07-02


空巴面臨巨大壓力



  也門航空公司空中巴士客機前天的墜毀意外,是上月的第二宗重大空難。6月1
日法航也發生了一宗空巴客機在巴西附近海域失事、機上二百二十八人遇難的慘
劇。雖然兩架客機的失事原因目前還難以具體確定,但空中巴士一個月內連續兩架
客機出事,令該飛機製造商面臨巨大壓力。英國《倫敦時報》昨天報道,法國調查員
今天將公布法航墜機意外的初步報告,空巴預期要面對把全球長途客機機隊停飛的
呼籲。

  報道表示,預期調查人員會把客機的飛行速度數據及電子設施列為導至空難的
主因。自空巴客機曾經歷三十六宗類似失事客機事件的消息曝光後,空巴A330 及
A340客機的飛行數據系統即受到質疑。空巴在1994年首次報告空巴客機存在問題,
並建議作出糾正,但沒有採取強制性行動。上周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局亦對兩宗涉及
A330客機的事故進行調查,據報客機也曾遭遇與法航失事客機相似情況。

  不過,法國《費加羅報》上月中亦曾報道空中巴士公司考慮將長途飛機全面停
飛,以更換機上空速計的消息,但空巴公司立即作出否認,並指報道有誤,空巴公
司將針對該項「不負責任」的報道採取法律行動。



文章編號: 200907023910040

信報財經新聞P11 放眼國際 2009-07-02
強化座椅加氣袋 空難生存機會提高
  上月接連發生兩宗大型空難事故,令航空安全再度引起各界關注。而從今年秋 季起,所有客機將會提升安全規格,機艙座椅必須能承受更高的衝力,並採用汽車 業現有的科技,在座位安全帶上加裝防撞氣袋,以提高乘客在遇到意外時的生存機 會。不過,發展中國家航空公司的安全程度並未受到統一規管,對航空業構成重大 隱憂,則有待解決。
  長期以來,航空安全的研發構思只建基於一個觀念,就是盡量令客機變得更可 靠,避免發生撞機事故。目前客機失事的情況確實愈來愈少,但要完全杜絕意外卻 是無法實現的理想,因此,航空安全監管人員除了繼續尋求降低客機出現事故的可 能性外,還日益加強研究,如何在乘客遇到意外時提高他們的生存機會。
保持清醒有助逃生
  在此情況下,從今年秋季起,所有新客機必須安裝更堅固的座椅,能承受相等 於地心吸力十六倍的衝力,而目前的座椅只能承受九倍地心吸力的衝力。此外,機 艙設施亦會借用汽車業的科技,在部分座位安裝安全氣袋,以保護乘客安全。安全 氣袋製造商AmSafe總裁哈根表示,機艙同時安裝更堅固座椅及安全氣袋,意味當客 機降落時衝出跑道、或是撞上障礙物時,乘客仍然可以保持清醒,那就可以增加倖 存的機會。
  分析表示,部分撞機意外由於衝力太大,無論座椅怎樣堅固也不可能保證乘客 生命安全。但在其他撞機事故,撞擊力雖然很大,卻未達到空中解體或斷成兩截的 程度,乘客能否倖存將取決於意外發生後的他們是否只受輕傷或沒有受傷,並能盡 快逃離現場,避過撞機後發生的機艙陷入火海情況。
  新規定將會逐步落實執行,在1988年以後推出的客機型號,將被要求安裝新座 椅,在此情況下,諸如波音777或其他新型地區噴射機將全部採用被稱為「16g」的 新座椅。但從今年10月27日起,在1988年以前獲發証明的新造客機亦須符合新規 定。實際上,飛機製造商在過去一段時間已交付了許多符合新規定的客機,因此上 述限期的象徵意義高於實際執行規定。新規定不適用於其他更舊的客機,但由於這 類客機的能源效益遠低於新型客機,加此全球經濟衰退,令繼續營運的客機總數量 大幅下降,因此已令舊客機逐漸被各航空公司淘汰。
實例證明作用顯著
  監管人員決定實施新規定,是因為他們發現許多意外中的乘客若有較堅固的座 椅及安全氣袋保護,他們是能夠保存性命的。在近期發生的四宗大型客機意外中, 所有人都能逃出生天,例如一架法航空中巴士A340客機在2005年8月降落多倫多時 衝出跑道,機上全部三百零九人在客機陷入火海前都能及時逃生。與此相反,英國 當局就1989年1月一架波音737客機在米特蘭墜機意外的調查顯示,當機艙地台被撞 毀時,座椅亦被撞脫,令部分乘客被撞至傷重死亡。該調查報告認為,若當時的機 艙座位較堅固,將會提升乘客倖存的機會,並降低受傷的嚴重程度。
借用汽車防撞科技
  新規定的機艙座椅安全氣袋,均借用了高速公路安全局對汽車座椅所採用的相 同測試方法,以假人進行不同方向的撞擊試驗,並定出十六倍地心吸力(16g)是 人體能抵受的最大衝力。專家解釋,16g相等於以三十哩高速運行時突然完全停下 的所產生的衝力,超過這個衝力,乘客便無法生存。符合新規定的機艙座椅在外觀 上與前不會有太大分別,但安全氣袋則較明顯,因為它們會被安裝在安全帶上,令 安全帶變得較厚。
文章編號: 200907023910038

2009年7月1日 星期三

茶葉價 - 中國茶缺乏競爭力

信報財經新聞
P09 放眼國際 2009-07-01


中國茶缺乏競爭力



  茶和茶文化均源自中國,中國亦擁有全球最大的茶葉種植面積,但在茶業出口
貿易上卻一直舉步維艱,在國際上也沒有任何知名品牌,箇中原因值得深究。

  中國茶在世界上缺乏影響力和聲譽,導致價格低廉,產、收比例顛倒,每年出
口二點八至三億公斤,佔年總產量的三分之一,但出口平均價只有每公斤1.9美
元,比印度茶價低40%,比斯里蘭卡價低60%,並以銷往非洲第三世界國家為主。中
國茶葉扣除生產、包裝、運等多方面開支後,盈利能力極低。因此中國茶界有句說
法,就是「好茶留給自己喝」,因為國際上賣不到好價錢。

  造成這個情況的原因有多種。首先是客戶的消費習慣。在發達國家,消費者以
喝紅茶為主,而中國的紅茶品質低,競爭力較差。其次是宣傳不足。由於缺乏綠茶
消費的文化背景,優質高價的中國綠茶在國外很難銷售。此外,印、斯、肯三大出
口國都設有茶葉理事會,以該類半官方機構到國外進行宣傳,中國卻缺少這種組
織。其三是品牌缺失。中國茶市被形容為「有姓無名」,有姓指有品種,如龍井、
烏龍等,而無名則沒有品牌。中國現有近七萬家茶廠,但總經營額卻不如英國「立
頓」一家。其四是中國出口茶葉品質不過關。發達國家在食品安全方面控制非常嚴
格,但近年中國茶葉卻出現一些農藥殘留問題,影響了其在國際上的聲譽。最後是
政府重視不足。印度、越南等國家均設有茶葉局,負責研究、協調茶葉的生產過程
和政策,但在中國,茶葉產業歸農業部管,下設一個種植業司,底下還有種植業
處,內裏只有一個幹部管茶葉,產業只能依靠產茶地方政府和一些民間組織推動研
究和發展,以這樣微薄的力量,當然無法與其他出口大國競爭。



文章編號: 200907013910063

信報財經新聞P09 放眼國際 2009-07-01
三出口國無一倖免
  因嚴重乾旱導致產量下降,令茶農遭受重大損失的情況,在另兩大茶葉出口國 亦同樣發生。
  在印度,今年4月的產量就急速下降至一點四四五億公斤,跌幅15%,而頭四個 月的出口量則跌至五千零三十萬公斤,降幅接近20%。
  印度茶業局主席班納傑爾表示,隨着持續的乾旱令印度茶葉生產受到打擊,現 在已有人預期今年印度的優質茶葉產量將會減少三千萬公斤。分析指出,今年6月 的降雨不足額高達45%,接着在7月及8月的出現的厄爾尼諾現象將會繼續威脅茶葉 的種植,因此難以寄望今年餘下時間可補償上半段時間的減產損失。
  肯尼亞方面,去年第一季便因乾旱及政治動盪而令茶葉產量降至三點五六億公 斤,較前年減少二千三百七十萬公斤。今年首季該國的茶葉生產再次受到乾旱天氣 的打擊,令其產量又較去年同期下降了7%。分析指出,該國6月至7月的較低溫天氣 將無助茶葉的成熟及收穫,肯尼亞全年茶葉產量的前景不容樂觀。
文章編號: 200907013910062

信報財經新聞P09 放眼國際 2009-07-01
乾旱茶價飆升 茶農失收陷困境
  國際茶葉價格近期急速飆升,但世界三大茶葉出口國的茶農卻未能從中受惠, 因為導致茶價上漲的原因,是各大產茶國均出現乾旱,令茶農嚴重失收,根本無法 生產茶葉供出售,其中斯里蘭卡更要面對其中東及北非主要客戶經濟收縮、滙率下 跌的問題,進一步加深該國茶農的困難。另兩個茶葉出口大國印度和肯尼亞,亦因 乾旱遭受打擊。
  今年以來,世界茶葉生產出現極罕見情況,就是三大茶葉出口國印度、肯尼亞 和斯里蘭卡同時發生嚴重乾旱。在2008年,世界茶葉產量共計三十七點五億公斤, 其中十六點四四億公斤由上述三國生產,佔總產量的44%,而三國的茶葉出口量則 報八點七八億公斤,佔世界出口總額超過一半。基於這個原因,三國一旦因乾旱問 題而減產,必然令到茶葉價格急漲。據統計,斯里蘭卡茶葉價格在國際市場已上升 約25%,肯尼亞茶葉價格亦上張了21%。
斯里蘭卡茶民重創
  茶葉價格上漲對茶農來說本是個好消息,因他們的產品可以賣得好價錢,增加 盈利。但因乾旱問題而導致的減產,卻令他們得不償失,其中斯里蘭卡的茶農所面 對情況又特別嚴重及具代表性。自金融危機所引起的全球經濟衰退以來,斯里蘭卡 的茶葉出口即受到初步打擊。但到了去年12月,由於乾旱問題令茶葉出產減少,國 際茶葉買家已逐漸返回斯里蘭卡市場尋求貨源,因為茶葉是世界最重要飲料之一, 市場上仍然存在不少需求。
  然而,乾旱問題持續惡化,令產量不斷下降。斯里蘭卡證實,該國今年1月至5 月的茶葉生產較去年同期減少近三千九百萬公斤,從一點四四億公斤至一點零五億 公斤,降幅達21%。斯里蘭卡央行估計,單在今年4月,該國的茶葉出口收益,就從 去年同期的1.047億美元降至5820萬美元,跌幅達44%。由於許多種植公司在上述期 間出現嚴重減產,就算茶葉價格上升,亦未能彌補產量下降的損失。不單如此,該 國不少茶樹叢因嚴重乾旱而枯死,茶農除了收成受到打擊外,還須聘請員工將枯死 茶樹清理,再種上新的茶樹苗,被迫遭受雙重損失。
客戶採購力遭削弱
  此外,斯里蘭卡還須面對主要客戶經濟收縮及滙率下跌的問題。在該國出產的 茶葉品種中,以東正教紅茶(orthodox black tea)最為重要,佔其茶葉出口總量 的52%,並控制了全球同類茶葉市場的主導地位。這類茶葉的主要銷售對象是中東 及北非的產油國客戶,但去年底國際油價急跌,令上述茶葉客戶的原油收入大受打 擊,從去年第四季開始便影響到斯里蘭卡的茶葉銷售。與此同對,這些茶葉入口國 貨幣對美元滙率日趨疲弱,令其貿易商難以取得信貸進行採購,進一步迫使他們放 棄到斯里蘭卡市場購買茶業。
  茶葉是斯里蘭卡的重要出口商品,該國政府及慈善組織一直非常重視協助茶農 生產茶葉。樂施會曾幫助斯里蘭卡茶農學習種植茶葉新科技,以取得更高的產量, 但今年的乾旱問題,卻令他們愛莫能助。斯里蘭卡的茶葉研究院亦表示,他們早年 把工作重點集中於提高茶葉產量,當時沒有把乾旱視作問題,現在要改變策略,重 點研究培植具有抗旱能力的品種。
抗旱品種需待多年
  茶葉研究所所長阿貝辛哈表示,今年初斯里蘭卡茶葉受到霜凍侵害,在清晨出 現結霜,到了日間又變得非常乾旱,他們再沒法預測天氣。研究所目前唯有採用人 工授粉的方法培植變種品種,以對抗嚴峻天氣,但要取得成功,可能需要等待數十 年的時間,斯里蘭卡茶農的艱苦歲月將要持續一段時間。去年上半年國際商品價格 急漲,令斯里蘭卡的茶葉出口賺得破紀錄的12.3億美元收入,現在只剩下美麗的回憶。
文章編號: 200907013910061

2009年6月29日 星期一

IPO - 加強監管增公信力

信報財經新聞
P16 放眼國際 2009-06-29


加強監管增公信力



  VisaNet的IPO有一段插曲,巴西證監機構CVM上周三宣布禁止十九家經紀行參
與這次IPO,指它們涉及不正常行為。雖然那些經紀行投訴被無緣無故禁止參與
IPO,但有專家認為,這可望提升新興市場的公信力。

  對沖基金Lumen Advisors創辦人之一諾切拉指出,新興市場一向聲譽不佳,普
遍被視為監管不足,充斥着內幕交易,而CVM在VisaNet這宗萬眾矚目的IPO出手,
顯示CVM有意加強執法,是一件好事,可提升巴西市場的公信力。

  CVM主席桑塔納本月接受彭博社訪問時說,CVM有意改善對內幕交易及敏感資料
外洩的監管,指出這些違規行為阻礙巴西股票市場發展,加強監管有助吸引更多資
金流入巴西。

  特林達德2007年卸下CVM主席一職時曾形容,巴西差不多所有企業併購消息公
開前都已經外洩。



文章編號: 200906293910057

信報財經新聞P16 放眼國際 2009-06-29
IPO重新啟動 新興市場壓倒歐美
  金融海嘯去年9月席捲全球後,上市集資活動幾近癱瘓。《華爾街日報》上周指 出,市場靜待多時的IPO潮已經回來──但不是在華爾街發生,而是在香港及巴西聖 保羅。巴西上周出現全球今年至今最大型的IPO,而業界人士說,至今都未有察覺 到美歐有IPO大動作,因此今年主要的IPO,還看巴西、中國等新興市場。
  信用卡發行商Visa在巴西的分支VisaNet(前稱Cia. Brasileira de Meios de Pagamentos)上周四宣布,決定招股價為當初的預計上限15雷阿爾,發行近五億六 千萬股,集資84億雷阿爾(335億港元,43.3億美元)。
巴西企業籌335億冠全球  335億港元輕易打低忠旺(1333)在5月所創下的約98 億港元紀錄,成為今年至今全球最大規模的IPO,亦是巴西歷來最大型IPO,遠遠超 越巴西石油及天然氣開採公司OGX Petroleo e Gas Participacoes在2008年6月上 市所籌得的67.1億雷阿爾。
  而且,VisaNet將是Visa(Visa持有VisaNet的10%股權,Banco Bradesco持有 40%,國營Banco de Brasil持有32%,西班牙桑坦德銀行旗下分支持有14%,餘下4% 由其他投資者擁有)在去年3月上市集資179億美元後,全球歷來最大型的IPO,令 人憧憬IPO復蘇。
  然而,《華日》上周指出,就算IPO熱潮重臨,美歐新股上市活動暫時仍會表現 一般,被新興市場比下去。美國在第二季只有十宗IPO,集資20.3億美元,在首季 更只有一宗IPO,而且今年勢將是1995年以來,美國首次不能成為全球IPO龍頭的一年。
香港盡顯中國新股熱
  香港的讀者應該對這趨勢不陌生,因為上周因認購四百二十倍而惹來全城轟動 的洗髮產品生產商霸王(1338)上市,便是這股新興經濟體IPO今年走勢勝歐美的 事例之一,港股新聞中不少新股上市傳聞,正正反映中國是另一個IPO市場逐漸熾 熱的地方。
  巴西投資銀行協會經理雷森迪指出,巴西股市今年表現不俗,吸引不少外資。 聖保羅Bovespa指數今年至今升了37%,截至本月中,巴西股市今年錄得 110億雷阿 爾外資淨流入。資金為應付VisaNet的IPO,更帶動雷阿爾滙價上周造好,上周五再 升0.5%,報1.9314雷阿爾兌1美元。
此消彼長由來已久
  VisaNet有其優勝之處。萬事達卡巴西分支Redecard自2007年7月上市後,目前 股價仍較招股價升了15%,不單跑贏巴西股市同期下跌 11%,而且2007年初後上市 的巴西股票有近九成目前股價都較招股價低。這反映出巴西消費強勁,相關概念投 資大有可為。
  已發展國家市場似乎難以追上,今年IPO肯定是新興經濟體的天下。雷森迪 說,他暫時仍未聽聞美歐有類似VisaNet規模的IPO正在進行,預期今年就算有超過 VisaNet的IPO,也應該是來自新興市場。
  中國當局決定重新批准IPO,預料不少中國企業將上市。單是香港市場消息, 民生銀行和資源集團中國冶金科工集團便估計打算今年各自集資約200億元人民幣。
  在巴西,雖然VisaNet是一年來第一宗IPO,遠遠不能跟2007年的六十四宗相 比,但預期今年IPO陸續有來,兩家地產商Gafisa和MRV Engenharia、地產營運商 BR Malls、化妝品公司Natura Cosmeticos等都早已宣布,有意今年上市。
  其實,幾年前已出現新興市場在IPO崛起的趨勢,至今歷來最大型的IPO仍是 2006年同步在香港和上海A股和H股同步上市的工商銀行(1398),合共集資近219 億美元,並令港交所(388)成為當年集資額第二大的市場,超越紐約,僅次倫敦 交易所,連紐約市長彭博也驚呼紐約可能被香港趕過。
  《華日》指出,中國和巴西都有新股上市,反映新興經濟體相對更具反彈力。投 資分析公司晨星指出,資金正回流新興市場互惠基金。INTL Consilium總經理卡斯 爾說,投資者有興趣分散投資,不再集中美元資產,而且美國以外一些國家的增長 較持久,當初的槓桿比率亦較低。
文章編號: 200906293910055

信報財經新聞P16 放眼國際 2009-06-29
巴西獲投資者垂青
  投資者參與一個地方的IPO,就等於向那個地方的經濟投下信任一票,這在巴 西信用卡發行商VisaNet的IPO尤其反映出來,因為VisaNet招股反應踴躍,投資者 看中的正是巴西經濟及當地消費狀況穩健。
  專門投資新興市場股市的基金經理佩肖托指出,VisaNet有齊投資者最愛的兩 大概念──涉足巴西,以及信用卡使用有望上升。滙豐在巴西的基金經理尼托指出, 巴西仍有很多人未使用銀行服務,因此當地信用卡業增長潛力十分巨大,買 VisaNet,就是看好巴西信用卡業的基本因素。
  自從巴西政府在九十年代成功把通脹率由5000%遏低至正常水平,當地信用卡 市場由1995年起便每年增長20%左右,去年增長22%。
  信用卡業另一重要變數是整體消費,而巴西消費市場前景不俗,同樣有利 VisaNet。在5月,巴西職位數字連續第四個月增加,可令消費者的失業憂慮逐步紓 減。由2007年美國次按危機浮現起計,巴西樓價未曾出現大跌,住宅銷售去年底更 創下紀錄新高,因為股市動盪令投資者寧願投資「磚頭」。在央行不斷減息下,巴 西樓市更已回復過來。
  巴西國內生產總值(GDP)首季收縮0.8%,但遠較市場預期輕微,政府預計今 年GDP增長1%,明年和後年分別上升4%及5%,足證其國內市場能讓巴西抵禦海外經 濟衰退及出口下跌的衝擊。
文章編號: 200906293910056

2009年6月26日 星期五

日本專業外勞 - 大舉裁員引發訴訟

信報財經新聞
P18 放眼國際 2009-06-26


大舉裁員引發訴訟



  日本經濟衰退及企業陷困,不單導致研修實習生的過勞死人數急增,還令日本
接受新研修生數量急降,以及在日本的研修生遭到大裁員。

  受金融危機影響,日本不少企業接不到訂單,根本沒有工作可分派給員工及研
修生。部分東主不願遣散研修實習生,及為了讓他們能擁有正常生活水平,於是一
起在廠房的田地內種蔬菜,作為減輕生活負擔的一種方式。此舉既可節省伙食開
支,又能合理利用多餘的工作時間,因此普遍受到研修生的支持。

  不過,上述例子只屬少數,大多數的企業會選擇減少招募研修生,以及把在日
本的大批受訓外勞解僱。據JITCO發表的統計數字顯示,該機構在上年度接受的外
國人研修實習生共計六萬八千二百多人,較2007年創下歷史最高紀錄的七萬一千七
百多人減少三千五百多人,降幅達4.9%。

  另一方面,調查顯示通過研修實習制度赴日工作的外國勞工,因聘用企業破產
或業務收縮而被迫中途解僱及遣送回國的人數,自去年10月至今年1月已超過一千
人,其中研修生佔二百二十多人,實習生佔七百八十多人。按月觀察,遭中途解僱
及遣送回國的外國人研修實習生人數有加速上升的趨勢,例如去年10月為一百一十
四人,11月為一百五十四人,12月為二百五十人,今年1月則升至四百八十九人。

  研修實習工作一般為期三年,中途解僱令提出索賠的訴訟亦急升。例如日本櫪
本縣一家金屬加工廠因減產而解僱十一名中國研修實習生,其中兩人處於研修階
段,每月工資6萬日圓(約4800港元);其餘九人處於實習階段,每月工資11萬日
圓(約8860港元)。資方要求他們在3月回國,但沒有能力作出補償。該批中國研
修實習生赴日之前,曾每人向中方中介機構繳交33000港元的保證金,擔心中途回
國不能取回有關繳款,因此提出訴訟,要求資方必須作出補償。



文章編號: 200906263910031

信報財經新聞P18 放眼國際 2009-06-26
日本「專業外勞」死亡急增惹關注
 
  日本經濟急速放緩,令當地企業遭受沉重打擊,就連前往日本以學習技術為 名,實際是充當廉價勞工的亞洲「研修生」、「技能實習生」亦受累,因為許多報 酬較高的日本員工被解僱,導致受訓外勞工作負擔加重,其過勞死人數亦急增,去 年創下三十四人的新高紀錄。負責支援受訓外勞的組織已要求日本政府對死因作出 調查,並及早採取應對措施。
  日本的外國人研修制度,是由日本政府於1981年創建,旨在幫助發展中國家培 養技術型勞動者。但據不少報道反映,日本企業通過此制度招募的「研修生」、 「技能實習生」,其實是以培訓之名,行勞務之實,亦即從國外引進廉價勞工,因 為外國人研修生的計時工資一般在300至500日圓(約24至40港元)之間,比日本政 府規定的最低工資還低。近年日本國內勞動力不足,被譽為「3K」即「吃力、骯 髒、危險」的工作無人願幹,更令該制度日漸淪為不法企業和個人從發展中國家招 募廉價勞工從事此類工作的重要渠道。統計顯示,在截至2007年底,日本國內約有 十七萬七千名外國研修實習生,主要是來自中國、印尼和菲律,其中約60%持有中 國護照。
工作時間遠超負荷
  就在許多企業被指走法律漏洞、外國人研修制度遭到濫用的傳聞不斷增加之 際,負責支援受訓外勞的「國際研修協力機構」(JITCO)在本周一發表最新統數 據顯示,在去年4月至今年3月的上一年度,外國研修實習生死亡人數高達三十四 人,比前一年增加十三人,並創下歷來最高紀錄。其中近半數的十六人是因腦血栓 或心臟病突發死亡,比前一年增加十人,死者年齡集中在二十歲至三十歲之間,死 亡率較同齡日本人高出一倍。
  為JITCO提供法律服務的律師指宿昭一表示,由於經濟衰退,企業僱用更多外 國人研修實習生充當廉價勞工,他們被強迫從事高強度工作,工作時間嚴重超出身 體的負荷,但得到的報酬卻非常低。他指出,研修實習生發生這麼高的腦血栓和心 臟病死亡率,是極不尋常的情形。
  事實上,腦血栓或心臟病突發死亡大多數與「過勞死」有關。日本將每月加班 超過八十小時定為導致過勞死的底線,但外國人研修實習生超時工作高於該底線是 常事,加班超過一百小時的情況亦不罕見。指宿昭一更表示,見過許多每月被迫加 班將近二百小時的情況。統計數據亦顯示,自1992年JITCO開始相關調查以來,截 至今年3月的外國人研修實習生死亡人數為二百一十三人,其中六十七人的死因是 腦血栓或心臟病突發,佔總數的31.5%。
要求調查尋找應對
  指宿昭一和其他相關人士已向日本厚生勞動省提交了一份質詢書,要求日本政 府協助對這一情況展開深入調查,並採取應對措施。他在接受電視訪問時表示,日 本政府接受研修實習生,應該為他們提供良好環境,讓他們安全回國,但這麼多研 修實習生死亡,其中許多可能是過勞死,政府卻不認真調查,令他對這個制度感到 憤怒。厚生勞動省一名官員則表示,暫時未知研修實習生為何患上腦血栓和心臟病 的原因,但當局願意對工作時間和宿舍的居住條件加以調查。
中國研修生講苦況
  JITCO提交質詢書後,三名中國研修實習生隨即在東京舉行記者會,講述他們 的工作情況。其中一名姓丁的三十五歲中國外勞表示,他在2006年9月抵達日本開 始研修,但實際從事賣廢舊金屬,並被安排居住在一個沒有衞生間的貨櫃箱。除正 常工作外,他每月平均還需加班一百至一百三十小時,而除稅後只得11 萬日圓 (約8850港元)的工資,到了去年底,他更被資方突然解僱。另一名姓姜的中國外 勞則表示,他到日本之前,僱主承諾為他提供木匠工作,但抵達後卻被要求從事拆 除致癌的石棉。他每月需工作二十六天,除稅後工資只有6萬日圓(約4820港元)。
  上年度在日本死亡的研修實習生人以中國人最多,共計二十二人,其中因腦血 栓或心臟病突發死亡高達九人、因工作意外和交通事故死亡各四人、病死三人、溺 水死亡二人。
文章編號: 200906263910030

2009年6月25日 星期四

大韓航空 - 大韓航空逆市擴充爭當世界十大

信報財經新聞
P14 放眼國際 2009-06-25


大韓航空逆市擴充爭當世界十大



  金融危機令航空運輸業深受打擊,不少大型航空公司需以削減航班、減少開支
以作應對。南韓最大航空公司大韓航空卻反其道而行,近期擴大投資,既斥資將機
艙設備升級,又增購客機,目的是要躋身世界十大航空公司之列。評論認為,大韓
航空的服務水平雖高,但在目前經濟危機終結無期之際,該公司資金是否足以達成
目標,將成最大挑戰。

  金融危機所引發的經濟衰退,令全球航空運輸業陷入空前困境。國際航空運輸
協會(IATA)本月初宣布,調高全球航空公司今年預測虧損額至90億美元,較原先預
測增加接近一倍。為應付危機,大多數航空公司均削減航班或節約開支,例如亞洲
最大航空公司日本航空計劃減少10%國際航線的客運量,印度航空則考慮延後向美
國波音公司的新機採購。


斥資興建綜合大樓

  正當其他航空公司收縮經營之際,南韓的大韓航空卻逆市擴充。《洛杉磯時報》
昨天報道,今年4月,大韓航空宣布將會斥資10億美元,在洛杉磯市中心興建一座
多層的酒店及辦公室綜合大樓,引起市場的廣泛注意,因為目前大多數商業地產發
展項目均因經濟衰退而暫緩。

  到了5月,當其他航空公司紛紛把頭等艙和商務艙的座位換成經濟座以增加載
客量之際,大韓航空表示正斥資2億美元,將其廣體客機的頭等艙和商務艙的座椅
升級,其中頭等艙的座椅在更換後可一百八十度平躺,並會較原有座椅闊十五點三
厘米;而商務艙的座椅亦可一百八十度平躺,相等於其他航空公司的頭等座槍。升
級後前後座椅之間的距離亦將較前擴闊六十六厘米,令乘客的舒適程度提升。此
外,該公司亦會更換機艙內的娛樂設施,引入更大的影視螢幕。


千萬美元宣傳攻勢

  接着到上星期,當其他航空公司為減省成本而將客機停飛及減少航班之際,大
韓航空又簽署了一份3億美元的訂單,購買新的客機引擎,同時推出總額高達 1000
萬美元的廣告攻勢,加強在美國的電視及電台宣傳,表示該公司的班航比其他航空
公司連接更多的美國及亞洲城市。目前大韓航空共替十個美國城市提供航班服務,
其中包括西雅圖、阿特蘭大、紐約等,另外亦飛往共二十五個中國城市,全部以首
爾的仁川國際機場為接駁站。該公司最近又與中國簽署開放空中通道的協議,讓其
航班可直接從美國飛往中國,令競爭力獲得提升。


斷言衰退快將結束

  據報道,大韓航空在全球航空運輸業陷入困境之時大灑金錢,最終目的是要令
公司躋身世界十大航空公司之列。按接載乘客數量計算,目前該公司在全球排行第
二十。大韓航空行政總裁李鍾熙表示,全球現時面臨的經濟衰退只屬暫時性質,將
會很快結束,他們要為此作好準備。

  要達成目標,大韓航空擁有一定的優越條件。例如該公司招聘空中服務員,每
年從一萬名應徵者中只挑選三百名,然後進行極嚴格的訓練,並要求至少能說三種
外語,令乘客能獲得滿意的服務。此外,據波音和空中巴士最新公佈的一項統計顯
示,大韓航空是全球航班誤點率最低的航空公司,2008年該公司準時起飛的航班高
達99.86%。

  但分析表示,大韓航空預期經濟衰退將很快結束,是個非常花費巨大及冒險的
假設,若市場未能及時復蘇,該公司是否有足夠的資源維持擴充及運作令人感到疑
問。但大韓航空主席趙亮鎬在4月接受訪問時表示,他們早已料到衰退的出現,並
在超過一年前便開始建立現金儲備,因此會有足夠的財政資源以實現其計劃。



文章編號: 200906253910001

信報財經新聞P14 放眼國際 2009-06-25
仁川機場全球稱冠
  大韓航空強調以首爾仁川國際機場作為接駁來往東西方旅客的中轉站,近日獲 得極重要的支持。據英國獨立調查公司Skytrax本月9日公佈的全球最佳機場排行 榜,在一百九十多座機場中,南韓首爾的仁川國際機場榮登榜首。
  調查向八百六十萬名旅客發出問卷,要求他們就各大機場四十項服務和產品的 指標進行評分,包括員工效率與禮貌、機場的舒適程度、客運大樓的整潔程度、安 全、候機樓設施環境、來往機場的便捷程度、購物及飲食選擇、互聯網服務、保安 檢查及出入境檢查的等候時間等。
  結果顯示,仁川國際機場的服務評價最高,除了獲得全球最佳服務機場的美譽 外,還當選亞太區最佳服務機場。此外,杜拜機場被評選為擁有最好的免稅購物環 境,香港的飲食最佳,赫爾辛基在行李運送方面最優勝,日本關西機場的洗手間最 清潔。
  仁川機場於2001年啟用,是南韓航空交通樞紐,該國政府為機場投入了大量的 人力經費資源,改善機場設備和服務,在流程上引進自動處理行李系統。此外,機 場的標示清楚,出入境手續方便,令前往南韓的旅客極感滿意,因此過去六年一直 是排行榜的五強之一。
  由於仁川機場是被大韓航空選定為接駁東西方乘客的中轉樞紐,因此該機場獲 得最高評價,對大韓航空的業務亦極有幫助,可競加對乘客的吸引力。
文章編號: 200906253910002

英航相信困局未完

信報財經新聞
P14 放眼國際 2009-06-25



英航相信困局未完



  大韓航空高層斷言全球經濟衰退只屬暫時性質,預期很快便會結束,但其他航 空公司卻沒有那麼樂觀。英國航空公司行政總裁沃爾什上周曾表示,對全球航空運 輸業來說,最糟糕的衰退時期還在後頭。他透露,英航在做計劃時,假設會出現二 十四個月的低迷期,他們尚未看到任何跡象可以令公司相信自己過於悲觀。

  作為歐洲三大航空公司之一,英航在截至今年3月31日的上一財政年度共虧損 3.75億鎊,是2002年以來首次出現年度虧損,沃爾什為此要進行裁員和控制人事成 本。他又要求員工不支薪替公司免費工作一個月,並考慮把子公司OpenSkies出售。

  但有關行動卻引起市場猜測,英航已陷入財務困境,正尋求英國政府的援助。 維珍航空老闆、英國富商布蘭森更在本周一表示,不能確定英航能否在今次經濟衰 退中倖存,但若該公司破產,他呼籲政府要順其自然,不要給予援助。他又表示, 沒有收購英航的計劃,因他認為英航有太多債務,同時亦沒有帳面價值,並批評沃 爾什要求員工不支薪一個月免費工作,明顯是孤注一擲的措施。

  由於布蘭森的言論造成壓力,英航被迫澄清並沒有與政府商討援助事宜,亦無 計劃與政府會談,因為英航反對國家資助。此外,受布蘭森言論影響,英航股價當 天應聲下跌了9%,至124.6便士,而全年的累積跌幅則達30%,市值縮水至14.7億鎊。



文章編號: 200906253910003


2009年6月24日 星期三

澳洲葡萄酒業陷入危機急謀改革

信報財經新聞
P13 放眼國際 2009-06-24



澳洲葡萄酒業陷入危機急謀改革



  澳洲葡萄酒近年在國際市場的銷售雖取得驕人成績,市場佔大率不斷擴大,但 平均價格愈賣愈低,以至業內人士表示已無法維持,再加上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導 致澳洲葡萄酒出口多年來首次出現下降,因此必須重整行業及減產,重新建立品牌 形象,以推高售價,令澳洲葡萄酒恢復盈利能力。

  澳洲雖自1788年首批西方移民遷居當地後便開始出產葡萄酒,但直至1980年代 後期,絕大多數產品仍然寂寂無聞,主要只供本土消費。其後部分企業家及政府官 員察覺到英國及美國市場對葡萄酒的需求日益增加,於是積極發展葡萄酒以供出 口。在此期間,澳洲酒農獲得政府的稅務獎勵,葡萄園及釀酒廠迅速湧現,而出口 量從1999年至2007年亦大幅增加了超過三倍,令澳洲一躍成為世界第四大葡萄酒出 口國。


海外售價大幅下跌

  出口銷量雖然急速上升,但澳洲葡萄酒業卻並未因此得益,反而感到行業的生 存備受威脅,因為其產品的售價持續滑落。數據顯示,澳洲去年每公升葡萄酒的海 外平均售價,較十年前下降了約25%,業內不少人士表示,這個價格根本不足以收 回成本。此外,澳洲葡萄酒面對市場競爭和消費者的口味轉變,去年的總出口量亦 下跌了9%,是十年來的首次。因此有業內人士驚呼,澳洲葡萄酒已陷入危機,必須 盡速救亡。

  導致澳洲葡萄酒平均售價下降的原因,英國與美國市場略有不同。在英國,澳 洲葡萄酒的銷量增加得極其迅速,在2004年便超越法國及意大利取得銷售排行榜的 首位,但它的成功是依靠少數幾家大型超級市場的幫助。這些超市控制了澳洲葡萄 酒在英國85%的銷量,因此可以運用其影響力強迫澳洲產品降價。此外,其他新世 界葡萄酒如智利、阿根廷和南非產品的加入競爭,亦令澳洲葡萄酒受到進一步壓 力。據統計,澳洲葡萄酒過去十年在英國的銷量上升了超過一倍,但每公升的平均 價格卻從1999年的4.36澳元下降至現在的2.95澳元。

  美國市場方面,澳洲葡萄酒由於在1990年代後期受到以Robert Parker為首的 著名評酒人所推介,尤其是Parker對其中一個品牌Shiraz大力讚賞,令其銷量急 增。但其後無論傳媒、入口商或美國的酒評人均陷於疏懶,沒有再向大眾介紹澳洲 的葡萄酒,令美國消費者在澳洲高級葡萄酒中只認識一個葡萄品種和一個產區,並 視其餘的葡萄酒為廉價產品,令其無法以符合酒質的價錢銷售。此外,澳元兌美元 滙率從2002年到去年上升了一倍,亦令許多出口到美國的澳洲葡萄酒盈利受到侵 蝕,加深了對澳洲產品的打擊。


減產兩成建立品牌

  基於這個原因,澳洲葡萄酒業表示現在必須進行改革,對行業進行重整,將產 量下降20%,才能維持盈利局面,因為從長遠角度看,行業規模較小、產量較低, 才可保持較高的質量和價格。但此舉將令許多較小型的釀酒廠被淘汰或被吞併。事 實上,由於生產過剩、出口下降和經濟不景,澳洲西南部不少葡萄酒種植商已紛紛 廉價轉讓葡萄園,在西澳重點葡萄酒產區中,截至本月初便有三十八座葡萄園與酒 廠掛牌出售。這些葡萄園和酒廠東主將面臨慘重損失,因為在葡萄酒行業興盛時 期,每公頃葡萄農地售價約7萬澳元,現在則售4萬澳元,而且價格仍在繼續下跌。


亞洲市場重要參考

  澳洲葡萄酒業改革後面對的最大挑戰,是如何說服英、美消費者接受澳洲可以 生產質量較高、價格較貴的葡萄酒。事實上,在品牌效應沒有那麼強烈的亞洲市 場,澳洲葡萄酒的銷售及價格明顯較英、美市場理想。例如澳洲出口到中國的葡萄 酒,就從2000年的五十萬公升增加至目前的一千九百萬公升,而去年的每公升平均 售價則維持在4.23澳元,遠高於英國同期的2.91澳元和美國的3.22澳元。此外,澳 洲葡萄酒在日本和新加坡的售價,每公升平均亦高於5澳元。當地業內人士表示, 在他們為澳洲葡萄酒重新定位時,這些數據均是重要的參考。



文章編號: 200906243910006

信報財經新聞
P13 放眼國際 2009-06-24



減縮產量成效未彰



  正當澳洲葡萄酒業計劃減產以提高質量和改善品牌形象之際,當地便因去年的 高溫天氣和山火襲擊,令葡萄產量下降,進而影響到出口。但澳洲釀酒商協會表 示,去年的減產仍然不夠,業內人士計劃向政府申請財政援助,縮減行業規模。

  據澳洲釀酒商協會(WFA)日前發表報告顯示,該國今季的葡萄收成共計一百 七十萬噸,較去年同期下降了7%,但有關數量仍高於每年供本銷及出口的一百四十 五萬噸葡萄酒。協會行政總裁斯特羅恩表示,葡萄產量下降是個好跡象,意味釀酒 廠正嘗試減產以符合市場需求,並希望未來數年的葡萄產量繼續下降。

  不過,斯特羅恩承認減產的數量並不足夠,因為以現在的收成計算,估計今年 澳洲葡萄酒產量亦會出現二十五萬公升的過剩。他表示,行業的中期挑戰是要縮減 該國十七萬二千公頃的葡萄農地面積,令葡萄酒的產量下降20%。在葡萄農地面積 縮減前,葡萄種植商將繼續受壓。

  由於減產未能即時達到目標,澳洲葡萄酒行業團體,包括WFA等計劃聯合採取 行動,向政府請求財政支援,協助部分葡萄種植商及釀酒商脫離葡萄酒業。葡萄酒 協會高層職員亨利表示,行業團體正在擬定改革議程,初步定於七或八月向政府提 出申請。他們認為,澳洲葡萄酒業的發展需要一個整合縮減,但必須是有責任的精 簡,而現在正是政府伸出援手的關鍵時刻。亨利表示,澳洲葡萄酒業作為一個整體 已取得了成功發展,但他們亦需要政府的更多投資。



文章編號: 200906243910007


信報財經新聞
P13 放眼國際 2009-06-24



擺脫傳統創新釀酒



  與許多新世界葡萄酒一樣,澳洲以革命性的技術釀製葡萄酒,成功搶佔不少國 際市場。面對這個挑戰,歐洲的葡萄酒仍然堅持以傳統方法釀酒,藉以保護高級葡 萄酒的市場。

  澳洲葡萄酒並沒有遵循歐洲的傳統觀念,認為能夠保存愈久就是愈好的酒,在 釀酒時致力擺脫品種、土壤、葡萄園向陽度與傳統釀酒法的束縛,積極尋求展現澳 洲酒的濃郁果香、花香橡木芬芳。在這個思維下,澳洲人釀酒的方式亦變得非常自 由,例如橡木桶可以用添加橡木木精、或用火烤過的橡木木屑浸泡在葡萄酒來代 替,這樣既縮短葡萄酒釀製時間,又降低成本,但仍能擁有橡木味。

  這明顯是挑戰歐洲傳統釀酒造法,不論酒質是否優越,市場銷量就證明它是成 功的,因為生產成本較低廉,消費者亦接受。但歐洲傳統釀酒商卻不以為然。本月 初,歐盟委員會在業界的強力遊說下,終於撤回准許調和紅、白葡萄酒方式製造 「粉紅酒」(rose wine)的計劃。

  每年世界各地釀制的粉紅酒約達二十二億公升,其中90%是通過葡萄皮浸泡法 (maceration)釀制而成。它的酒質與紅酒很不相同,通常如白酒般爽口,但同時 又擁有介乎白酒和紅酒間的色澤。而新世界葡萄酒則多採用調和紅、白酒的方式製 造粉紅酒,方法是以白酒為基底,加入3%到5%的紅酒調色,調制出來的酒有粉紅酒 的色澤,但口感與香味則截然不同。歐洲傳統業者認為,這種做法將令葡萄酒工業 化,損害傳統粉紅酒的形象,因此向歐盟委員會施加壓力,迫令禁止。



文章編號: 200906243910008



2009年6月19日 星期五

糧價續高企 嚴峻考驗發展中國家

信報財經新聞
P16 放眼國際 2009-06-19



糧價續高企 嚴峻考驗發展中國家



 

  經合組織(OECD)與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前天發表聯合報告,指出全球經 濟衰退導致農作物生產和消費者需求下降,國際農產品價格也因此回落,但未來數 年若出現復蘇,回落趨勢將會放緩,並預測未來十年的糧食價格,仍會高於1997- 2006年間的平均水平,而且會受多種因素影響而處於不穩定狀態,甚至出現類似去 年糧食價格飆升的情況,對發展中國家構成威脅。

  本月初FAO發表最新一期全球糧食展望報告時表示,由於去年糧食產量達到創 紀錄水平,今年又將迎來一個豐收年,因此國際市場多數農產品的價格,已較去年 6月出現世界糧食危機時的高糧價回落三分之一,全球糧食市場供應趨於穩定,並 對前景繼續保持樂觀。


價格回落趨勢放緩

  到了前天,FAO再與OECD聯合發佈《2009-2018農業展望報告》,表示國際農產品 雖然已開始回落,但只要世界經濟在未來兩至三年內出現復蘇,價格回落的趨勢就 會逐漸放緩,因為發展中國家的糧食需求開始增加,而生物燃料市場亦會慢慢回 暖。報告表示,由於糧食是一個基本需求,因此農產品領域將會較其他產業對全球 經濟危機有更大的恢復能力。

  報告預測,在未來十年間,農產品價格雖然不會維持在去年的歷史高位,但仍 將高於1997至2006年間的平均水平,其中穀物價格將高出10%至 20%,植物油價格 將高出30%,奶類產品價格亦會輕微上升,其中牛油的平均價格將上升12%,但牛肉 和豬肉的價格則不會上漲。事實上,這些肉類的價格在去年之前亦沒有出現飆升。

  報告同時警告,在石油和能源價格出現波動,或是氣候出現極端的反常變化情 況下,不排除未來數年再度出現類似去年農產品價格劇烈震盪的局面。報告強調, 農產品價格與能源成本的聯繫日趨緊密,後者已成為農民整體開支的一個重要部 分,若油價升至每桶超過100美元,農民將因農作物生產成本太高而減產,並導致 大量糧食被轉作提煉生物燃料之用,結果令糧食價格被顯著推高。

  除此以外,世界糧食安全還有不容樂觀的問題。過去兩年的糧食價格飆升,令 全球有超過十億人口陷入饑餓,部分國家發生暴亂,多國政府要採取措施控制糧食 價格。例如在阿根廷,該國政府去年就提高了部分農作物的出口稅,以鼓勵農民向 本土市場售賣更多農作物。價格飆升亦令糧食安全被提升至緊急政治議程,八大工 業國組織(G8)的農業部長為此舉行了歷來首個峰會,商討業策並承諾向貧困國家 提供資助以渡過糧食危機。


長遠角度解決問題

  報告指出,雖然糧食價格現在已從去年的高峰下滑,但目前對於一些發展中國 家來說仍處於高位。報告認為,糧食生產成本高昂,加上全球信貸崩潰、國際貿易 及投資下滑、海外匯款減少、以及發展援助預算遭受壓力,令在全球範圍內消滅貧 窮的進程受到逆轉。

  要解決糧食問題,必須從長遠角度著眼。報告指出,由於全球有75%的貧困人 口生活在發展中國家的農村地區,因此促進農業發展對減少貧困人口及保持社會穩 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要實現這個目標,除了國際社會繼續實施有效援助外,各國 政府也應採取積極的農業政策,例如加大農村基礎設施的投資、建立有效的科研及 發展系統、以及為可持續使用水土提供獎勵。此外,報告又強調有需要進一步開放 農產品市場,以及在貧困鄉村擴大農業以外的其他經濟發展。



文章編號: 200906193910063



信報財經新聞
P16 放眼國際 2009-06-19



投機炒賣激化波動



  農產品價格的起伏,取決於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投機炒賣活動,對其波動的影 響尤其顯著。

  踏入6月以來,各國政府推出的寬鬆貨幣政府促使大量資金尋找新的投資目 標,但這於新增資金沒有投資工業產品期貨,而是流入農產品市場。業內人士表 示,由於目前全球農產品處於生產播種的關鍵時期,各種變化因素都令炒作題材豐 富,且價格波動劇烈,因此成為游資湧入期貨市場的缺口。分析指出,導致近期熱 錢大規模流入農產品市場的主要原因有三,包括資金充裕、短期內農產品期貨炒作 題材豐富、以及農產品本身價格波動較大。

  在此情況下,玉米、小麥、大豆的價格在上周漲至八、九個月來的最高水平, 接近上次糧食危機開始時的價位。其中美國玉米7月期貨升至每蒲式耳(bushel) 4.44美元,大豆期貨升至12.434美元,小麥則報6.434美元,雖然都低於去年糧食 價格升上頂峰時的價位,但卻較年初上漲了超過 50%。此外,雞、豬重要飼料的黃 豆粉價格亦突破每噸405美元,是1973年石油危機和去年糧食危機中僅見的天價。

  分析指出,導致糧價飆升的原因,是因市場表示中國對農產品的需求強勁、種 植減少造成供應降低、以及拉丁美洲旱災摧毀阿根廷的作物等。倫敦一名農產品分 析師表示,農產品市場相當緊張,他們並非處於1980或1990年代糧食過剩的環境, 因此糧價被輕易推高。



文章編號: 200906193910064



信報財經新聞
P16 放眼國際 2009-06-19



南亞捱餓人口劇增



  全球經濟衰退以及糧食和燃料價格上升,令發展中國家的貧困人民深受打擊, 其中在南亞地區的挨餓人口更比兩年前多了一億人。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在6月份提交的《經濟危機對南亞婦女與兒童的衝 擊》報告中,引述世界糧農組織的統計表示,自2004至2006年南亞地區的饑餓人口 從三億六千萬人,增加到2007年至2008年的四億五千六百萬人,增加了約一億人。

  報告指出,導致饑餓人口嚴重增加的因素包括收入不均、快速都市化、社會兩 極化、燃料及糧食價格上漲、政府忽視農業與鄉村發展、以及氣候變遷造成的乾 旱、洪水、風暴等再加上經濟衰退,失業人口增加,更助長了饑餓情況的惡化。

  南亞地區包括阿富汗、孟加拉、不丹、印度、馬爾代夫、尼泊爾、巴基斯坦和 斯里蘭卡。這些國家中74%的家庭每天平均收入不足2美元,糧食的花費就佔了 60% 至70%,因此在經濟不景、糧食和燃料價格上漲的衝擊下,是受打擊最嚴重的族 群,其中有超過四億人長期捱餓。

  尼泊爾、孟加拉和巴基斯坦所受的威脅最大,即使是經濟條件較好的印度也無 法倖免,由於失業人數上升,從海外印度人寄回家的匯款減少,導致更多印度人捱 餓。UNICEF表示,南亞的政府必須盡快增加在糧食、醫療和教育的開支,紓緩這多 方面的緊張情況。

  該組織又說,南亞國家必須面對經濟放緩下國家收入減少的現實,並呼印度和 巴基斯坦減少軍費以增加社會開支。



文章編號: 200906193910065

2009年6月18日 星期四

MySpace被責不思進取終失領袖地位

信報財經新聞
P15 放眼國際 2009-06-18



MySpace被責不思進取終失領袖地位



   曾紅極一時的社交網站MySpace於前天晚上宣布,將削減三分之一員工,被 裁人數高達四百多人,以令網站變成像創業公司般靈活、高效運作。分析認為,用 戶流量停滯不前、被競爭對手Facebook超越、收入將下降,是MySpace今次大裁員 的主因。不過,社交網站是非常強調潮流的產業,一旦落後,很快便會被人忘記, 縱使公司大刀闊斧進行改革,亦不易令網站東山再起。

  MySpace最早於2003年由加州一群大學生創立,讓用戶與朋友或陌生人可以在 網上溝通,並藉此建立一個分享共同嗜好與興趣的平台。2005年 10月,傳媒大亨 梅鐸的新聞集團以5.8億美元收購MySpace,翌年8月,其流量便超越雅虎,接着搜 索引擎巨擘Google簽下在MySpace賣廣告的9億美元三年合約,令MySpace成為紅極 一時的社交網站,員工數目亦不斷增長。


痛苦裁員實屬必要

  但在前天晚上,MySpace宣布裁員,初時並沒透露具體的遣散員工數目,只說 會減少三分之一人手及一千名員工會留下,因此外界估計被裁人數約為四百人。其 後網站新任行政總裁凡納塔向員工發放備忘錄,表示裁員是痛苦但必要之舉,員工 數目將由一千四百二十人減少至一千人,涉及公司所有部門,裁員數目才獲得正式 確定。凡納塔在備忘錄中解釋,被裁員工沒有犯錯,只是業務不足以支撑如此龐大 的員工隊伍,MySpace未來的成功將取決於他們能否像創業公司般靈活、高效地運作。


慘遭後起之秀超越

  分析指出,MySpace大幅裁員,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被後起之秀Facebook超 越。雖然在全球範圍內,Facebook的用戶人數比 MySpace高,但在美國市場, MySpace直至近期仍然優勝於Facebook。不過,據網絡市場調查公司comScore的最 新統計顯示, Facebook美國地區5月份單一訪客人數升至七千零二十七萬八千人, 較去年同期上升近一倍,用戶數量首次趕過MySpace的七千零二十三萬七千人。在 全球範圍內,Facebook4月份的單一訪客人數報三億零七百萬人,而MySpace則只有 一億二千三百萬人。因此,Facebook已穩佔社交網站的龍頭地位,全面壓倒 MySpace這個老大哥。

  隨着用戶人數下跌,MySpace的廣告收入亦告收縮。據網絡市場調查公司 EMarketer估計,MySpace去年在全球的廣告收入報6.05億美元,其中在美國地區的 收入報5.85億美元,但預計有關收入今年將收縮15%,減至4.95億美元。與此相 反,Facebook的收入將可大增20%,從去年的2.5億美元升至今年的3億美元。


淪為音樂報告欄

  分析表示,MySpace希望成為社交網站的領袖,但現在無論在科技、廣告收 入、以至使用上都落敗於對手,究其原因,是該網站犯了不思進取的錯誤。社交網 站分析師羅索夫表示,MySpace不久前還是許多音樂家和樂迷最喜愛的網站,也吸 引了最多一般社交目的的使用者,但網站很快便淪為一個大電子報告欄,現在關心 MySpace的人只剩下樂團的經理和宣傳人員,一心想從音樂家撈取更多利益,把他 們推銷給音樂經紀人、廣播電台和唱片公司。

  另一網絡分析師查倫.李則表示,改革速度和保持新鮮,是Facebook這類社交 網站能生存的重要條件,當Twitter這些新事物出現時, Facebook做了什麼?就是 參與了Twitter,而且做得更好。這就是Facebook能勝過MySpace的原因。


難再恢復昔日光輝

  MySpace出現問題,新聞集團其實早已察覺,因此自六周前已開始撤換網站的 管理層,首先委任米勒為公司的數碼業務總裁,之後又任命 Facebook前高層凡納 塔為新行政總裁,接替網站創辦人之一德沃夫的職務。不過,有分析指出,社交網 站的發展史顯示,這些網站的人氣有如潮流夜總會般短暫,例如被公認為在線社區 誕生地的Well網站,很快就讓位給America Online,後者又很快被Friendster所取 代,但現在三個網站都已成過時產物,被大多數用戶遺忘。MySpace雖然亦曾紅極 一時,但現在已成過去,要重新恢復昔日光輝,該網站必須作出極大努力,始能維 持流量。



文章編號: 200906183910069



信報財經新聞
P15 放眼國際 2009-06-18



廣告約滿喪失財源



  MySpace除了流量下降及被對手超越之外,還要面對的另一大挑戰是與Google 的廣告合約即將到期,可能要失去重要的收入來源。

  三年前當MySpace紅得發紫時,Google非常大手筆地與該網站簽訂了一份為期 三年的合約。根據合約,MySpace讓Google在其網頁刊登搜索廣告,以換取Google 每年支付3億美元的收入。這個廣告合約將於明年7月到期,目前雙方正就續簽合約 進行談判。

  消息人士透露,Google從MySpace獲得了大量廣告印象(advertising impressions),但廣告效果卻不可觀,Google未能從中獲得預期的收益。此外, 據Google了解,MySpace頁面瀏覽量大幅下滑,目前正以每年20%的速度減少,此舉 將進一步降低其廣告效力,因此Google勢必在新合約中大幅削價,每年只願意支付 5000萬美元至7500萬美元予 MySpace,換取在該網站刊登搜索廣告。

  Google目前支付的費用,佔MySpace收入的一半,若不能達成原來的協議金 額,對MySpace來說將會失去一個大財源,是個非常沉重的打擊,因此有傳言說新 聞集團已派出極其出色的談判人員、集團副總裁邁克.朗負責此次談判。不過,分 析認為MySpace需要的不只是談判專家,更需要的是出色的員工,令業務重振聲 威。他們表示,與當初雙方談判時的情況不同,Google現在掌握了MySpace過去三 年的實際營運表現,以及可以給該交易定價的真實數據,除非競爭對手如微軟、雅 虎等以非常強硬的姿態介入交易,否則MySpace在此次談判中將難以取得優勢, Google可輕易將刊登搜索廣告的費用壓低。



文章編號: 200906183910070


信報財經新聞
P15 放眼國際 2009-06-18



整體發展增長迅速



  MySpace漸走下坡,其實並不反映社交網站的整體發展情況。相反,最新調查 顯示,美國人花在社交網站的時間,比去年幾乎增加近倍,在各社交網站中, Facebook和Twitter的增長最快,只有MySpace陷入式微。

  調查公司Nielsen Online在月初公布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今年4月美國人花 在社交網站的時間,比去年同期增加了83%,其中花在Facebook的總分鐘數,從十 七億分鐘大幅增加至一百三十九億分鐘,增幅高達七倍;花在Twitter總分鐘數, 亦從原來的一千七百九十萬分鐘,暴增至三億分鐘。與此相反,訪客花在 MySpace 的總分鐘數,從七十三億分鐘降至五十億分鐘。Nielsen Online副總裁吉布斯表 示,上述三個網站截然不同的流量變化,將會改變整個網絡世界的形勢。

  不過,吉布斯表示,網絡使用者非常善變,無論網站的增長有多快速,或規模 有多宏大,亦可以迅速失去用戶的喜愛,Friendster和MySpace 目前的遭遇,將來 Facebook和Twitter亦可能無法避免,用戶可隨時帶着他們的社交網絡,轉移到另 一個平台去。

  另一方面,Facebook雖已全方位躍居成為社交網站領袖,但並未就此停步,還 計劃繼續在海外市場進一步擴展,例如在上月宣布,支援印度當地六種方言,使總 支援語言數量增加到五十七種,希望藉此挑戰Google旗下Orkut社交網站的人氣。

  Facebook在印度增設的外語版本並不僱用翻譯人員,而是開放給社群用戶自願 參與,翻譯的結果可能存在頗大差異,最後由用戶投票決定。不過,追蹤印度互聯 網情況的人士認為,支援印度方言對Facebook並無多大幫助,因為Orkut網站已主 宰印度社交網絡頗長時間,短期內地位難以動搖。此外,社交網站用戶多數是受過 教育的年輕人,使用英語已習以為常。



文章編號: 200906183910071

2009年6月17日 星期三

波音空巴力保手頭訂單等待復蘇

信報財經新聞
P14 | 放眼國際 2009-06-17



波音空巴力保手頭訂單等待復蘇



 

  經濟危機、新流感肆虐和法航空難,令剛開幕的巴黎航空展蒙上陰影。在此情 況下,全球兩大飛機生產商波音和空中巴士公司已暫時停止對新合約的爭奪,改將 重點放在挽救現有的訂單,並通過參展認識潛在客戶,以圖將來。此外,一向不重 視外國訂單的美國戰機生產商,亦因美國政府削減國防開支而首次積極參加航展, 競相尋求開拓海外市場。

  巴黎航展始創於1909年,今年已舉辦到第四十八屆。在這一百年來,該航展一 直是全球規模最大、層次最高、最負盛名的航空展覽會。今屆航展共有來自四十八 個國家的二千多家企業和數百架飛機參展,展期為期七天,從前天開始先向業內人 士和傳媒開放,本周五至周日則會讓公眾參觀,預計將吸引到三十萬觀眾到場。


連串問題打擊航展

  在以往的巴黎航展中,兩大飛機生產商波音和空中巴士公司會積極爭取新訂 單,但今年由於國際金融危機導致各地經濟陷入衰退,始於北美洲的新流感席捲全 球,加上法航客機墜毀,令今年航展蒙上陰影,預計訂單將遠遠不及往年。此外, 各航空公司因乘客需求萎縮和難以融資購買新飛機,不單很少下訂單,更迫使波音 和空中巴士公司延遲甚至取消交付它們數年前訂購的飛機。

  面對這個情況,兩大飛機生產商除了暫時停止對新飛機合約的爭奪外,還把重 點放在更緊迫的問題上,就是挽救現有訂單,加求保持產量穩定,避免出現大幅生 產波動,因為產量波動將要令生產商付出高昂代價,令生產計劃變得複雜,更有可 能導致裁員。空中巴士總裁恩德斯表示,目前最重要的是確保已有的訂單並保證交 貨。波音商用飛機業務總裁卡爾森亦表示,維持今年訂單儲備,比起某一周的訂單 數量能否超過空中巴士更為重要,波音的儲備訂單價值在於交付,而不是接洽到新 的訂單。


累積儲備八年產量

  兩大生產商的管理層表示,他們近年都累積了創紀錄的訂單儲備,按現在的生 產水平,已有訂單大約相當於兩家公司八年的產量。以往生產商接受新訂單時,客 戶只需支付飛機價格的一小部分作為訂金,餘額要到交貨前才付清。但近期許多應 在不久後接收新飛機的客戶都要求推遲交付,若生產商不同意,就要面臨航空公司 無力支付的風險,但若答應客戶要求,則有可能造成生產中斷。


調整交貨避免減產

  為此,兩大生產商一直在調整新飛機交貨時間,一方面先交付給財務狀況較好 的航空公司,另方面為狀況欠佳的客戶爭取時間押後交付,寄望於經濟好轉後,這 些客戶會繼續接收已訂購的飛機。兩家生產商都不想大幅減產,因此舉會導致裁員 及封存生產設備,涉及的成本將會極高。此外,減產亦會對供應商造成衝擊,而供 應商在設計、製造及為客機開發的融資方面正扮演愈來愈重要的角色,一旦放緩生 產,便不易重新增產。


旨在認識潛在客戶

  波音和空中巴士並不指望在本屆航展上接到大批訂單,但仍積極參展,目是要 認識潛在客戶,為將來的發展鋪路。空巴承認,目前不是推出大型客機的好時機, 今年不可能取得與去屆相若的訂單記錄,但可趁機認識更多潛在顧客。該公司除了 在首天接到卡塔爾航空訂購總值19億美元的二十四架飛機外,越南航空亦表示,預 計將在本周稍後宣布訂購計劃,向空巴購買兩架A350長程客機和十六架A321中程客 機,總額也是19億美元。



文章編號: 200906173910070


信報財經新聞
P14 | 放眼國際 2009-06-17



轉戰海外軍機市場



  商用客機市場陷入停頓,令波音公司將其中一個發展重點轉移至軍用飛機市 場,但分析指出,由於美國政府大幅削減國防開支,其他美國軍火巨頭亦急於到巴 黎航展開拓海外市場,為此波音將要面對一場激烈的爭奪戰。

  美國政府一向是本土軍火商的最大主顧,過去八年為滿足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 戰爭的需要,美國國防開支增長超過40%。為此,美國軍火商也是財源滾滾,對海 外市場依賴極小。以波音為例,該公司的軍火銷售有80%來自國防部的軍購合同。

  不過,美國國防部在4月提出的新財政年度國防預算案,決定大幅削減部分昂 貴武器系統的購買和研發支出,軍購預算從2008年度的1640億美元,下降至2010年 度的1310億美元,令波音、洛克希德.馬丁等生產商的利潤受到嚴重影響。按美國 國防部長蓋茨提出的計劃,美國F-22戰機製造一百八十七架後停產,這種由洛克希 德.馬丁生產的先進戰機,每架售價1.4億美元,停產後將令該公司遭受不少損 失,更被迫關閉一條生產線。此外,國防部決定減少購買波音生產的C-17型運輸 機,亦令該公司遭受嚴重打擊。

  為彌補美國本土削減軍購所造成的損失,美國軍火商均積極向國外推銷昂貴武 器系統,而巴黎航展正是一個絕佳機會。目前,波音與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正展開 競爭,希望把戰機賣給印度、巴西等國家,其中洛克希德.馬丁不遺餘力地推銷自 己參與研發的F-35戰機;而波音則努力遊說一些外國空軍選擇該公司生產的F -18 戰機,波音同時加大推銷C-17運輸機的力度,最近更與阿聯酋達成出售四加C-17運 輸機的協定。



文章編號: 200906173910071


信報財經新聞
P14 | 放眼國際 2009-06-17



中國參展意義非凡



  巴黎航展創辦的1909年,恰好也是中國航空事業先驅馮如駕駛自己一手設計和 製造的飛機升空的一年,因此今年恰好也是中國航空的百年紀念。在這一個特殊年 份,中國亦組團參加了巴黎航展,可說意義非凡。

  1909年9月21日,馮如在美國奧克蘭市派蒙特山附近空地上,成功試飛了一架 自行設計、研製的有人駕駛飛「馮如一號」。這是中國人研製生產的第一架飛機, 同時也揭開中國載人動力飛行史第一頁。這次試飛雖比美國萊特兄弟遲了六年,但 馮如一號的性能卻有極大的提升。一百年後,中國自行設計、生產的多款客機及飛 行模擬器也參加了巴黎航空展,讓各國了解中國航空業發展的最新成果。

  據報道,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在2008年11月重組整合成立後,首次亮相海 外,在本次航展的主展館二號館設立展台,帶來的展品包括獵鷹L-15高級教練機、 梟龍殲擊機、新舟系列螺旋槳支線客機、H425型民用直升機等多款外貿重點產品。

  中航集團副總經理李玉海表示,他們非常重視這次航展,在參展規模和產品上 都作出了極充分的準備。與上屆航展相比,中航集團的產品種類更豐富,不僅有軍 貿產品,還有民機產品,以及該集團系統、發動機生產能力的展示,集團要利用這 個平台,展示中國企業在金融危機背景下依然不斷發展壯大的風貌。他還充滿信心 地表示,在這次航展期間一定會有商業合同的簽訂。



文章編號: 200906173910072


2009年6月16日 星期二

BBC獨享牌照費歲月即將終結

信報財經新聞
P17 放眼國際 2009-06-16



BBC獨享牌照費歲月即將終結



  受經濟不景及廣告收入大跌影響,商業價值一向不高的地區新聞及兒童節目在 英國電視幾近消失。英國政府基於公眾利益考慮,計劃在今天提交的報告中作出建 議,從英國廣播公司(BBC)現時獨享的牌照費中抽出1.3億鎊,撥給另一電視台 ITV製作地區新聞。若計劃獲得落實,將對地區報章及其他傳媒組織帶來莫大好 處,但對BBC則構成損害,該公司高層因此明言反對。

  BBC的財政來源並非電視廣告收入,而是公眾所繳交的電視牌照費。按英國政 府規定,每個安裝了彩色電視的住戶,每年需繳交142.5鎊,令全年的牌照費總收 益高達36億鎊,全歸BBC運用。有了這個豐厚的財政保護傘,BBC就可以無須顧及商 業競爭壓力,嚴謹地製作電視節目,令社會各階層得益。


「上切」預算1.3億鎊

  不過,BBC獨享龐大電視牌照費的美好日子可能快要到頭了,因為英國通訊部 長卡特勳爵(Lord Carter of Barnes)今天向內閣提交的白皮書「數碼英國」 (Digital Britain)將提出建議,從BBC的預算中「上切」(top slicing)1.3億 鎊予財政受壓的ITV及其他節目製作公司,其中1億鎊用作支付獨立公司製作地區新 聞節目,然後供ITV播放,另一外3000萬鎊則供製作時事節目,讓電視或互聯網用 戶收看。

  此外,白皮書亦會建議撥出部分現金,協助ITV或另一電視台Channel 4製作兒 童節目,例如Horrid Henry或Jungle Run等。卡特勳爵又作出呼籲,讓BBC旗下的 商業分支BBCWorldwide與Channel 4部分合併,以解決後者的長期生存能力問題。

  英國政府之所以有此計劃,是因為隨着經濟環境日趨惡化、互聯網的加入競 爭、以及廣告收入的不斷下降,令英國商營電視台面對愈來愈大的壓力。為掙扎求 存,商營電視台被迫停播商業價值不高的節目。以ITV為例,該電視台正逐步放棄 其多年來的公共服務責任,已幾乎全面停播地區新聞節目,而兒童節目亦愈來愈變 得微不足道。

  在此情況下,英國政府擔憂當地的商業電視台終有一天要面臨倒閉厄運,令 BBC成為唯一的公共廣播機構,電視觀眾從此喪失選擇。因此在維護公眾利益的前 題下,英國政府要盡一切努力保護BBC以外的媒體,並維持地區新聞報導及其他商 業價值較低的電視節目。而將牌照費慷慨地與其他媒體分享,似是唯一的辦法。


商業運作遭遇困難

  若計劃得以落實,對願意為ITV提供地區新聞消息的當地報章及其他傳媒來說 當然是個好消息,因為可以分享上億鎊的公共撥款。而對Channel 4來說,此舉亦 是一個重大勝利,因為該電視台一直表示需要額外的津貼以製作地區新聞及時事節 目,其總裁鄧肯長期遊說政府提供公共援助。

  Channel 4其實也是公營廣播機構,該電視台成立的目的是鼓勵小眾及實驗性 製作,節目全部外判,製作費由廣告收入支付。因為要做到自負盈虧,其運作形式 與其他商業廣播機構相似,故此非常重視收視率及依賴廣告收入,在目前的經濟環 境下,這種營運模式肯定要面對重大困難。


遊說展開公眾諮詢

  另一方面,BBC對政府的計劃則有極大抵觸情緒。當有關消息曝光後,電視台 的監管機構BBC Trust一名發言人引述其主席萊昂斯在上月的發言表示,英國電視 用戶繳付牌照費,是相信有關款項只資助BBC的服務及節目內容,若有人在半途突 然改變了牌照費的用途,這將被視為不守信及破壞合約。電視台高層亦對政府發動 遊說攻勢,要求向付費用戶展開公眾諮詢,探明他們的真實意願。此舉將令「上 切」牌照費行動至少拖延至下次大選,到時才再讓新政府重頭決定款項的最終去向。



文章編號: 200906163910068



信報財經新聞
P17 放眼國際 2009-06-16



財政吃緊削減開支



  BBC雖然有龐大的電視牌照收費支持,但近年該公司一直處於財務吃緊的狀 況,要裁員、削減開支、甚至出售物業以維持收支平衡。

  英國傳媒報道,BBC總裁湯普森和其他公司高層在上周初召集超過一百名電視 台、新聞節目和電台「名嘴」舉行閉門會議,說明公司所面臨的財政壓力,並宣布 減薪決定。根據計劃,年薪超過10萬鎊的高收入職員及「名嘴」在與BBC續約時, 他們的薪酬將被削減至少25%,幅度最高的更達40%。

  其實早在3月下旬,湯普森便曾表示,BBC要在未來三年內實施削減開支4億鎊 的計劃,主要對財政預算進行「溫和」的調整,一方面減少一些明星級員工薪金, 另方面要推出凍結近一萬八千名員工的工資和分紅計劃。他又表示,BBC將努力保 護員工的工作崗位,避免大規模裁員。不過,BBC此前已宣布了裁員一千二百人的 計劃。

  湯普森在上月接受訪問時表示,削減開支是為了協助公司實現財政收支平衡, 並且透露已與部分員工達成減薪協議。該公司的一名發言人亦說,沒有機構能對目 前的經濟衰退大環境免疫,因此他們必須設法削減開支。

  除此以外,BBC為彌補財政缺口,在2月亦被傳要出售位於倫敦西部的「電視中 心」總部大樓。2005年3月,英國政府公佈了對BBC進行改革的計劃,雖然允許該公 司在2016年前仍可向用戶收取電視牌照費,但作為附加條件,BBC必須在節目質量 上有所突破。今年1月,英國政府制定的電視牌照費標準低於通脹率,令湯普森計 劃為BBC在這段時期籌措的資金,出現了20億鎊的缺口。



文章編號: 200906163910069



信報財經新聞
P17 放眼國際 2009-06-16



操守醜聞損害形象



  BBC得電視牌照費的庇蔭,一直成為英國廣播業中立及嚴謹的典範。不過,該 公司近年卻接連傳出偷賣廣告、節目做假等醜聞,令電視台形象大受損害。

  按BBC的編輯原則規定,該公司不允許在節目中出現廣告,以保持立場不受影 響的超然地位。但當地傳媒在2006年揭露,BBC其實已偷偷賣廣告。《倫敦時報》曾 在報道中表示,一些公司可以花4萬鎊在該電視台的節目中展示自己的廣告,另有 五十家公司已通過一些廣告經紀公司簽約,在BBC刊登廣告,方式是在其網站和電 視頻道上展示產品。此舉令當地傳媒質疑BBC的獨立和公正性。

  到了前年,BBC節目製作的嚴謹性又因接連傳出造假而惹起爭議。BBC因3月份 在一個兒童遊戲節目中造假,被英國通訊管理局批評嚴重違反廣播事務守則,判處 罰款5萬鎊,是電視台歷來受到最嚴厲的懲罰。七月中電視台在介紹英女皇紀錄片 的宣傳片段內又表示,英女皇因不滿一名攝影師對她衣著的評語,當場拂袖而去。 但其後證實完全沒有發生此事,白金漢宮向BBC作出投訴,電視台須向女皇道歉。

  女皇事件發生後,BBC進行了一次內部調查,檢查之前兩年內的所有節目,結 果發現再有七個節目出現造假情況,全部都是電話遊戲節目,其中三個是與慈善團 體合辦的籌款活動,造假情況包括由製作人員假扮觀眾,致電答題成為得獎者,另 一情況是假造得獎者姓名及身分。業內人士表示,BBC連番鬧出醜聞,最大原因是 大量年輕又有野心的製作人員對電視台操守指引視若無睹。



文章編號: 200906163910070

2009年6月12日 星期五

奢侈品市場 - 亞洲「財神」救活奢侈品市場

信報財經新聞
P15 | 放眼國際 2009-06-12



亞洲「財神」救活奢侈品市場



  近日接連有研究機構指出,金融危機打擊下,奢侈品市場亦受到拖累,銷售大 幅倒退,需要至少等待數年始能復蘇。但英國名店Harrods百貨卻表示,該公司奢 侈品銷售情況一直保持暢旺,原因是來自中國及中東等地的亞洲新興經濟體訪客, 對名牌產品的需求仍然保持強勁,而英鎊滙率回落,更令他們的消費力大增,進一 步提升購買奢侈品的意欲。

  奢侈品市場陷入衰退,似是各市場研究機構的共識。顧問公司Bain & Co.奢侈 品專家達爾皮齊奧本周二表示,全球奢侈品消費經過去年的增長停滯後,今年預計 將會倒退10%。她預期明年奢侈品消費將保持今年的水平,之後在 2011年輕微增長 4%,並在2012年才全面反彈至7%至8%。

  與此同時,另一研究機構Luxury Institute總裁佩德拉薩亦表示,由於富裕消 費者期待奢侈品在未來數年會減價促銷,而高級品牌則要通過革新和改善服務及設 計來渡過今次金融危機,因此奢侈品市場在未來兩至三年仍會處於呆滯。


Harrods銷售暢旺

  不過,擁有一百八十年歷史的英國名店Harrods百貨公司卻表示,經濟衰退對 他們來說根本不存在。公司常務董事沃德指出,截至目前止, Harrods的名牌產品 銷售情況仍然保持暢旺,因為來自中國、印度及中東地區等亞洲新興經濟體的訪 客,繼續大手購買名貴產品,例如Chanel的套裝、 Louis Vuitton的手袋等。

  沃德續說,英鎊滙率回落,例如在過去一年兌人民幣下跌了18%,兌沙地貨幣 里亞爾下跌了17%,進一步加強上述訪客的購買力。在這個情況下,過去購買中等 價格商品的顧客,現在都提升了目標規格,變成購買高級品牌的商品。此舉有助抵 銷英國本土消費者減少購買奢侈品所造成的營業額下降。

  雖然沃德沒有透露新興經濟體訪客的具體消費數字,但Harrods最新一季業績 顯示,該百貨公司在截至2008年8月的季度錄得至少10%的銷售增長。該公司無需像 美國同業一樣,要通過減價促銷來維持業績。在美國,由於消費者減少購物,令 Saks Inc.和Macy’s Inc.等百貨公司在5月的奢侈品銷售,繼續成為整體零售業中 表現最疲弱的一環,其中Saks Inc.的同店銷售額更較去年同期下降了26.6%。為 此,各大百貨公司均被迫減價促銷,部分商品售價在去年秋季更下降80%。


逆市擴充方便購物

  由於得到新興經濟體訪客的支持,Harrods不單無須減價促銷,更能擴充營 業,例如該公司底層的男裝部在翻新後,把銷售Louis Vuitton、Giorgio Armani、Dolce & Gabbana等高級品牌的商店面積擴闊,以便訪客採購。此外,該 百貨公司去年11月又在希斯路機場四號大樓增設門市,着力銷售諸如Cartier等高 級品牌的產品。沃德表示,在目前的經濟環境下,消費者雖然不會花費太多金錢購 買新登場的品牌,但Harrods今年仍會揀選數個典型英國的合適品牌以作推廣,以 配合該百貨公司的高品味形象。

  事實上,國際奢侈品品牌確對新興經濟體的消費者寄予厚望,希望藉他們的消 費以擺脫困境。Bain & Co.指出,中國奢侈品市場銷售額報80億美元,雖然僅佔全 球銷售的3%,而歐洲市場銷售額所佔比例為38%、美洲為33%、日本為12%,但該公 司表示,當歐、美、日市場銷售陷入呆滯的同時,中國奢侈品銷售額在去年激增 25%,今年仍將錄得7%的增長。該公司預期,中國和巴西從現在起到2012年,將會 成為增長速度最快的兩個奢侈品市場。


國際名牌寄予厚望

  基於這個情況,各大高級品牌均積極在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增加分店,吸引顧 客,而Harrods等著名百貨公司亦高度重視來自這些地區的訪客。分析表示,傳統 市場不能指望本土消費者,但只要新興經濟體的富裕遊客繼續流入,Harrods等百 貨公司仍可從中獲益。



文章編號: 200906123910042


信報財經新聞
P15 | 放眼國際 2009-06-12



名牌減價損人不利己



  分析認為,奢侈品品牌要渡過金融危機的難關,除了要靠新興經濟體顧客的消 費外,還需進行改革及業內重組,才能捲土重來,東山再起。

  對於奢侈品的銷售急速下滑,Luxury Institute總裁佩德拉薩認為奢侈品業內 人士亦需負上責任。他指出,奢侈品藉着其品牌優勢推出大量商品,以及太多的高 級品牌參與了其主流產品以外的競爭,雖能在短時間內提高銷售業績,賺取更高盈 利,但長遠來說卻會沖淡奢侈品的品位,結果導致奢侈品變得平庸化,令消費者視 之為日常商品。

  這種思想上的改變,將會帶來非常負面的影響,因為消費者都期待名牌產品減 價,或者給予折扣,既令奢侈品的銷售額倒退,亦令其邊際利潤受到損害。此外, 目前市面上有太多的品牌加入銷售奢侈品手袋、時裝、豪華手錶、名貴珠寶等,亦 會令服務質素變得愈來愈欠理想,從而打擊其銷路及利潤。

  Bain & Co.奢侈品專家達爾皮齊奧亦表示,雖然奢侈品有較強的抗經濟衰退能 力,但現在所有奢侈品都曾推出不同程度的減價,而奢侈品零售商在受到金融危機 衝擊而令顧客減少的情況下,亦開始提供更多較低的「入門水平」售價設計師產 品,直接影響其盈利。在此情況下,一些較小型及資本不足的奢侈品品牌,因無法 長期抵抗銷售額及盈利下跌,將被迫結業,或尋求出售給較大的企業。此舉意味奢 侈品產業將在未來一、兩年內將經歷鞏固潮,把一批實力較弱的品牌淘汰後,才會 出現復蘇。



文章編號: 200906123910043


信報財經新聞
P15 | 放眼國際 2009-06-12



另類宣傳拓銷路



  奢侈品雖然售價高昂,利潤豐厚,但卻不一定要支付龐大的廣告費用。現正在 巴黎舉行的「全球奢侈品峰會」內,多個國際高級品牌便透露了各自獨特的宣傳方法。

  Hermes總統湯姆斯表示,該品牌今年的整體市場推廣預算只增加了不足10%, 至1.41億美元,其中只有三分之一會用於廣告,其餘預算會投放到商店櫥窗、舉辦 展覽會、以及私人的公關活動,其中包括邀請十至十五名顧客出席主題分店的開幕 之上。

  湯姆斯指出,Hermes作為排名僅次於LVMH之後、世界第二大奢侈品集團,宣傳 重點在於單對單的聯繫,而非大規模的廣告宣傳,他不相信廣告可以向客戶解釋該 集團的個性。

  高級跑車Lamborghini的宣傳策略亦非常獨特。雖然該公司的部分代理商會以 印刷品宣傳汽車,但電視及雜誌上的廣告卻被明令禁止。公司總裁溫格爾曼表示, 車展、廠房參觀、產品佈局、以及讓潛在買家試駕跑車,對提升品牌的作用才是致 為重要,因此他們將大部分的市場推廣預算用於舉辦車展之上。

  以另類廣告作為宣傳焦點,是整個奢侈品產業的共同主題。例如水筆製造商 Montblanc只會選擇特定的活動投放宣傳;手錶製造商 Parmigiani Fleurier通過 邀請目標顧客參加私人聚餐;手錶及珠寶製造商Chopard把宣傳焦點集中於巴塞爾 的手錶展,以及贊助大型文化活動如康城電影節等活動上;LVMH則計劃對互聯網宣 傳作出更多投資,通過拍攝網上電影吸引目標顧客。



文章編號: 200906123910044


2009年6月11日 星期四

美雜誌 - 統計方法古老欠准 美雜誌開源困難

信報財經新聞
P13 | 放眼國際 2009-06-11



統計方法古老欠准 美雜誌開源困難



  一如所有印刷傳媒,美國雜誌主要盈利來自廣告收入,因此須向廣告客戶提供 讀者資料,並藉此釐定廣告收費。不過,美國雜誌業是依賴半年一次挨家挨戶的訪 問,然後對調查結果進行整理以得出所須資料,業內人士認為這個古老方法未能及 時和全面反映讀者資料,正損害其招收廣告的能力,因此尋求採用新的調查方法, 以便爭取更多的廣告。

  面對不同的媒體,廣告客戶會有不同的投放廣告考慮準則,例如在電視上,廣 告客戶會按節目的收視率來決定投放廣告的次數及費用,在互聯網,則會按廣告的 點擊率來付費。但在美國的雜誌,廣告客戶會按半年一次挨家挨戶訪問的調查結果 來選擇在何處投放廣告。


挨家訪問詳問細節

  具體而言,美國廣告商在雜誌投放廣告時,會根據其訂閱人數及報攤銷量來支 付廣告費,但要選擇在哪一份雜誌投放廣告,則需依賴調查公司 Mediamark Research and Intelligence,簡稱MRI,提供的讀者資料來作決定。該公司會計算 一份雜誌擁有的讀者人數,其中包括沒有購買雜誌但從朋友處借來閱讀、或者在診 所內看由醫生提供的期號,並會為所有雜誌定出其讀者的個人概況,包括他們的入 息水平、個人觀點、以至其購買牙膏的習慣等。

  至於調查方式,MRI會將全美分割成多個具代表性的分區,然後派出調查人對 總計二萬六千名受訪者進行四十五分鐘挨家挨戶的訪問調查,問卷長達一百零四 頁,要求受訪者回憶過去半年閱讀過哪份雜誌,並會記錄下受訪者看什麼電視節 目、使用哪類日用產品、有何社會及行為特質,MRI之後會就調查結果進行調整, 令其具有全國代表性。


行業收益大減

  顯然,在其他媒體運用最新科技採集用戶資料之際,美國雜誌業這種古老的調 查方式已不合時宜。分析指出,MRI的調查方式雖然謹慎認真,但卻令人產生疑 慮,例如要求受訪者回憶過去半年看過什麼雜誌,但人的記憶並不可靠。此外,這 種提問方式會令流行雜誌的人數傾向穩定,而小型雜誌則會因為部分受訪者的回應 而出現巨大起伏。

  近期的統計,證明上述兩種問題的存在。MRI最新一期調查結果顯示,婦女家 居雜誌《Elle Décor》的讀者人數較前一年大幅增加了50%,但據調查機構ABC的統計 顯示,該雜誌同期的訂閱及報攤銷數量只上升了1%。此外,MRI調查指出運動雜誌 《Tennis》的讀者人數下跌了三分之一,但同期它的訂閱及報攤銷售數量卻有輕微增加。

  基於這個情況,廣告客戶正促使雜誌出版商及評級機構更新他們的調查方式, 而雜誌業內人士亦認為,這種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售貨員喜愛的調查方式,正損害其 行業,令他們廣告收益大減。據調查公司ZenithOptimedia公佈的數據顯示,美國 雜誌去年在整體廣告開支中所佔份額下降至11.5%,跌幅為 0.6%,並預期在未來兩 年較其他媒體的跌幅更大。

  另一出版研究機構Publishers Information Bureau的資料亦顯示,美國雜誌 的廣告數量急速下挫,今年首季較去年同期的廣告頁數減少了26%。大出版商所受 打擊尤其嚴重,Hachette Filipacchi Media及Hearst Magazines兩家出版社旗下 沒有任何一份雜誌的廣告錄得增長,時代出版集團情況稍好,但亦只得《Sports Illustrated Kids》一份雜誌的廣告頁數有所增加,其餘雜誌亦全數廣告減少。因 此他們也對調查機構施加壓力,要求更新調查方式。

  MRI亦承認挨戶訪問的方式存在問題,因此自2007年底開始,他們在雜誌個別 期號出版後數星期便進行訪問調查,並計劃自本月中起加入廣告評估的問題,藉以 提供更適合的資料予雜誌及廣告商。不過,由於新的調查對象來自互聯網的受訪小 組,因此有統計專家表示,此舉將低估並不活躍於上網的讀者群資料。此外,雜誌 業內人士亦擔憂,按每期出版物進行的調查,有可能因「統計學突變」 (statistical quirks)而令讀者資料出現變化,而非實際情況發生改變,因此其 可信性亦有問題。



文章編號: 200906113910001



信報財經新聞
P13 | 放眼國際 2009-06-11



讀者老化 無以為繼



  美國雜誌除因廣告減少而備受困擾,亦要面對讀者老化的問題。最新調查顯 示,自2001年以來,美國九十份最大的消費者雜誌中,有六十四份的讀者年齡中位 數增長速度,較美國整體人口增速更高,若這個趨勢持續,雜誌業恐將陷入讀者群 無以為繼的局面。

  MRI上月底發表的MediaPost分析報告顯示,今年春季美國九十份最大消費者雜 誌的讀者年齡中位數,較2001年春平均上升了三點一歲,同期美國整體人口的年齡 中位數,則只升了二點一歲。這個趨勢無論在女性雜誌、男性雜誌或大眾雜誌均基 本一致。

  在四十一份女性雜誌中,讀者年齡中位數較前上升了三歲,同期美國女性人口 只上升了二點三歲。在二十五份男性雜誌中,讀者年齡中位數上升了三點五歲,同 期男性人口只上升了二歲。而在餘下的二十四份大眾雜誌中,讀者年齡中位數上升 了二點五歲。

  《Macworld》雜誌總編輯施耐爾表示,讀者的年齡是致關重要的大事,從整體商 業角度看,讀者年齡上升不是一件好事。出版社Horizon Media的研究主管阿德加 特表示,廣告商一般渴望擁有年輕讀者,許多產品亦對年輕消費者特別感興趣,廣 告商願意為此付出更高的廣告費,因為他們還有很長的歲月消費。另一出版社 American Media的市場推廣主管勒基則表示,假如讓廣告客戶選擇,他們情願獲取 年輕讀者而不要家庭讀者,因為愈早將廣告推向他們,便會有愈大的銷售潛力。

  不過,亦有部分類別的雜誌較喜歡成熟的讀者。Hachette專責奢侈品雜誌的品 牌主管伯恩斯表示,年齡對他們的雜誌是件好事,因為上了年紀的人,擁有的財富 愈多。遊艇雜誌出版商休斯亦說,年長讀者的市場遠比年輕讀者的市場大,因為退 休人士有較多的自由時間,他們亦較喜歡在遊艇內消磨時光。



文章編號: 200906113910002


信報財經新聞
P13 | 放眼國際 2009-06-11



積極改革 扭轉困局



  為對抗銷量下降、廣告收入減少的困局,美國不少雜誌近期積極進行改革,部 分從內容着手,部分則改變出版模式,藉以扭轉市場不斷萎縮的局面。

  美國時代出版集團與日本豐田汽車旗下的凌志品牌,上月底聯合推出名為 《Mine》的個性化雜誌,冀為雜誌出版業探索新商業模式。新雜誌的特點,是讓讀者 登錄時代出版集團旗下的網站,輸入基本的注冊信息和個人愛好,然後從時代集團 旗下八種雜誌中選擇五種,再在這五種雜誌中挑出自己感興趣的欄目重組成一本三 十六頁的雜誌。

  雜誌每兩周發行一期,可免費訂閱,預計每期發行二十三萬一千份,其中訂閱 排在前三萬一千名的讀者可獲印刷版本,其餘二十萬名讀者則會獲電子版本。雜誌 中的廣告將按照讀者選擇的雜誌和注冊信息而不同,例如讀者若選取了《Food & Wine》的文章,雜誌中的廣告會宣稱凌志汽車留有存放葡萄酒的位置。時代集團希 望通過此一個性化雜誌,向目標讀者發送定向廣告,提高對廣告客戶的吸引力。

  另一時事雜誌《新聞周刊》的改革則較傳統。該雜誌在上月中進行改版,以一篇 對美國總統奧巴馬的獨家專訪為特寫,並以全新的版式設計推出,希望藉此重塑雜 誌。雜誌編輯米查姆表示,改版並重新思考定位後的《新聞周刊》,「將着重關注原 創報道、激發爭議的內容和獨特的聲音,而不僅僅是提供普通的新聞」。

  媒體分析表示,改版後的《新聞周刊》更像英國的《經濟學人》雜誌,而不是其長 期的競爭對手《時代》周刊。由於《經濟學人》的廣告費和訂閱人數都在不斷上升,因 此《新聞周刊》似乎有意仿傚,要走高格調、高收費的新路線。



文章編號: 200906113910003




2009年6月10日 星期三

汽油價格飆升威脅美國經濟復蘇

信報財經新聞
P15 | 放眼國際 2009-06-10



汽油價格飆升威脅美國經濟復蘇



  美國汽油價格近月急速反彈,從去年底平均每加倫1.62美元,上漲至近日的 2.62美元,升幅遠較去年同期為高。但分析指出,汽油價格的升幅,仍落後於原油 價格上漲步伐,因此升勢有可能持續。美國經濟雖然出現溫和復蘇跡象,但形勢並 未明朗,大量國民仍受減薪或失業困擾,汽油價格上漲將雪上加霜,進一步打擊消 費者的購買力,拖慢經濟復蘇速度。

  據國際能源機構表示,全球目前每天石油需求量較去年下降二百六十萬桶,主 要原因是人們減少駛駕汽車,以及美國及其他發達國家的經濟活動放緩。此外,全 球石油庫存量現在亦非常充足,在此情況下,汽油價格本無上升的空間,但截至前 天,美國汽油價格已連續上升了四十一天,與去年12月價格跌至谷底時期相比,累 積升幅已達62%,遠高於去年同期的37%,亦成為過去近十年來最大的五個月升幅。


大量熱錢靜候入市

  分析表示,美國汽油價格的急升,是受到投資者預期世界經濟將復蘇、近期美 元兌其他貨幣疲弱、以及石油出口國削減供應有極大關係。德意志銀行能源經濟分 析師施爾明斯基表示,目前全球的共同觀感,是經濟已踏上邁向改善之路,有大量 熱錢正觀望時機準備入市,因此對沖基金、主權基金、退休基金等均對石油股、期 貨及商品指數等進行投資。

  分析續指出,美國汽油價格雖然較去年底大幅上升,但仍落後於原油價格的升 幅。資料顯示,目前國際油價與2月中旬時相比,已上漲了一倍。因此,美國汽油 價格亦將持續上漲。獨立石油及天然氣生產商Quicksilver Resources總裁達爾登 表示,油價不會停留在現水平,因為目前的價格實際上低於石油鑽探及生產成本, 故此油價格會一直上升至每桶80美元、甚至 100美元。在上周五,紐約商品交易所 的油價一度升破每桶70美元,收市時回軟至68.09美元。


推高通脹打擊消費

  雖然美國目前的汽油價格,仍低於去年夏季高峰期的每加倫4美元,但分析表 示,若價格持續上漲,將令通脹上升,打擊消費者的購物意欲,從而影響復蘇進 度,對美國經濟造成損害。油價資訊服務公司Oil Price Information Service首 席石油分析師克魯薩表示,去年夏季油價升上頂峰時,美國整體消費者每天要花費 15億美元為汽車入油,到了今年1月,當油價跌至谷底時,美國消費者的汽油開支 大幅減少至每天只需6億美元,但現在油價反彈,汽油開支又重上每天10億美元。

  耶魯大學經濟學家舒爾勒表示,汽油價格上漲正打擊每一個人,導致消費者信 心受到影響,並令僱員今年所享受400至800美元新稅務減免的好處被抵銷。那是奧 巴馬政府為刺激經濟而推出的措施。美國不少民眾亦表示,受到金危機的拖累,他 們正面對減薪或裁員的困擾,近期汽油價格上升,令他們遭受加倍的打擊。

  另一方面,汽油價格飆升對部分州更是帶來雪上加霜的打擊。例如本已深受經 濟危機困擾的美國中西部地區,現在因煉油廠問題而令汽油價格變得特別高,其中 密歇根州是失業率最高的州分,達12.9%,而汽油價格亦是全國最高,平均每加倫 達2.93美元。此外,汽油價格上漲對伊利諾伊州、印第安納州、俄亥俄州亦構成重 大打擊,因為這些州份亦因汽車產業倒退及樓價崩潰而深陷困境。

  不過,亦有行業受惠於汽油價格上漲。奧巴馬政府最近對美國三大車廠中陷入 財困的通用及佳士拿汽車提供援助之際,亦催促汽車製造業生產較小型及省油的汽 車,以期長遠解決能源問題。但業內人士表示,美國消費者普遍不歡迎小型汽車, 因此汽車製造商正需要高汽油價格以迫使人們接受這類小型節能車,這樣才能保證 其銷路。



文章編號: 200906103910033

信報財經新聞
P15 | 放眼國際 2009-06-10



胡亂唱好油價動盪



  國際原油價格自今年2月12日創出每桶33.98美元的低點以來便一直上漲,上周 五更一度衝破70美元關口,升幅超過一倍。能源專家對此發出警告,表示近期市場 無視供需的基本情況,卻不斷唱好油價上升前景,將令油價可能重現去年的巨幅動 盪走勢。

  專家認為,近期國際原油價格上漲,背後有兩個與去年油價飆升原因互相呼應 的推動因素。首先,投資者近期將資金投入原油,旨在對沖通脹和美元貶值;而去 年投資者投資原油,則是為了防止股市下滑帶來的損失。其次,近期美國接二連三 公布利好經濟數據,令投資者認定是經濟復蘇的早期迹象,並推斷原油供應將出現 短缺的前景,因此下注投資;而去年投資者看漲原油行情,是認為中國和印度的能 源需求將導致原油供不應求,故此投資原油。

  基於上述原因,以高盛為代表的樂觀派預期,油價在今年年底前將升至每桶85 美元。但保守派則不看好油價上漲的持久力,他們認為要長久維持每桶70美元可能 性並不高。而經濟分析則表示,雖然今年和去年的油價上升有互相呼應的推動因 素,但卻缺乏供需的基本條件,因此油價有可能重演去年大起之後出現大落的走勢。

  此外,分析又指出去年和今年情況其實存在很大差異,例如去年全球經濟雖在 降溫,但尚未陷入衰退,全球範圍內的原油需求仍繼續增加,石油出口國組織 (OPEC)亦以接近最高速度生產原油;而今年的原油需求則正在下降,國際能源機 構預計今年全球原油消耗將比去年低3%,OPEC成員國目前也降低了每天數百萬桶的 產量,石油庫存量則比去年同期上升了19%,在此情況下,油價似乎難以重上去年 的水平。



文章編號: 200906103910034



信報財經新聞
P15 | 放眼國際 2009-06-10



擺脫依賴拓新能源



  為擺脫對石油的長期依賴,以防止經濟發展受到油價波動的影響,多個國家正 積極發展生物燃料,例如日本自本月初開始在首都圈地區大規模銷售生物燃油,而 曾是石油出口國組織成員之一的印尼亦制訂法案,強制企業要使用一定比例的生物 燃油。

  日本開發生物燃油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計劃在2010年把生物燃油的加油站推 廣到全國各地,2030年前生物燃油的消費量佔汽油消費總量的比例達到 10%,即六 十億升。按照該計劃,日本最大石油公司新日本石油公司本月1日開始在以東京為 中心的地區,大規模銷售生物燃油,在東京都、神奈川縣、山梨縣、長野縣等一都 六縣的八百六十家加油站內銷售生物燃油,約佔該地區二千家加油站的40%。

  印尼方面,該國在2006年發布的印尼國家能源戰略報告表示,到2010年使用生 物燃油將佔所有能源的2%,2025年達到5%。此外,印尼政府又指定國家石油公司通 過覆蓋全國各地的加油站來推廣生物燃油,從2008年1月開始,在雅加達、泗水和 巴峇島等地已有二百多個加油站銷售生物燃油。

  為加大實施生物能源政策力度,印尼國會去年10月通過法案,要求生產企業在 能源消耗中使用生物燃油的比例,至少達到2.5%。印尼能礦部還強制規定企業使用 生物燃料的額度,交通運輸、工商業、電站使用生物柴油的最低標準分別是1%、 2.5%和0.25%,同時要求零售商保證出售1%的生物柴油和3%的生物乙醇。專家表 示,目前印尼生物能源發展仍處於起步階段,但長遠來看,由於化石燃料存在稀缺 性,目前石油價格也在回升,生物能源發展前景廣濶,其市場有望在五到十年內走 向成熟。



文章編號: 200906103910035



2009年6月8日 星期一

蘋果新iPhone登場撼Palm

信報財經新聞
P11 | 放眼國際 2009-06-08



蘋果新iPhone登場撼Palm



 

  蘋果公司一年一度的全球開發商大會(WWDC)今天展開,亦是各界揣測蘋果會 為科技迷帶來什麼驚喜的時間。分析員及專家幾近一致認定,蘋果將公布新一代 iPhone,而蘋果確實必須盡快推出新iPhone,因為Palm新款智能手機Pre已在上周 六公開發售,被視為「iPhone殺手」,蘋果絕對需要阻止Pre引起熱潮。

  蘋果全球開發商大會今天開始,最重要的主題演說會在周一美西時間上午10時 (香港時間明晨1時)開始。根據蘋果上月發表的聲明,過去幾年都發表此演說的 行政總裁喬布斯仍在告病假下,今年這項重任會改由主管全球產品推銷的席勒肩負。

iPhone或增功能容量  顧名思義,這個大會理論上只談軟件,主要讓蘋果公布將 有什麼程式,以便開發商可為蘋果的產品設計軟件,這些軟件未正式獲蘋果的產品 應用前,跟消費者關係不大。

  然而,喬布斯在2007年1月公開iPhone後,在當年6月的開發商大會才正式展示 iPhone有什麼功能,然後在數周後推出市面發售;蘋果在去年的大會亦公開新款 iPhone。因此,市場廣泛預期蘋果在大會上將公布第三代iPhone,而就算大會最終 沒有新款iPhone公開,估計蘋果也會在稍後喬布斯正式返回蘋果工作及會見傳媒 時,一併宣布。相信跟去年一樣,新款iPhone將在夏季發售。

  除了吸引傳媒鎂光燈,在大會中公開新款iPhone亦有實際需要。分析員說,蘋 果要在大會中說服開發商,為蘋果的產品開發軟件有利可圖,故蘋果有誘因讓軟件 商一睹新款iPhone。

  蘋果早已表示,今天將公布iPhone最新操作系統iPhone OS 3.0更多詳情。綜 合各界預測,新iPhone新增功能可能包括:電池壽命較長,容量增至32GB,微型處 理器更快,攝影功能加強,以及新增影片拍攝功能等。

  蘋果亦可能公布更多iPhone可使用的軟件。市場亦揣測蘋果可能推出功能較 少、但較廉宜的iPhone款式,傳聞中售價約149美元,甚至低至99 美元。

  分析員說,蘋果必須保持遙遙領先對手的地位,繼續被視為塑造市場前景的公 司,但科技公司Google、微軟等,以及諾基亞等手機生產商都進軍智能手機市場, 蘋果要繼續成為業界領先者,殊不容易。

Palm Pre迅即售罄  其中,Palm上周六公開發售新一代觸控式螢幕手機Pre,傳 媒這幾天都不斷報道有關消息,令蘋果有更大動力今天公開新iPhone,一挫Pre的 鋒芒。Piper Jaffray & Co.'s分析員沃克利估計,Pre在周末期間的銷量可達二十萬。

  雖然人數遠不及iPhone熱潮,但Sprint紐約曼克頓店在上周六5時已有人輪候 購買Pre,而且大部分商店都表示,Pre開始發售後幾小時內迅即售罄。分析員相 信,這消息有利Palm,有助進一步炒熱Pre的熱潮。


蘋果新系統迎戰新視窗

  Pre在美國由手機網絡商Sprint代理,部分購買Pre的顧客是因為不想轉用AT&T 的網絡服務而不買iPhone。一些傳媒科技新聞評論家上周試用Pre後,大部分都給 予不俗的評價,認為Pre名符其實是「iPhone殺手」,是iPhone至今最強勁對手。

  評論家及顧客用後指出,Pre有不少iPhone至今未有的功能。然而,亦有評論 指出,Pre仍有一些明顯缺點,完全擊倒iPhone的機會十分低【表】。

  除了iPhone,這次活動同樣令人矚目的是Mac電腦全新操作系統Snow Leopard 的公布。預料這系統將在今秋正式發售,屆時正好跟上周已公布會鐵定10月22日公 開的微軟視窗7(Windows 7)正面交鋒。

  由於微軟上個電腦操作系統Vista遭遇滑鐵盧,令蘋果的系統得以保持優勢, 但由於科技界相信視窗7不會如Vista般慘敗,因此業界十分關注的 Snow Leopard,看看微軟能否反超前蘋果。

Palm新款手機Pre簡介優點 ‧同時設有實物小型鍵盤,吸引不喜歡iPhone必須使用 虛擬鍵盤的用家。

‧能同時開幾個應用程式,用家可將暫時不用的程式縮小,毋須像iPhone般必須關 掉才能使用另一程式。

‧程式組合得井井有條,例如可把用家在Facebook、Twitter等不同社交網絡的日 程、聯絡及訊息一次過整齊地安放在手機的單一聯絡表上,令用家使用時覺得十分 簡單。

‧可用蘋果的iTunes,令Pre變相跟iPhone或iPod無異。

缺點 ‧程式偏少,完全不能跟iPhone相提比論。


‧電池壽命偏短



文章編號: 200906083910046


信報財經新聞
P11 | 放眼國際 2009-06-08



蘋果老將跳槽對家



   Palm的手機近年銷情呆滯,市場人士都說,其全新觸控式手機Pre這回不成 功、便成仁,而Palm二年前特地請出蘋果老將出山,希望將他的蘋果經驗帶來 Palm,擊敗iPhone。

  消費者對iPhone及RIM的BlackBerry趨之若鶩,令Palm過去二年銷量不斷下 跌,連續七季虧損,合共虧損7.5億美元,收入單在上季便減少了逾七成,至9060 萬美元。分析員估計就算有Pre,Palm未來兩季銷售仍會再跌。

  另外,一間創投公司向Pre投資4.25億美元,令外界對Pre期望更高,Palm股價 升了三倍。因此,Pre對Palm前途十分關鍵,必須全面成功。

  為了振興公司,Palm在2007年請來已從蘋果退休的魯賓斯坦。現年五十二歲的 魯賓斯坦曾在蘋果工作十五年,期間協助喬布斯開發多項大受市場歡迎的產品,例 如1998年推出、包含所有功能的iMac電腦,以及音樂播放器iPod,是喬布斯九十年 代末重返並重振蘋果的功臣之一。

  魯賓斯坦如今卻要與前老闆打對台。他表示,自己在蘋果振興期間有份創造出 蘋果目前的科技工程文化,而他管理了Palm二年下,也將不少的蘋果文化注入 Palm的科技工程團隊。有曾與魯賓斯坦在蘋果共事的人說,魯賓斯坦在管理員工上 十分出色,懂得留住人才,而且知道哪些產品將受歡迎。

  魯賓斯坦在Palm一大工作是發展出公司手機專用的WebOS操作系統。分析員指 出,蘋果絕對知道Palm加入觸控智能式手機市場是iPhone的一大威脅,因為不單硬 件吸引,而且Pre在蘋果強項──操作系統──同樣出色。



文章編號: 200906083910047


信報財經新聞
P11 | 放眼國際 2009-06-08



喬布斯現身仍是迷



   請了病假近半年的蘋果行政總裁喬布斯【圖】介紹新產品時,結束前很愛說 「還有一件東西」(one more thing),然後將真正重點產品拿出。在今天舉行的 全球開發商大會中,蘋果粉絲除看到極有可能公布的新款iPhone外,可能「還有一 個人」──康復了的喬布斯。

  蘋果一向愛給各位驚喜。蘋果一般都早已公布未來會有什麼新產品,但除了功 能教人喜出望外,其公布時間亦常較外界估計早,製造驚喜。蘋果早已宣布,喬布 斯本月底上班,但如果他今天突然現身大會,也不是奇怪。

  蘋果的立場依然是喬布斯可如期月底上班。《華爾街日報》上周五報道,蘋果正 作協調,喬布斯會見傳媒的場合一定有新產品公布。雖然報道引述的消息強調,喬 布斯仍十分虛弱,但仍無阻外界揣測今天的大會會否看到他。

  金融市場最關注,喬布斯現身與否,會否影響到蘋果股價。有分析員估計,喬 布斯一旦露面,蘋果股價將應聲上揚,升幅或達1%至5%。個別分析員估計,如果大 家看不到喬布斯,蘋果股價可能即時回吐一成,但更多分析員認為,喬布斯的健康 對蘋果股價影響已不及一、兩年前。

  這些分析員指出,喬布斯對蘋果股價仍有一定影響,但投資者已將喬布斯隨時 離開蘋果的消息反映在股價上,例如《華日》的報道只令蘋果股價上周五升不足 1%,而蘋果上周五股價已較1月所創的五十二周低位升了約85%,顯示投資者已接受 蘋果營運總監庫克隨時接任行政總裁。

  蘋果股價每年在開發商大會前後一向波動。分析員說,蘋果股價今天走勢,除 了喬布斯因素,更要看看蘋果在大會中公布的新產品是否有潛力在市場大熱。



文章編號: 200906083910048



2009年6月5日 星期五

微軟新力拓動作感應技術狙擊Wii

信報財經新聞
P19 | 放眼國際 2009-06-05



微軟新力拓動作感應技術狙擊Wii



  任天堂的Wii近年在全球遊戲機界獨領風騷,沒有對手能在銷量上望其項背, 憑的是創新的動作感應控制器這獨門絕招。然而,主要對手微軟和新力挨打多時 後,本周都公布將推出同類控制器的遊戲機,誓要挑戰Wii的霸主地位。

  一年一度的洛杉磯電子娛樂展覽(E3)本周舉行,這項全球電玩界盛事一直是 業界最新趨勢的指標,揭示來年電玩業會有什麼新產品,而今年焦點是動作感應技 術(motion sensing)。


齊棄按紐控制器

  任天堂在2006年推出Wii,賣點是毋須使用控制桿或按紐控制器,只需要拿着 控制棒移動身體,遊戲機便可作出感應,教人耳目一新,迅速吸納一些只求簡單輕 鬆一下的玩家,令Wii的全球至今總銷量遙遙領先微軟的Xbox 360及新力的PS3 【圖】,Electronic Arts、Ubisoft等遊戲發展商都增撥資源開發任天堂系統專用 的遊戲。

  有見及此,微軟及新力今年都放棄按紐控制器,以免令人因不想花時間學習如 何使用控制器而玩樂意欲大減。微軟在E3公開名為「Project Natal」的動作感應 系統,玩家連手持控制器也不用,比Wii走得更前。

  Project Natal融合了攝影機、深度探測器、麥克風和電腦處理器,遊戲機可 立體地感應玩家身體的移動,甚至識認到臉孔和聲音,能對玩家的動作及聲音指令 作出反應。例如在E3作出示範、類似足球的遊戲Ricochet,玩家只需在螢幕前移動 身體所有部分,將球打中目標便成。

  微軟未有透露Project Natal何時推出市面,新力最新產品、一個仍未命名的 控制棒就暫定明年春季發售。新力網絡錄像機PlayStation Eye用上三維攝影技 術,可拍攝該控制棒的位置,讓遊戲機回應指令,令控制棒隨不同遊戲可以變成 劍、槍或棒球棍,使用方法跟Wii的相似。

  新力同時公布新款手提遊戲機PSP Go,體積只有目前PSP的一半,內置Wi-Fi及 16G的記憶卡,將在10月1日於北美推出市面,售價為249美元。

  任天堂亦有公布最新產品,包括正式展出去年已透露的Wii MotionPlus,這是 Wii的配件,利用感應器以更準確在螢幕上模仿玩家的動作。任天堂唯一在E3全新 公布的產器是Wii Vitality Sensor,可以測量用家的脈搏,看看玩家玩刺激的遊 戲時情緒如何。

  業界人士擔心,任天堂會否開始優勢漸失。雖然任天堂表示Wii Vitality Sensor可讓玩家更了解自己身體內部狀況,令遊戲機不只玩樂這麼簡單,但分析員 指出,Wii Vitality Sensor作為新產品有點奇怪,質疑任天堂在新意念上是否已 技窮。

  Forrester分析員傑克遜說,Wii的優勢是毋須有按紐控制器,如果新力和微軟 同樣有按紐以外的選擇,任天堂便沒有優勢,任天堂應努力思考繼 Wii後應發展什 麼新產品。

  更重要的是,新力與微軟本身目標一直是十分熱中電玩的玩家,走專業路線, 著重提高畫面質素以讓玩家有更佳感官的享受,而且PS3和Xbox 360已有電影、音 樂和社交網絡等功能,是全方位的娛樂電器,跟Wii只有遊戲功能,任天堂全力發 展不愛鑽研電玩玩法的玩家市場不同。

  傑克遜形容,微軟的Project Natal不只是普通電腦回應指令的技術這麼簡 單,以另一款示範遊戲Milo為例,該遊戲是一個虛擬男童能與玩家溝通及互動,基 本上已是實驗室外極為罕見的人工智能技術。

  新力遊戲部主管平井一夫說,他們是先吸引電玩死忠支持者,然後才轉向吸納 一般消費者,指出這才可有一班基本支持者作基礎,並預期這策略可令PS3最少再 有十年的發展空間。


觀望遊戲能否配合

  任天堂強調毋懼競爭,還說主要對手跟隨他們的路線,感到榮幸。任天堂社長 岩田聰表示,技術是否吸引還是其次,最重要的還看整體玩樂感受是否愉快。

  電玩業界有同樣質疑,指出微軟和新力沒有同時在E3公布,它們最新產品會有 什麼遊戲,故這些產品能否有出色的遊戲,令玩家有愉快的娛樂感受,動搖 Wii的 地位,仍存疑問。

  Take-Two Interactive Software行政總裁澤爾寧克認為,任天堂吸引一般玩 家的優勢很難被削弱,因為任天堂在這個市場已建立一定地位,而且同一款遊戲機 不可能兼具所有功能,迎合所有市場。



文章編號: 200906053910058


信報財經新聞
P19 | 放眼國際 2009-06-05



重推經典遊戲免冒險



  電玩一向被視為極能抗衰退的行業之一,但洛杉磯E3電子娛樂展顯示出,經濟 下滑對電玩業還是有一定的影響,遊戲商發展策略都轉趨審慎,都把如孖寶兄弟等 這類品牌效應建立了多年的產品翻新,不想冒險推出新遊戲。

  在E3,Electronic Arts推出最新版本的美式足球遊戲Madden NFL, Activision有新版Tony Hawk滑板運動遊戲,任天堂則重召在1981年首度在電子遊 戲出現的孖寶兄弟,其中一款是希望令玩家原汁原味感受當中最經典的遊戲的同 時,亦可變成四人同玩,而另一款則是遊戲主角馬里奧會跳出外太空探險。這三款 遊戲全是電玩界玩家耳熟能詳的遊戲。

  MTV Games則推出以披頭四樂隊作號召的新一系列Rock Band遊戲。而任天堂的 Wii亦會更新Wii Fit Plus的遊戲。

  有評論說,今年E3令人印象深刻、勢必大熱的新遊戲欠奉,但電子遊戲零售商 GameStop執行副總裁巴特爾解釋,新遊戲的開發成本很高,公司當然寧願依靠已證 明成功的遊戲,而現今競爭激烈,市場熟悉的品牌成功機會亦較高。開發新遊戲品 牌,成本可與拍一部荷里活大片媲美。

  研究公司NPD指出,美國人花在電子遊戲的開支在4月減少了17%。電玩界亦出 現裁員潮,估計由去年7月至今已裁員約八千多人,佔整體的12%。今年 E3參展商 都降低布置成本,沒有之前二年鋪張,寧願把開支花在遊戲開發上。

  不過,電玩業也不是完全悲觀的。每款遊戲大概售價約50美元,對深受衰退及 失業打擊的人士而言,仍算是較廉宜的娛樂選擇。Hudson Square Research分析員 恩斯特估計,截至今年3月底的財政年度,電子遊戲銷售額為290億美元,較前一年 度上升13%,並超越電影票房的270億美元。



文章編號: 200906053910059


信報財經新聞
P19 | 放眼國際 2009-06-05



女性家庭市場待開發



  經濟不景下,電玩界希望,電玩可吸納新消費者,尤其是只當電玩是玩票性質 的消費者,寄望電玩顧客不再像現在般大部分是男性及年輕人,可把市場開拓至婦 女、長者及家庭。

  Electronic Arts行政總裁表示,目前全球電玩消費者大概只有幾億,他希望 這數字可增至十億。而且,一些簡單遊戲毋須花費巨額推廣成本下便有不俗銷量, 成本效益絕對化算。

  業界人士指出,任天堂的Wii便是透過改變電玩遊戲玩法,為大家提供全新的 電玩概念,吸納大量一般玩家及家庭顧客,開發出一個全新市場而取得成功,其中 Wii以一般運動為主的Wii Fit便深受平日很少玩電玩的人士歡迎。

  任天堂社長岩田聰指出,市場研究顯示,單在美國、日本及歐洲六個國家便有 一億四千九百萬人目前沒有玩電子遊戲,但願意一試,顯示仍有龐大潛在市場有待 開發,任天堂將繼續拓展客源。

  有見及此,任天堂便宣布推出購物及謀殺案推理遊戲,希望透過這些女性熱中 的題材來吸納女性客戶。



文章編號: 200906053910060


2009年6月4日 星期四

星巴克剋扣員工小費案上訴得直

信報財經新聞
P11 | 放眼國際 2009-06-04



星巴克剋扣員工小費案上訴得直



 

  美國加州法院去年裁決,咖啡連鎖店星巴克准許值班主管與咖啡侍應分享小費 被判違反法例,需連本帶息作出逾1億美元的賠償。但上訴法院前天推翻有關裁 決,表示原審法官去年作出錯誤決定,星巴克無需賠償。在上次訴訟中星巴克被指 剋扣待應小費以津貼主管,引來不少抨擊,但今次裁決中星巴克主管的角色獲得澄 清,分享小費亦獲法官支持。

  服務業收取小費在美國有悠久歷史,但星巴克的小費分配制度卻在數年前遭遇 到麻煩。2004年加州聖迭戈分店一名咖啡侍應(barista)把公司告上法庭,指控 星巴克值班主管(shift supervisor)分享員工小費,要求退還被剋扣的錢。該案 在2006年因其他星巴克分店員工加入而成為集體訴訟,結果有多達十二萬名在加州 星巴克咖啡連鎖店的前任及現任侍應捲入案件。


原判賠償逾億美元

  去年加州法院審理此案時作出裁決,星巴克值班主管與侍應分享小費違反加州 法例,並判處星巴克需退還原告每人約1000美元,部分工作時間較長的更加獲賠1 萬美元,賠償總額達8600萬美元,外加約2000萬美元的利息,總計1.06億美元,分 店主管亦被禁止分享小費。不過,星巴克對裁決表示不服,決意提出上訴。到了前 天,加州上訴法庭三名法官作出一致裁定,表示原審法官認為星巴克小費分配制度 違返加州法例的判決犯了錯誤,適用法規並未禁止星巴克主管分享小費,因此推翻 原審裁決。

  爭論的焦點主要有二,其一是星巴克為收集小費而在店內設置的小費箱。上訴 庭法官表示,按星巴克的小費政策,客人把小費投進小費箱後,用意就是要讓侍應 和當值主管一起分享。這些小費在累積一星期後,會根據各員工作了多少小時,然 後按比例平均分配,去年星巴克的侍應和當值主管每小時的平均小費為1.71美元。

  第二個爭論焦點是當值主管是否符合資格分享小費。按加州法例規定,僱主及 其代理人(agent)不能分享小費,而控方律師表示,代理人是有權監督、指導和 控制員工的人,根據這個定義,星巴克的當值主管是僱主的代理人,因此不能分享 小費。不過,星巴克卻反駁指出,其咖啡店的當值主管每天實際上有95%的時間從 事與侍應完全相同的工作,他們也要招待客人、接單、調製咖啡。此外,他們還要 負責咖啡的開門和關門、餐桌以至洗手間的清潔,以及將當天收入存入保險箱等工 作。由於工作較多,責任較大,因此他們的時薪較侍應高3美元。


主管非僱主代理人

  星巴克又表示,雖然當值主管擁有一定權力,例如可以監督及指導侍應,但卻 無權強制執行,同時亦不能聘請、制裁或解僱侍應,因此不屬於加州法例定義上的 代理人。上訴法庭三名法官同意星巴克的論據,並指出該公司的小費制度並無禁止 顧客向個別員工給予小費,而顧客若把小費投進小費箱,則表示他們是為了獎勵咖 啡店侍應及值班主管的「團隊工作」。至於咖啡店的經理及助理經理,才是真正法 理上的主管人員,而星巴克小費制度亦禁止他們分享小費,因此該公司並不違法。


侍應理解公司政策

  對於上訴庭的出裁決,代表咖啡侍應的律師表示,截至目前為止,所有法庭在 審理同類案件時,都是禁止僱主讓主管人員分享集體小費,今次裁決卻反其道而 行,因此一定會向最高法院提出上訴。不過,《洛杉磯時報》引述一名咖啡侍應表 示,她雖然覺得值班主管收入較高有點不公平,但對公司的小費政策卻表示理解, 因為主管的工作及要照顧的事情確實比侍應多。



文章編號: 200906043910059



信報財經新聞
P11 | 放眼國際 2009-06-04



顧客反應大相逕庭



  加州上訴庭裁決星巴克值班主管與侍應分享小費並不違法,顧客的反應卻各有 不同。洛杉磯一名勞工事務律師表示,上訴庭是以客人把小費投進小費箱內,是要 獎勵提供服務的員工為前題,認為值班主管與侍應一起服務顧客,因此也有權分 享。但顧客真正要獎勵的是誰,卻是個很難處理的問題。

  當地傳媒訪問了多名顧客,得到的答案似乎都有明顯的偏袒傾向。其中一人認 為,星巴克任何有份工作及服務顧客的員工,不論是主管還是侍應,都應有權分享 所得的獎勵,假如他是值班主管,他也要分小費。另一名顧客亦同意這個觀點,相 信所有工作人員都有同等的分享小費權利。

  這個觀念在加州似乎有廣泛回應,因為近期有連串訴訟,都是因小費分配的問 題而起,其中有至少四宗官司,就是賭場內的洗碗盤工人、賭場大堂經理、以至其 他的非一線服務業員工,也要爭取分享小費。而加州最高法院在4月曾經作出裁 決,只要公司的管理層不領款,其他員工可以平均分享小費。

  另一方面,也有受訪的星巴克顧客表示,不同意讓所有員工分享小費。其中一 人說,他只會對那些曾為他遞上咖啡的員工給予小費,而另一人則表示,小費應該 只給曾提供服務的員工,因此星巴克應設立制度,讓顧客可以向特定的侍應給小 費,而不是把小費平均分配給所有員工。此外,小費箱容易被顧客忽略,實際上會 令侍應的所得減少,因此應該廢除。



文章編號: 200906043910060


信報財經新聞
P11 | 放眼國際 2009-06-04



服務小費不可不給



  在美國,給小費不是只在食肆裏才有的習慣,要給小費的地方極多,例如餐廳 門口給人開門的門僮、替人叫車的服務員、送外賣的外賣員、市場內替僱客裝袋的 職員、停車場裏服務的管理員等,都指望客人給小費。不過,在餐廳裏給小費似乎 最具代表性,引起的議論亦特別多。

  原則上,給小費是對服務員提供了令人滿意的服務而作出的一種獎勵,那麼, 當覺得服務不如人意時,理應不予小費。但在美國的餐廳,情形卻非如此。當地網 站tipguide.org指出,若到餐廳用膳並覺得服務不好時,正確的做法是向經理投 訴,讓他了解情況以便日後改善,不給小費並不能解決問題。

  Tipguide.org指出,小費是服務員的一項重要收入來源。美國的餐廳會把營業 額的一個百分比,大約是12%上報稅局,作為侍應的收入。例如客人用膳的消費是 400美元,其中48美元就成為服務員的薪酬,換句話說,無論客人是否給予小費, 侍應都要為此報稅繳稅。

  這個收入是不足維生的,因此美國消費者在光顧餐廳後,一般都會給予額外的 小費。據faceboom.com所作的一項調查顯示,大多美國受訪者都明白小費對侍應的 重要性,而且也明白應給予多少。不論服務質素如何,幾乎所有受訪者都會給予侍 應15%至20%的小費。

  近期美國侍應收到的小費有下降趨勢,原因並非因為人們變得吝嗇,而是因受 經濟不景影響,消費者亦表現得較前審慎,不再大吃大喝,令消費額降低,在此情 況下,給予的小費比例雖然不變,但絕對數字卻減少,令侍應的收入亦受到影響。



文章編號: 200906043910061



2009年6月3日 星期三

勞工成本致命創傷

信報財經新聞
P13 | 放眼國際 2009-06-03



勞工成本致命創傷



   高昂的勞工成本,是導致通用汽車陷入財困主因之一,但分析指出,造成該 家擁有逾百年歷史、曾是美國經濟實力象徵企業宣告破產,還有另外兩個致命傷, 就是品質不敵競爭者,以及生產策略錯誤。

  創立於1908年的通用汽車,是全美最大的私人僱主,業務遍及全球一百四十個 國家,每年收益較不少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GDP還要高。在美國中西部設有通用廠 房和業務的城鎮,過去都因通用帶來社會繁榮穩定。在這情況下,UAW為其會員爭 取到優厚的薪酬和福利待遇,讓他們得以擁有寓所、渡假房屋、遊艇,並駕駛以員 工優惠折扣買來的汽車渡假。公司又為他們支付醫療保健費用,並在退休時提供退 休金,令他們生活無憂。不過,此舉令通用生產的每一輛汽車,成本平均較日本競 爭對手的汽車高出2000至2500美元。

  除此以外,通用在過去三十年來一直滿足於現狀,以為美國消費者一定會選購 其產品,完全無視日本車的威脅,結果令市場佔有率被豐田、本田、日產等汽車蠶 食。1980年代,日本車開始在美國市場建立口碑,通用卻任由產品的品質逐漸下 降,而為節省成本而遷移到墨西哥等地的生產線又沒有做好品質管理,令通用品牌 形象一落千丈。

  反應緩慢、未能與時並進,亦是造成通用失敗的原因。該公司在1970年代石油 危機聲中轉型生產更省油的小型車,但並未達成預期目標。1990年代經濟興旺油價 低落時,通用生產昂貴兼耗油量大的汽車,雖然能夠賺取一時的利潤,但當經濟下 滑和油價上升時卻流失大量客戶,而日本汽車廠商卻能適時地生產小型節能車,增 加佔取美國市場的實力,令通用更加措手不及。



文章編號: 200906033910066


信報財經新聞
P13 | 放眼國際 2009-06-03




勞資角色改變 美汽車工會處境微妙




 

  通用汽車宣布破產,長期為爭取工人權益而與資方鬥爭的聯合汽車工會
(UAW)事前因與資方達成新勞工協議,向資方作出多項削減福利的讓步,以便車
廠的破產重組計劃得以順利進行,但同時獲得公司重組後的17.5%優先股,以及
2.5%的認股權證,成為公司的重要股東之一。經此一變,工會日後究竟要保護工
人,還是維護公司盈利,其處境將變得非常微妙。

  為協助通用汽車減輕額外15億美元的勞工成本,UAW與資方達成多項協議,包
括勞方在2015年前不再發動罷工、資方停發生活津貼、削減加班和其他假日津貼
等,而工會作出的其中一項最重大讓步,是同意讓資方以重整後總計20%的股權,
繳付由工會管理的退休員工醫療保健基金VEBA。


以股換債成股東

  VEBA是按2007年美國三大汽車公司與UAW所達成協議而成立的信託基金,旨在
為退休汽車工人提供醫療保健福利。管理層當時承諾在未來八年內向其注資550億
美元資金,並從2014年起停止注資,由UAW自行管理基金。長遠來說,該協議雖然
可以解除通用汽車在退休工人的醫療負擔,但在注資期間對車廠卻是個沉重的包
袱,通用要破產重組能順利進行,必須尋找解決辦法,結果提出以股票代替現金注
資的方式,並在經過一番艱苦談判後,最終獲得工會的接納。

  UAW接受了資方提出的20%股權後,成為公司重組後最重要股東之一,需同時代
表工人和資方利益,扮演了一個矛盾的雙重角色。工會高層人員承認,讓工會成為
新公司的重要股東令他們感得非常不安,但為了退休員工醫療基金繼續獲得資助,
他們被迫接納有關協議,否則公司一旦無法順利在政府協助下進行破產重組,他們
便將一無所有。

  部分業內人士預期,UAW的角色改變後,將會協助管理層提高公司的盈利能
力,從而令公司股價上升。而股價上升即意味退休員工的醫療保健基金會有更多資
金,可保證基金的長期運作。在過去數年,工會亦確曾有與資方合作,共同提高生
產力及壓低生產成本的經驗,例如VEBA的成立,便為通用每年節省10億美元的醫療
開支,因此在切身利益的考慮下,該部分人士對通用的勞資合作前景表示樂觀。

  但亦有另一部分業內人士表示,UAW將堅持傳統的鬥爭路線,繼續努力保護就
業,而不會注重公司盈利及股價。他們指出,工會近期成功迫使管理層及美國政府
讓步,阻止公司在勞工成本較便宜的國家如中國、南韓或墨西哥等地生產供美國銷
售的汽車,反而要在美國投資,在原本閒置的工廠製造小型汽車,就是一個非常明
顯的例子。將生產線搬到成本較低的海外,可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卻有可能令美
國本土的就業機會減少,工會拒絕接納,正充份反映其立場。


盡快售股脫離關係

  以往有不少美國企業在宣布破產重組後,讓僱員成為股東,但最後仍以失敗告
終,因為公司的管理層因僱員已成東主,故此在勞方的薪酬要求上一再讓步,令公
司始終無法取得盈利能力。分析表示,聯合航空最終宣告倒閉,其中一個原因正是
僱員成為股東。為免重蹈覆轍,奧巴馬政府在進行通用的破產重組時,刻意削弱工
會在管理層的發言權,例如在通用汽車的董事會內,工會只有一名代表,VEBA雖然
擁有公司重整後的20%股權,但在董事會內卻沒有投票權,而VEBA的十一名董事
中,工會只能委任其中的五名,另外六名由政府委任。政府一名官員表示,所有這
些措施表示,通用汽車不會變成「格特爾芬格汽車」。格特爾芬格是 UAW的會長。

  至於格特爾芬格的立場,是在通用重組後盡快把持有的股權出售,擺脫與資方
的關係。事實上,工會的顧問亦表示,退休員工醫療基金長期與單一公司的股票捆
綁在一起的做法並不明智,因為風險未獲得有效分散。基於這個原因,有分析認
為,UAW在短期內會與管理層和衷共濟,協助公司獲取最大盈利,從而推高通用股
價,令工會可以一個較好的價格出售所持股權。



文章編號: 200906033910065





管理層內鬥處下風



   成立於1935年的UAW,是北美最大的工會之一,號稱擁有活躍會員達五十萬 人,分布範圍遍及汽車製造業以外的多個領域。在二次大戰結束後,該工會在擴展 美國工人運動、推動退休金保障、醫療保健及就業安全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自1970年代起,美國汽車製造業出現倒退,有業內人士批評汽車廠內永無休 止的勞資紛爭,是導致整個汽車業下滑的重要原因。

  福特汽車前生產主管朱爾日前發表文章表示,工廠內的小規模衝突,肯定是 1980年代美國汽車業急劇下滑的重要因素,並且可能在汽車業今天的崩潰局面中繼 續發揮作用。他指出,當發生勞資紛爭時,UAW很容易在行動上壓倒管理層,例如 生產受到惡意破壞、重要員工在急需時缺席、工具莫名其妙地失蹤、故意出產次 品、管理層要革退的員工受到勞工合約的保護等。管理層由於要確保生產力和盈 利,往往在與工會的對峙中敗陣,被迫向勞方作出妥協。

  朱爾特別提到夜班期間發生的一場「咖啡壼戰爭」,管理層指責工人休息的次 數過多,因此沒收了時薪工人唯一的一個咖啡壼,希望藉此懲罰工人,同時又能提 高生產力。但此一行動帶來的後果卻適得其反:機器停止正常運轉,生產中斷,因 為致關重要的工具失蹤了。管理人員和保安員雖突擊搜查了工人的儲物櫃、停車場 內的汽車、甚至廠內的垃圾桶,但始終無法找到失蹤的工具。

  鬥爭持續多天後,管理人員已疲憊不堪,四個州的汽車組裝廠面臨停產危機, 管理層被迫交還咖啡壼,結果在數小時後,失蹤的工具又奇迹般重新出現,生產可 以恢復進行。朱爾認為,美國汽車業就是這樣被自己發起的遊戲所擊敗。



文章編號: 200906033910067